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商周金文所見“五”族略考

2024-10-15 00:00:00徐熠
文物季刊 2024年3期

摘要:商周時期的 族之 可以釋為“五”。晚商時期五族已生活于晉南一帶,此后有一支五族人遷往關(guān)中居住。西周時期居于晉南的五族氏名為“ ”,屬于姞姓,很可能是晉國的附庸,與倗、霸相類,屬于懷姓九宗的一支。五族所作銅器多反映婚嫁情況,且該族亦稱姓,與周人近似,而與來自殷商核心區(qū)的族氏不同,可能與其所處地域晉南在商周之際歷史中的特殊性有關(guān)。

關(guān)鍵詞:殷遺民 “五”族 氏 晉南

Abstract: The clan in the Shang and Zhou can be interpreted as "Wu (五)". During the late Shang, the "Wu(五)"Clan had already lived in southern Shanxi. Thereafter, a branch of them emmigrated to Guanzhong ( 關(guān)中) . During the Western Zhou, the "Wu(五)"Clan in southern Shanxi was named "Shu( ) ", which belonged to the Ji(姞) family and was likely a vassal of the Jin state. It was similar with Peng(倗) and Ba(霸) who are from the"Huaixing Jiuzong (懷姓九宗)" . The bronze objects made by the "Wu(五)"Clan mostly recorded marriage relations, and it also used as surname, similar with the Zhou(周) people, but different from the clans from the core area of the Shang, which is likely related to the special position of Southern Shanxi between the Shang and Zhou.

Keywords: The adherents of the Yin dynasty "Wu(五) "Clan Shu( ) clan Southern Shanxi

商周時期有一個族氏名為“”的族氏,相關(guān)銅器約三十件,這一銅器數(shù)量在商周族氏中不算少也不算多,此前似罕見學(xué)者對該族氏進行研究。芮姞簋以及公簋銘文公布后,銘末的族氏名“”方才稍引起學(xué)者注意[1]。 但有的研究對于該族銅器的判定似有商榷之處,一些并非屬于該族的銅器被劃為該族,導(dǎo)致對該族來源等歷史問題的判斷造成干擾。此外,探索該族所作銅器銘文可知,該族在商周時期諸多殷遺族氏中較為特殊,較早時期吸取諸多周人文化因素,這種特殊性本身以及產(chǎn)生原因均值得深入探索。

一、“”的釋讀

“”這一形體出現(xiàn)很早,河北永年縣臺口村的龍山文化遺址出土一件陶罐,其上有一刻劃符號“”[2]。此外,上海馬橋文化遺址文化層出土的陶片中,發(fā)現(xiàn)了四種刻劃符號,其中之一為“”[3],像是將“”翻轉(zhuǎn)90度而成?!啊边@一形體構(gòu)形簡單,上下、左右對稱。這種簡單的構(gòu)形在不同文明中均有可能出現(xiàn),未必存在交流或傳承關(guān)系。河北永年縣出土的龍山文化時期刻劃符號雖然與商周時期作為族氏銘文的“”完全一致,但也無法斷定兩者同為一字。

柯昌濟認為“即網(wǎng)之古文,象網(wǎng)形”[4]?!督鹞木帯肪砥邔ⅰ啊彪`于“網(wǎng)”字頭下,并舉了戈網(wǎng)甗(《集成》797)、戈網(wǎng)卣(《集成》4854)的例子[5]。戈網(wǎng)卣出于涇陽高家堡戈國墓地[6],“戈”是族氏名,由此判斷“戈網(wǎng)”并非私名,應(yīng)為復(fù)合族氏名,也就是說這里的“網(wǎng)”也是族氏名??梢?,《金文編》的編者認為商周時期在銅器銘文中作為族氏名使用的“”應(yīng)釋為“網(wǎng)”。

“網(wǎng)”在商代已出現(xiàn),作“”或“”,與“”形體有一定差異,也沒有可對照的文例表明兩者是同一字。且從網(wǎng)諸字的古文字形體中“網(wǎng)”部亦沒有作“”的。因此說該字即“網(wǎng)之古文,象網(wǎng)形”還缺少確切依據(jù)。

陜西岐山鳳雛周原遺址出土周初甲骨文,其中幾片卜甲(如H11:7、H11:81)上均有一串奇特的文字(圖一)。張政烺先生率先提出,這種由一、五、六、七、八總共五個特定數(shù)字所構(gòu)成的符號,是由老陰、少陰、老陽、少陽四個爻構(gòu)成的卦象[7]。

H11:7的照片第一個字的形體與“”完全一樣,該字在此類數(shù)字卦中均是“五”字。據(jù)張先生統(tǒng)計,這種數(shù)字卦也見于安陽四盤磨卜骨、灃西張家坡卜骨以及中鼎、召仲卣、仲斿父鼎、效父簋、效父鼎、堇伯鼎等銅器銘文中,總計32例。從張先生統(tǒng)計到的數(shù)字卦實例看,數(shù)字卦中的“五”主要有三種寫法,第一種同于甲金文中“五”的一般寫法,作“”;第二種寫法主

要見于商甲骨文及《說文》古文,作“”;第三種寫法似主要見于數(shù)字卦中,作“”[8]??梢娺@種形體的“五”使用范圍很有限。數(shù)字卦中釋為“五”的“”與商周族氏銘文中的“”或許只是同形字,盡管如此,將商周金文中作為族氏銘文使用的“”也暫時隸定為“五”還是可行的。此外,還有一些商周銅器銘文僅作一“五”字,形同一般商周甲金文中“五”字的寫法。例如臺北歷史博物館藏有一件晚商時期的“五鼎”(《新收》1678),銘文為“”,與商周時期一般的“五”字相同。由于鼎銘僅此一字,無法判斷文字方向,不知是否是由于拓片著錄方向不同而造成的。同類情況還有五簋(《集成》3026、3027)、五鼎(《新收》1940)等。假如文字方向本來如此,似乎表明“”有時可以寫作商周時期常見的“五”形,也就說明商周族氏銘文中的該字確釋為“五”。

