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紅樓夢》第五回中,賈寶玉游太虛幻境,遇警幻仙姑,在薄命司看到“金陵十二釵”畫冊,并讀了上面的判詞。作者曹雪芹在這里借用11幅畫并結(jié)合11首語言凝練、寓意深刻的判詞十分隱晦地預(yù)示了大觀園中12位重要女性的人生際遇和結(jié)局。
其中,寓意賈元春的判詞是這樣寫的:“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迸c這首判詞對應(yīng)的圖上畫著一張弓,弓上掛著一個香櫞。這一細節(jié)強化了判詞中所蘊含的深意。毫無疑問,畫上的弓象征著宮廷生活,香櫞則暗指賈元春的宮闈生活看似光鮮榮耀,實則其內(nèi)心無比苦楚。
香櫞究竟是一種什么植物?曹雪芹為什么要用它來比喻賈元春的宮廷生活呢?
有人說,香櫞就是香圓,又叫香泡,是我國江南一帶十分常見的一種果樹;也有人說,香櫞其實是指柚子這種大家非常熟悉的水果;還有人說,香櫞應(yīng)該叫枸櫞,其外表雖然與香泡、柚子很像,但里面的果肉又酸又澀,根本不能食用……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因為無論是香泡,還是柚子,抑或是枸櫞,都是蕓香科柑橘屬植物,它們之間有著較為接近的親緣關(guān)系,因此,無論是果實的外觀、色澤還是香味都十分相似,被人們混為一談也不足為奇。
那么,究竟哪種柑橘屬的植物才是真正的香櫞呢?其實,在我國古代,柑橘類植物的分類并沒有那么明晰,因此,當時的香櫞并不是某一個柑橘屬植物種類的專有名詞,而是指代多種植物,例如,枸櫞和佛手(也有人稱之為佛手柑)在古人眼中都算得上是正宗的“香櫞”。
元末明初的凌云翰曾寫過一首詩,題目就叫《香櫞即枸櫞也康雪庭上人用贈紫芝上人因而有作予偶見之遂次其韻仍簡紫芝》,在這個超級長的詩歌標題中,詩人直接點明了“香櫞即枸櫞”。
事實上,香櫞在我國出現(xiàn)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東漢時期。在早期,香櫞也確實被稱為“枸櫞”或“鉤緣”。如東漢學者楊孚撰寫的《異物志》中有這樣的記載:“枸櫞,實如橘,大如飯筥,皮有香,味不美,可以浣治葛薴,若酸漿?!彪S后,西晉植物學家嵇含在《南方草木狀》中記載:“鉤緣子,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胡人重之,極芬芳,肉甚厚白,如蘆菔?!痹僦螅瑬|晉裴淵的《廣州記》中又有“枸櫞樹似橘如柚,大而倍長,味奇酢。皮以蜜煮為糝”的記載。從這些歷史文獻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古代的“枸櫞”和“鉤緣子”就是如今的香櫞。
“香櫞”之名始于唐宋時期,據(jù)說系北宋的蘇頌在《本草圖經(jīng)》中首度提及。他筆下的枸櫞是這樣的:“如小瓜狀,皮若橙,而光澤可愛,肉甚厚,切如蘿卜,雖味短而香氛,大勝柑橘之類。陶隱居云性溫宜人,今閩、廣、江南皆有,彼人但謂之香櫞子,或?qū)⒅炼枷?,亦貴之?!?/p>
有意思的是,果實長相與枸櫞大相徑庭的佛手竟然也被古人看出了端倪,發(fā)現(xiàn)它其實也是一種枸櫞。因此,佛手也被古人普遍稱作“香櫞”。
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枸櫞,產(chǎn)閩、廣間。木似朱欒而葉尖長,枝間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實狀如人手,有指,俗呼為佛手柑;有長一尺四、五寸者。皮如橙柚而濃,皺而光澤,其色如瓜,生綠熟黃,其核細,其味不甚佳而清香襲人?!?/p>
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也在《廣東新語》中稱:“香櫞,一曰枸櫞,以高要極林鄉(xiāng)為上,其狀如人手,有五指者曰五指柑,有十指者曰十指柑,亦曰佛手柑?!彼踔吝€寫過一首題為《佛手柑(其一)》的小詩,直指:“香櫞無大小,十指總離離?!?/p>
令人意外的是,除了枸櫞和佛手之外,另一種柑橘屬植物“香圓”也在近代被歸入了香櫞之列。1963年版的《中國藥典》中記載,香櫞有兩個植物來源,即蕓香科柑橘屬植物枸櫞或香圓的干燥成熟果實。
柑橘屬植物按葉形可細分為單葉與單身復葉兩組:單葉組植物的果皮通常比果肉厚,如枸櫞、佛手等;單身復葉組植物則反之,果肉比果皮厚,如寬皮橘類、橙類、柚類等。這兩組柑橘類植物間的親疏關(guān)系涇渭分明,比如用枸櫞作砧木,可以輕松嫁接繁殖同為單葉組的佛手,但無法嫁接單身復葉組的橘類、柚類和橙類。
佛手雖然與枸櫞長相大異,但它事實上就是枸櫞的變種之一,因此又名“五指香櫞”,將佛手歸為香櫞之列亦并無不妥;香圓則不同,它是柚子的變種,與枸櫞并不親和,為什么會將它也歸為香櫞之列呢?這或許更多的是出于藥用價值的考慮,因為香圓的普及度和產(chǎn)量遠遠大于枸櫞,而兩者的藥用價值幾乎相同。從便于取材的現(xiàn)實角度考慮,將香圓歸為香櫞的一種,顯然是比較明智的,這種做法在中藥材領(lǐng)域并不鮮見。
既然香櫞有枸櫞(拉丁學名為Citrus medica L.)、佛手(拉丁學名為Citrus medica ‘Fingered’)和香圓(拉丁學名為Citrus wilsonii Tanaka)三種;那么,《紅樓夢》第五回中掛在弓上的香櫞又是其中的哪一種香櫞呢?
