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線運動問題一直是數學高考的熱點和難點題型,因其可以以高中數學多個知識內容為背景設題成為熱點,而難在點線是變化的,我們難以把握它們的運動規(guī)律。若能善于運用軌跡思想,則可快速探明問題的求解策略和有效應對方法,提高我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結合具體實例,談談軌跡思想在解“點線運動問題”中的應用。
一、常規(guī)方法和軌跡思想PK——軌跡完勝
例1.(2018北京卷)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記d為點P(cosθ,sinθ)到直線x-my-2=0的距離。當θ,m變化時,d的最大值為( )
A.1 B.2 C.3 D.4
思路1:常規(guī)方法,利用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三角函數性質等基礎知識,求解點到直線距離的最大值。
解法1:由題意得d==,
利用輔助角公式和正弦函數性質,當sin(α-θ)=-1時.
dmax=1+≤3,故d的最大值為3.
思路2:軌跡思想,點P的運動軌跡為單位圓,利用圓的幾何性質將問題轉化。
解法2:由圖得,點P的坐標為(cosθ,sinθ),而cos2θ+sin2θ=1,所以點P的運動軌跡方程為x2+y2=1,直線x-my-2=0過定點A(2,0),
從圖像可直觀地得到:動點到直線的最大距離為直線與x軸垂直時,即OA+圓的半徑
故d 的最大值為 OH+1≤OA+1=2+1=3,選C。
點評:本題我們利用動點P坐標、直線的恒定關系,抽象出動點P在單位圓上運動的軌跡特征,直線過定點A的軌跡特征,再借助圓的幾何性質,將問題進行轉化,從而破解θ,m兩個變量對本題帶來的解題障礙。軌跡思想與常規(guī)方法相比,利用幾何圖形直觀感知,避免了復雜的運算,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能讓學生更易理解、更快、更準地解決問題;充分體現數形結合思想的妙用,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研究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對數與形之間的聯系理解和轉換的思維能力。
例2.在ΔABC中,內角A,B,C所對邊分別為a,b,c,已知a=2,b+c=4,則ΔABC面積的最大值為 .
思路1:常規(guī)方法,是用正余弦定理與基本不等式相結合得到三角形兩邊乘積的最值,從而得到三角形面積的最值。
解法1:b+c=4,+2bc=16,b+c=4≥2,bc≤4
cosA===-1
SΔABC=bcsinA=bc=,bc≤4
SΔABC=≤,當且僅當b=c=2時,取等號。
思路2:軌跡思想,由已知條件a=2,b+c=4和橢圓定義,可知點A的軌跡可以看成是在長軸為2,短軸為的橢圓。設點A的縱坐標為yA 即三角形的高,ΔABC的面積為S=BC·yA。當點A到BC的距離最大時,ΔABC的面積最大,即點A在D點位置時。
解法2:如圖所示,由已知條件a=2,b+c=4和橢圓定義,點A的運動軌跡方程為+=1,當點A運動到運動到D點時,此時三角形BC邊上的高取得最大值OD=,BC=2,則ΔABC的面積達到最大,最大值為。
點評:解三角形中的最值范圍問題有多種解法,本題利用軌跡思想將解三角形與圓錐曲線結合,通過軌跡圖形直觀感知,結合問題和圖形的特征,數形結合得到快捷解決問題的方法。軌跡思想與常規(guī)方法相比,簡化運算,事半功倍。
通過以上問題,我們發(fā)現在點線運動問題中,所有的動點或變量元素都是在一個固定的運動特征下運動的,即動點軌跡是固定的。而在設定題目時,一些題會將動點的運動特征在題目中告知考生。但一些題目則會將這一特征隱藏起來,讓學生自己去研究發(fā)現。但不管如何,只要考生能發(fā)現動點的軌跡特征,得到軌跡方程或軌跡圖形,進而借助軌跡圖形,將問題進行轉化,簡化運算,即可輕松解題。
二、軌跡思想在數學解題中——大顯身手
例3.(2021新高考1卷,多選題)已知O為坐標原點,點P1(cosα,sinα),P2(cosβ,-sinβ),P3(cosα+β,sinα+β),A(1,0),則( )
A.