值得一提的是,商周族氏銘文中還有“爻”,作“”“”,“”是“”的簡寫,相關(guān)銅器計有30余件[9]。有學(xué)者認為“”應(yīng)釋為“五五五”,解釋為《周易》中的干卦[10]。該字由兩個或三個“”交疊而成,“”與數(shù)字卦中“五”的一種寫法“”有一些相似之處,區(qū)別在于后者筆劃交叉處正是筆劃的中心,前者筆劃交叉處更為上移,不排除前者是由于交疊寫法而造成的這種變化。除此之外,商末周初銅器銘文中還有“”(《集成》4875),何景成先生亦將之歸為族氏銘文[11],“”似乎是由“六六”交疊而成,與“”相似。從這兩個例子看,商周時期似乎存在以數(shù)字或數(shù)字組合作為族氏名的可能。

茲將商周時代五族銅器匯總為表一。

序號 著錄號 器名 出土地 銘文 器影 時代

1 《集成》768/797 戈甗(戈五甗) 戈五[12] 西周早期

2 《集成》1234 五鼎 五 西周早期

序號 著錄號 器名 出土地 銘文 器影 時代

3 《集成》3026 五簋 五 商代晚期

4 《集成》3027 五簋 五 西周早期

5 《集成》4793 五卣 五 西周早期

6 《集成》5249 卣 乍(作)寶(尊)彝。五。 西周早期

7 《集成》5327 伯瞏卣 白(伯)乍(作)氒(厥)室(尊)彝。五。 西周早期

8 《集成》6492 凡觶 凡乍(作)父乙(尊)彝。狽。五[13]。 商代晚期

9 《集成》7749 五爵 五 西周早期

10 《集成》7750 五爵 陜西扶風(fēng)法門鎮(zhèn)莊白一號窖藏 五 西周早期

11 《集成》8240 五爵 五匍 商代晚期

12 《集成》10790 五戈 陜西武功 五 西周早期

13 《集成》11840 五泡 陜西岐山京當(dāng)鄉(xiāng)賀家村 五 西周早期

14 《新收》665 芮姞簋 內(nèi)(芮)姞乍(作)旅簋。五。 西周早期

15 《新收》780 戈五卣 陜西涇陽高家堡M1:8 戈五 商代晚期

序號 著錄號 器名 出土地 銘文 器影 時代

16 《新收》937 伯雍鼎 山西曲沃曲村西周墓葬M6195:34 白(伯)作(寶)小妻(齍)鼎。五。 西周早期

17 《新收》1940 五鼎 五 西周早期

18 《陜金》452 五戈 陜西扶風(fēng)法門鎮(zhèn)任家村 五 西周中期

19 《陜金》582 五泡 陜西扶風(fēng) 五 西周早期

20 《陜金》1022 五斧 陜西武功 五五 西周早期

21 《銘圖》353 五鼎 五 商代晚期

22 《銘圖》1591 公伯鼎 公白(伯)乍(作)(姒)。五。 西周早期

23 《銘圖》4412 姒簋 (姒)乍父乙寶(尊)彝。五。 西周早期

24 《銘圖》4954 公簋 公乍(作)姚簋。遘于王令(命)昜(唐)白(伯)(侯)于晉。隹(唯)王廿又八祀。五。 西周早期

25 《銘圖》100CdELB24xCSIykgGXMIXrFSiP1iKOjxUWrYMpSVsJLrY=86 五觶 五 商代晚期

26 《銘三》28 五鼎 山西 五 西周早期

27 《倗金集萃》[14]

31 五簋 山西絳縣橫水墓地M2001:3 五 西周中期

28 《倗金集萃》44 五觶 山西絳縣橫水墓地M2022:196 五 西周中期

29 《倗金集萃》142 五觶 山西絳縣橫水墓地M3250:37 五 西周中期

二、五族銅器的整理研究與

五族歷史的探索

以上統(tǒng)計商周時期“五”銘銅器29件。需要說明的是,殷墟侯家莊西北岡M1004出土八件“五”冑(《集成》11895、11856、11897、11898,另有四件未著錄),此前學(xué)者均認為是五族銅器[15],恐非。這幾件“五”冑之五或作“”,與一般五族之“五”寫法不同。另外,該墓還出土了“一”冑(《集成》11893)、“二”冑(《集成》11894)、“八”冑(《集成》11899)等。假如將該墓所出“五”冑之五理解為五族,“一”“二”“八”無疑亦應(yīng)理解為一族、二族、八族,但商周時期未見相關(guān)族氏銅器。一、二、五、八應(yīng)是標(biāo)示銅冑種類或歸屬的記號。

上列表格依據(jù)銅器器形對銅器時代作了大致判斷(無器影者依據(jù)原著錄書所劃時代),得西周“五”銘銅器約23件,商代的五族銅器似乎較為少見,實際上,上表所列部分歸入商代晚期的“五”銘銅器如五爵(《集成》8240,編號11)時代也不無下延至西周的可能。就器形與紋飾來看,較為確定屬于商代的主要有戈五卣(《新收》780,編號15)、五鼎(《銘圖》353,編號21)、五觶(《銘圖》10086,編號25)。戈五卣出于陜西涇陽高家堡M1,發(fā)掘者依據(jù)出土器物指出M1的上限可早到文王時,時在滅殷前[16],戈五卣的時代不會晚于此時。就形制來看,戈五卣器身截面呈橢圓形,器體矮胖,腹下垂,提梁兩端飾獸首,屬于嚴(yán)志斌先生劃分的Aa型Ⅳ式卣,此類形卣流行于殷墟四期至周初。因此該卣時代也不會早于殷墟四期。五觶橫截面呈橢圓形,束頸,圈足外侈,底部外折。頸部及圈足均飾云雷紋帶,其中頸部云雷紋帶以連珠紋鑲邊。該觶器形、花紋與殷墟郭家莊東南M1:25戈觶完全一致,唯少蓋。郭家莊東南M1所出戈觶時代為殷代晚期偏晚[17],由此可知五觶的年代。三器中時代最早的是五鼎。該器窄沿方唇,深腹圜底,口沿上有一對立耳,柱足粗壯,稍向內(nèi)傾斜,飾蟬紋,腹部有扉棱,腹飾卷角大獸面紋。時代或可早至殷墟三、四期。

目前所見商代五族銅器很少,且時代大多已至殷墟四期。似乎表明五族在商代諸多族氏中并非顯赫大族,其興起時間也較晚。商代五族銅器均無明確出土信息;搜檢商代甲骨文,也未發(fā)現(xiàn)“五”地,甲骨文中雖有“五族”“五人”等,但從相關(guān)文例看,“五”顯然均是用作數(shù)量詞,無從知曉商代五族的居地、生活狀態(tài)等更多信息。

