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異端者”阿爾多·帕拉澤斯基的文學書寫蘊含著未來主義藝術風格與審美特征。“運動”在帕拉澤斯基的文學書寫中體現(xiàn)為速度感與流動性之美,表達了其對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領會;“直覺”則是感知方式,表現(xiàn)出感性、活力的態(tài)勢。帕拉澤斯基聚焦社會與人,他既重視對社會的現(xiàn)實反映,又深入思考人的物化現(xiàn)象以及主體性的喪失,并試圖通過對物性的否定,使人的主體性得以復歸。重返未來主義文藝思潮的特定歷史文化語境,分析帕拉澤斯基文學書寫蘊含的未來主義氣質(zhì),既能揭橥帕拉澤斯基的未來主義思想,亦能在歷史新起點重新審視未來主義的深遠影響并反駁長期以來的刻板“誤讀”。
關鍵詞:未來主義;帕拉澤斯基;運動特征;直覺;主體性
作者簡介:鄭華,西安外國語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Title: Movement, Intuition and Humanity: An Exploration of Palazzeschi’s Futurist Thought
Abstract: The literary writing of the “heretic” Aldo Palazzeschi contains futuristic artistic style and aesthetic features. “Movement” in Palazzeschi’s literary writing is the beauty of speed and mobility, which expresses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while “intuition” is the way of perception, which expresses a sensual and energetic attitude. Focusing on society and human beings, Palazzeschi not only emphasizes the reflection of the reality of society, but also thinks deeply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the objectific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loss of their subjectivity, and tries to restore their subjectivity through the denial of materiality. Returning to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futurist literary thinking and analyzing the futurist temperament of Palazzeschi’s literary writing can not only reveal Palazzeschi’s futurist thinking, but also re-examine th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f futurism at a new starting point in history and refute the stereotypical misinterpretation over the long period of time.
Key words: futurism; Palazzeschi;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intuitive; subjectivity
Author: Zheng Hua, Ph. D. candidate at Graduate School,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710128, China).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E-mail: XISUzhenghua@163.com
