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集結:23位元勛報到

2024-11-14 00:00劉舒揚馮群星
新華月報 2024年19期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23位科技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這23位元勛的名字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

時光荏苒,今天,當我們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時,健在的“兩彈一星”元勛只有王希季、孫家棟兩位了。

回想當年,他們相遇時,是怎樣一段風云際會的佳話?

“從頭摸起”

時間回到1958年。

那一年國慶節(jié)后,不少人發(fā)現,北京北郊一大片高粱地突然變了樣。一群穿著工作服的年輕人在這里砍高粱稈、挑土、平地、修路、抹灰、砌墻,熱火朝天地忙碌著。

有個身影格外顯眼——他身材高大,動作卻笨手笨腳,比如抬磚時,他不是把扁擔放在肩膀上抬,而是用手舉著扁擔抬,因為扁擔壓得肩膀疼,他就用雙手抓著扁擔往上撐,但這樣其實更費力。

此人便是鄧稼先。兩個月前,他從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今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原子能所)調到第二機械工業(yè)部(以下簡稱二機部)第九研究所(1964年因機構調整改稱第九研究設計院,今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為行文方便,以下簡稱九所)工作。九所的定位是一個準備接收、研究原子彈教學模型和相關圖紙資料,調集、培訓技術人員的機構,鄧稼先的任務就是從蘇聯(lián)專家那里學知識。

研制原子彈是一項重大國防工程,從一開始就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進行。1955年1月,面對西方大國的核威脅、核訛詐,毛澤東主席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作出發(fā)展中國原子能事業(yè)的戰(zhàn)略決策。

中央還批準成立以周恩來總理為主任的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央專委),成員包括7名副總理、7名部長級領導干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公告訴記者:“中央專委具有高度權威,能發(fā)揮強大的政治動員能力和組織協(xié)作能力,最大限度地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及時協(xié)調和解決困難和問題,每次會議都只召集相關部門負責人解決具體問題,保障了原子彈按時、按計劃爆炸?!?/p>

比如,有一次中央專委開會,最后說到經費問題,周恩來總理立即對主管財經工作的李先念說:“先念同志,你得高抬貴手?!崩钕饶畎咽峙e得高高的,說道:“對‘兩彈一星’,我的手始終抬得高高的?!?/p>

新中國成立初期,科學研究事業(yè)的家底非常薄弱。1959年6月,蘇聯(lián)單方面撕毀協(xié)議并決定撤走全部在華專家,更是為中國的原子彈研制蒙上一層陰影。

一個月后,周恩來總理傳達中央決策:“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八年時間搞出原子彈?!庇谑牵C部九所成為核武器科研中心,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才匯集于此。

→ 23位“兩彈一星”元勛。這是2021年9月2日至2022年8月5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的“‘兩彈一星’精神展”中的部分內容。

二機部部長宋任窮拜訪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勁夫時,緊緊握著張勁夫的手說:“勁夫,這個事太重要了,你要幫助哇!其他部門我也希望他們來支持,主要靠科學院哪!”

“沒有問題?!睆垊欧虺兄Z宋任窮,“第一,我把原子能所全部交給你。另外,科學院其他各研究所凡是能承擔二機部的研究任務的,我們都無條件地承擔;如果骨干力量不夠,還需要調一些人去,我們再想辦法?!?/p>

原子能所所長錢三強成了二機部副部長,負責有關技術協(xié)作項目的具體組織領導工作。后來成為“兩彈一星”元勛的科學家當中,不少人的命運轉折就和錢三強有關。

比如鄧稼先。鄧稼先是錢三強幾年前從原子能所“挖”到中國科學院院部學術秘書處當助手、做學術秘書的,現在他要再“挖”鄧稼先一次。1958年,錢三強找到張勁夫,要求調鄧稼先到二機部九所。張勁夫回答:“可以,鄧稼先去了,我們另外找學術秘書,科學院能做學術秘書的人有很多,對鄧稼先同志來說,當學術秘書也沒有充分發(fā)揮他的長處。”

