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出自《詩經(jīng)·小雅·斯干》,詩句通過生動的比喻描繪了我國古代宮宇的建筑之美:外形端正如一位君子的肅立之態(tài),邊角齊整如箭矢,飛檐仿佛鳥兒展翼騰飛,裝飾華麗就像錦雞般色彩斑斕。
雖然歷經(jīng)千年歲月,多少樓臺都已湮滅在煙雨之中,然而,透過一首首經(jīng)典的詩文和一幅幅美妙的畫卷,我們?nèi)钥赏黄茣r空的限制,一覽古建筑之美。
宮殿廟宇
古代宮殿大多規(guī)模宏大,富麗堂皇,尤其是秦朝時期修建的阿房宮,更是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和秦直道并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被譽為“天下第一宮”。唐代文學家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文字如此描繪阿房宮的壯觀:“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p>
清代畫家袁江則憑借其深厚的古代建筑方面的知識與豐富的想象力,在《阿房宮賦》的文意之上創(chuàng)作了一幅《阿房宮圖》,再現(xiàn)“天下第一宮”的盛景。這幅作品使用12條通景屏的表現(xiàn)手法,別出心裁地將阿房宮的建筑群錯落有致地安置于峻峭的山巒和遼闊的水域之中,以山水的阻隔將建筑群落層層分開,又利用山水將建筑物層層推進,使畫面既氣勢磅礴又層次分明。
在細節(jié)的處理上,《阿房宮圖》的建筑群以濃郁的大青綠色為主色調(diào),呈現(xiàn)出濃重而生動的視覺效果。與此同時,山巒和林木則運用了水墨和淡彩色調(diào),與建筑的鮮艷色彩形成對比,賦予了整幅畫作一種宏偉與細膩并存的獨特美感。
廟宇也是古人筆下常見的建筑類型。清初“新安派”畫家弘仁的《松壑清泉圖》中繪有一座屹立的高山,在山的右側(cè)深處,于翠綠竹林間藏有一座雙層樓閣式的寺廟。其屋檐線條平直,屋角沒有翹起,展現(xiàn)出一種簡約之美。周圍山石的輪廓以簡潔6cca659805d11761bd8c9e3eb8247a2c有力的線條勾勒,使整個畫面于清新脫俗之中透露出莊嚴肅穆的氛圍。
明代畫家顏宗的畫作《湖山平遠圖》中亦有廟宇出現(xiàn)。畫面中有兩人騎驢,一童子背著琴和書緊隨其后,遠處有一座寺廟掩藏于層巒茂林之間,隱約浮現(xiàn)于煙霞之外,整幅畫面充滿深山藏古寺的祥和氣氛。
亭臺樓閣
亭,小小一座,造式無定,四面敞開,不設(shè)門窗,多以柱子撐起頂部。蘇東坡寫《涵虛亭》時說:“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币馑际沁@一方小角落,能觀得大天地。元代畫家倪瓚曾創(chuàng)作一幅《松林亭子圖》,描繪了一座孤寂的亭子坐落于空曠的天地之間,遠處是起伏的山丘和浩渺的湖,近處的岸邊有稀疏松林,雜木數(shù)株。整幅作品簡中寓繁,小中見大,勾勒出寂靜、蕭瑟之感。
臺,指高于地面,供人遠眺觀景的建筑。相傳,元代畫家張可觀繪有《露臺月夜圖》,一位書生端坐于露臺觀月,身后有兩位童子侍立于左右。一棵古松從露臺左前側(cè)傾斜而出,古意盎然。
樓,指古建筑中兩層以上的房9d560837eb6c8dfb554e756d26c2b233屋,亦稱重屋。自范仲淹作《岳陽樓記》以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名句便傳頌開來,賦予了岳陽樓更多的人文內(nèi)涵。此后,無數(shù)文人墨客在此憑欄抒懷,將其詠之于詩或形之于畫。元代畫家夏永所作《岳陽樓圖》,便將雄偉的樓閣巧妙地融入遼闊無垠的自然景觀之中,呈現(xiàn)出“岳陽天下樓”壯觀恢宏的景象。
