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歲當教授,42 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 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60歲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菲列茲·倫敦獎、未來科學大獎、巴克利獎……這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凝聚態(tài)物理領域著名科學家薛其坤的精彩人生。
上小學時,薛其坤被課本上那些偉大科學家的故事深深觸動。從那時起,他就看到了知識的力量,渴望走出山區(qū),學習更多的本領。高考物理近乎滿分的薛其坤成功被山東大學錄取,1987 年考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畢業(yè)后繼續(xù)深造,攻讀博士學位。
1992 年,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櫻井利夫教授來中國訪問,要從中國科學院挑選博士生,薛其坤獲得了這個機會。一年半后,他取得了日本東北大學近30 年來科研史上最重要的成果,并于1996 年受邀,在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發(fā)表演講。1998 年,薛其坤回國,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2005 年5 月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
“量子反?;魻栃笔且粋€基于全新物理原理的科學效應,被譽為物理學研究領域的“明珠”。自1998 年起,眾多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了多種方案,但在實驗層面始終未能取得突破。2009 年,薛其坤聯(lián)合多個研究組成立攻關團隊,嘗試從拓撲絕緣體研究方向去攀登這座科學高峰。4 年間,他們經(jīng)歷無數(shù)次失敗, 制備了1 000 多種樣品, 終于在2012 年年底的實驗中成功地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成為“世界首次”。憑借這一創(chuàng)新突破,2024年,薛其坤榮獲國際凝聚態(tài)物理領域最高獎——巴克利獎。這是該獎設立70 年以來,首次頒發(fā)給中國籍物理學家。
在學術上勇攀高峰的薛其坤,在培養(yǎng)青年學子方面也傾注心血。他深知,人才乃強國之根本,要始終將人才建設置于重要位置,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他說:“要做一個幸福的中國科學家,把畢生的精力獻給國家的教育和科技事業(yè),用更多的科研突破回報祖國!”
(責任編輯:陸艷)
科學大眾·小諾貝爾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