又比如鄧稼先的老同學朱光亞。1942年,朱光亞插班到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讀二年級,與鄧稼先相遇,他們和同在西南聯(lián)大的楊振寧、李政道志趣相投,成為好友。后來,朱光亞和鄧稼先先后進入原子能所,成為同事?!巴凇绷肃嚰谙鹊牡诙辏X三強又把年僅35歲的朱光亞“挖”到九所工作。

同在原子能所的王淦昌、彭桓武和從蘇聯(lián)回國的北京大學教師周光召,也陸續(xù)進入九所。還有錢學森推薦來的力學家郭永懷,以及從南京大學調來的理論物理學家程開甲、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調來的工程物理學家陳能寬,也來九所報到了。

進行核彈研制的幾位元勛科學家先后來到九所,他們均出生于20世紀初期,成長于國破家亡、受盡屈辱的年代,有著共同的愛國底色。陳能寬給學生講過一件事,當年他去美國留學的船上有個理發(fā)師,一天他去理發(fā),卻被告知理發(fā)師休息了——這是理發(fā)師不想給中國人理發(fā)的托詞。陳能寬嘆息道:“國破方知人種賤,為了國家富強,為了中華民族,我們這個事情(原子彈)一定要搞成功?!?/p>

接下來,是他們大展身手的時候了。

“龍頭的三次方”

九所的所長是李覺,一位戰(zhàn)功卓著的將軍,副所長由朱光亞擔任,負責全面組織核武器研究、設計、試驗中的科學技術工作。此外還有彭桓武、郭永懷、王淦昌、程開甲4名技術副所長。彭桓武主管理論研究,郭永懷主管核武器的力學部分和武器化,王淦昌主管爆轟物理實驗研究,程開甲負責原子彈爆轟條件和狀態(tài)方程的研究。

曾任二機部副部長和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副總指揮的劉西堯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稱“要抓‘龍頭的三次方’”:“搞核武器的龍頭在二機部,二機部的龍頭又在核武器研究所(即九所),研究所的龍頭又在理論設計部(以下簡稱理論部)?!边@個理論部就由彭桓武分管,主任是鄧稼先,第一副主任是周光召。

→ 1962年1月,周恩來總理在招待科技工作者的宴會上同錢三強(中)、周培源碰杯。

朱光亞回憶過理論研究起步時的艱難:“主要的困難就是資料很少,可以說幾乎沒有什么資料。我們調來的人就算是骨干,也有一個熟悉的過程,也要學,不學不行……”為了爭取研究時間,朱光亞和鄧稼先等人一起,從為數不多的現有材料中細細翻找,整理成一份較為完整的資料,組織大家學習。

在彭桓武的倡導下,理論部每周一上午固定開一次專題討論會,科研人員不論長幼、資歷,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誰說得對就聽誰的,彼此之間不稱呼頭銜、職務,而以“老”“小”相稱,鄧稼先就成了大家口中的“老鄧”。

“老鄧”和同事們相處非常大方,別人到他那里去開會,翻他的衣袋找好煙抽,翻他的抽屜找糖和點心吃。“老鄧”帶著一批年輕人,利用各種計算工具,高級一點的如電動計算機、手搖計算機,原始一點的如計算尺甚至算盤,夜以繼日地計算著。

另一邊,王淦昌、程開甲負責的核試驗工作也在快速推進。1960年2月,第一個核武器爆轟試驗場地動工建設,地點選在河北懷來官廳水庫附近的工兵試驗場,名為“17號工地”。王淦昌等人需要用爆轟試驗診斷各種方案,一方面做到物理實驗與理論設計的吻合,一方面以精確的數據去修正理論設計。

王淦昌的要求很嚴格,如果誰沒有按時完成任務,他就會嘆息一聲:“唉,進度被延誤了呀?!庇幸淮危蹁撇爻钦堗嚰谙扔嬎阋粋€方程,鄧稼先說自己有別的課題纏身,請求寬限,王淦昌罕見地松了口:“好,我等你半天吧?!?/p>

