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漢語中,詞類活用是一種非常活躍且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它的詞類活用特別豐富,是研究詞類活用現(xiàn)象最佳載體之一。研究王力對詞類活用分類的觀點可以發(fā)現(xiàn),名詞、動詞、形容詞活用活躍,普遍存在于先秦文學中。名詞用如動詞的現(xiàn)象非常多,使動用法緊接其次,但是名詞的使動用法比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要少得多,特別是動詞作狀語現(xiàn)象非常少見。
【關(guān)鍵詞】名詞;動詞;形容詞;左傳;詞類活用
【中圖分類號】H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44-0122-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4.031
《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整的編年體史書,是儒家學子學習的經(jīng)典之作,是富有語言特色的先秦古籍。它的詞匯量特別豐富,語言現(xiàn)象也很復(fù)雜,相關(guān)的研究理論較多。在《左傳》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左傳》是研究詞類活用現(xiàn)象最佳載體之一。本文選取楊靖、李昆侖編的版本,包括《鄭伯克段于鄢》《楚武王伐隨》《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國》《曹劌論戰(zhàn)》《召陵之盟》《宮之奇諫假道》《晉靈公不君》《晉呂相絕秦》等三十一篇。對《左傳》文選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深入、全面地分析,可以彌補《左傳》研究相關(guān)知識,有利于深入分析詞類活用現(xiàn)象;也有利于方便閱讀先秦古典文獻,對古代漢語語法知識系統(tǒng)理解;更有利于文言文教學,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常見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有:名詞用如動詞;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狀語;動詞用作狀語。
一、《左傳》文選中名詞用作動詞
在先秦漢語中,名詞與動詞有著十分緊密的關(guān)系,通常,一個詞同時具有兩種詞性,即名詞詞性和動詞詞性,有的詞是轉(zhuǎn)類詞,有的詞是兼類詞,有的詞是名詞用如動詞(詞類活用)。如何解釋名詞用如動詞呢?即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名詞改變本身的名詞屬性,在句中臨時充當動詞來使用,一般也充當謂語成分。在《左傳》中,名詞用如動詞現(xiàn)象非常普遍、隨處可見。此書大約有四十多處名詞活用動詞現(xiàn)象,大致分為普通名詞用如動詞和方位名詞用如動詞。
(一)《左傳》文選中名詞用作動詞的條件
名詞活用為動詞是有條件的,并不是隨意改變而成,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中也是這樣認為的。對比張雙棣、張聯(lián)榮等的觀點,再結(jié)合文本實際情況,本文選用張雙棣、張聯(lián)榮等人的觀點。[1]
第一條:一句話中,如果出現(xiàn)兩個名詞并列,其既不是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也不是偏正結(jié)構(gòu),那么定有活用現(xiàn)象,即其中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左傳·僖公三十年》)
(2)晉師三日館、谷,及癸酉而還。(《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3)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4)秦伯素服郊次,鄉(xiāng)師而哭。(《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軍”“館”“谷”“秣”“素服”皆為名詞活用為動詞。
“軍”活用為動詞,先與名詞“晉”搭配成主謂結(jié)構(gòu),“晉軍”再與“函陵”搭配成主謂結(jié)構(gòu),如果“軍”沒有活用,本身還是個名詞,本指“軍隊”,那么與“晉”組合成偏正結(jié)構(gòu),也就是定中關(guān)系,譯為晉國的軍隊,也就成了修飾與被修飾關(guān)系,“函陵”是地名,也是名詞,那么這個句子就無法成立、無法組合。所以“軍”在此處活用為動詞,譯為“駐扎”,也就說明了兩個名詞組合,既不是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也不是偏正結(jié)構(gòu),那么有一個名詞必定活用為動詞。
