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lián)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為受眾提供了一個高效平臺,用以表達他們對社會問題的見解和情緒,這促進了網絡輿論的生成與演變。然而,在日益復雜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中,個體往往會受到外界觀點和評價的影響,易陷入信息壓力和恐懼的“失序”狀態(tài)。本研究以成都惡犬傷人事件為個案,從傳播心理學視角出發(fā)探討網絡輿論失序的成因,并提供相應的解決策略,旨在為構建我國健康有序的網絡空間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網絡輿論 網絡群體心理 輿論失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tài)。這也就意味著作為建設良好網絡生態(tài)的重要保障,對網絡輿論失序的治理勢在必行。2023年10月,“四川成都一女童被小區(qū)內大型犬只襲擊”事件憑借其新聞價值的顯著性,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并觸發(fā)了漣漪反應,將受眾群體卷入一場螺旋式上升危機。本研究以成都惡犬傷人事件為例,旨在從傳播心理學角度剖析網絡輿論失序現象,揭示其產生的核心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策略。
網絡輿論失序現象涵蓋網絡公共領域中違反網絡法律法規(guī)、公序良俗和倫理道德的傳播行為,以普遍性、深刻性與持續(xù)性為特征,能跨越地域、文化和語言界限,對社群、組織乃至社會結構產生深遠影響,并隨技術和社會環(huán)境演變不斷變化。這主要表現在受眾關注焦點的非理性偏移、自主意識迷失以及情緒化表達泛濫三個維度。
1.受眾關注焦點的非理性偏移。在信息社會中,受眾常以旁觀者身份對待新聞事件,流于指責但忽略對深層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策略的提出。該事件甫一出現,社交平臺上就迅速涌現如“全網的拉布拉多都在接受教育”等熱點話題,這一現象源于案發(fā)現場一只白色拉布拉多犬的圍觀行為。受眾討論的焦點從關鍵細節(jié)——“旁觀者”拉布拉多犬同樣未佩戴牽引繩的事實——轉移到關注犬種的性格和溫順程度等非核心因素。這種輿論關注點的轉移,導致受眾未能在洶涌的輿論環(huán)境中迅速理智地聚焦問題根源,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這種對新聞事件關注焦點的偏移也將導致社交媒體失控,削弱事件所帶來的警示作用。
2.受眾自主意識迷失。在當前信息激增的背景下,網絡流言泛濫。面對海量信息,人們傾向于依賴片段化資源進行快速判斷,在真?zhèn)坞y辨的信息面前的盲目從眾行為,加速了流言傳播,進而對社會心理與風氣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在該事件早期傳播階段,即事情真相、受害者具體情況和警方公告尚未公布之際,社交平臺上已充斥大量未經驗證的猜測性信息。一些自稱“知情者”的人紛紛揭露所謂的“事實真相”,如羅威納是女孩家里養(yǎng)的狗;該狗以前亦有不系繩子而傷人的記錄;小女孩先打了這條狗……受眾在這些模棱兩可的信息中喪失方向,即便存在后續(xù)的澄清報道,首因效應仍導致部分受眾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虛假共識”,迷失于混沌信息。
3.受眾情緒化表達充斥網絡媒體。網絡輿論平臺的興起顯著重塑了傳統(tǒng)的輿論格局,打破了以往因信息渠道、受眾范圍及時空限制而難以迅速傳播的局面,賦予了受眾隨時隨地發(fā)表觀點的自主性與靈活性。然而,個體在對互聯(lián)網信息進行編碼和解碼時,主觀性往往被放大,導致信息傳播具有煽動性和傾向性。同時,面對復雜多變的信息環(huán)境時,部分受眾可能因信息不全而感到困惑和無奈,從而引發(fā)恐懼、懷疑、憤怒和焦慮等消極情緒,此時極易受到情緒化表達的影響。在事件中,網絡媒體上的情緒化表達激發(fā)了一系列過激言論,如“狗主人必須嚴懲”“對這個狗主人加重刑期”“嚴厲懲處狗主人,判處無期徒刑”等,這種憤怒和激進的態(tài)度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矛盾與對立。
多元傳播主體角力下,受眾視界容易失焦;各種群體動態(tài)行為影響下,個體自主理念逐漸迷失;持續(xù)的網絡輿論風險環(huán)境刺激下,受眾情感決策向情緒化言論演變。這些心理特征是網絡輿論失序事件發(fā)生的核心因素。