這個時候,1000多公里外的上海,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今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tǒng)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吳自良正在帶領團隊攻克原子彈的“心臟”。所謂“心臟”,是一種叫作“甲種分離膜”的核心元件,它的作用在于將鈾—235和鈾—238這對“雙胞胎”同位素分開,提煉出高濃度的、可用于發(fā)生核裂變反應的鈾—235。“心臟”被攻克,意味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英、蘇之后第四個獨立掌握高濃縮鈾生產技術的國家。

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接近完成時,九所成立了一個專門小組,負責聯(lián)系實驗和生產,小組由鄧稼先和周光召指導。為了幫助實驗和生產人員在理論上有充分的武裝,鄧稼先和周光召分別給這個小組吃“小灶”,每周講2—3次課。

至1963年初,原子彈研制進程已經過半,當時的困難主要是現有測量儀器滿足不了試驗需要,比如,爆炸一瞬間,原子彈能產生多大的能量?沒人知道。時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副所長楊嘉墀接下這一重任,負責研制判斷、測量原子彈爆炸時產生能量的儀器。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由楊嘉墀主持研制的測量儀成功測得火球溫度變化及沖擊波壓力變化情況,后來他帶領團隊完成的測量儀又成功應用于中國首枚氫彈試驗和首次地下核試驗。

→ 導彈專家們后來又投身于中國的航天事業(yè)并作出杰出貢獻。從左至右依次為黃緯祿、屠守鍔、錢學森、梁守槃、任新民、莊逢甘。

九所這邊,理論部除少部分人員繼續(xù)進行原子彈的武器化和小型化工作外,2/3以上的人員轉入了氫彈原理的探索和研究工作。此時,于敏已經在這一課題上埋首4年之久。

早在1960年,原子能所就成立了一個專門小組,由所長錢三強主持,組織于敏等人開始做基礎研究,為氫彈研制作準備。4年里,于敏和同事們提交氫彈研究報告60余篇。1965年1月,于敏調入九所,做理論部副主任。和他一起調來的還有原子能所氫彈預研小組的其余30多人,氫彈的理論研究隊伍終于在“主戰(zhàn)場”會合了。

1965年國慶節(jié)前夕,于敏率隊前往上海,用那里的J501計算機進行演算,最終發(fā)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于敏第一時間通過電話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在北京的鄧稼先。

于敏是副主任,工資比大家高,按照慣例,于敏得請客犒勞大家。但于敏手頭不寬裕,他天津老家人口多,他每個月要把大部分工資寄回老家。于是第二天,被稱為“財神爺”的鄧稼先一到上海,請客的任務就落到鄧稼先的頭上,他請大家在飯館里美美地吃了一頓螃蟹。多年后,鄧稼先在生命里的最后一個春節(jié)抱病逛地壇廟會,看到賣宜興小汽鍋的,立馬買了一個,送給愛吃汽鍋雞的老朋友于敏。

鄧稼先和于敏被稱為“黃金組合”。許進告訴記者,姑爹鄧稼先到了中年,體形比較壯實,而且臉方顯大,外號是“胖子”;于敏很早就謝頂了,外號是“禿子”。那時有人說,如果看到“胖子”和“禿子”在一起忙活,那就是核彈又要響了。

1967年6月17日,中國成功爆炸了氫彈,走在了法國的前面。此時,“兩彈”中的另一彈——導彈的研制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要做到萬無一失”

1966年國慶節(jié),鄧稼先前往天安門城樓觀禮,留下一張紀念照。他的兩側分別是朱光亞和“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秋日艷陽下,三人如青松般挺立,笑得開懷。

投身核彈研究后,鄧稼先鮮少留影,合照更是罕見。公開資料里幾乎找不到他和錢學森的交往記錄,但從這張照片可以想見,兩人對彼此的事業(yè)是心照不宣、惺惺相惜的。

1955年10月,被美國軟禁5年的錢學森歷經艱辛回到國內,抓緊寫下《關于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yè)的意見書》,提出了我國火箭、導彈事業(yè)的組織方案和發(fā)展計劃。

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統(tǒng)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以下簡稱國防部五院)成立。辦公用地很快到位,但人才組織與調集成了難題。“一五”計劃剛剛啟動,新中國各行各業(yè)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各單位都不舍得放人。還是時任國防委員會委員的陳賡大將帶頭,1956年率先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哈軍工)抽調了任新民等4位專家。