“館”“谷”本是名詞,“館”本指“為賓客設(shè)立的住處”,“谷”本指“糧食”?!皶x師”“三日”皆是名詞,這一句話若無活用,缺少謂語,翻譯不通順,所以“館”“谷”在此處活用為動詞,“館”譯為止宿,“谷”譯為吃糧食,整個句子就變成了主謂結(jié)構(gòu)。
“秣”,名詞,本指喂養(yǎng)馬的飼料。根據(jù)上文“束載”“厲兵”,可以看出都是動賓結(jié)構(gòu):謂詞+名詞,由此可見此處“秣”活用為動詞,譯為喂(草料),“秣馬”與“束載”“厲兵”剛好搭配成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
“素服”,本是名詞,指白色的衣服。在“秦伯素服郊次”中,“秦伯”是個人名,指秦穆公;“郊”名詞用作狀語,譯為在郊外;“次”在文中是動詞,表示駐留的意思?!扒夭迸c“素服”先組合,兩個名詞組合,“秦伯素服”既不是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也不是偏正結(jié)構(gòu),那就說明“素服”在此處活用為動詞,譯為穿白色的衣服,整個句子句法成分就清晰了。
第二條:名詞出現(xiàn)在代詞前面,活用作動詞。這一點是張雙棣、張聯(lián)榮等人的新觀點,也是王力先生所沒有的。
(1)從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傳·成公二年》)
(2)若多鼓鈞聲,以夜軍之,楚師必遁。(《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肘”“軍”都是出現(xiàn)在代詞前的名詞,那么又是否活用呢?也得根據(jù)上下文以及在句中的語法功能。
“肘”是名詞,本指胳膊肘。“皆肘之”的主語被省略,主語是韓厥,“之”在文中代指綦毋張,“皆”是范圍副詞,表示都的意思。由此可見,名詞是不被副詞所修飾,那就說明在兩個名詞之間而且前有副詞修飾的只能是動詞,所以此處“肘”活用為動詞,譯為用胳膊肘碰撞,意思是(綦毋張)站在(韓厥)左邊或者右邊,(韓厥)都用胳膊肘碰撞(綦毋張),(韓厥)使(綦毋張)站在他身后。
“軍”也是名詞,本指軍隊。在“以夜軍之”中,“以”是介詞,“夜”是名詞,在句中做狀語,譯為在黑夜;“之”代指楚軍。狀語修飾動詞,且動詞后有名詞性的代詞,所以“軍”在此處活用為動詞,譯為攻打,整句話的意思就通順了:如果同時擊鼓進發(fā),在黑夜進攻(楚軍),楚軍必然會逃跑。
第三條:名詞出現(xiàn)在助詞“所”后面,活用作動詞。
(1)是以令吏人完客之所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館”,本是名詞,指為賓客設(shè)立的住處。在此處位于結(jié)構(gòu)助詞“所”的后面,那么“館”就活用為動詞,譯為居住、止宿?!八^”就是指所居住。
第四條:名詞也常常出現(xiàn)在助動詞之后,助動詞又稱作能愿動詞,它是指表示可能、意愿等意義的動詞,一般在動詞前起輔助作用。名詞與“能、可、敢、欲”等助動詞搭配,此時,名詞活用作動詞。
(1)公將鼓之。(《左傳·莊公十年》)
(2)公子怒,欲鞭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3)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左傳·文公十六年》)
“鼓”本是名詞,指能發(fā)出聲音的樂器,在句中位于能愿動詞“將”之后,此處活用為動詞,譯為擊鼓?!氨蕖笔敲~,譯為驅(qū)打牲畜的用具,在句中位于能愿動詞“欲”之后,此處就活用為動詞,譯為用鞭子打。“師”也是名詞,本指古代軍隊編制中的一種等級,在句中位于能愿動詞“能”之后,此處就活用為動詞,譯為出師。
第五條:名詞出現(xiàn)在副詞后面,副詞常修飾動詞,由此,名詞活用作動詞。
一般來說,副詞修飾謂詞,不修飾名詞,那么名詞前出現(xiàn)副詞,就說明名詞活用為動詞,在句中,名詞暫時改變詞性,變?yōu)閯釉~。
(1)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左傳·隱公元年》)
(2)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也。(《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3)不介馬而馳之。(《左傳·成公二年》)
(4)晉靈公不君。(《左傳·宣公二年》)
(5)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度”“臘”“介”“君”都被副詞“不”修飾,“東”被副詞“遂”修飾。