作為意大利未來主義的先驅(qū)之一,阿爾多·帕拉澤斯基(Aldo Palazzeschi,1885-1974)被視為“異端”者,但其文學書寫仍堅守著未來主義流派的核心氣質(zhì)。帕拉澤斯基有感于20世紀初現(xiàn)代科學技術與資本主義共同造就的“都市性”(cityness)對現(xiàn)代主體的生活世界即“表示存在的一般方式”(梅洛-龐蒂 67)的革新,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方面突出能夠與都市生活節(jié)奏及科學科技發(fā)展相應的速度感,另一方面則通過取消語法等語言表達方式凸顯直覺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意大利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相較于德法等國的相對落后,致使帕拉澤斯基以浪漫主義式視角對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有所反思和批判。他意識到馬里內(nèi)蒂等人以物性取代乃至否定人性,不僅在主體性自由等層面導致主體的危機,還將在政治上走向法西斯主義,從而在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強調(diào)綻出人性光芒的重要性。在此意義上,分疏帕拉澤斯基具有二重性的未來主義思想,能夠反撥長期以來學界對于未來主義耽溺于技術與暴力的論點。
一、革新秩序的運動
與前現(xiàn)代以手工業(yè)為核心的社會形態(tài)相比,20世紀初由電氣革命所開啟的大工業(yè)生產(chǎn)與現(xiàn)代都市生活展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效能優(yōu)勢,以致“高速度時間是作為現(xiàn)代性首要特性的變動不居運動性的標志”(尤西林 26)?,F(xiàn)代都市、工業(yè)技術、壟斷資本等共同作用,促使形成了崇尚運動與斷裂、速度與力量、聲音與色彩的未來主義,不僅物質(zhì)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位置發(fā)生改變,人的感知也產(chǎn)生變化并得到極大延伸。在此背景下萌蘗的未來主義尤為重視速度感,不僅包括傳播媒介等技術物的速度表現(xiàn),亦包括居于變動不居的世界的主體所形成的效率意識?!段磥碇髁x的宣言》指出:“時間和空間都在昨天死亡。我們已經(jīng)生活在絕對之中,因為我們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無處不在的永恒速度”(維爾多內(nèi) 149)。在此背景下,帕拉澤斯基的文學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運動”與革新意識。在作品表現(xiàn)層面,突顯了對舊有傳統(tǒng)文化與運行秩序的不斷突破,是對文學形式與內(nèi)容的探索,也是對風格及意義的動態(tài)轉(zhuǎn)變。具體而言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作為未來主義陣營的帕拉澤斯基關注生活世界中物的動態(tài)運動,通過表達速度感凸顯對舊有傳統(tǒng)文化與運行秩序的不斷破壞,以此實現(xiàn)對文學形式與內(nèi)容的探索,以及對文體風格、意義的動態(tài)轉(zhuǎn)變?!拔磥碇髁x文學的特征在于竭力把文學變成現(xiàn)代生活的‘動力學’,著力表現(xiàn)‘運動感’,強調(diào)一切藝術手段,刻畫運動中事物的形態(tài)”(吳洋 55)。帕拉澤斯基在文學作品中對事物的運動之感與運動形象多有表現(xiàn)。以詩歌《羅爾黃金殿》(A palazzo Oro Ror, 1907)為例,“……一輛光輝戰(zhàn)車還在遠方閃耀。/比風更快/遲到的女士迅速下車。/只聽見絲質(zhì)披風輕微的沙沙聲。/現(xiàn)在陰影中緩慢行駛的戰(zhàn)車消失了?!惫芟覙仿暋⒓柴Y赴宴的車與拂過衣袖的微風、衣物摩擦的微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帕拉澤斯基在此詩歌中將喧鬧與靜謐、運動與靜止、急速與緩慢糅合在一起,是對現(xiàn)代都市五光十色生活的反映。帕拉澤斯基在詩中僅描寫環(huán)境與事物的客觀性,并未對人的情感予以濃墨重彩的闡述,這是他文學書寫中對未來主義文學風格的貫徹。帕拉澤斯基對“運動”的思考與其他未來主義者相比又具有一定超越性,其文學書寫關注動態(tài)的事物,關注速度、方向、力量等事物的客觀屬性,但他并未局限于對物質(zhì)運動、速度的白描,而是注意到物質(zhì)的運動狀態(tài)以及運動在對比中的互相凸顯與強化,更具審美價值。
