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神秘的金字塔之間》
闕維杭 著/中國華僑出版社
2024.6/69.80元
闕維杭
筆名沙蒙、遠航等。浙江杭州人。作家,資深媒體人。文學創(chuàng)作由詩歌入門,涉獵隨筆、散文,兼及文藝評論。在海內外20余種報刊發(fā)表隨筆、紀實文學、散文等數(shù)百萬字,出版有《世紀之吻》《在自由的旗號下》等隨筆、散文、專著,另有古典文學作品選注專集《歷代竹枝詞選》等。曾獲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首屆文學評論獎等。
本書是“海外華文精品書系”之一,是一本文學游記。作者的筆觸涉及“縱橫地中海波羅的?!薄氨睔W山水人文情”“雅典衛(wèi)城之嘆”“城市與休閑”“美洲紀行”等,勾勒出異域風情和旖旎山水的滄桑變遷,思緒纏繞遠古文明和名人蹤跡的點點滴滴,是文化的探尋,也是游歷的心路歷程,感悟自然和人文的牽系滲透。
三到西班牙臺階
在羅馬的一天24小時內,我去了三趟西班牙臺階。
幾乎人人都知道,游羅馬就是一趟人類文明歷史與藝術的朝圣之旅,無數(shù)的古跡、城堡,無數(shù)的雕像、壁畫,是歲月歷久不衰的見證,是遠古羅馬帝國強盛的象征,是文藝復興經(jīng)典的膜拜……
若以此衡量羅馬城內的西班牙臺階,似乎還有點兒隔膜,畢竟這景點的主體建筑誕生于15世紀之后,雖然與文藝復興時代差不多同期,但比起2000年前古羅馬帝國的文明遺址,那就不是隔了“幾條街”的距離了。況且,西班牙臺階這個景點,即使在羅馬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著名景點排名榜里也只能屈居30名之外。
可西班牙臺階就是那么讓人非去不可,那么讓人狂熱著迷,終日人滿為患。這實在是得益于它沾了浪漫主義色彩的光,讓人有一種“文藝朝圣”的虔誠——可以說是源自1953年那部黑白愛情電影《羅馬假日》公映所掀起的熱潮,接踵而至的人潮經(jīng)久不息,一浪更比一浪高。
西班牙臺階其實是西班牙廣場(Piazzadi Spagna)的一部分,是位于高居山丘的羅馬圣三一教堂(Trinita dei Monta)之下的137級階梯。教堂建筑系1495年查理八世命法國人建造,臺階則是1725年獲得法國資助后修建的,被稱為“意大利人設計、法國人出資、英國人游覽、如今被美國人占領”的一處羅馬標志性建筑。階梯特有的法國風格和階梯下廣場中央的船式噴水池(名曰“小舟的噴泉”,由巴洛克式建筑巨匠貝尼尼所設計),以及周圍一些英國式咖啡館等店鋪,呈現(xiàn)出濃郁的多元化歐式靈動風情??闪_馬的這處建筑群為何被冠以“西班牙”之名呢?據(jù)傳是因為附近原是西班牙駐意大利大使館的所在,而那一帶在17世紀時還屬于西班牙的領土范圍。
如今的西班牙臺階聞名遐邇、風靡全球,慕名而來的各國游客自然是拜電影《羅馬假日》之賜。這兒不僅僅是《羅馬假日》拍攝的外景地之一,更是影片男女主角——格利高里·派克飾演的美國記者喬和奧黛麗·赫本飾演的安妮公主——甜蜜約會的地點,赫本坐在臺階上愜意享受冰激凌的鏡頭,以及她和派克騎著“黃蜂”摩托車飛馳電掣般穿越羅馬城的景象,迄今仍讓多少影迷陶醉啊!
因此,造訪西班牙臺階、山丘頂?shù)慕烫谩V場上的噴泉,乃至周圍的咖啡館、禮品店,或許都是不容錯過的逗留之處,但人們情有獨鐘的還是赫本坐在臺階上吃冰激凌、與派克含情脈脈相互對視的那個浪漫場景。這真是文藝的無窮魅力,六十多年來,越來越多的游客潮從地球各個角落紛至沓來,川流不息,只為了重溫、回味赫本曾經(jīng)坐在臺階上的那一幕浪漫。
初冬的一天,我從附近另外一處知名景點許愿池(特雷維噴泉)繞到三一教堂之際,正逢傍晚時分,霞暉褪去,遠近朦朧一片,居高臨下正好俯瞰西班牙臺階上和廣場一派人潮簇擁的景象;步下臺階,回頭想朝上拍照留個影,那就必須得讓熙熙攘攘的各色游客與自己同框入鏡了。再擠到下面那“小舟的噴泉”邊看看,卻實在難以插足,除非做些不雅的肢體動作才可能擠進“小舟”邊上。帶著沒能盡興的遺憾,我暫且離開,再次前往一小時前剛剛到訪過的特雷維噴泉方向,穿越夜幕下華燈初上的街景,再度觀賞燈光輝映之下水波粼粼的許愿池。這個羅馬最大的18世紀巴洛克風格的噴泉周遭依然是烏泱泱一片圍觀人群,眾聲喧嘩。我終究還是湊不起這個熱鬧,又返回夜空下的西班牙臺階。還是從教堂下的平臺憑欄遠眺,但見遠處燈火闌珊星星點點,俯瞰臺階之下,照舊是人潮洶涌,市聲沸騰。廣場對面那條名品街上閃爍出一條長長的輝煌燈幕,原來是店家們迎接圣誕新年張掛在街道上空的天幕,全用玉色、粉色的燈泡編織,迤邐綿延遠去。而這燈光的天幕之下,同樣是一望無際的人潮……我依然不能接近那“小舟的噴泉”,更無法在臺階上尋覓一方空隙坐坐,流連良久,夜?jié)u深了,就此折返旅舍。
