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一篇篇幅短小但論說有力的議論文。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強(qiáng)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舉例論證]
【剪輯一】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語段運用排比修辭,列舉了我國歷史上六個圣君賢臣的事例。他們的經(jīng)歷具有驚人的一致性,即在成為圣君賢臣之前,都是卑微的小人物,且飽受挫折與磨難,但他們最后都從中走了出來,成就了一番大業(yè)。這是典型的舉例論證,因所舉事例均是歷史上的名人,故極富代表性與典型性,具有很強(qiáng)的說服力。
[★道理論證]
【剪輯二】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dba26e69f8c8b9c1fdf6883a9cf05e51b81eff414861b1c370a3be0ea802e48在六個歷史名人的事實論據(jù)的支撐下,作者自然而然地得出困境對于一個人成才的重要意義——人才是在艱難困苦中造就的,主要從一個人的心理、身體、行為三個方面來闡述。
[★對比論證]
【剪輯三】①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②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①句從正面論證了個人經(jīng)受艱苦磨煉的必要性,這是一個人成才的主觀因素。②句從反面論證了國家經(jīng)受艱苦磨煉的必要性,說明國家如果沒有內(nèi)輔和外敵,便會在安逸享樂中滅亡。前后正反對比論證,鮮明地突出了中心論點。
另外,本文先講個人成才的問題,再談國家治理的問題,這又是類比論證。全文層層相扣,由淺入深,論據(jù)充足,論證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