二是就帕拉澤斯基一生的創(chuàng)作歷程看,其與黃昏派、未來主義、現(xiàn)實主義都產(chǎn)生過密切聯(lián)系,但又不完全歸屬某一個流派,僅是在不同階段進行了不同風格的文學試驗,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過程。帕拉澤斯基于1905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白馬》(I cavalli bianchi, 1905),正式開啟了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他初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與黃昏派相近,暗含深刻的社會現(xiàn)實思考。黃昏派關注個人的生存境況,以細膩的筆觸描寫個人在現(xiàn)實社會困頓的遭遇與憂郁、空虛的心理狀況,打破了浪漫主義和頹廢主義的禁錮,破除了鄧南遮的唯美主義神話,在文學發(fā)展中具有積極意義。黃昏派文人在面對社會現(xiàn)實時又表現(xiàn)出逃避的態(tài)度,他們并未探尋到有效抵抗現(xiàn)實壓抑的方法,而是轉(zhuǎn)向關懷自我內(nèi)心,一味沉湎于對過去的留戀及對當下的惋惜。帕拉澤斯基與黃昏派不同之處在于,他超出了黃昏派朝向內(nèi)心的退守,試圖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人的價值、實現(xiàn)藝術內(nèi)容與形式的革新。
如是兩個方面揭橥帕拉澤斯基追求速度感的旨趣在于,現(xiàn)代性以降不斷加速著的生產(chǎn)與生活致使“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馬克思、恩格斯 403),維利里奧則將此描述為“光速世紀的真實概念與光的世紀的自然概念一起變得模糊”(維利里奧 10),此種情形為帕拉澤斯基踐行其自由意志提供契機。在加入未來主義陣營之時,帕拉澤斯基期望在未來主義引領下擺脫傳統(tǒng)勢力和舊文化的羈絆、獲得新的現(xiàn)實意識。此時期他作品的特點是以怪誕、戲謔的方式反映現(xiàn)代社會的日常生活(Palazzeschi 221)。他反對馬里內(nèi)蒂高唱軍國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的政治觀念,也對未來主義右翼與法西斯主義合謀不予茍同,于是在1914年宣布退出未來主義(Subialka 131)。盡管帕拉澤斯基宣布與未來主義流派斷絕關系,但其文學書寫中仍保留了未來主義的革新精神,保留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洞察與理解。
二、遭遇世界的直覺
未來主義具有強烈的反傳統(tǒng)傾向,否定歷史文化與理性思維,強調(diào)人的主觀與直覺。相比于本質(zhì),未來主義更為強調(diào)表象的意義。究其原因,現(xiàn)代生活其加速動力學的核心以零散的事件序列消解了連貫的時間形態(tài),進而一并解構了整一的意義體系所表征著的元敘事。表象而非基于一定經(jīng)驗積累的本質(zhì)成為現(xiàn)代主體所能夠把握的,誠如波德萊爾所言:“在大城市里感到的眩暈與在自然的神處感到的眩暈是相似的”(波德萊爾 267)。與未來主義幾乎同時期的現(xiàn)象學提出“現(xiàn)象即本MxvYl76FB1/GbHdsP6mtnA==質(zhì)”:“經(jīng)驗的或個別的直觀可被轉(zhuǎn)化為本質(zhì)看(觀念化作用)——這種可能性本身不應被理解作經(jīng)驗的,而應被理解為本質(zhì)的”(胡塞爾 59)。而在未來主義看來,表象以及轉(zhuǎn)瞬即逝的情感即是某種本真性意義的顯現(xiàn),帕拉澤斯基則將此發(fā)展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對直覺的倚重,具體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帕拉澤斯基突破傳統(tǒng)文學形式,對詞語、句式、標點等的使用具有極大自由。一方面,帕拉澤斯基文學書寫革新語言,使用符合新時代的詞語。語言與時代關系密切,不同時代語言的表達方式會發(fā)生變化,既有語音語義方面的轉(zhuǎn)變,也有詞匯方面的增減。例如擬聲詞模仿客觀事物發(fā)出的音響,在現(xiàn)代之前可能只是無意義的聲音,但在現(xiàn)代會被賦予符號能指。帕拉澤斯基詩歌《病泉》的開篇便是“呼嚕,呼嚕,哼哧,/呼嚕嚕,/咕嚕嚕,/哼哧哧……”(呂同六 34)一連串擬聲詞的使用,將汩汩涌出的泉水聲比作咳嗽的病患。在原始意義上,呼嚕、哼哧等擬聲詞只是事物摩擦發(fā)出的音響,表現(xiàn)出一種運動的態(tài)勢,無實在意義。此外,帕拉澤斯基還在文學中使用新詞描繪新事物,創(chuàng)造符合時代特征的詞語。另一方面,帕拉澤斯基文學書寫否定語法規(guī)范,革新語法表達。未來主義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不再嚴格要求句法、標點、形容詞的運用,這一藝術表現(xiàn)特征也對帕拉澤斯基的文學書寫產(chǎn)生影響,具體體現(xiàn)在對標點使用的革新。帕拉澤斯基并未如激進的未來主義者那般徹底取消標點,他在標點的使用上更為靈活,標點不再只起斷句、表情的作用,還起到反映作者思想的作用。此外,還體現(xiàn)在對詞語使用的自由?!段磥碇髁x文學技巧宣言》中指出,應當使用不定式,消滅形容詞與副詞,并將名詞雙重疊。帕拉澤斯基在詞語的應用上與未來主義思潮相近,他在詞語的應用上體現(xiàn)出“自由詞語”特點。