“度”是名詞,本義為法度、制度,被副詞“不”修飾,此處活用為動詞,譯為合乎法度?!芭D”本是名詞,指臘月祭祀的活動,前有副詞“不”修飾,此處活用為動詞,譯為舉行臘祭,“不臘”就是不會舉行臘祭?!熬笔敲~,本指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被副詞“不”修飾,此處就活用為動詞,譯為行君道?!皷|”是方位名詞,本指向東,前有副詞“遂”修飾,此處就活用為動詞,譯為向東進軍?!八鞏|”在文中譯為于是向東進軍。
第六條:如果名詞和介賓結(jié)構(gòu)的短語進行搭配,此時,這個名詞活用作動詞。
介詞多由及物動詞虛化而來,所以有帶賓語的特點。介賓結(jié)構(gòu)是指一個介詞加上名詞或者名詞性短語組成的一個短語。在句中,一般作狀語和補語,是用來修飾和補充說明動詞。也就說明介賓結(jié)構(gòu)在謂語的前面,它就充當狀語成分,也可以在謂語后面作補語。
(1)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2)城濮之戰(zhàn),晉中軍風于澤,亡大旆之左旃。(《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3)趙旃夜至于楚軍,席于軍門外,使其徒入之。(《左傳·宣公十二年》)
“館”“風”“席”后皆是介詞“于”的介賓結(jié)構(gòu)?!梆^”是名詞,本指為賓客設(shè)立的住處,后有介賓結(jié)構(gòu)“于虞”作補語,在句中就活用為動詞,譯為寓居、止宿。“風”本是名詞,指空氣中流動的風,后有介賓結(jié)構(gòu)“于澤”作補語,此處就活用為動詞,譯為遇大風。“席”也是名詞,本指用植物編成的供人坐臥鋪墊的用具,在句中,后有介賓結(jié)構(gòu)“于軍門外”作補語,此處就活用為動詞,譯為鋪席子,“席于軍門外”就翻譯為在軍營外面鋪席子。
第七條:連詞“而”通常連接動詞或動詞性詞組,如果名詞出現(xiàn)在連詞“而”前后,此時,名詞活用作動詞。
(1)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
(2)曹人兇懼,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3)良君將賞善而刑淫,養(yǎng)民如子。(《左傳·襄公十四年》)
“隧”是名詞,本指隧道。后有連詞“而”,而連詞“而”連接的“相見”是動詞,表示承接關(guān)系。所以,在此處名詞“隧”活用為動詞,譯為挖隧道?!肮住币彩敲~,本義是裝尸體的棺材,且連詞“而”連接的“出”是動詞,表示承接關(guān)系。所以,在此處名詞“棺”活用為動詞,譯為裝進棺材?!靶獭北臼敲~,指刑罰,前有連詞“而”連接的“賞”是動詞,表示并列關(guān)系。所以“刑”在此處活用為動詞,譯為用刑懲罰。
二、《左傳》文選中的使動用法
最早明確提出使動用法的概念是陳承澤先生,他稱這個概念為“致動用”[2]。使動用法分為名詞的使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該書一共有四十五處使用使動用法。
(一)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顧名思義,就是指主語并不是動詞所表示的動作的實施者,而是使主語所帶的賓語來施行這個動作。換句話說,謂語動詞擁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動詞的使動用法在所有詞性的使動用法中占據(jù)多數(shù)?!蹲髠鳌肺倪x中共有二十四處是動詞的使動用法。
(1)莊公寤生,驚姜氏。(《左傳·隱公元年》)
(2)無生民心。(《左傳·隱公元年》)
(3)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
“驚”“生”“飲”都是動詞,在句中是使動用法。
“驚”本是不及物動詞,本指驚嚇、驚訝。在“驚姜氏”中,“驚”帶了賓語“姜氏”,而且句子的主語是莊公寤生這件事,而“驚”是賓語“姜氏”發(fā)出來的。所以,“驚”在此處活用為使動用法,譯為“使……受到驚嚇”?!吧薄帮嫛倍际羌拔飫釉~,本義分別是產(chǎn)生、喝。主語本應(yīng)該是謂語的發(fā)出者,在使動用法中,賓語卻成為謂語的發(fā)出者?!吧钡馁e語是“民”,“飲”的賓語是“趙盾”,此處活用為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分別譯為使……產(chǎn)生、使……喝。
(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在古代漢語中,若形容詞在句子中充當謂語成分,那么形容詞也有可能被活用,即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充當謂語,使所帶賓語也具有謂語形容詞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形容詞使動用法的公式與動詞使動用法的公式相似:主語+謂語(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賓語。形容詞被分為狀態(tài)形容詞和性質(zhì)形容詞兩類,其使動用法也分為狀態(tài)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性質(zh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兩類。《左傳》文選中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一共十五處。
