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微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輩、師長和忘年交。我曾經有幸在他身邊工作,彼此是親密的同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何微先生應當時的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邀請,南下武漢,創(chuàng)辦武漢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新聞傳播事業(yè)迅猛發(fā)展,對新聞傳播專業(yè)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于是出現了中國新聞傳播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第一個高潮。何微先生到武漢是中國新聞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因此奠定了武漢作為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界學術重鎮(zhèn)的地位。雖然他在武漢工作的時間不長,卻栽培、提攜了一批青年學者,我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名高級干部、知名學者和新聞工作者,作為一位前輩,他在我們這些青年學子面前沒有任何架子,和藹可親,與武漢地區(qū)不少中青年學者結下了深厚友誼。在我們心目中,他是一個傳道授業(yè)、立德樹人的名師、良師,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大先生。
我們在這里舉行何微紀念藏書館揭幕暨《中國名記者何微》《何微文集》出版首發(fā)座談會,緬懷何微先生,不禁讓我回想起過去激情難忘的歲月,一幕幕印象深刻的畫面浮現在眼前。
這次首發(fā)的兩本書《中國名記者何微》《何微文集》,我在來西安之前,就有幸拜讀過。孫江院長作為《何微文集》的主編,曾經邀請我為這本書作序,我誠惶誠恐。我只是何微先生的一名學生、晚輩,在我心目中,他可是泰山北斗級的存在,哪里有為其作品作序的資格?我開始是婉拒,但是孫院長執(zhí)著說服,建議我以晚輩后學的身份,寫一篇紀念文字作為代序,我才勉為其難完成了他交代的工作。
看到這兩本書,真是感慨良多?!吨袊浾吆挝ⅰ氛故玖撕挝⒆鳛槊浾叩孽r明形象——戰(zhàn)火硝煙中與和平建設時期的何微先生,他懷抱著理想與信仰,牢記使命,堅持原則,是老一輩職業(yè)新聞工作者的典范。《何微文集》則匯集了何微先生作為一個學者、新聞界領導者對新聞傳播工作的思考,以及對新聞傳播現象、新聞傳播規(guī)律的探索,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何微先生的思想、觀點和理論成果。
斯人已去,風范長存。何微先生離開我們已經25年,但是他的新聞實踐、研究探索、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通過這兩本書得以保存下來,成為中國新聞傳播史、新聞傳播教育史上寶貴的思想財富。借助這兩本書,我們后輩學人能夠繼續(xù)與何微先生進行跨時空的對話,從他深邃的思想庫存里獲得滋養(yǎng)。在這個意義上,新華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這兩本書,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還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此,我要向兩家出版社、向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表示祝賀!
何微紀念藏書館意義更加重大。聽何微先生的外甥張振林先生介紹,何微先生塑像與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門前的銅像是基于同一模版鑄造的兩個塑像之一。這座塑像逼真?zhèn)魃瘢容^完美地呈現了何微先生謙厚和善、嚴謹求實的學者、導師風范。他面對我們微笑,仿佛在鼓勵我們繼續(xù)發(fā)言,坦誠交流。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到精神力量的涌動。在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的黃金寶地,拿出近百平方米的面積,建設何微紀念藏書館,不能不說是一個大手筆。在此,我要為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領導和老師點贊。
我以為,何微紀念藏書館的價值,首先體現在保留了中國新聞傳播史上一份重要的歷史傳承。在這里,不僅有何微先生的著作,還有他的手稿、書信,發(fā)表有他作品的書刊,以及他曾經使用過的物品,在較大程度上豐富了文集的內容。對我而言尤其感到親切的是,上世紀80年代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新聞系主任汪新源教授給他的信及當時華中工學院新聞學系本科的培養(yǎng)方案。這張蠟紙打印的教學方案,現在看起來略顯粗糙,但正是這個方案,培養(yǎng)出了華中工學院最早一批優(yōu)秀的職業(yè)新聞工作者。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不完善到完善的發(fā)展演變過程,新聞傳播教育也是如此。從這些前輩留下的遺物中,追溯來路,才能夠深刻地領會過往的艱辛。
其次,何微紀念藏書館的精心布置,各種書刊、信函、手稿、文獻及物品,巧妙地建構、還原了往日的歷史場景,把我們帶入了歷史的現場。戰(zhàn)爭時期的硝煙彌漫、和平建設時期的組織宣傳,濃烈的歷史氛圍,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何微先生在論文、新聞作品中表達的真正意涵。在此,我真正地理解了歷史學家們的堅持:我們絕對不能滿足于在文本上簡單地解讀歷史人物的思想,必須設身處地,立足于歷史人物當時的境界,環(huán)顧歷史人物面臨的現實環(huán)境,深思明辨,才能對歷史人物留下的文本做出正確的理解。何微紀念藏書館的價值即在于此。
也正是基于同樣的考慮,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編撰委員會準備發(fā)起籌建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博物館。我們的初衷和西北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各位同仁是一樣的,可謂殊途同歸。在這里我們找到了知音,何微紀念藏書館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建設新聞傳播教育博物館是大家的事業(yè),我們借助于新聞傳播教育博物館、紀念藏書館,可以收藏歷史,還原現場,傳承文脈,弘揚理想。從這里出發(fā),不僅能夠沿著來路找到我們的初心,更能夠深刻地領會我們的責任與使命、光榮和驕傲。我也想借此機會向新聞傳播教育界發(fā)出呼吁,支持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編委會建設新聞傳播教育博物館的努力。
(作者為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教育史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