二是帕拉澤斯基重視對形象的類比。帕拉澤斯基以非理性的直覺感知世界,故而人對世界的認識不是經(jīng)由理性的邏輯分析獲得的知識,而是呈現(xiàn)為直觀方式獲得的感覺。在藝術表現(xiàn)上就自然地契合當代現(xiàn)實,突出表現(xiàn)被傳統(tǒng)文學忽視的音響、重量、氣味、材質(zhì)等感性因素。借用德里達對語詞解構的闡釋來說,“如果這個詞所含有的不是那種結構性或結構主義所苛求的意義……它也許會有某種斷裂與某種重復的外在形式”(德里達 539)。帕拉澤斯基使用自由詞語表達的是事物的相似性,在隱喻中刻畫出類比形象是對事物的重復言說,而在歷時性層面則體現(xiàn)為歷史性的斷裂。故而,帕拉澤斯基的直覺性反映在作品中,則表現(xiàn)為無邏輯的想象與類比形象,導致的結果是作品意義的消解,使作品變?yōu)殡y以解讀的謎團。帕拉澤斯基較其他未來主義者的高明之處在于,他把握了語言使用的“度”,在遵循未來主義直覺特性的前提下,注重自由詞語使用的方式,借用生動的想象,塑造了文學美感。
相較于其他未來主義的成員,帕拉澤斯基在類比中更加強調(diào)語言使用的“度”,注重自由詞語使用的方式。此中關鍵在于將“無線路”的想象串聯(lián)起來,在語言結構中模擬出了歷時維度,為文學意義的生成奠定基礎。類比作為重要的表現(xiàn)手法,將表面相差較遠、甚至截然相反的事物通過隱喻聯(lián)系在一起,使其產(chǎn)生互文性,從而被賦予多重意義,借此創(chuàng)造出文本意義。例如在小說《斯特法尼諾》(Stefanino, 1969)中,帕拉澤斯基塑造的斯特法尼諾是一個生殖器和頭腦相互錯位的男人,頭腦和生殖器以直覺類比的想象連接在一起,以互文的方式,賦予了生殖器和頭腦雙重意義,因此,主人公具有了令所有人著迷的氣質(zhì)。形象的對比關系越是廣泛,就越能長久得多地保存令人驚愕的力量。正如該小說中,頭腦是理性、智慧、冷靜的器官,生殖器是感性、欲望、沖動的器官,這兩個形象對比明顯,因此使小說產(chǎn)生了深遠意涵。
由此看出,馬里內(nèi)蒂在類比對形象的塑造上,強調(diào)“類比的鏈”和“類比的網(wǎng)”(柳九鳴 31)帕拉澤斯基則淡化類比的形式,避免在語句中直接使用諸如類似、如同等詞語,而是借助“幻象”表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與馬里內(nèi)蒂相比,帕拉澤斯基的類比形象更為深動,更具有自由性,因而也就更具文學性。帕拉澤斯基運用絕對自由的類比,把握不相似的事物中的相似特征,表達主觀的感受、形象感人且富有美的感受。帕拉澤斯基的文學書寫貫徹了未來主義的直覺特質(zhì),他通過感性、直覺感知世界,以類比的形象將無邏輯的想象連接起來,塑造了具有美感的文學空間。
三、否定物化的人性復歸
科學技術發(fā)展、工業(yè)制造進步是20世紀初意大利的社會寫照,關注并反映社會現(xiàn)實及日常生活的未來主義自然受到了工業(yè)、技術的影響。在內(nèi)容層面,未來主義把動力、機械、物質(zhì)作為文藝的表現(xiàn)對象;在意識層面,未來主義把運動、速度、力量作為文藝的審美標準。未來主義在關于宇宙及空間的構建想象中,暢想“未來主義要用人工的景物,金屬動物,未來主義的玩具、香水和鮮花來重建宇宙”(維爾多內(nèi) 107),將對物質(zhì)、技術的崇尚推向極致,而人對真善美的追求被消解。以馬里內(nèi)蒂為核心的未來主義派將反叛舊事物的動力約化為戰(zhàn)爭與暴力,寄希望于通過戰(zhàn)爭和暴力實現(xiàn)其思想主張,這是消極錯誤的。將戰(zhàn)爭與暴力當做手段并與法西斯合謀有違人道,且未重視戰(zhàn)爭與暴力對社會的顛覆以及對人的毀滅。帕拉澤斯基曾作為未來主義的一員稱頌現(xiàn)代進程中的機械與速力,但他意識到相伴而生的存在危機。
帕拉澤斯基盡管以運動與直覺為核心,對20世紀初的技術文明熱情謳歌,但他同時也深刻地認識到馬里內(nèi)蒂等人對于物性的過度迷戀將導致人成為物的附著,“人不再能直接地面對實在,他不可能仿佛是面對面地直觀實在了。人的符號活動能力進展多少,物理實在似乎也就相應地退卻多少。在某種意義上說人是在不斷地與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應付事物本身”(卡西爾 6)。此種人技關系的異化的根源在于現(xiàn)代主體由于技術“座架”(Ges-tell)的促逼而走向自我異化,“自己的活動,人自己的勞動,作為某種客觀的東西,某種不依賴于人的東西,某種通過異化于人的自律來控制人的東西,同人像對立”(盧卡奇 150)。有鑒于此,帕拉澤斯基提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人性的復歸,以此在重建完整的現(xiàn)代主體,使其在技術所構建的生活世界中有所庇護。職是之故,帕拉澤斯基被稱為“異端的未來主義者”。