翌日一早醒來,仿佛還有個心愿在叩擊心房,我決意冒著霏霏細雨步行20分鐘,單單再去造訪清晨的西班牙臺階。大概時間尚早,小雨也未歇,到了那兒,果然游人比前一晚稀少多了,頓覺西班牙臺階開闊且格外氣派。臺階中上部的兩處平臺及圍欄造型美觀優(yōu)雅,空間舒展而又自成格局,兩側的弧形臺階連接起平臺,上下臺階的平面和寬窄變化宛若奇妙的曲線鋪展出張弛有度的韻律。據(jù)悉,以前平臺上是可供賓客翩翩起舞的,難怪世人稱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我慶幸在這個難得人跡稀少的清晨,得以一窺西班牙臺階的全貌,欣賞體味到這座建筑的韻律之美。我緩緩地上下踱步,看那每級臺階的邊緣已然被無數(shù)游人的腳步搓揉摩挲得極其光溜,與紋路斑駁的臺階石相映成趣,堪為歲月和游人共同締造的“作品”。置身于臺階這一環(huán)境,靜靜地追憶赫本與派克在《羅馬假日》里的那一幕幕動人情景的同時,也得以從容地繞著噴泉走了幾圈,多看了幾眼那雕塑精美的巴洛克風格小舟……
然而我在這個清晨造訪的主旨,除了彌補前兩次未能盡興的遺憾之外,還想再去了卻一個“朝圣”的心愿——我踱步到臺階下右側的那棟五層大樓之前,仔細端詳那灰白色與橙色相間的大樓外觀,二樓兩個窗口間懸掛的一塊紅色招貼醒目地標識出這里是“濟慈-雪萊紀念館”。上方的三位紳士頭像分別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雪萊和拜倫啊!一層大門右側的墻上還鑲嵌著兩塊紀念館的銅質銘牌,可惜當天紀念館不開放,未能進去細看故居里的一切,但我的內心已多少有些“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滿足感了。到羅馬之前,我曾花了些工夫查資料做攻略,知悉西班牙臺階旁的這棟樓就是大詩人濟慈的故居,是當年濟慈和雪萊、拜倫等人常常聚會、品茗、談藝、吟誦之所,由此心生來此察看一番的心愿。前一晚人潮洶涌摩肩接踵之際我?guī)缀醪荒芙坝^看,此刻總算不虛此行了。
據(jù)傳,1820年9月身患肺結核的濟慈(John 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遵醫(yī)囑赴意大利養(yǎng)病,他在畫家朋友賽文的陪同下由倫敦乘船于11月抵達羅馬,住在西班牙臺階旁的這棟樓里。濟慈的肺結核病曾一度好轉,但12月又大咯血,病情急劇惡化。1821年2月23日他歿于此居所,年僅26歲。在這兒度過了生命中最后三個月左右光陰的濟慈給羅馬乃至世界留下了永恒的文化遺產(chǎn)。濟慈的臨終居所后來曾一度要被拆掉,濟慈-雪萊紀念協(xié)會得知消息后集資買下小樓,開辟為濟慈-雪萊紀念館。雖然事實上雪萊并不曾在此住過,但他和拜倫等都到這兒探望過濟慈,三大浪漫主義詩人相聚一時的情景令人追慕、懷念。
大概是英倫三島冬季氣候陰冷的緣故,19世紀英國不少詩人、作家、藝術家紛紛到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一帶享受陽光、追求夢想。當時已經(jīng)成為羅馬市中心區(qū)域的西班牙臺階(廣場)周圍曾經(jīng)居住過很多英國、法國、德國的文人和藝術家,司湯達、巴爾扎克、瓦格納、李斯特、勃朗寧等歐洲文豪和藝術家都曾經(jīng)是西班牙臺階這一帶的居民,當年這兒儲存和洋溢著何其豐富的文化藝術氣韻??!被重病折磨下的濟慈盡管只能坐在窗臺前觀望西班牙臺階及“小舟的噴泉”,但也吟誦出了他生命最后歲月的詩意。或許是那噴泉的流動之水賦予了他靈感,他為自己寫的墓志銘也與水結緣,且充盈著詩意——“用水書寫其姓名的人在此長眠?!睗仁攀篮蟊辉嵩诹_馬新教公墓。一年后的1822年,雪萊意外死于船難。按雪萊生前的意愿,他也被葬于羅馬新教公墓,從此與濟慈朝夕相伴。
我在濟慈-雪萊紀念館前冥想,在西班牙廣場徜徉,尋夢般地感受當年那些歐洲文人騷客的足跡抑或氣息,舉目眺望濟慈故居的窗戶,遙想客廳內部的場景,仿佛定格為當年濟慈、雪萊、拜倫等歡聚的畫面,詩意盎然,溫馨暖人……
對于旅行的終極目標或境界,一百個游人會有一百種向往。在我看來,旅行豐富了人生,同時,旅行也是別樣的人生,大可隨心所欲走馬觀花看風景,卻不能單單滿足于浮光掠影到此一游。因著赫本經(jīng)典形象與羅馬浪漫愛情演繹而追捧西班牙臺階的游客或許已經(jīng)脫離了隨意或被動觀賞風景的層次,算得上是文藝范的“打卡”族,但若要論更純粹的文藝或文化朝圣,或者說更多些韻致的文化、歷史之旅,濟慈-雪萊紀念館這棟尋常樓宇,乃至西班牙廣場周遭的建筑風物,毫無疑問蘊藏了更多的歷史人文內涵,可尋訪,可追憶,帶給旅人雋永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