閣,外形和樓相似,但不采用廡殿式的屋頂結(jié)構(gòu),并在四壁開窗,可供人遠眺觀景、游樂休憩及藏書禮佛之用。南宋畫院中人所作《高閣凌空圖》,畫家在構(gòu)圖上獨辟蹊徑,畫面左上部分留白,空曠高遠,如入仙人之境。畫面截取了高閣的一角著重描繪,特別是回廊直沖畫面底邊的安排,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感。高閣玲瓏精巧,松樹冉冉生長,閣內(nèi)有一位女子靜坐,旁邊有侍女侍奉,整個畫面靜謐恬適,展現(xiàn)了人物自在安閑的狀態(tài)。
田園悠居
古詩畫里的建筑,自然少不了百姓生活中的庭院、草堂和茅屋。東晉詩人陶淵明幾經(jīng)沉浮,最終歸隱田園,他在《桃花源記》中寫道:“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边@既是他個人的向往,也為后世留下了一座龐大的精神家園,令無數(shù)人在心底埋下了“田園夢”的種子。
唐代詩人王維也以熱愛田園山水而聞名。他在晚年隱居于輞川,并購得一間“輞川別業(yè)”,與友人在此作畫吟詩、參禪奉佛,過著如陶淵明一般的田園生活。
據(jù)王維描述,輞川有20處盛景:“其游止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泮、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里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彼€針對每一處風景寫了專門的詩作,即《輞川二十詠》。其中,描寫鹿柴的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描寫柳浪的為“分行接綺樹,倒影入清漪。不學御溝上,春風傷別離”;描寫竹里館的是“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此外,王維還繪有一幅《輞川圖》:群山環(huán)繞之中,一座古樸端莊的私人別墅坐落于此。別墅里亭臺樓榭,錯落有致,別墅外一條小河從門前流過,偶有舟楫來往,一派超塵悠然的意境。這幅畫使輞川成為文人雅士游歷山川的理想之地,也成為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所向往的“神境”。元代書畫鑒賞家湯垕曾如此評價:“其畫《輞川圖》,世之最著也?!?/p>
繁華鬧市
繁華鬧市的畫卷,雜糅了各種類型的建筑,佛寺、民居、水榭等鱗次櫛比,茶莊、藥鋪、飯店等應(yīng)有盡有。
清代宮廷畫家徐揚曾奉乾隆皇帝之命,創(chuàng)作了一幅宏大畫卷《京師生春詩意圖》。該畫作以鳥瞰式構(gòu)圖,展現(xiàn)了太平盛世里雪后初春熱鬧繁華的京城全景,前門箭樓、天安門、端門、午門、紫禁城、景山、西苑、中海、南海、瓊島乃至天壇祈年殿等皆收入畫幅之中,一派銀裝素裹、氣勢磅礴的景象。
《姑蘇繁華圖》也是由徐揚創(chuàng)作的,畫面“自靈巖山起,由木瀆鎮(zhèn)東行,過橫山,渡石湖,歷上方山,從太湖北岸介獅和兩山間入姑蘇郡城,自葑、盤、胥三門出閶門外,轉(zhuǎn)山塘橋,至虎丘山止”,真實地再現(xiàn)了蘇州連綿近百里的水鄉(xiāng)田園、湖光山色、古渡行舟、官衙商肆等場景。據(jù)統(tǒng)計,整幅畫作中有12000余人,往來船只400多艘,橋梁40多座,店鋪200多家,房屋2000多棟,將彼時蘇州城物產(chǎn)富饒、百業(yè)興旺的一面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當綺麗的建筑遇上古詩古畫,其間的亭臺樓閣仿佛都擁有了生命,向我們無聲地訴說著它們的過往。詩畫與建筑的相互渲染,浪漫主義與實用主義的相互交融,讓今天的我們得以同時領(lǐng)略到詩意之美與空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