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詩人李白曾漫游黃山,眼見三十二群峰氣勢磅礴,如矢如林,險中有趣,奇妙無窮,從視覺到心靈都大受震撼,于是為后世留下了吟詠黃山詩歌的奠基之作——《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
由于山體巖石多呈青黑色,黃山原名“黟山”。后來,盛傳華夏始祖黃帝曾在此修道,最終飛升成仙而去。唐天寶六年(747年),在李白到來前不久,這座大山被唐玄宗李隆基改稱為“黃山”,取意“黃帝得道之山”。
從高空俯瞰皖南大地,東北至西南走向的黃山是長江和錢塘江水系在安徽的分水嶺。以光明頂為中心,大大小小25條河流呈放射狀分流四方。在流水深切山巖和斷塊上升的共同作用下,黃山形成了大量的斷崖、懸谷,千峰萬嶂之間,陰晴云雨變幻莫測,讓黃山擁有了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冬雪這五絕勝景,令每一位到訪者流連忘返。
自唐代以來,自然景觀壯麗秀美的黃山一直備受藝術(shù)家與文人的喜愛,積淀的歷史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具有突出的山水審美文化價值和自然美學(xué)價值。1990年,黃山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是我國目前為數(shù)不多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chǎn)之一。
地處江南丘陵地帶的黃山,三大主峰蓮花峰、天都峰、光明頂?shù)暮0尉^1800米,氣勢撼人,冠絕群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就了黃山獨特的山岳風(fēng)光,演繹出復(fù)雜多變的氣候特征。
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是黃山氣候的主基調(diào),春光秋色、夏雨冬雪,四季分明,更迭往復(fù)。在海拔和大氣環(huán)流的共同影響下,黃山又具有明顯的垂直變化的山地氣候特征。
山地氣候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氣溫隨海拔上升而降低。就年平均氣溫而言,黃山主峰光明頂為7.8℃,山下的黃山區(qū)為15.4℃,兩地相差7.6℃。盛夏時節(jié),平原谷地?zé)崂朔瓭L,黃山卻猶如熱海中的涼島。在海拔1340米的半山寺,夏季通常只有11天,從半山寺往上走,幾乎是終年無夏。清人曹文埴就曾這樣形容黃山:“四月始知春,一歲竟無夏?!?在黃山清涼臺的石壁上,刻有文人墨客題寫的“清涼世界”。“纖塵飛不到蓬壺,至此方知熱惱除?!鼻迦撕〉脑娭忻鑼懥说巧锨鍥雠_感受到宛如仙境般的清涼,一路攀爬的疲憊一掃而空。
多雨是山地氣候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詩人錢謙益于春季漫游黃山,卻屢屢遇雨,于是在詩中發(fā)牢騷,“天公盡放狂風(fēng)雨”。在他的《天都瀑布歌》中,也描寫了黃山云奔雨驟的天氣變幻過程。
皖南山區(qū)是安徽的降雨中心之一,最大值就出現(xiàn)在光明頂,年降雨量高達(dá)2316毫米。在黃山的高山區(qū),每年有半數(shù)以上的日子不是細(xì)雨蒙蒙,就是疾風(fēng)驟雨,可見黃山之雨多。
峭壁奇松為黃山五絕之一,山越高,松越奇。明代探險家徐霞客曾登頂天都峰,見到此地“其松猶有曲挺縱橫者;柏雖大干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而黃山上眾多奇松的形貌與地形、氣候密切相關(guān)。
在天都峰上,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山高風(fēng)巨”。為了適應(yīng)山上常常刮起大風(fēng)的氣候環(huán)境,這里的松樹枝干往往粗壯矮小,緊貼石壁猶如苔蘚一般生長。此外它們還具有發(fā)達(dá)的根系,可以牢牢扎根在山巖里,與勁風(fēng)相抗衡。峭壁上的松樹多是一側(cè)枝條繁茂,猶如探身云谷的虬龍。正如古詩所云:“老干橫披欹一壑,蒼髯直上聳千峰。破天風(fēng)云驚難起,始信山中有臥龍?!?/p>
黃山以白云為衣袂,白云以大山為依憑。每當(dāng)水汽升騰、雨雪來去之際,就會出現(xiàn)蔚為壯觀、變幻莫測的云海奇觀。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四月,詩人袁枚夜宿黃山獅子林,次日清晨登臨清涼臺時,恰逢云海翻涌,景象十分壯觀。袁枚觀云海的清涼臺位于獅子峰的峰腰處,海拔超過1600米,而云頂高度在海拔1000~1600米的云海最為壯觀。白云舒卷之間,吞沒群山,峰巔微露,宛若海中仙島。若有山風(fēng)吹過,白云好似雪山堆浪、波濤起伏,眼見白云蒼狗,如夢似幻,怎能不讓人感到震撼?