具體而言,帕拉澤斯基對人性的表達體現(xiàn)為,通過浪漫主義式的情感表達,在對當下的批判反思以及否定中塑造本真性的主體。17世紀以降連年的戰(zhàn)爭導致“德國文化萎縮成一種地方性文化”(以賽亞·伯林 41),與德國的文化頹勢不同,法國則成為此時歐洲大陸的強勢文化。在此背景下,當啟蒙思想傳入德國并與德意志文化發(fā)生碰撞時,催生出以批判性否定啟蒙理性為己任的浪漫主義的興起。而除了反諷之外,浪漫主義抗衡啟蒙理性的關鍵在于其推崇的自然審美,以溫和的、非理性的自然景象取代秩序化的理性沉思,由此而孕育的“還鄉(xiāng)”運動成為浪漫主義者的精神寄托。但由于此種“還鄉(xiāng)”流于觀念層面,致使浪漫主義的抵抗始終帶有感傷情調(diào),正如荷爾德林所言:“舊的還在!它繁茂蕃熟了,可那里活著的和愛著的,無一會離棄忠誠”(荷爾德林 91)。
與浪漫主義的境遇相類似的是,未來主義興起的時代意大利的社會發(fā)展明顯落后于德、法等歐洲國家。此種情形導致了未來主義陣營內(nèi)的分化,除了馬里內(nèi)蒂等技術文明的狂熱派之外,亦有帕拉澤斯基以反理性主義抵抗科學理性,通過哀婉情感的表達實現(xiàn)未來主義的自我革新。在對人的態(tài)度上,帕拉澤斯基相較右翼未來主義者有非常大的轉(zhuǎn)變,這也正是帕拉澤斯基背離或超越未來主義弊端的優(yōu)點所在。帕拉澤斯基的文學書寫彌補了右翼未來主義的不足,使被消解的人的主體性得以復歸。在帕拉澤斯基的文學作品中,始終為主體留有一席之地,即使他身處未來主義流派時的創(chuàng)作亦是如此,遑論其他階段。《縱火犯》(L’incendiario, 1910)是帕拉澤斯基歸屬于未來主義流派時的作品,詩中不乏“調(diào)色板”“鍵盤”“透鏡”(肖天佑 174)等物質(zhì)的援引,但這些物質(zhì)都在主體的領會與意向中,突顯主體的價值。
在面對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實時,帕拉澤斯基既能洞察現(xiàn)狀,又能傾注情思,且不斷嘗試舊事物、舊思想、舊形式,蘊藏著巨大的反轉(zhuǎn)能量。伯金認為帕拉澤斯基“在他身上,冷靜的疏離感并沒有阻礙同情心;他審視、質(zhì)疑,甚至挑戰(zhàn)傳統(tǒng),但從不拒絕它”(Bergin 60)。如伯金所言,帕拉澤斯基對現(xiàn)實的感知是疏離的,充斥著淡淡的憂思與哀婉情緒,但他的文學書寫卻又是冷靜的、理智的。就如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觀念,“詩歌不必追求華麗的辭藻或嚴謹?shù)男揶o,真正的詩人應該有勇氣嘲笑人們通常為之哭泣的事物”(張世華 292)。他總是用詼諧的筆調(diào)書寫漫不經(jīng)心的哀婉,致使哀婉不至于悲愴,詼諧不至于失去厚重感。帕拉澤斯基的文學書寫中體現(xiàn)的哀婉與詼諧的彼此流動,表達出人的感官經(jīng)驗客觀世界時產(chǎn)生的主觀印象和意識的沖動,正是他未來主義特質(zhì)的呈現(xiàn)。
結語
帕拉澤斯基最初的創(chuàng)作風格接近黃昏派,體現(xiàn)了對時代變遷敏銳的捕捉,但他并未陷入黃昏派頹廢與悲傷風格,而是轉(zhuǎn)向未來主義的文學探索。身處由現(xiàn)代科技文明所開啟的都市之中,帕拉澤斯基呈現(xiàn)出有別于其他未來主義者的兩幅面孔。一方面,他以“運動”與“直覺”描繪現(xiàn)代主體變動不居的時間體驗與倚重感官表象的經(jīng)驗模式,以此表達對不斷迭代更新的技術物以及由聲光電熱組成的生活世界的熱情謳歌。另一方面,帕拉澤斯基意識到科技繁榮的背后,存在主體異化的危機,進而以浪漫主義式的情調(diào)重建完整的人性,使主體在獲得生活庇護的基礎上有所守持,避免走向極端的虛無主義。盡管未來主義思潮只是帕拉澤斯基創(chuàng)作的一個具體階段,但未來主義的風格及氣質(zhì)卻貫穿其文學創(chuàng)作。在此意義上,帕拉澤斯基對于永恒與不變的追求,既揭橥其本人的思想求索,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扭轉(zhuǎn)了學界對未來主義偏向極端、崇尚暴力的消極評價。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波德萊爾:《美學珍玩》。郭宏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Baudelaire. Aesthetic treasures. Trans. Guo Hongan.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13.]