西周時期五族銅器較商代為多,不少銅器有出土背景信息,有的銘文內(nèi)容較長。以下將結(jié)合相關(guān)資料對西周時期五族與他族的聯(lián)合、聯(lián)姻、社會交往及五族姓氏等方面展開探討。戈甗(《集成》768/797,編號1)原著錄于《西清續(xù)鑒乙編》,拓片僅見一字“戈”。劉雨先生編著《乾隆四鑒綜理表》云該甗漏摩“五”字[18],吳鎮(zhèn)烽先生進一步指出該甗應(yīng)即《集成》797戈五甗[19]。陜西涇陽高家堡M1:8出土一件戈五卣(《新收》780,編號15)證實“戈”“五”聯(lián)綴的復(fù)合氏名并非個例。目前學(xué)界關(guān)于復(fù)合氏名主要有兩種觀點,可歸納為“層級說”與“聯(lián)合說”[20]。朱鳳瀚先生曾以“戈組復(fù)合氏名”為例,通過族氏銘文間的復(fù)合共存關(guān)系進行分析排比,以戈族為A級族氏,將與“戈”有復(fù)合關(guān)系的諸氏名分為B、C兩級,B級族氏相當(dāng)于戈族的分族,C級族氏則是分族的更小分支。B級族氏總計15個,五族屬于其一[21]。

但還有許多復(fù)合氏名似乎無法用“層級說”解釋,即使戈族及其復(fù)合族氏也無法都納入這一層級系統(tǒng)之中,嚴(yán)志斌先生已有詳論[22],這個時候就不得不考慮“聯(lián)合說”。目前僅見的兩件“戈五”銅器大約也無法用“層級說”解釋,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一、除兩件“戈五”銅器外,其余二十余件五族銅器均單稱“五”。二、五族銅器如五鼎(《銘圖》353,編號21)時代大約早至殷墟三、四期,但出于高家堡戈國墓地的戈五卣時代已至殷末,已近于武王伐紂之時。說明族氏名“五”出現(xiàn)時間早于“戈五”。三、假如高家堡戈國墓族屬是戈族分支五族,那么時代在戈五卣之后的戈族銅器應(yīng)該自銘族氏為“戈五”或“五”,但實際上該墓地時代在此后的銅器未見族氏為“戈五”或“五”的。

這種情況下,似乎采用“聯(lián)合說”作為解釋更為合適。商周時代族與族之間的聯(lián)合主要有兩種類形,一種是聯(lián)盟、一種是聯(lián)姻[23]。實際上族氏名的聯(lián)合是容易理解的,現(xiàn)今中國社會就有不少人的姓名包含父母雙方的姓,商周時期的部分復(fù)合氏名似亦可以此理解。目前僅見的兩件“戈五”銅器時代均在商末周初,表明這一時期戈族與五族曾發(fā)生聯(lián)盟或聯(lián)姻。戈五卣出于涇陽高家堡戈國墓,學(xué)者指出高家堡戈族人身份較為特殊,應(yīng)是周滅商前投誠周人的東方族氏[24]。五族選擇與高家堡戈族人發(fā)生聯(lián)盟或聯(lián)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一時期五族的政治取向。

入周以后的五族銅器出土地主要有關(guān)中西部以及山西兩地。五爵(《集成》7750,編號10)出于著名的扶風(fēng)莊白一號窖藏。該窖藏屬于微史家族,所出73件有銘銅器中,絕大多數(shù)是微史家族成員作器,也有幾件其他族氏所作器,例如商尊、卣(亦稱庚姬尊、卣,《集成》5997、5404),族氏為“舉”、陵方罍(《集成》9816),族氏為“?單”、旅父乙觚(《集成》7225),族氏為“旅”以及本文所論五爵等。李學(xué)勤先生指出族氏為“舉”的商尊、卣的作器者庚姬的丈夫“文辟日丁”是微史家族的一員[25]。此外,尹盛平先生認為陵方罍器主陵亦屬于微史家族[26]。旅父乙觚作器對象與陵方罍、諸折器(折尊、折方彝、折觥、折斝)一致,均是父乙,且諸器時代一致,均為西周早期后段。陵方罍與旅父乙觚的作器者與木羊冊家族第一代宗子“折”有可能是同輩兄妹關(guān)系。女子出嫁后有時采用夫家族氏名[27],這種情況與兩周時期已婚女性稱名往往采用夫家氏名是類似的。陵方罍族氏為?單、旅父乙觚族氏為旅,可能均是器主夫家族氏。因此,綜合以上討論,可知莊白一號窖藏幾乎所有銅器器主都可歸為微史家族。在這一背景下,有理由懷疑窖藏所出五爵器主亦有可能出自微史家族,最大的可能是器主是出自微史家族的女性,嫁于五族者,與陵方罍、旅父乙觚情況類似。由此看西周早期五族可能曾與微史家族亦存在聯(lián)姻。

實際上西周早期應(yīng)有一支五族生活于關(guān)中西部,與微史家族居地很近。五戈(《集成》10790,編號12、《陜金》452,編號18)、五泡(《集成》11840,編號13、《陜金》582,編號19)、五斧(《陜金》1022,編號20)出于扶風(fēng)法門鎮(zhèn)任家村、岐山京當(dāng)鄉(xiāng)賀家村、扶風(fēng)、武功。扶風(fēng)法門鎮(zhèn)任家村距離莊白一號窖藏直線距離僅幾百米,京當(dāng)賀家村位于法門鎮(zhèn)西北方,武功縣位于扶風(fēng)縣東南方,與扶風(fēng)縣毗鄰。這五件出于關(guān)中西部的五族銅器,均為戈、斧之類兵器與銅泡這類作為盾飾或馬飾的雜器,這些器物均屬質(zhì)樸低廉的實用器,不像青銅禮器一般可能存在流通、交換、饋贈、赗賻之類情況。也就是說,鑄造使用這批銅器的五族人應(yīng)即當(dāng)?shù)鼐用?。僅從以上所列五族銅器器物種類看,居于關(guān)中西部的這一支五族人社會地位似乎不是很高,身份多為士兵。