任新民這年41歲,是一位樸素、內斂卻能整合不同意見、讓各方心服口服的專家。四川兩彈一星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劉濤告訴記者:“他在美國僅用4年就取得了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回國后開始專攻火箭。錢學森去哈軍工考察期間,與任新民有過多次接觸,早就想把他請來一起開拓導彈事業(yè)。就這樣,任新民來到北京參與國防部五院籌建工作,并擔任總設計師室主任?!?/p>

→ 1965年,于敏調任九所理論部副主任。

接下來的兩年間,屠守鍔、黃緯祿和孫家棟也陸續(xù)被調入五院,分別負責研究導彈結構強度和環(huán)境條件、導彈控制系統(tǒng)以及導彈總體設計。和任新民一樣,他們此前的專業(yè)與導彈并不直接相關——

屠守鍔少年時從日軍的飛機轟炸中死里逃生,立志“航空救國”,留美歸國后從事飛機結構力學的教研工作;

黃緯祿大學就讀于機電系,在無線電器材廠工作過一段時間,后在英國攻讀無線電專業(yè)碩士,回國后研究的是無線電通信;

相對年輕的孫家棟,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剛剛以全優(yōu)成績從蘇聯(lián)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設計專業(yè)畢業(yè)。

面對前途未卜的導彈研制,他們毫不猶豫地轉了行。用屠守鍔的話說:“國家需要我干這一行,我當然要全力以赴!”

一枚導彈有很多分系統(tǒng),每個分系統(tǒng)又有數以萬計的元器件、零部件,因此導彈材料包括金屬、非金屬、有機、無機等多種材料,這些材料要能經受住如高溫、超低溫、密封、腐蝕等嚴酷考驗??梢哉f,材料在國防尖端武器研制中具有“先行”地位。1957年,留英10年的材料專家姚桐斌回國,聶榮臻通過國務院專家局把他要到了國防部五院。

只要在北京,錢學森每周日下午都要召集這些專家到家里,共同討論重大技術問題。發(fā)言不分主次、不論對錯,大家稱之為“神仙會”。

最初的方案是由仿制起步?!霸谘兄七^程中,科研人員白天向蘇聯(lián)專家請教,晚上查資料、復習、討論,辦公室經常燈火通明。然而,就在最后階段,時逢中蘇兩黨關系破裂,蘇聯(lián)撤走所有在華專家,帶走、銷毀了一切資料,我們開始走上獨立自主的發(fā)展道路。1960年,‘東風一號’在酒泉發(fā)射成功。”劉濤說。

1964年6月,中國首枚自己設計制造的導彈“東風二號”發(fā)射成功。同年10月,錢學森向聶榮臻報告“兩彈結合”試驗初步方案?!啊畠蓮椊Y合’試驗是導彈核武器試驗,即用導彈發(fā)射原子彈,使原子彈實現武器化?!眲嬖V記者。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發(fā)射載有核彈頭的導彈,美國用了13年,蘇聯(lián)用了6年。美國當時的國防部部長麥克納馬拉斷言,中國在5年之內不會有原子彈運載工具。

導彈、原子彈兩支隊伍長期在保密和隔離的狀態(tài)下工作,錢學森認為應盡快互相交底。國防科委于是推動雙方聯(lián)合成立了技術協(xié)調小組。這期間磕磕碰碰的事情也不少,李覺有一次開玩笑說:“不管怎樣吵嘴,最后總是鉆進同一個被窩,不是冤家不聚頭嘛!”

試驗勢在必行,但發(fā)射失敗怎么辦?原子彈掉下來怎么辦?1960年蘇聯(lián)洲際導彈就在發(fā)射臺意外爆炸,火箭部隊司令涅杰林與數十名專家當場殞命。周恩來總理多次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議,對錢學森、李覺等人強調“要做到萬無一失”。

1966年10月27日上午,青海的戈壁灘上,刮了一夜的狂風終于停息,錢學森與屠守鍔身穿棉大衣守在現場。由“東風二號”改制的“東風二號甲”導彈已豎立在發(fā)射架上,頂部是那顆萬眾矚目的核彈頭。附近群眾全部撤離,蘭新鐵路火車減速,西北地區(qū)的高壓線斷電……9時0分10秒,點火,發(fā)射!