首先可以排除的肯定是香圓,因為它是柚與香橙的自然雜交變種,并不是由枸櫞演變而來的真正意義上的香櫞,所以,直到近代才被中藥界劃為香櫞的來源植物之一?!都t樓夢》是誕生于清代的一部古典名著,在它出現(xiàn)之前的所有歷史文獻中提及的香櫞幾乎都是指枸櫞和佛手,并未見包含香圓的記載,所以,此處的香櫞不可能是香圓。
也有人認為,《紅樓夢》中那幅暗喻賈元春命運的圖畫中,弓上掛著的香櫞應(yīng)該是佛手。因為古時并未明確區(qū)分佛手和香櫞,相對于枸櫞略顯普通的外表來說,佛手別致的外形顯然更為輕巧和雅致,更適合入畫,而且佛手的香氣也比枸櫞濃郁,久置更香。
這種觀點其實站不住腳,因為佛手也曾在《紅樓夢》中反復出現(xiàn)過。比如,在第四十回中就明確提到過,探春房內(nèi)有一個大觀窯的大盤,盤內(nèi)盛著數(shù)十個嬌黃玲瓏的大佛手,板兒要佛手吃,探春揀了一個與他說:“頑罷,吃不得的。”
第四十一回中又寫到,鳳姐的女兒巧姐兒抱著一個大柚子玩,忽見板兒抱著一個佛手,便也要佛手。眾人將板兒的佛手哄過來給巧姐兒,那板兒見這柚子又香又圓,更覺好玩,且當球踢著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
由此可見,《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對佛手并不陌生,假如元春判詞上畫的是形象更為靚麗的佛手,曹雪芹肯定會如實描寫,而絕不可能將它寫成香櫞。所以,此處的香櫞必定是枸櫞無疑了。
下面,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枸櫞這種真正的“香櫞”植物吧。
枸櫞又名香櫞、鉤緣子、香水檸檬,為蕓香科柑橘屬灌木或小喬木,原產(chǎn)于亞洲的亞熱帶及暖溫帶地區(qū),在我國云南西南部、西藏東南部及印度東北部都有自然分布,多生于海拔350~1750米的高溫、多濕環(huán)境,我國的臺灣、福建、廣東、廣西、云南、湖南等省區(qū)南部也多有栽植。另外,枸櫞還通過波斯傳播到近東和地中海周邊地區(qū),在意大利、法國、希臘等地自成體系發(fā)展。
枸櫞的植株高度可根據(jù)分布區(qū)域的不同呈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通常情況下,作為中藥材栽培的枸櫞植株較矮,最高不過2米左右;產(chǎn)于江浙和兩廣地區(qū)的枸櫞植株也不高,大多在3~5米;而在有些地方,野生枸櫞的高度可達9~11米。
不過,無論植株高矮,生長在不同地域的枸櫞所具有的共同形態(tài)特征也非常明顯,如:分枝開展,不規(guī)則;枝干具短而硬的刺;新生嫩枝為暗紫紅色。單葉,稀兼有單身復葉;葉片較大,革質(zhì),互生,呈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8~15厘米,寬3.5~6.5厘米,先端鈍或鈍短尖,基部闊楔形,葉緣有淺鈍裂齒;葉柄短而無翼,無節(jié)或節(jié)不明顯??偁罨ㄐ蜉^短,頂生或腋生,由3~12朵花叢生而成,有兩性花及雄花之分;萼片5枚,合生如淺杯狀,上端5淺裂;花瓣5片,肉質(zhì),白色,外面淡紫色;雌蕊1枚,雄蕊約30枚;子房上部漸狹,花柱有時宿存。果實為橢圓形、近圓形或兩端漸狹的紡錘形,果頂有乳狀突起,重可達2千克;果皮粗糙而芳香,難剝離,但成熟時色澤亮黃,非常奪目;瓤囊細小,12~16瓣,果肉無色,近乎透明或淡乳黃色,味道酸爽苦澀;種子較小,有10枚左右,呈卵圓形,表面光滑;子葉乳白色,多胚或單胚?;ㄆ?—5月,果期10—11月。
正因枸櫞的果實外形和色澤非常亮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故而常被古人視作“仙果”,擺放于案頭。如清代進士顧光旭在《水龍吟 香櫞同心齋賦》中寫道:“嫩黃著樹團團,露華仨結(jié)霜痕縐。何來此種,西風落寶,故家園囿。向日摩桫,摘星供養(yǎng),芬芳盈手。”他在最后還說:“細看來,應(yīng)是仙家異果,為先生壽。”