=
B.
=
C.·=·
D.·=·
考查意圖:本題以三角形式與向量坐標為載體,考查向量運算和三角函數運算,以及學生推理能力的核心素養(yǎng)。常規(guī)解法可使用向量坐標運算對四個選項進行計算判斷,但計算量較大,計算易混淆出錯費時費力。若我們抓住四個點的坐標特征將其轉化為運動軌跡,那我們就可以較直觀判斷和簡單計算出結果,有效地避開繁雜的計算。
解:如圖所示,根據三角函數的定義可知,P1,P2,P3的運動軌跡方程x2+y2=1,cosβ=cos(-β),-sinβ=sin(-β),得P2(cos(-β),sin(-β)),點P1,P2,P3分別為角α,-β,α+β的終邊與軌跡圖形的交點。
A中,可得
=
=1,得A對。
B中,可得點A到P1,P2的距離不一定相等,得B錯。
C中,可得·=
cos∠AOP3=cos(α+β),·=
cos∠P1OP2=cos(α+β), 得C對。
D中,可得·=
cos∠AOP1=cosα,·=
cos∠P2OP3=cos(α+2β), 得D錯。故答案為A、C。
點評:在本題求解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動點P1,P2,P3的恒定關系特征,利用軌跡思想,抽象出動點在單位圓上運動的軌跡特征,再借助向量模,數量積的定義,可輕松解題。
例4.如圖,在棱長為2的正方體ABCD-A1B1C1D1中,點E是側面BB1C1C內的一個動點(不包含端點),若點E滿足D1E⊥CE,則BE的最小值為 .
常規(guī)解法:根據空間向量互相垂直的性質,結合空間兩點間的距離公式、三角換元輔助角公式進行求解。
解:如圖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則C(0,2,0),D1 (0,0,2),B(2,2,0)設E(x,2,z),x∈[0,2],z∈[0,2],=(X,2,Z-2),=(X,0,Z)
因為⊥CE,所以·CE=X2+Z(Z-2)=0,即x2+(z-1)2=1
BE==,因為x2+(z-1)2=1
所以可令X=cosθ,Z=1+sinθ,代入上式,得BE===其中tanαazi2svbpYKCABS/NNW4/s7B7+TSGHUCVkGHEFb5qRTM==2,α∈(0,),所以BE≥,因此BE的最小值為-1。
但該解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基礎知識綜合運用要求較高,學生不易理解和找到解題的思路。我們可以抽象出動點E在平面運動的軌跡,利用平面圖形快速找到BE的最小值。
由前解,在得到E點的軌跡方程x2+(z-1)2=1后,我們可得到E點的運動軌跡是以CC1的中點為圓心M,半徑為1,在平面BCC1B1上的半圓。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得到M(0,1)、B(2,0)、N(0,2),由圖可得當連接BM時,BM與圓相交與E,此時BE的距離最小,BM==,BEmin=-1。同時連接NB,當E點與N點重合時, BE達到最大值,最大值為BEmax==2。
點評:在本題求解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動點E滿足D1E⊥CE的恒定關系,利用這種恒定關系,我們可以通過空間坐標知識研究出動點E的運動軌跡,利用軌跡思想,抽象出動點在球上運動的軌跡特征,再借助立體幾何和平面幾何是知識,可輕松解題。只要學生能將E的運動軌跡轉成平面的半圓,那學生就可以直觀地判斷出BE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總之,軌跡思想在解決點線運動問題時,充分利用了研究對象的幾何特征,創(chuàng)建軌跡模型與代數的聯系,從而獲得研究對象軌跡方程或軌跡圖形。即可構建多個知識模塊的聯系與融合,為解決問題提供簡捷思路,且方法巧妙。提升了學生數學抽象、直觀想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符合高考“多想少算”解題策略。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