→ 1966年10月27日,聶榮臻與“兩彈結合”參試人員合影。前排雙手交叉、佩戴墨鏡者為聶榮臻,其右手側第一人為錢學森。

9分鐘后,新疆傳回消息,在羅布泊發(fā)現目標——核彈頭在569米高度實現爆炸?;鹎蚺c太陽遙相輝映,中國在本國國土上進行導彈核武器試驗,一次就百分之百成功!

中國的導彈專家們與核武器專家們,緊緊擁抱在了一起。

“和原子彈一樣重要”

“我們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

“有原子彈重要嗎?”

“和原子彈一樣重要?!?/p>

“那是什么?”

“我不能告訴你?!?/p>

與父親的這段對話,趙九章的女兒趙理一直銘記在心。多年后,她才知道父親說的是人造衛(wèi)星。

解放戰(zhàn)爭后期,趙九章拒絕遷往臺灣,留下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1958年,導彈研制開展起來的同時,擔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的趙九章也和錢學森一樣積極奔走,呼吁研制人造衛(wèi)星。他們的建議獲得中央的肯定,中國科學院承擔起主要任務,錢驥擔任衛(wèi)星總體設計部主任和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技術負責人。他是趙九章的得力助手,曾冒著生命危險協(xié)助趙九章保護氣象研究所的珍貴儀器與資料。

“在錢驥的組織下,相關研究室建立起來,從總體技術方案的設計到各分系統(tǒng)設計任務書的制定;從關鍵技術攻關到研制協(xié)作網的建立;從初樣到正樣的研制,他做了大量的組織領導和技術協(xié)調工作,并身先士卒做了大量的分析、設計和計算等技術工作?!眲f。

然而,當時的中國經濟薄弱、技術落后,只能先集中力量發(fā)展“兩彈”,人造衛(wèi)星研制要等一等。

“東風二號”發(fā)射成功后,錢學森找到趙九章,商量著圍繞人造衛(wèi)星“分頭做些工作”。兩人分別向國防科委和周恩來總理寫信,終于推動人造衛(wèi)星項目在1965年重啟。

這年11月,錢驥在總體方案論證會上做了題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的方案設想》的報告。周恩來總理笑著說:“你也姓錢啊,看來我們搞原子彈、導彈和衛(wèi)星都離不開‘錢’??!”

1967年7月底,正趴在火箭圖紙上做設計的孫家棟接到通知,他被調去負責衛(wèi)星的總體設計工作。

原來,中央決定成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把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來,錢學森擔任院長。

出于培養(yǎng)年輕人的考慮,錢學森向聶榮臻推薦了38歲的孫家棟。此時,國防部五院已經撤銷,原五院的火箭專家們進入第七機械工業(yè)部(以下簡稱七機部)。孫家棟深感責任重大,很快從七機部和中國科學院等單位挑選出18名中青年骨干,開始向“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發(fā)起攻關。

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的基本任務是12個字——“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見,聽得到”。前兩個要求與導彈試驗沒有太多的區(qū)別,但后兩個是全新課題。

孫家棟果斷決策,將“看得見”的任務交給七機部第八設計院??蒲腥藛T絞盡腦汁,最終從折疊傘上獲得靈感,在末級火箭上加裝了一個可以展開并且閃閃發(fā)光的“觀測裙”?!奥牭玫健眲t交給總體組,最終確定了地面轉播的方案。

衛(wèi)星發(fā)射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除衛(wèi)星本體系統(tǒng)外,還包括運載火箭、測控通信和發(fā)射場系統(tǒng)。和孫家棟共事多年、身經百戰(zhàn)的任新民,轉而成了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總負責人。