及至宋代以后,隨著文人畫的興起,枸櫞又成了畫家們的心頭之好,常常與佛手、梅花、菊花、奇石一道被繪入清供圖中。在《紅樓夢》中,外表光鮮亮麗、內(nèi)心卻充滿苦澀的枸櫞又被賦予了一層更深的含義,用來比喻賈元春的宮闈生活,反映作者對封建朝廷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既巧妙又生動,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除了果實可供賞玩外,枸櫞的植株和花葉也極具特色,其枝干散茂、形態(tài)優(yōu)美、葉色濃綠,可根據(jù)需要修剪成各種造型的園林盆景,每逢春季還能開出密密匝匝、濃香四溢的小白花,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枸櫞的用途不僅僅止于觀賞,其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更值得人們重視。
作為一味重要的中藥材,香櫞性味辛、苦、酸、溫,具有疏肝理氣、寬中利膈、舒郁化痰之功效,可主治胃痛脹滿、痰飲咳嗽氣喘、嘔噦少食等癥。
作為藥材的香櫞,通常由枸櫞或香圓的成熟果實曬干制成,被稱為“香櫞飲片”,其味略苦而微甜,具有清香氣息。香櫞飲片的制作并不復雜,通常在秋季采摘果實后,于陰涼處放置兩三天,待果實表面略干后切成厚片,再置于陽光下曬干,也可用繩子穿起風干或低溫烘干。切成絲條狀或塊狀、可供直接入藥的香櫞干片,即為香櫞飲片。
由枸櫞和香圓加工而成的兩種香櫞飲片,雖然功效一致,但在性狀特征上還是有明顯差別的。由枸櫞果實制成的香櫞片,外皮色黃,邊緣呈波狀,散有凹入的油點;肉色黃白,有不規(guī)則的網(wǎng)狀突起維管束;質(zhì)柔韌,氣清香,味微甜而苦辛。由香圓果實制成的香櫞片,外皮色黃棕或黑綠,密被凹陷的小油點及網(wǎng)狀隆起的粗皺紋;瓤囊棕色或淡紅棕色,間或有黃白色種子;質(zhì)堅硬,氣香,味酸而苦。
枸櫞果實有濃郁香氣,雖然果肉的味道又酸又苦,不堪鮮食,但經(jīng)過糖漬,可制成蜜餞。因此,在云南西南部的白族、彝族、納西族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不少家庭都會在院子里栽種枸櫞樹,每當秋風漸起、枸櫞成熟之際,人們會摘下黃燦燦的果實,用糖熬煮成香櫞蜜餞。這種香味十足的蜜餞裝入陶罐密封之后,可以保存一兩年之久,是當?shù)厝藗兎昴赀^節(jié)和婚喪嫁娶之時款待客人常用的一道特色甜點。
在我國一些地方,民間還有制作保健藥膳枸櫞漿的習慣。枸櫞漿的制作也很簡便,先將枸櫞洗凈切碎,與麥芽糖一起放入帶蓋的小碗中,隔水蒸數(shù)小時,至枸櫞稀爛即可。這種枸櫞漿不僅清香可口,而且具有理氣寬胸、解郁寧神的功效,深受百姓喜愛。作為枸櫞的變種,佛手的性味與之相似,有些地方的人們還會用佛手代替枸櫞制作香櫞漿食用。
更多的人們則喜歡采用一種更簡單的方式食用枸櫞,同樣能達到消暑、舒胸、理氣的作用,那就是直接用枸櫞泡水喝。正如清末詩人許南英在《番社防匪偶成(其五)》中所描述的:“竹筒高架翠微巔,鑿石穿云自引泉。乞火燒柴消溽暑,一杯清茗泡香櫞。”
別看枸櫞味道酸爽苦澀,偏偏有人就好這口,因此除了制作蜜餞和飲品,枸櫞還可作為時令瓜果蔬菜,切片后蘸蜂蜜或者直接鮮食,都別有一番風味。清代乾隆皇帝曾寫過一首名為《題陸治四時蔬果卷十六首(其十四)香櫞》的詩:“具珠之體具檀味,總是祗園席上珍。設(shè)使不妨以色見,囫圇金粟即前身。”詩中簡直將枸櫞捧到了山珍海味的高度。
【責任編輯】趙 菲
百科知識2024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