Bergin, Thomas G. “The Enjoyable Horrendous World of Aldo Palazzeschi.” Books Abroad 46 (1972): 60.
以賽亞·伯林:《浪漫主義的根源》。呂梁、洪麗娟、孫易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Berlin, Isaiah. The Roots of Romanticism. Trans. Lü Liang, Hong Lijuan and Sun Yi. Nanjing: Yilin Press, 2011.]
恩斯特·卡西爾:《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Cassirer, Ernst. On M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 Trans. Gan Yang.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13.]
雅克·德里達:《書寫與差異》。張寧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Derrida, Jacques. 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 Zhang Ning.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荷爾德林:《荷爾德林后期詩歌集》。劉皓明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H?lderlin. A Collection of H?lderlin’s Later Poems. Trans. Liu Haoming.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P, 2013.]
胡塞爾:《純粹現(xiàn)象學通論》。李幼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Husserl, Edmund.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a Pure Phad8643e0ad16492402d62c36735e28caenomenology. Trans. Li Youzheng.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2.]
柳九鳴:《未來主義 超現(xiàn)實主義 魔幻現(xiàn)實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Liu, Jiuming. Futurism Surrealism Magic Realis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1987.]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Lukacs, Gyorgy.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Trans. Du Zhangzhi.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9.]
呂同六:《意大利二十世紀詩歌》。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3。
[Lü, Tongliu. Italian Twentieth-Century Poetry. Hefei: Anhu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Marx and Engels. Anthologies of Marx and Engels. Vol. 1. Trans. the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Bureau of Marx, Engels, Lenin and Stali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2.]
莫里斯·梅洛-龐蒂:《符號》。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Merleau-Ponty, Maurice. Symbols. Trans. Jiang Zhihui.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3.]
Pach, Walter. “La Voce and Its Poets.” Poetry 1 (1917): 50-52.
Palazzeschi, Aldo. Lanterna. Padova: STAB. Tipografico Aldino, 1907.
---. L’Incendiario: col rapporto sulla vittoria futurista di Trieste. Padova: Società Anonima Polgrafia Italiana, 1910.
---, et al. “Five Years of Italian Poetry (1910-1915).” Poetry 4 (1919): 209-219.
Subialka, Michael J. Modernist Idealism: Ambivalent Legacies of German Philosophy in Italian Literatur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21.
馬里奧·維爾多內(nèi):《未來主義 理性的瘋狂》。黃文捷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Verdone, Mario. The Madness of Futuristic Rationality. Trans. Huang Wenjie. Chengdu: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0.]
維利里奧:《解放的速度》。陸元昶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Virilio, Paul. Velocity of Liberation. Trans. Lu Yuanchang. Nanjing: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4.]
吳洋:淺談未來主義。《科技信息(學術研究)》7(2007):55。
[Wu, Yang. “On Futuris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cademic Research) 7 (2007): 55.]
肖天佑:《意大利文學大花園》。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Xiao, Tianyou. The Great Garden of Italian Literature. Wuhan: Hubei Education Press, 2007.]
尤西林:現(xiàn)代性與時間?!秾W術月刊》8(2003):26。
[You, Xilin. “Modernity and Time.” Academic Monthly 8 (2003): 26.]
張世華:《意大利文學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
[Zhang, Shihua. History of Italian Literatur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3.]
責任編輯:翁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