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美國默片時代的喜劇大師,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卓別林。實際上,在同一時期,還有一位與他比肩的電影大師,他的名字或許不像卓別林那樣家喻戶曉,但他的作品被后世無數(shù)電影人所效仿,這位大師是誰呢?
童年傳奇
巴斯特·基頓有一項令人驚嘆的“超能力”——無論經(jīng)歷多少波折,他都能成功挺過來。
這算什么“超能力”?讓我們從他的家庭背景開始說起。
1895年10月4日,基頓夫婦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并為他取名為約瑟夫。這對夫婦是同一個劇團的演員,以巡演搞笑雜技和逗趣節(jié)目為生,演出之余還會向現(xiàn)場觀眾推銷保健品(大多是假冒偽劣的產(chǎn)品)。小約瑟夫就是在父母奔波于各地演出的路上出生的。
有趣的是,小約瑟夫還有個“大有來頭”的小名——他在兩歲那年,跟隨父母住在汽車旅館時,不小心從一段高高的臺階上翻滾下來,沒想到竟安然無恙。這一幕恰好被與基頓夫婦合作的魔術(shù)師哈里·胡迪尼目睹。他驚嘆地喊道“這孩子真結(jié)實(Buster)”,于是“巴斯特(Buster)”便成了小約瑟夫的小名,并成為他后來廣為人知的藝名。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在接下來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小巴斯特身上又發(fā)生了一連串讓人意想不到的事。
這些普通孩子不常遭遇的災禍,卻在小巴斯特的一天內(nèi)接踵而至。自那以后,父親決定不再讓這個不省心的孩子單獨留在家里,于是便帶著他一起上臺演出。
基頓夫婦策劃了一個表現(xiàn)一家人熱鬧日常的搞笑節(jié)目,讓小巴斯特也參與表演。父母運用他特別能摔跟頭的“絕活兒”編排了許多引人發(fā)笑的橋段。雖然這件事一度引起了政府的注意,隔三岔五地來劇團核查基頓夫婦是否在虐待孩子,但對于小巴斯特而言,這一切都太有趣了。他不但能從爸爸的言傳身教里學到許多“抗摔”技巧,更重要的是,他第一次切身體會到“表演”帶來的快樂——雖然角色需要他一直面無表情,但他內(nèi)心卻樂不可支。正是這份獨特的體驗,奠定了他今后的表演風格,那便是“用最冷酷的面容演繹最夸張的喜劇”。
喜劇天賦在閃耀
1917年,巴斯特離家遠行。同年,他結(jié)識了當時紅極一時的喜劇演員羅斯科·阿巴克爾,并被其看中,來到了阿巴克爾新成立的電影公司。就這樣,巴斯特第一次“觸電”了。
在銀幕上,巴斯特充分展現(xiàn)了他的獨特魅力——繃著臉也能做出各種荒唐而滑稽的大動作,盡顯其超凡的喜劇天賦。
然而,僅僅一年后,巴斯特就應征入伍,投身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奔赴歐洲戰(zhàn)場。在戰(zhàn)地的八個月中,身為電報員的巴斯特一場戰(zhàn)役也沒參加,反而在勞軍表演中大放異彩,深受大家喜愛。服役期滿返回美國后,巴斯特把自己在勞軍表演中創(chuàng)作的小段子進行整理、改編,融入他后來拍攝的喜劇片中。
在這期間,巴斯特不僅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工作室,親自擔任編劇、導演和主演,制作了許多賣座的喜劇片。此外,他還常常身兼場務(wù)、剪輯、配樂甚至客串角色等多重身份。在他的電影中,還出現(xiàn)過所有角色或職務(wù)全由他一人擔任的情況,這在今天看來依然令人贊嘆,既顯實力又增添笑料。
當時,電影正處于黑白默片時代,喜劇電影往往依賴簡單的劇情框架,通過演員夸張的肢體表演、倒霉的角色設(shè)定及離譜的情節(jié)轉(zhuǎn)折來引人發(fā)笑,這正是巴斯特的拿手好戲。他將肢體動作發(fā)揮到了極致,憑借著自己“結(jié)實的身體”,出演了許多讓人捧腹的驚險橋段。
相較于我們今天的電影,演員們在執(zhí)行危險的動作時,常采取吊威亞等保護措施,并在后期制作中去掉穿幫鏡頭,甚至連背景環(huán)境也可以合成。然而,在那個沒有電腦特效、甚至連電腦都未普及的年代,巴斯特主演的動作戲幾乎全部采用實景實拍。他堅持親自上陣,從來不用替身演員。更為驚人的是,有時配角遇到摔倒、墜落、撞擊等高風險動作戲時,還會讓巴斯特給他們當替身。
即使在今天看來,巴斯特的動作設(shè)計也完全不遜于電腦特效。這背后,是巴斯特傾盡全力的表演。盡管他身強體健,但終究也是血肉之軀。完成電影片段拍攝后,巴斯特往往已經(jīng)疲憊不堪,甚至負傷在身。然而,他總會神奇地迅速調(diào)整狀態(tài),再次投入下一場拍攝中。這份對電影的熱愛與敬業(yè)精神,恐怕無人能及。
如果你以為巴斯特只會依靠這些拼上老命的“真人特效”逗人開心,那你可太小看他了。作為一代電影大師,他非凡的想象力、超前的視野以及對電影藝術(shù)手法的深刻理解,足以讓今天的電影人對他肅然起敬。那么,他還為電影界貢獻過哪些“名場面”呢?答案下期揭曉。
藝術(shù)啟蒙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