經(jīng)過多年觀測,年平均出現(xiàn)云海的次數(shù)多達(dá)223次。也就是說,一年中,黃山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可以觀賞到云海奇觀的,云量達(dá)到或超過五成的云海日數(shù)有59天。
黃山氣候濕潤多雨,山中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七泉、十一潭,豐沛的水汽蒸騰彌漫于溪谷,被山風(fēng)吹送、攀爬到山脊陡谷之上,在地形的強(qiáng)迫抬升作用和垂直溫度遞減的冷卻作用下,空氣中的水汽達(dá)到飽和狀態(tài),便會凝結(jié)成無數(shù)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釀霧成云,最終鋪展于群山之巔。
身居光明頂或清涼臺觀賞匹練一般的云海,好像有一雙大手將云頂按壓在觀者眼底。這雙無形之手就是“大氣逆溫層”。在對流層內(nèi),大氣溫度通常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但在輻射冷卻、鋒面侵入等特殊情況下,大氣溫度反而會隨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逆溫層的出現(xiàn)會抑制對流發(fā)生,限制云頂高度,為登臨峰巔的觀者留出欣賞云海的最佳視角。
冬季是云海出現(xiàn)概率最高的季節(jié),云量達(dá)到或超過五成的云海日數(shù)1月有8.5天。高山峰頂視野開闊,是觀賞云海的最佳地點,如光明頂觀天海、清涼臺望北海、排云亭眺西海、白鵝嶺觀東海、玉屏樓賞前海,峰峰有異色,五海各變幻。
明天啟六年(1626年)二月初五日,探險家徐霞客來到黃山時,正逢天降大雪。艱難跋涉至慈光寺后,寺中僧侶對徐霞客說:“山頂諸靜室,徑為雪封者兩月。今早遣人送糧,山半雪沒腰而返?!贝裙馑碌暮0紊胁凰愀?,仍有道路可以勉強(qiáng)通行,但是山頂?shù)膸准宜聫R已被大雪封堵兩月。當(dāng)日清早,僧人送糧上山,然而山路積雪深可沒腰,不得不折返。
次日雪霽天晴,徐霞客向天都峰進(jìn)發(fā)。一路行來,越是險峻處積雪越是深厚,在背陰處更是凍雪成冰,既堅硬又打滑,無法行走。不顧險阻的徐霞客持杖在冰層上鑿出孔洞,“得一孔,置前趾,再鑿一孔,以移后趾”,憑借超人的膽魄和毅力,終于成功登頂。峰頂?shù)纳思娂婓@嘆:“公等何由得上也?”
黃山雖然地處江南,但隆冬時節(jié)隨著冷空氣的頻繁入侵,山中時常可以領(lǐng)略到大雪紛飛、群峰披玉的風(fēng)光。明人潘旦在冬季游黃山時曾贊嘆此間的雪中美景:“三十六峰林然如玉柱撐天,瓊花滿樹,恍入冰壺,不知人世復(fù)在何處。”
光明頂年平均降雪日超過37天,積雪使得黃山的險峰奇石都披上了潔白的外衣,猶如童話中的冰雪世界。黃山每年出現(xiàn)雨凇和霧凇的天數(shù)更是多達(dá)42天和66天,凡雨凇所及的崖壁、樹木盡數(shù)被“水晶”包裹,讓人恍若步入晶瑩剔透的水晶宮。銀屑堆疊的霧凇非雪非霜,卻比雪更奇,比霜更美,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五光十色,絕美異常。因此,有人將黃山霧凇稱為天下絕景中的絕景。
天地萬物,四時輪轉(zhuǎn)。春夏秋冬于黃山而言,有百鳥爭鳴、繁花鋪錦,有流泉飛瀑、清涼無暑,有層林盡染、煙霞萬狀,有青松傲雪、卷云成海。何況在四季之中,群峰、秀水、怪石、奇松與日出、云海、煙雨、冰雪之間,更有無窮無盡的微觀美學(xué)組合。
無怪乎當(dāng)探險家徐霞客游歷歸來時,有人問他:“游歷四海山川,何處最奇?”答曰:“薄海內(nèi)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科學(xué)24小時202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