西周時期還有一支五族人居于山西一帶,是五族的主支。這一支五族人的相關(guān)銅器銘文較豐富,其中有不少珍貴信息,特別是提供了“族氏名-氏名-姓”的對應(yīng)實例,有助于從稱名角度理解商周變革細節(jié),具有較高史料價值。

芮姞簋(《新收》665,編號14)1992年入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早著錄于《故宮西周金文錄》,張懋镕先生率先著文介紹至大陸學(xué)界,引起不少學(xué)者關(guān)注。該簋是西周早期多見的方座簋,但與多數(shù)方座簋不同的是該簋器身表面紋飾很少,較為樸素。體形亦較小,通高18、腹深10、口徑15.3厘米,芮姞簋的銘文很短,僅“內(nèi)(芮)姞乍(作)旅簋。五?!绷郑@簡短的銘文卻提供了寶貴的信息。眾所周知,芮國是位于今陜西澄城至韓城一帶的畿內(nèi)姬姓小邦。李學(xué)勤先生因此指出“芮姞”是嫁入芮國的姞姓女子,芮姞是姞姓“五”氏,表明“五”這個族氏屬于姞姓[28]。趙慶淼先生則認為依照商周時期女性作器的金文通例,銘末族氏應(yīng)為器主夫家族氏名號,而芮姞?wèi)?yīng)是來自芮國的姞姓女子,此姞姓之芮為汧隴地區(qū)的古芮國[29]。西周時期出嫁女子作器稱夫家族氏的習(xí)俗很可能是受出嫁女子作器稱夫家氏名的影響,但實際上出嫁女子作器亦有仍舊稱父家氏名的,趙慶淼先生認定“芮姞”為來自芮國的姞姓女子就是采取了這種可能性,假若認同存在所謂通例,則恰不能將“芮姞”認定為來自姞姓芮國的女子。此外,文獻與西周金文中亦無存在姞姓芮國的確鑿證據(jù)。故仍當(dāng)以李先生說為是,芮姞是來自五族的姞姓女子嫁入芮國者。

公伯鼎(《銘圖》1591,編號22)時代為西周早期早段,銘文言“公白(伯)乍(作)(姒)。五?!奔纫阎遄鍨閵犘?,公伯與(姒)的關(guān)系必非父女,而可能是母子,也可能是夫妻。兩周時期婦女稱名既可能采取夫家氏名,亦可以采取父家氏名,主要視是否已經(jīng)出嫁而定,“母子”或“夫妻”關(guān)系中的女性毫無疑問均屬已婚,因此“”可能是公伯之氏名。公簋(《銘圖》4954,編號24)銘文言“公乍(作)姚簋。遘于王令(命)昜(唐)白(伯)(侯)于晉。隹(唯)王廿又八祀。五?!弊髌髡呤枪?,銘末亦標(biāo)記族氏名“五”,表明氏屬于五族。這樣看“”顯然是公伯氏名,“(姒)”這一稱名是“夫家氏名+女方父家姓”的稱名方式。

但姒簋(《銘圖》4412,編號23)的存在似乎對五族屬于姞姓的觀點提出了挑戰(zhàn)。該簋時代為西周早期前段,銘文言“(姒)乍父乙寶(尊)彝。五?!便懼小埃ㄦΓ笔桥幼苑Q,此類稱名方式主要見于西周早期,如姬鼎(《集成》2333)銘文:“姬作厥姑日辛尊彝”,遣尊(《集成》5992)銘文:“用作姞寶彝”等。這些銘文中的“姬”“姞”毫無疑問都是姓,姒簋銘文自稱“姒”顯然也是姓,而銘末標(biāo)示族氏名“五”又表明該女子屬于五族。也就是說,單就姒簋銘文看,五族也有一定可能是姒姓,這就與依據(jù)芮姞簋銘文得出的五族屬于姞姓的結(jié)論產(chǎn)生了沖突。

對此亦可做出解釋。五族確屬姞姓,姒簋銘文之“姒”嫁于五族,很可能就是公伯鼎銘中的“(姒)”,故采用夫家族氏名“五”。婦女出嫁以后采用夫家族氏名是有可能的,從庚姬尊、卣(或稱商尊、卣)作器者庚姬采用族氏名“舉”即可知。不過,庚姬尊、卣是庚姬為出身于舉族的亡夫作器,姒簋是姒為其父輩(可能即其父)父乙作器,作器對象稍有不同?!版Α睘槠淙ナ赖母篙呑髌饕琅f標(biāo)識夫家的族氏名,可見“姒”已將自我族氏定位徹底轉(zhuǎn)變?yōu)榱宋遄迦?。這一情況與兩周時期已婚婦女自稱夫家氏名的情況是類似的,這也表明了族氏名與氏名在使用方式上的相似之處,亦反映出西周時期女性自身獨立性的降低及對夫家依附性的加強,同時啟示我們稱同一族氏未必即是血緣上的同族。

具有明確考古出土背景的五族銅器十分少見。伯雍鼎(《新收》937,編號16)出于山西天馬-曲村遺址M6195。該墓東西向,墓口長3.8、寬2.8米,墓底略大于墓口,長4、寬3米。深埋,墓底距地表8.25米。墓主為男性,年齡約30歲。墓中隨葬海貝、玉器、車馬器、銅兵器、銅禮器等若干。其中銅鼎三、簋二、鬲一、甗一。從墓葬出土器物看,墓葬時代約在西周早中期。從墓葬所在以及墓葬規(guī)格看,墓主應(yīng)為晉國的大夫或士。該墓所出有銘銅器除伯雍鼎外還有一件銘“成周”的鼎。西周時期晉國以及周邊邦伯多參與成周事務(wù),值得注意[30]。

伯雍鼎銘文言“白(伯)作(寶)小妻(齍)鼎。五?!北砻髌髦鲗儆谖遄濉@顚W(xué)勤先生指出,公簋銘文特記“遘于王命唐伯侯于晉”表明出身五族的公實際是從屬于唐也就是后來的晉國的,出土于晉國墓地的伯雍鼎更證實了這一點[31]。伯雍應(yīng)即M6195墓主,因此M6195的規(guī)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五族人在晉國的生活狀況。該墓同時也是目前唯一能夠確定的五族墓葬。天馬-曲村遺址大中型墓葬以南北向為主,M6195規(guī)格屬于中型墓葬,墓向為正東西向,墓主頭朝東,這是與該墓地其他同等規(guī)模墓葬不同的。謝堯亭先生研究認為“曲村墓地發(fā)現(xiàn)的東向墓葬基本上可以指認為是‘懷姓九宗’的墓葬,其中的青銅禮器墓應(yīng)該就是這些宗族的權(quán)貴的墓葬”,“頭向東的墓葬主人應(yīng)是本地土著唐人”[32],這是探索五族源流的重要的線索。