1.多元傳播主體角力致使關注焦點偏移。一是主流媒體權威角色模糊。全媒體環(huán)境下,移動終端與社會化媒體的興起突破時空局限,在傳播速度上取得巨大突破,對傳統(tǒng)媒體“信息真相提供者”的地位提出嚴峻的挑戰(zhàn)。社交媒體的即時傳播特性使受眾往往在傳統(tǒng)媒體記者介入之前,就能通過網絡渠道迅速“到達”事件現場,這一“后真相”時代的新聞現象同時也加劇了事件真相的核查難度。受眾在真實與虛假信息交織的媒介環(huán)境下遭受“信息超載”和“真?zhèn)坞y辨”的雙重壓力,在信息的混沌與不確定性的掙扎中產生了對“權威”的質疑,使真理的穩(wěn)固之地難以錨定。二是自媒體流量經濟盛行。自媒體在向受眾傳遞信息時,并非簡單地復制事件本身,而是基于流量驅動,在標榜“中立”的口號中,暗含預設立場為受眾創(chuàng)造認知環(huán)境,導致其被動式接受和非理性判斷。該事件發(fā)生之際,部分網絡自媒體在“流量經濟”的刺激下,緊抓后真相時代受眾“態(tài)度先行”的思維特點,在未經查證之際就通過類似于“小女孩被咬前有人在打狗,黑狗白狗均受到驚嚇”“‘羅威納’是女童家的狗”等具有強烈標簽性質的新聞標題吸引受眾眼球,利用情感策略觸發(fā)受眾極端情緒。這導致輿論場的信息準確度逐漸下降,受眾的關注焦點發(fā)生偏移,進而影響了其對事件本質的認識和判斷。
2.群體動態(tài)導致自主意識迷失。一是群體凝聚下個體思考能力的瓦解。在當前的媒體環(huán)境中,推薦算法和社會化機器人常利用“煙霧彈”式的信息傳播方式對特定的信息內容進行大規(guī)模拷貝與傳播,迅速營造輿情氣氛并扭曲受眾感知,導致觀點的圈層化與去中心化。此間,個體基于從眾心理出現群體極化行為,如勒龐所言,個體智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在集體中受損,這種趨勢在網絡輿論的發(fā)展中亦得以體現,受眾在公共空間中的互動儀式中迷失方向,理性思考能力被大大削弱。二是輿論領袖追隨下個體自主性的消融。美國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的理論突出了輿論領袖在輿論秩序構建中的關鍵性作用,即便在“兩級傳播”理論的局限下,他們仍能塑造個體態(tài)度,導致個體的自主決策由事件本身轉移到對輿論領袖觀點的追隨上。筆者通過知微工具分析顯示,該事件發(fā)生后首層信息轉發(fā)占比高達85.1%,這揭示了網絡異質空間中輿論領袖的顯著影響力,個體獨立思考能力被減弱,多元化的討論和觀點在“沉默的螺旋”中被邊緣化。
3.受眾心理需求缺失與失衡傾向情緒化表達。一是心理需求缺失驅動高度關注傾向。本研究選用POST Content Mining分析微博文本情感,發(fā)現積極情感占主導,其中體現為高度、中度和一般的積極情感占比為31.79%、14.87%和35.64%,均高于該事件評論下的中級情感和消極情感的占比。流浪狗問題在近年來逐漸演變?yōu)樯鐣狳c,影響公共衛(wèi)生、社會治安和市民情緒,諸如河北曲陽、重慶和河南南陽等狗襲擊事件,進一步加劇了受眾對公共安全的憂慮。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穩(wěn)定的安全環(huán)境是人類基本需求,流浪狗問題對這種基本需求的挑戰(zhàn)激發(fā)了強烈的情感反應。這種情感驅動下的話語暴力和霸權現象在侵蝕公共空間的同時,也導致網絡交流情緒化,損害“信息囚徒”的理性思考能力與公共討論的質量。二是心理失衡引發(fā)輿論宣泄。傳播學開拓者庫爾特·盧因強調,個體心理活動本質上是尋求一種動態(tài)平衡,當外界因素擾亂這一平衡,激發(fā)緊張與焦慮情緒時,個體會致力于尋求滿足感以恢復心理和諧。現代社會快節(jié)奏發(fā)展與多維生活壓力——諸如經濟壓力、職場競爭、社會不平等以及個人價值觀念等的沖突,加劇了個人或群體間的矛盾?;ヂ?lián)網社交平臺的互動性和信息共享性為這些問題的表達與討論提供了一個充滿潛力的交流環(huán)境,而數字化環(huán)境中的治理因需應對虛擬與現實交織的挑戰(zhàn),面臨著治理機制的不足。因此,該事件充當了受眾情感宣泄的出口,加之網絡匿名性為不滿情緒的表達提供了釋放機制,受眾心理在這種情緒化言論的傳播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補償。
基于以上傳播心理學視角對網絡輿論失序現象的分析,筆者從構建糾偏機制、提高媒介素養(yǎng)和均衡心理環(huán)境三個方面提出應對策略,助力營造健康且有序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