→ 1970年,接線員閱讀“東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的喜報。

發(fā)動機是火箭的心臟。一次,任新民帶隊使用遙測彈測試發(fā)動機性能,彈頭未落入預定地點。年過五旬的任新民拄著拐杖和大家一起在沙漠中尋找殘骸,夜里靠蓋沙子取暖。第五天,殘骸終于被找齊,任新民據此順利查出故障原因。

“長征一號”的總體方案論證和設計工作,則交到了七機部第八設計院總工程師王希季手中。

1958年,王希季受命研制中國首枚液體探空火箭“T—7M”,為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打基礎。原本研究燃料與發(fā)電的他,硬是逼著自己從“門外漢”轉為了“拓荒者”。

條件有限,他帶隊想了很多“土辦法”:沒有通信線路,就用手勢或人聲呼喊;沒有燃料加壓設備,就用自行車打氣筒手動加壓;沒有發(fā)射場,就在稻田里開辟一塊空地……

最終,王希季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將導彈技術與探空火箭技術相結合、液體的推進劑火箭和固體的推進劑火箭相結合的方案。

中國科學院的無線電專家陳芳允是衛(wèi)星測量總體技術負責人。劉濤告訴記者:“為實地勘測衛(wèi)星跟蹤測量點,陳芳允帶領技術人員在全國跋山涉水,從炎熱的海南島到寒冷的戈壁灘、從美麗的東部沿海到遼闊的西部大漠,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經考察,新化、南寧、昆明、萊陽設立了4個多普勒測量站?!?/p>

后來,陳芳允主持建立的地面測控系統(tǒng),準確無誤地預報了“東方紅一號”飛經世界200多個城市上空的確切時間。

另一位光學專家王大珩,則帶領團隊研制了“東方紅一號”的對地觀測相機。光學測量是貫穿“兩彈一星”的重要課題,因此王大珩也是少有的橫跨了3個項目的科學家——用來記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攝影儀,用來測量中程地地導彈軌道參數的我國第一臺大型靶場觀測設備,也是在他的主持下研制出來的。

錢學森始終起著“定海神針”的作用。1970年2月初,“東方紅一號”出廠在即,有人在鑒定會上提出疑問:衛(wèi)星的設計工作壽命是14天,而地面環(huán)境模擬試驗只做了5天。進入太空后,衛(wèi)星能如期運轉14天嗎?

會后,孫家棟拿不定主意,向錢學森做了匯報。錢學森留下所有資料,讓孫家棟先回去。兩天后,他在鑒定文件的封面上鄭重寫下了一行字:“我看,此星可以出廠。”一語定乾坤。

在“長征一號”和“東方紅一號”運抵發(fā)射場后,錢學森多次前往現場。他隨身攜帶《工作手冊》,上面用表格詳細記錄著每次測試的具體情況:已經解決的異常、故障,在一旁標注“已換”“可用”;尚未解決、落實的,就用紅筆畫個星號。

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東方紅一號”從戈壁大漠騰空而起,飛向了太空。20分鐘后,中央廣播事業(yè)局收到衛(wèi)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立即將其向全球轉播。

至此,中國的“兩彈一星”全部成功。

→ 孫家棟(左二)和夫人魏素萍(右一)去探望恩師錢學森(右二)和師母蔣英。1967年,錢學森向聶榮臻推薦38歲的孫家棟負責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的總體設計工作。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他們的名字,卻是直到1999年頒發(fā)“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后,才逐步為人們所熟悉:

錢學森喜歡繪畫,很想去莫高窟看看敦煌壁畫,但他太忙了,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

陳芳允不穿帶拉鏈的衣服,因為有次拉鏈卡住好一會兒才解開,他覺得浪費時間;

孫家棟在家接電話總是“防著”妻子,甚至會瞪著眼示意妻子趕緊離開房間?!皷|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后,他有了難得的片刻空閑,便在北京前門的商場排隊,給妻子買了一件紅毛衣……

前些年,有人去探訪孫家棟,記下了這樣一段對話——

“孫老,您喜歡仰望星空嗎?”

“航天人都喜歡?!?/p>

“仰望星空您看見了什么?”

“保密,這個保密!”

(作者均為《環(huán)球人物》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