三、“五”族源流及該族在商周族氏中的特殊性

《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時人追溯周初分封“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而封于夏虛。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碧剖逵莸姆獾匚挥谙男?,但這一地帶在商周之際可能已經(jīng)戎狄化,因此唐叔要因地制宜“疆以戎索”。學(xué)者對唐叔接受的封民“懷姓九宗”有不同觀點,或認為懷姓九宗指晉之西北諸族亦即隗國,是商之鬼方之后[33],或認為是夏遺民[34],新近觀點認為懷姓九宗的構(gòu)成較為復(fù)雜,鬼方是其中重要一部,但并非全部,懷姓九宗還應(yīng)包括殷遺民[35]。以上諸說均有一定道理,懷姓九宗的主體應(yīng)是商代就已生活于晉南一帶的土著居民,與鬼方存在關(guān)聯(lián),也可能包括部分遷至殷商核心區(qū)的殷遺民。學(xué)者指出,近年考古發(fā)現(xiàn)的倗國、霸國,應(yīng)即懷姓九宗的部分[36]。倗國墓地、霸國墓地的絕大多數(shù)墓葬均為東西向,這一點與天馬-曲村遺址的五族墓葬M6195是類似的。此外,山西絳縣橫水倗國墓地M2001、M2022、M3250均各自出土五族銅器一件,僅銘一字“五”[37]。由于目前僅見圖錄,尚無發(fā)掘報告,難以確知墓葬及出土文物的確切信息。不過這些五族銅器出于倗國墓地至少表明倗國與五族應(yīng)存在某種聯(lián)系(聯(lián)姻、饋贈、交易、赗賻等),或者其中個別墓葬就是五族人的墓葬。

對于建立晉國的外來姬姓周人來說,本地土著懷姓九宗一方面可能是其維持政治統(tǒng)治面臨的不穩(wěn)定因素,另一方面對于初生的晉國而言也是寶貴的人口資源。從倗國、霸國考古看,懷姓九宗擁有一定面積封邑,其上層貴族參與晉國政權(quán),作為晉國附庸或臣屬。前引李先生說已指出表明出身五族的公實際是從屬于唐也就是后來的晉國的,而且出身于五族的M6195墓主伯雍就葬于晉國墓地之內(nèi),表明西周早期五族上層貴族直接參與晉國政權(quán)。綜合來看,五族很可能與倗氏、霸氏一樣,屬于“懷姓九宗”的一部分,“懷姓九宗”是統(tǒng)言之,主要群體為媿姓,亦有他姓者。從公簋看,五族的氏名為,李先生指出該氏名應(yīng)是封于地而得名的[38]。倗氏、霸氏均有屬于自己的封邑與墓地(絳縣橫水、翼城大河口),氏的封邑與墓地大約還有待發(fā)現(xiàn),地域應(yīng)不出晉南一帶。要探索這一問題,“”的釋讀是關(guān)鍵,朱鳳瀚先生認為“”是“覺”,進而讀為“堯”,認為是堯之故墟,公簋之公可能是隨著唐叔封于唐作為唐叔臣僚而來到該地,其所分配的屬地位于堯之故居地,故稱(堯)公[39]。李先生則認為“”當(dāng)釋為“疏”,讀作“胥”,晉有胥氏,《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司空季子亦稱“胥臣”,封于臼,臼位于臨猗南、中條山北,胥近于臼,亦在這一帶[40]。

兩位先生在地具體地望的看法上有一些差異,不過均認同地位于晉南。在“”尚無法確釋的情況下,這一問題似乎難以下定論,但或許可從“姓”的角度進一步縮小范圍。根據(jù)前文的討論,可知氏(五族)很可能屬于姞姓。史籍記載姞姓國家很少,其一為南燕,《左傳·隱公五年》:“鄭人侵衛(wèi)牧,以報東門之役。衛(wèi)人以燕師伐鄭。”孔《疏》云“南燕國,姞姓,黃帝之后也?!薄妒酚洝む嵤兰摇罚骸拔墓v妾曰燕姞”,《集解》引賈逵說“姞,南燕姓?!眰鹘y(tǒng)觀點認為南燕位于河南延津一帶,2020年底以來,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的發(fā)掘成果逐漸披露,為尋找南燕地望提供了新的信息。北白鵝墓地已發(fā)掘的幾座墓葬有腰坑殉狗現(xiàn)象,其中如M5出土銅器有銘文“大保匽仲”“匽仲”“匽仲大?!薄皡]大子”等,發(fā)掘者認為此“匽”是姬姓之燕,是召公之后[41]。但同墓地M3出土虢季甗銘文言“虢季為匽姬媵甗”,按照兩周時期女性稱名原則,匽姬應(yīng)是來自虢國,嫁往匽國的姬姓女子。一般而言,兩周時期同姓不婚,匽國當(dāng)非姬姓。且該墓地多座墓葬有腰坑現(xiàn)象,與召公之后、姬姓周人的身份也不符。此外如匽仲盤等銅器銘文末尾綴一“華”字,形同族氏銘文,可知匽仲即西周華族后裔,西周晚期華族銅器中有仲姞鬲(《集成》547~558),銘文為“仲姞作羞鬲。華?!北砻魅A族屬于姞姓。也就是說,北白鵝墓地的匽氏屬于姞姓[42],很可能就是典籍之中的姞姓南燕。北白鵝所在垣曲縣位于晉南,與倗國墓地所在的絳縣接壤,同樣屬于姞姓,且屬于懷姓九宗的氏(五族)可能也位于這一帶地區(qū)。