1.狀態(tài)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1)奸時以動,而疲民以逞。(《左傳·成公十六年》)
(2)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薄伴e”都是狀態(tài)形容詞,本義分別是疲勞和清閑、休息。在文中,“疲”“閑”都用了使動用法,一個是使民疲倦,一個是使敝邑閑暇??梢钥闯?,狀態(tài)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使賓語帶有謂語的狀態(tài)屬性。
2.性質(zh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1)以為己榮,何以豐財?(《左傳·宣公十二年》)
(2)見孟獻子,尤其室,日:“子有令聞而美其室,非所望也?!保ā蹲髠鳌は骞迥辍罚?/p>
“豐”“美”都是性質(zhì)形容詞,分別指豐厚和美麗、漂亮。在文中,“豐”“美”都是使動用法,分別譯為使財豐厚和使其室美麗。也可以看出,性質(zhì)形容詞是使賓語帶有謂語的性質(zhì)屬性。
(三)名詞的使動用法
在古代漢語中,與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相比,名詞的使動用法相對較少。名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名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句法成分時,其所帶的意義是具有使令性的。其中,謂語與賓語的關(guān)系是:在主語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形式是N1+N2+N3(可以是代詞)。[3]在此書中,名詞的使動用法只有六例。
名詞又分為一般名詞和方位名詞。同理可得,名詞的使動用法也可以分為一般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方位名詞的使動用法。
1.一般名詞的使動用法
(1)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襄公三十二年》)
(2)吳雖無道,猶足以患衛(wèi)。(《左傳·哀公十二年》)
“肉”“患”在句中充當謂語?!叭狻北臼敲~,本義是動物的肌肉或者是供食用的動物肉,在此處活用為使動用法,譯為使……生肉?!盎肌币彩敲~,本指災(zāi)難、災(zāi)害,此處活用為使動用法,譯為使……發(fā)生災(zāi)難。
2.方位名詞的使動用法
(1)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轅而北之,次于管以待之。(《左傳·宣公十二年》)
(2)必以蕭同叔子為質(zhì),而使齊之封內(nèi)盡東其畝。(《左傳·成公二年》)
“北”“東”在句中充當謂語,“北”是方位名詞,與方位名詞“南”相對,本指北方、北邊。此處是使動用法,譯為使……向北?!皷|”也是方位名詞,與方位名詞“西”相對,本指日出的方向。在句中是使動用法,譯為使……向東。
三、《左傳》文選中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與使動用法不同,意動用法是主觀方面認為賓語怎么樣或者以為賓語怎么樣,客觀上就不一定是這樣,主觀色彩濃厚;使動用法屬于客觀方面,它是使賓語怎么樣,具有客觀性。意動用法包括名詞的意動用法和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蹲髠鳌肺倪x中的意動用法很少,僅有三例。
(一)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在句子中,形容詞充當謂語成分,其所帶的賓語也是具有形容詞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但賓語本身沒有任何改變,這就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也分為狀態(tài)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和性質(zhì)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但在《左傳》文選中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只有兩例。
(1)人不難以死免其君。(《左傳·成公二年》)
(2)寡我襄公,迭我淆地。(《左傳·成公十三年》)
