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法戰(zhàn)爭結束至一戰(zhàn)爆發(fā)前的40余年時間里,法國軍事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無煙火藥的問世、自動武器的誕生、火炮的更新?lián)Q代、汽車和飛機的出現以及電報電話在軍事上的應用等等,所有這些新技術都使法國軍隊的現代化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單兵武器
本展區(qū)以《單兵武器的演變》為題,集中展出了一批不同時期研發(fā)生產的步槍、手槍樣本,從中可以看到法軍單兵武器的發(fā)展軌跡及演變過程。
M1874單發(fā)步兵步槍(Fusild'infanterieauncoupmodèle1874),俗稱“格拉斯”(Gras),口徑11mm,質量4.15kg,長1.31m,是夏塞波M1866步槍的改裝版,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發(fā)射紙殼彈,后者發(fā)射金屬彈殼定裝彈。這個改裝方案是由陸軍上校(后來成為法國戰(zhàn)爭部長)巴西爾·格拉斯(BasileGras,1836~1901年)提出。在1870年代初,采用金屬彈殼槍彈已成主流趨勢,法軍步槍更新改造刻不容緩。法軍同期還審查測試了荷蘭人愛德華·德·博蒙特(EdouarddeBeaumont)提交的設計方案及樣槍,經比較,格拉斯的改裝方案更加簡單實用,并于1874年7月正式決定予以采納。89萬支庫存夏塞波步槍改裝完成,此外又生產了124萬支新槍,命名為格拉斯M1874步兵步槍。1880年再次改進,稱為M1874/80步槍(Fusild'infanterieauncoupmodèle1874M80)。
M1874連珠步槍(Fusilmodèle1874transforméàrépétition),是將M1874單發(fā)步槍改為連珠步槍。由于連發(fā)槍可以一次裝填多發(fā)槍彈,實現連續(xù)射擊,其威力比“裝一發(fā),打一發(fā)”的單發(fā)槍要大得多,在M1874單發(fā)步槍推出后,法軍步槍研發(fā)的主攻方向開始轉向連珠步槍。在1875~1885年期間,先后有50余支連珠步槍接受測試,其中不少是以格拉斯單發(fā)步槍為基礎的改裝版。如:1879年,斯皮塔斯基(Spitalsky)改裝的格拉斯步槍,與曼利夏-舍納爾步槍(Mannlicher-Schonauer)的彈倉系統(tǒng)類似,可容納9發(fā)槍彈;1880年,維爾第(Werndl)改裝的格拉斯步槍,容彈量10發(fā)的半圓形彈夾可掛于槍管下方;1880~1882年,維特利(Vetterli)改裝的格拉斯步槍,在槍管下方增設了一個管狀彈倉;1883年,維爾奈(Vernet)改裝的格拉斯步槍,配有容彈量10發(fā)的彈夾。
M1878連珠步槍(Fusilàrepetitionmodèle1878),口徑11mm,質量4.5kg,長1.24m,彈匣容彈量9發(fā),俗稱“克羅帕切克”(Kropatschek),奧地利槍械設計師阿爾弗雷德·馮·克羅帕切克(AlfredvonKropatschek)設計,裝備法國海軍陸戰(zhàn)隊。之后,法國軍方又相繼引入了克羅帕切克設計的M1884步兵步槍和M1885步兵步槍。
M1885-1連珠步槍(Fusilàrepetition1ertype,modèle1885),俗稱“沙泰勒羅”(Chatellerault),是沙泰勒羅兵工廠研制的M1885步槍的改進型。當時在萊茵河另一邊,德國開發(fā)并采用了毛瑟M1871/84步槍,通過增設管式彈倉的方式實現了毛瑟M1871步槍的升級改造,法國緊步德國后塵采用的這款步槍,是介于“克羅帕切克”和后來推出的“勒貝爾”步槍之間的一種過渡型號。
M1886連珠步槍(Fusilàrépétitionmodèle1886),俗稱“勒貝爾”(Lebel),口徑8mm,質量4.18kg,長1305mm,由尼古拉斯·勒貝爾(NicolasLebel)上校團隊研制,是世界上第一款無煙火藥步槍。該槍發(fā)射8×50mm勒貝爾彈,有效射程400~800m,射速15發(fā)/分,1887年正式列裝后由沙泰勒羅、圣埃蒂安和圖勒(Manufactured'armesdeTulle,簡稱MAT)兵工廠批量生產,裝備步兵部隊,至1920年停產前共生產345萬支。
多德托B型連珠步槍(FusilàrépétitionDaudeteautypeB),配刺刀,口徑6.5mm,質量4.5kg,長1.29m,是法軍指揮官路易斯·雷內·馬利·多德托(LouisRené-MarieDaudeteau)研發(fā)的一款帶有5發(fā)特殊彈匣的步槍。多德托是參加過普法戰(zhàn)爭有著豐富軍事經驗的武器設計師,1890~1900年期間,他研制的多種不同型號的步槍被法軍試用并獲得認可,但由于已經列裝的勒貝爾步槍的數量較多而未被正式采用。