在商周之際的歷史中,晉南是較為特殊的一塊區(qū)域。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這一地帶一度受到商文化的強烈影響。典形的晚商文化遺址有靈石旌介商墓[43]、浮山橋北商墓[44]、聞喜酒務(wù)頭墓地[45]等,這些遺址所出陶器、銅器等多具有殷墟風(fēng)格,其中不乏族氏銅器,如靈石旌介所出族銅器、浮山橋北所出先族銅器、聞喜酒務(wù)頭所出匿族銅器等,這些發(fā)現(xiàn)表明晚商地區(qū)晉南地區(qū)人群亦使用族氏名作為族群標(biāo)識。晉南地區(qū)是周人進攻殷商王畿的前哨站,戰(zhàn)略位置極其重要,所謂“以關(guān)中并天下者,必先于得河?xùn)|”[46]。古本《竹書紀(jì)年》記載周王季攻伐“西落鬼戎”“燕京之戎”“余無之戎”等,陳夢家先生認為諸戎均在晉南[47]。文王時期周人已開始勠力經(jīng)營晉南地區(qū)?!渡袝髠鳌罚骸拔耐跏苊荒?,質(zhì)虞芮之訟……五年伐耆”,一般認為,虞在山西解縣,芮在山西芮城,文王解虞芮之訟,表明此時周人勢力已開始介入晉南[48]。此后西伯戡黎使周人在晉南建立了政治統(tǒng)治?!渡袝の鞑琛份d“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左傳·宣公十五年》杜預(yù)注云“黎侯國,上黨壺關(guān)縣有黎亭”,該地即今山西長治西南一帶。2006年山西黎城西關(guān)村西周墓地出土多件楷侯器,發(fā)掘者指出“楷”讀為“黎”,亦即黎國[49]。李學(xué)勤先生從音近通假、出土地點等角度論證了“楷”確應(yīng)讀為“黎”[50]。清華簡《耆夜》則記錄了武王八年伐耆(黎)的史事[51],時間亦在商末。張?zhí)於飨壬治鰰x南地區(qū)國族指出“封于晉南的一些西周國族,都與更早的古族有關(guān)”,“在滅商之初,甚至略早一些,周人已將其掌控的范圍擴展至?xí)x南”[52]。此外還有不少考古方面的佐證,李宏飛先生研究指出時代在殷墟三、四期間的山西靈石旌介M1中已出現(xiàn)較明顯的周系文化特質(zhì)因素,時代在殷墟四期的旌介M2反映出更強烈的周系文化特質(zhì)因素,表明這批人群在此時已歸附西土集團[53]。商末晉南地區(qū)周系文化特質(zhì)因素漸進的發(fā)展態(tài)勢正反映了周人在該地區(qū)的擴張與統(tǒng)治。近年披露的山西省破獲文物盜竊案收繳的義方尊、彝二器銘末標(biāo)示族氏名為,二器當(dāng)與靈石旌介墓地人群有關(guān),銘文言“武王賜義貝卅朋”,可知靈石旌介墓地族人群至晚在武王之時已投靠周人,考慮到武王克商后在位僅兩三年,該族投奔周人的時間應(yīng)當(dāng)早至商末,與同時期考古文化特質(zhì)反映相合。

前文曾結(jié)合陜西涇陽高家堡所出戈五卣論及商末五族與高家堡戈族通婚的史實,并認為通婚“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這一時期五族的政治取向”。文王受命以后,周人勢力逐漸東進,覆蓋五族所在的晉南地區(qū),包括五族在內(nèi)的廣大曾深受商文化影響的晉南土著成為周邦屬民。而與此同時,一支來自殷商核心區(qū)的戈族人西行投奔周人,成為周邦屬民。五族與高家堡戈族的政治身份是相同的,都是商末納入周邦的新屬民;文化習(xí)俗方面是親近的,兩者均深受商文化影響;在地域上也不是相隔很遠;因此周人代商前夕兩者發(fā)生通婚就易于理解了。

周代五族相關(guān)銅器銘文資料的主要價值還在于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族氏名-氏名-姓的對應(yīng)轉(zhuǎn)換實例。族氏名與氏名兩者既相關(guān)聯(lián)又有區(qū)別,一般認為,族氏名是殷商文化特征[54],而氏名則到周代才開始流行,似乎是周人興起的傳統(tǒng)。姓的產(chǎn)生可能在周代以前,但姓的使用似乎也是到周代才逐漸推廣。入周以后,原本使用族氏名作為身份標(biāo)識的殷遺民逐漸放棄族氏名傳統(tǒng),改用氏與姓。哪些族氏名對應(yīng)哪些氏名,又歸屬于哪個姓……這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是學(xué)者較少關(guān)注的,很大一方面原因是滿足條件的相關(guān)資料稀缺,因此如同五族這樣能夠提供族氏名-氏名-姓的實例可謂彌足珍貴。另一方面,殷商核心區(qū)(殷墟及殷墟周邊地區(qū))的殷遺民數(shù)量十分龐大,卻缺乏如同五族這樣能夠同時提供氏名與姓兩類信息的銅器銘文資料。以朿族與族為例,這兩支族氏均是來自殷商核心區(qū)的大族,相關(guān)銅器數(shù)量也遠較五族為多,但卻無從得知兩族為何姓。這是因為西周時期朿、族人鑄作銅器銘文時,一般僅稱私名,再標(biāo)示族氏名,偶爾會標(biāo)氏名,但未見標(biāo)示姓的[55]。兩周時期女性稱名中往往包括姓,男子則從不稱姓,而銘文出現(xiàn)女名的銅器主要有兩種類形,一種是女子自作器,另一種是女子父兄為其所作媵器或女子丈夫為其作器,后一種情況實際也是婚嫁狀況的反映。五族銅器雖少,但至少有三件銅器的銘文反映了五族族人與他族的婚嫁關(guān)系。西周時期朿、族銅器以及其他來自殷商核心區(qū)的殷遺族氏所作銅器卻罕見此類直觀反映本族婚嫁關(guān)系的銘文,似表明來自殷商核心區(qū)的族氏并非十分重視婚嫁關(guān)系,至少很少因為此類緣故作器銘記。