“難”“寡”都是性質(zhì)形容詞?!半y”本是形容詞,它指困難的、不容易的事。此處是意動用法,譯為把……看作難事。“寡”,是形容詞,本指少、弱。此處是意動用法,譯為認為……寡弱。
(二)名詞的意動用法
何謂名詞的意動用法呢?它是將名詞后面的賓語所表的人或事物直接看出是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4]名詞在句中充當謂語,對賓語的評價屬于主觀方面。在《左傳》文選中,名詞的意動用法僅有一例。
(1)下義其罪,上賞其奸。(《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義”,名詞,譯為正義、合理。此處是名詞的意動用法,譯為認為……合理。原文譯為在下的人認為他們的罪過是合理的,在上的人對他們(所做的)壞事表示贊賞。
四、《左傳》文選中名詞作狀語
一般來說,名詞作狀語是指普通名詞用作狀語。從句法關(guān)系上看,謂語動詞在句子中總是出現(xiàn)在主語、狀語后,所以,如果名詞出現(xiàn)在動詞前或主語后,而且句子已經(jīng)有明確的主語時,即可判斷該名詞活用成狀語。普通名詞用作狀語,或表示比喻,或表示對待人的態(tài)度,或表示處所或者工具。[5]也還有方位名詞作狀語。在此書中,名詞作狀語一共有五例。
(1)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左傳·隱公元年》)
(2)夜縋而出,見秦伯。(《左傳·僖公三十年》)
(3)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4)故中御而從齊侯。(《左傳·成公二年》)
(5)秦伯素服郊次,鄉(xiāng)師而哭。(《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五月辛丑”,本是時間名詞,在句中做了狀語,表示事件發(fā)生的具體時間?!耙埂?,本是時間名詞,在句中作狀語,表示事情發(fā)生的具體時間,譯為在晚上?!俺焙汀跋Α?,都是時間名詞。“朝”譯為早上,“夕”譯為傍晚、黃昏。在句中都作了狀語,一個譯為在早上,一個譯為在黃昏。“中”,名詞,表示中間。在句中作狀語,譯為在中間。“郊”,名詞,郊外。在句中作狀語,表示處所,譯為在郊外。
五、《左傳》文選中動詞作狀語
在古代,動詞作狀語這種詞類活用現(xiàn)象是非常少的,一般用“而”來連接狀語和謂語。在《左傳》文選中,動詞作狀語共有三處。
(1)夜縋而出,見秦伯。(《左傳·僖公三十年》)
(2)尚早,坐而假寐。(《左傳·宣公二年》)
(3)觸槐而死。(《左傳·宣公二年》)
“縋”,動詞,本義是綁在繩子上放下去,在句中作了“出”的狀語,譯為用繩子系在身上放下去。“坐”,動詞,本指古代人雙膝跪地或者席地而坐,臀部就會壓在腳后跟上面。在句中作狀語,譯為坐著。“觸槐”,動詞,本指碰撞槐樹,在句中作狀語,譯為用頭碰撞槐樹。
六、結(jié)語
對于《左傳》詞類活用的研究,全面細致的較少。本文試著從名詞用作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動詞作狀語的角度對《左傳》進行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在《左傳》中,名詞用如動詞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在《左傳》詞類活用現(xiàn)象中占主要地位,但在使動用法中,相對于動詞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來說,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比較少;名詞作狀語也是普遍現(xiàn)象,在當今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名詞的主要職責之一;動詞作狀語則少之又少。
參考文獻:
[1]張雙棣,張聯(lián)榮等編著.古代漢語知識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27-230.
[2]方加勝.《左傳》中的使動、意動用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5):2.
[3]崔媛媛,方加勝.《左傳》中名詞的使動用法[J].濮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2):78-80.
[4]徐錫輝.文言文中常見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J].中國民族博覽,2021,(15):122-124.
[5]郭利媛.談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J].山西青年, 2015,(20):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