M1890卡賓槍(Carabinemodèle1890),俗稱“貝蒂?!保趶?mm,是法國工程師埃米爾·貝蒂埃為騎兵設計的武器,此前法軍騎兵部隊裝備的是只能單發(fā)供彈的M1874卡賓槍,明顯不適合騎兵使用,同時期德國開發(fā)的M1888委員會卡賓槍已開始在騎兵部隊服役。貝蒂埃設計并被法軍采用的M1890卡賓槍有3個版本:胸甲騎兵卡賓槍(Carabinedecuirassier)、重騎兵卡賓槍(Carabinedegendarmerie)和帶有“理查德供彈裝置”的M1890試驗型卡賓槍。
S.T.A半自動步槍(FusilsemiautomatiqueprototypeS.T.A),口徑6mm,質量3.7kg,長1.27m,是1901年法軍炮兵技術部(SectionTechniquedel'Artillerie,STA)研制的半自動步槍原型,由該部技術人員普拉?。≒ralon)和穆尼耶(Meunier)設計。
A6型半自動步槍(FusilsemiautomatiquemodèleA6),俗稱“穆尼耶”(Meunier)或穆尼耶半自動步槍,口徑7mm,質量4.03kg,長1.295m。這支步槍是20世紀初測試的眾多原型槍中最精確的型號之一,1910年被正式采用,1913年開始生產,后中斷,1916年恢復生產,直到M19178mm半自動步槍出現后才完全停產。
同步槍一起展出的還有4支不同時期的轉輪手槍,代表了手槍的發(fā)展演變過程:
皮托試驗型轉輪手槍(Revolverd'essaiPuteaux,1871),口徑11mm,質量1.08kg,長126mm,是由炮兵委員會設計、皮托兵工廠制造的試驗型轉輪手槍。
M1873轉輪手槍,口徑11mm,質量1.22kg,長242mm,俗稱“夏梅洛-德維涅”,由比利時軍械師J.夏梅洛和法國軍官H.德維涅共同研發(fā),是法國陸軍使用的第一支雙動轉輪手槍,1873~1887年間生產了約33.7萬支。
M1874軍官型轉輪手槍(Revolverd'ordonnancemodèle1874),口徑11mm,質量1.05kg,長228mm,該武器是為陸軍軍官設計的,是M1873的“軍官版”。
M1887圣埃蒂安試驗型轉輪手槍(Revolverd'essaiSaint-Etienne,modèle1887),口徑8mm,質量0.89kg,長240mm,是圣埃蒂安兵工廠研制的試驗型手槍。1886年,隨著8mm勒貝爾步槍的服役,戰(zhàn)爭部決定將轉輪手槍的口徑和步槍統(tǒng)一起來。
M1892圣埃蒂安轉輪手槍(RevolverSaint-Etiennemodèle1892),口徑8mm,質量0.84kg,長240mm。在對M1887轉輪手槍進行試驗后,圣埃蒂安兵工廠又進行了研究,完善其機制,使武器更簡單、更輕、更精準,這一型號在1892年被采用。
機槍
在1870年普法戰(zhàn)爭期間,法國雷菲機槍被首次應用于戰(zhàn)場,但由于訓練不足、使用不當,未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普法戰(zhàn)爭結束后,機槍的研制被再次提上日程。
加特林M1893APX機槍(MitrailleuseGatling,modeleAPX1893),口徑8mm,質量80kg,長1.6m,采用美國人加特林1839年的發(fā)明專利,由法國皮托國營兵工廠研制,1893年定型生產。名稱中的“APX”,是武器制造商皮托兵工廠“AtelierdeConstructiondePuteaux”名稱縮寫。該武器擁有5個旋轉槍管,安裝在帶護盾的三腳架上,使用與勒貝爾步槍相同的8×50mm槍彈,每挺機槍附帶1個有18分格的彈藥箱。
加特林M1895APX機槍,口徑8mm,質量200kg,長2.05m,是皮托兵工廠在1895年定型生產的加特林第二個版本機槍,該槍設有7個旋轉槍管,架在雙輪馬車上。
皮托1905試驗型機槍(Mitrailleused’essaiAPX1905suraffut,France),口徑8mm,質量54kg,長1.22m,是皮托兵工廠在1903年研發(fā)的原型槍基礎上推出的改進型,但性能不可靠,于1906年由圣埃蒂安兵工廠對其修改,這就是改進后命名的圣埃蒂安M1907機槍。
法國圣埃蒂安M1907機槍(MitrailleuseSaint-Etiennemodèle1907),口徑8mm,質量54kg,長1.22m,該型號于1909年采用,一直生產到1917年。由于該槍機械結構復雜,不適合塹壕戰(zhàn)骯臟泥濘的戰(zhàn)場環(huán)境,因此在一戰(zhàn)期間便退出了法軍裝備序列。
M1908-1913便攜式哈奇開斯機槍(MitrailleuseHotchkissportativemodèle1908~1913),口徑8mm,質量12.5kg,長1.19m,該槍由哈奇開斯公司(位于巴黎圣丹尼區(qū))的2位工程師勞倫斯·貝內(Lawrencebenet)和亨利·梅西爾(HenriMercier)研發(fā),以滿足步兵作戰(zhàn)需要。一戰(zhàn)中該槍取代了相同口徑的圣埃蒂安M1907機槍。