王國維很早指出“周人制度之大異于商者”有三大方面,其中之一為“同姓不婚之制”[56]。周人提出同姓不婚之制,一方面可能是基于樸素的優(yōu)生觀念的考慮,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以此為手段擴大聯(lián)姻范圍,將異姓之國“以婚媾甥舅之誼通之”,從而達到“綱紀(jì)天下”“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的目的。從另一角度而言,同姓不婚之制實際上反映出周人對于婚嫁關(guān)系的重視。在周人歌頌歷代王公貴族的《詩經(jīng)·大雅》中,也有大量記錄周人婚媾的內(nèi)容。如《大明》:“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嬪于京”,“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纘女維莘,長子維行,篤生武王”?!毒d》:“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端箭R》:“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既醉》:“其仆維何,厘爾女士。厘爾女士,從以孫子?!薄俄n奕》:“韓侯娶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韓侯迎止,于蹶之里。”這些詩歌充分表明了周人重視婚嫁關(guān)系的傳統(tǒng)。

王國維同時指出“雖不敢謂殷以前無女姓之制,然女子不以姓稱,固事實也”,“同姓不婚之制,實自周始。女子稱姓,亦自周人始矣”[57]。實際上,周人行用稱姓制度本身就體現(xiàn)了對婚嫁關(guān)系的重視。宋代學(xué)者鄭樵在《通志》總序中說:“生民之本,在于姓氏。帝王之制,各有區(qū)分,男子稱氏,所以別貴賤;女子稱姓,所以別婚姻,不相紊濫”[58]。再回看五族的相關(guān)銅器銘文,就容易理解五族與一般的殷遺族氏的不同之處了。五族鑄作的多件銅器銘文不僅記錄了五族的婚嫁關(guān)系,同時也記錄了五族族姓,表明當(dāng)時五族亦已行用稱姓制度,這些做法均與周人相似。

五族的特殊性可能依舊要歸于其所處地域——晉南在商周之際歷史中的特殊性。如前已述,五族所在的晉南地區(qū)一度受到商文化的強烈影響,商末(主要是文王受命以后)周人勢力逐漸進入晉南,包括五族在內(nèi)的廣大曾深受商文化影響的晉南土著成為周邦屬民,早在周人代商以前就受到周文化漸染。族氏名“五”的使用、墓葬東西向、稱日名等均屬于殷商文化因素,女子稱姓以及為出嫁或嫁入女性鑄器銘記則屬于周人習(xí)俗。來自于殷商核心區(qū)的朿、族在入周以后,文化習(xí)俗也逐漸與周人趨同,例如銅器組合由重酒組合轉(zhuǎn)為重食組合、逐漸放棄標(biāo)示族氏名而改用氏名、逐漸放棄稱日名……但在重視婚嫁關(guān)系方面(具體表現(xiàn)為女子稱姓、同姓不婚、為女性鑄器等)程度似乎不如同時期的五族。這種差異提示研究者需要區(qū)分看待殷遺族氏入周以后的轉(zhuǎn)變進程,這種轉(zhuǎn)變進程主要與族氏自身的背景有關(guān),包括族氏地域背景、族氏階級背景、族氏規(guī)模背景等,而文化因素主要與族氏地域背景關(guān)聯(lián)。朿、族早期族源均來自于殷商王畿,從族源而言,此類族氏可稱為殷商核心區(qū)族氏;五族居于關(guān)東地區(qū),受商文化影響,但距離殷商王畿較遠,文化面貌與殷商核心區(qū)不盡相同,此類族氏可稱為殷商外圍區(qū)族氏。過去殷遺民研究更為關(guān)注諸多殷遺民入周以后的境遇問題,而少見殷遺民群體內(nèi)部的分類研究。實際上,殷遺民作為一個數(shù)量極其龐大的群體,內(nèi)部必然存在諸多差異,殷遺族氏應(yīng)如何分類、不同類型的殷遺族氏在商周變革進程中的發(fā)展演變軌跡是怎么樣的、是否存在差異……此類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探討研究。

[1] a.張懋镕:《芮姞簋賞析》,《收藏》2007年第5期;b.李學(xué)勤:《論芮姞簋與疏公簋》,陜西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館編:《兩周封國論衡——陜西韓城出土芮國文物暨周代封國考古學(xué)研究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61~63頁;c.趙慶淼:《芮姞簋與古芮國探微》,《故宮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2期;d.張俊成:《公簋與商周族及其稱謂問題》,《華夏考古》2011年第2期;e.謝堯亭、陳曉宇:《疏公簋續(xù)說》,《北方文物》2020年第2期。

[2]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永年縣臺口村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1962年第12期。

[3]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馬橋遺址第一、二次發(fā)掘》,《考古學(xué)報》1978年第1期。

[4] 周法高等編:《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xué),1974年,第4869頁。

[5]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quán)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第547頁。

[6]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國墓》,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23頁。

[7] 張政烺:《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考古學(xué)報》1980年第4期。

[8] 殷墟卜辭中亦偶爾有將“五”橫寫的,例如《合集》23921、23988,兆序橫寫。

[9] 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索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46~47頁。

[10] a.曹定云:《新發(fā)現(xiàn)的殷周“易卦”及其意義》,《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1期;b.蔡運章:《商周筮數(shù)易卦釋例》,《考古學(xué)報》2004年第2期。

[11] 何景成:《商代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齊魯書社,2009年,第524頁。

[12] 據(jù)《乾隆四鑒綜理表》此器原拓漏摩“五”。該甗應(yīng)即《集成》797戈五甗。

[13] 該器蓋銘為“五”,其余銘文為器內(nèi)底銘。

[14]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大學(xué)北方考古研究中心、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絳縣文物局編著:《倗金集萃——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出土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15] a.張俊成:《公簋與商周族及其稱謂問題》,《華夏考古》2011年第2期;b.謝堯亭、陳曉宇:《疏公簋續(xù)說》,《北方文物》2020年第2期。

[16]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國墓》,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127頁。

[17]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87年夏安陽郭家莊東南殷墓的發(fā)掘》,《考古》1988年第10期。

[18] 劉雨:《乾隆四鑒綜理表》,中華書局,1989年, 第31頁。

[19] 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0頁。

[20] 嚴(yán)志斌:《復(fù)合氏名層級說之思考》,科學(xué)出版社,2004年,第391~396頁。

[21] 朱鳳瀚:《商周青銅器銘文中的復(fù)合氏名》,《南開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3年第3期。

[22] 嚴(yán)志斌:《復(fù)合氏名層級說之思考》,科學(xué)出版社,2004年,第391~396頁。

[23] 聯(lián)盟又可分為政治性聯(lián)盟、軍事性聯(lián)盟等,聯(lián)姻廣義上亦屬于聯(lián)盟的一種。可參看雒有倉:《商周青銅器族徽文字綜合研究》,黃山書社,2017年,第314~318頁。