火炮
普法戰(zhàn)爭失敗后,法國開始探索研發(fā)新型火炮。1872年,炮兵軍官查爾斯·拉貢·德·班吉(CharlesRagondeBange)發(fā)明了第一個有效的后裝火炮閉塞系統(tǒng),并于1877年成功研發(fā)了第一門德·班吉90mm野戰(zhàn)炮,此后不斷研發(fā)試驗,逐漸形成了一個多口徑、多用途、大規(guī)模的班吉火炮體系。其包括:80mm山地炮(1878年)、90mm野戰(zhàn)炮、120mm攻城炮(1878年)、155mm榴彈炮(1877年)、155mm短炮(1881年)、220mm迫擊炮(1880年)、240mm和270mm海防炮等等。其中一些火炮在殖民戰(zhàn)爭、一戰(zhàn)甚至二戰(zhàn)中被投入使用。
班吉系統(tǒng)火炮的形成和廣泛應用極大提升了法軍火炮裝備水平,但該系統(tǒng)也存在嚴重缺欠,由于火炮后坐力大,每次射擊后都需要重新進行瞄準,極大地影響了火炮射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法軍又開始研發(fā)新一代火炮。
1892~1894年間,圣克萊爾·德維爾(Sainte-ClaireDeville)和里莫尼奧上尉聯(lián)手,采用德國工程師豪斯納的長后坐液氣反后坐裝置專利,在皮特兵工廠開發(fā)了75mm火炮“C”原型,之后不斷改進試驗,終于在1897年獲得成功,正式命名為M189775mm火炮。該火炮配用液壓氣動式助退復進裝置的彈性炮架,可大大緩沖發(fā)射時的后坐力,使火炮射擊后不致移位,發(fā)射速度和精度均得到提高,火炮的質量也得以減輕。彈性炮架的采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并使火炮的基本結構趨于完善。75mm野戰(zhàn)炮還配有瞄準裝置,車輪上裝有防滑剎車裝置,已初步具備了現代火炮的基本結構,是火炮發(fā)展過程中劃時代的突破。1914年8月一戰(zhàn)爆發(fā)時,3860門75mm火炮投入戰(zhàn)場,到1918年11月增加到5364門,至二戰(zhàn)爆發(fā)時,仍有多達4500門在軍中服役。
軍用車輛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自行車和汽車被廣泛用于軍事領域,成為軍中不可或缺的機械化裝備。隨著機械化的開啟,軍隊開始對自行車和機動車輛進行應用測試,這種現代化的形象還經常出現在商品宣傳海報中,頌揚先進技術和產品的優(yōu)點。
展品中有一張巴黎克萊門特公司的汽車與自行車宣傳海報。當地軍團正在使用克萊門特汽車和自行車進行軍事演習,長官在汽車上向騎著自行車趕來的士兵宣讀指令。表現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汽車、自行車的款式以及在軍隊中的應用。
法國攝影師莫里斯·路易斯·布蘭杰(Maurice-LouisBranger,1874~1950年)拍攝的一幅新聞照片,真實記錄了1908年9月法軍在盧瓦爾河舉行軍事演習過程中,一輛卡車載運多輛可折疊自行車抵達演習現場的畫面。據介紹,卡車上運載的可折疊自行車,是陸軍上尉吉拉德上尉(CaptainGirard)研發(fā)設計的。
軍用飛機
20世紀初,在歐洲日益緊張的政治背景下,各國政府對航空器的軍事用途越來越感興趣。軍用航空器既可用于敵情偵察,也可以直接用于戰(zhàn)斗(戰(zhàn)斗機和轟炸機)。因此,有關“新武器”(有時也稱“第四武器”,與步兵、騎兵和炮兵并列)的概念以及種種設想很快付諸實施并成為可能。1909年,法國出現了第一批軍用飛機和航空兵(隸屬于工兵部隊)。隨后,1910年建立飛行隊(Forcedevol),1912年建立皇家飛行隊(RoyalFlyingCorps)。軍用飛機配置和飛行戰(zhàn)術訓練都在加緊進行中。
1910年9月9日~9月18日,法軍在庇卡底(位于法國北部)舉行了一場空前規(guī)模的大型軍事演習,這場軍演出動了所有兵種,兵力多達6萬余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航空兵部隊出動飛機14架、飛艇4艘,使此次軍演成為法軍歷史上第一次有飛機參加的軍演。軍演的目的之一,是檢驗傳統(tǒng)作戰(zhàn)方法與新武器的互補性。
出于軍事戰(zhàn)略和紀實的需要,法國陸軍對軍演中拍攝的圖片匯集整理,制作《1910年庇卡底大演習》攝影圖集,其中《飛機首次參加庇卡底軍演》專題系列由16張圖片組成,展示了法國軍事力量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就。(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