[24] 張懋镕:《西周早期銅器墓的分類與族屬——兼論“分器”現(xiàn)象》,《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12輯,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7年,第5頁。

[25] 李學(xué)勤:《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biāo)尺——周原莊白、強家兩處青銅器窖藏的綜合研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第1期。

[26] 尹盛平主編:《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76頁。

[27] 女子出嫁后往往會采用夫家族氏名,從商尊、卣(庚姬尊、卣)作器者采用族氏名“舉”即可知?!芭e”是其夫家族氏,亦即木羊冊族(微氏家族)所出族氏。庚姬是姬姓女子嫁入微氏家族者。相關(guān)研究可參唐蘭:《略論西周微氏家族窖藏銅器群的重要意義》,《文物》1978年第3期;劉士莪、尹盛平:《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收入尹盛平主編:《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1~93頁。

[28] 李學(xué)勤:《論芮姞簋與疏公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館編:《兩周封國論衡——陜西韓城出土芮國文物暨周代封國考古學(xué)研究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61~63頁。

[29] 趙慶淼:《芮姞簋與古芮國探微》,《故宮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2期。

[30] 相關(guān)銅器如晉侯穌鐘(《新收》870~885)、叔夨鼎(《新收》915)、成周鼎(《新收》936)、肅卣(《山西絳縣橫水墓地》,《考古》2006年第7期)等。

[31] 李學(xué)勤:《論芮姞簋與疏公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館編:《兩周封國論衡——陜西韓城出土芮國文物暨周代封國考古學(xué)研究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61~63頁。

[32] 謝堯亭:《晉南地區(qū)西周墓葬研究》,吉林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10年,第83~85頁。

[33] 王國維:《鬼方昆夷獫狁考》,《觀堂集林(附別集)》上冊,中華書局,1959年,第590頁。

[34] 傅斯年:《周東封與殷遺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本第三分,1934年。

[35] 韓炳華:《倗國及其相關(guān)問題》,《中國文物報》2006年1月27日。

[36] 田偉:《試論絳縣橫水、翼城大河口墓地的性質(zhì)》,《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第5期。

[37]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大學(xué)北方考古研究中心、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絳縣文物局編著:《倗金集萃——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出土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128、181、586頁。

[38] 李學(xué)勤:《論芮姞簋與疏公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館編:《兩周封國論衡——陜西韓城出土芮國文物暨周代封國考古學(xué)研究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61~63頁。

[39] 朱鳳瀚:《公簋與唐伯侯于晉》,《考古》2007年第3期。

[40] 李學(xué)勤:《論芮姞簋與疏公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館編:《兩周封國論衡——陜西韓城出土芮國文物暨周代封國考古學(xué)研究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61~63頁。

[41] 山西考古研究院:《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M5出土有銘銅器》,《考古與文物》2021年第3期。

[42] 吳其昌:《金文世族譜》,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第34頁。

[4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靈石旌介商墓》,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

[44] 橋北考古隊:《山西浮山橋北商周墓》,北京大學(xué)中國考古學(xué)研究中心、北京大學(xué)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47~429頁。

[45] 白曙璋:《山西聞喜酒務(wù)頭商代晚期墓地》,《大眾考古》2019年第2期。

[46] (清)顧炎武:《日知錄》,岳麓書社,1994年,第48~49頁。

[47]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第293頁。

[48] 西周早中期以后的虞、芮在山西南部至于隔河相望的陜西韓城、澄城一帶,已為考古所證實。不過近年有學(xué)者對于商末至西周早期的虞、芮所在提出了與傳統(tǒng)觀點不同的看法。例如梁云先生認為早期的虞就是寶雞地區(qū)考古發(fā)現(xiàn)的“夨”,早期的芮則與甘肅崇信于家灣墓地有關(guān)。可參梁云:《芮國早期遺存探存》,陜西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館編:《兩周封國論衡:陜西韓城出土芮國文物暨周代封國考古學(xué)研究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76~87頁。按梁先生此說,文王“解虞芮之訟”的地點就從晉南轉(zhuǎn)移到了關(guān)中西部。早期虞、芮所在還有待考古、歷史進一步研究,暫記于此。

[49] a.張崇寧、楊林中:《山西發(fā)掘黎城西周墓地》,《中國文物報》2007年4月25日;b.高智、張崇寧:《西伯既戡黎——西周黎侯銅器的出土與黎國墓地的確認》,《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總第34期,2007年9月。

[50] 李學(xué)勤:《從清華簡談到周代黎國》,《出土文獻》第一輯,中西書局,2010年,第1~4頁。

[51] 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xué)勤主編:《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第149~156頁。

[52] 張?zhí)於鳎骸稌x南已發(fā)現(xiàn)的西周國族試析》,《考古與文物》2010年第1期。

[53] 李宏飛:《論商周之際的乳釘夔紋盆形簋——關(guān)中地區(qū)先周時期銅器群探索之三》,《四川文物》2021年第2期。

[54] a.張懋镕:《周人不用族徽說》,《考古》1995年第9期;b.張懋镕、王靜:《周人不用族徽、日名說的考古學(xué)意義——從隨州葉家山西周曾國墓地說起》,《四川文物》2014年第4期。

[55] a. 徐熠:《商周時代的朿族》,《青銅器與金文》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第3~34頁;b.徐熠:《商周冑族考論》,《三代考古》(十),科學(xué)出版社,2023年,第283~318頁。

[56]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附別集)》上冊,中華書局,1959年,第451~480頁。

[57]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附別集)》上冊,中華書局,1959年,第473~474頁。

[58] (宋)鄭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中華書局,1995年,第5頁。

龙海市| 西吉县| 天津市| 碌曲县| 德州市| 左云县| 郑州市| 乳源| 铜梁县| 介休市| 桓台县| 蒙阴县| 砀山县| 方城县| 荆州市| 怀化市| 松潘县| 昭觉县| 周宁县| 青州市| 丹东市| 平塘县| 阜阳市| 阿瓦提县| 百色市| 江阴市| 威宁| 钟祥市| 新宾| 基隆市| 宁海县| 祁阳县| 喀喇| 商丘市| 三原县| 城步| 蒙阴县| 新乡县| 黄浦区| 海安县| 镶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