1.構建自查與他查的糾偏機制。一是自查,增強網絡媒體自律性,提升社會責任感。傳統(tǒng)媒體和網絡自媒體在追求信息傳播速度的同時,更要擔負起社會責任,并積極倡導推廣客觀性的價值觀念,形成“自查”格局。為此,需要加強行業(yè)規(guī)范政策,完善網絡輿論生態(tài)管理法規(guī),如《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guī)定》為全球算法生態(tài)規(guī)范樹立了典范。面對輿論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未來需要持續(xù)調整和優(yōu)化相關法規(guī),以適應新的挑戰(zhàn)和需求;各媒體還應該在智媒時代利用算法動態(tài)調整質效評價體系,真正發(fā)揮制度保障作用;還要從為受眾服務的角度出發(fā),優(yōu)化算法推薦機制、完善媒介基礎設施以增強主流輿論影響力,堅守道德底線,保證內容真實客觀。二是他查,提升受眾主導地位,強化輿論監(jiān)督。網絡媒體作為信息獲取與發(fā)布的核心渠道,顯著增強了受眾的信息接觸廣度與交流參與深度。在AReGdhUPSi7Vchhuab1q56VpAxAHY5/rubhRTwZ6wns=此情景下,唯有采納英國學者斯圖亞特·霍爾所提倡的有能動性的“受眾觀”,強化受眾在信息傳播中的自我監(jiān)督與主導作用,才能真正形成“他查”格局。用戶應自主篩選信息,拒絕劣質內容,以減輕輿論壓力,維護網絡生態(tài);新媒體平臺如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為受眾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多元途徑,受眾在此空間中應通過主動“把關”與“議程設置”發(fā)揮主體作用,確保議題健康發(fā)展;受眾還應積極舉報虛假和有害信息,共同推動互聯(lián)網社會良性發(fā)展。
2.提升個體與領袖的媒介素養(yǎng)。一是實施媒介素養(yǎng)教育,提高受眾信息處理能力。媒介素養(yǎng)教育旨在深化受眾對媒體運作的理解,通過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使其能夠在信息洪流中超越表面分類并辨識正確信息。媒體組織需承擔受眾教育的社會責任,要教育受眾正確看待媒體,包括了解網絡媒體的形式、內容、傳播步驟、方向和作用,增強其辨別真?zhèn)蔚哪芰Γ粦膭钍鼙妳⑴c內容創(chuàng)作,包括編輯、發(fā)布和分享,引導其利用媒介平臺深入獲取全面信息,形成基于事實和邏輯的自主看法。二是加強輿論領袖監(jiān)管,引導傳播客觀信息。在網絡輿論場中,輿論領袖對受眾意見的形成具有顯著影響。通過監(jiān)管輿論領袖,可以促進信息的客觀傳播,保障網絡環(huán)境的秩序與安全。為此,確立輿論領袖的可信認證和信譽體系,確保其正面的網絡形象,以獲得受眾信賴;要激發(fā)輿論領袖的社會責任感,推動其倡導積極價值觀,及時糾正不規(guī)范信息,以減少不良社會影響,營造積極的網絡氛圍;要建立激勵和評價機制,基于領袖的表現和傳播內容進行全面評價,對表現突出的領袖予以表彰,激勵其傳播正直且有益的信息。
3.平衡“需求”與“信仰”的心理環(huán)境。一是關注受眾心理,滿足心理需求。信息社會中,受眾心理需求的多維性要求傳播實踐必須提供精準化的信息產品,以超越傳統(tǒng)內容傳播,實現個性化服務。為此,要根據目標群體特征定制信息服務,從而滿足他們最基礎的信息獲取需要。同時,要提供多元化平等的言論表達途徑,滿足民眾發(fā)表意見的需求,體現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所倡導的交往主體間平等原則。確保公共領域中意見自由表達的權利,促進公開包容的現代社會對話。然而,為受眾提供言論自由途徑的同時,也必須建立相應規(guī)制機制,避免不當或極端表達激化社會矛盾。二是樹立正確生活信念,培養(yǎng)積極的精神信仰?;ヂ?lián)網輿論場中,個體情緒的自我調節(jié)及理性維持需要精神激勵和信仰支撐。無論是社會層面還是個人層面,信仰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追求理想與真理。正確的社會公共信仰能引領鼓舞個體形成獨立視角,有效應對網絡輿論的挑戰(zhàn),抵御混亂的輿論干擾。為此,政府和社會機構應合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營造出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媒體應用溫和關懷的語言風格傳遞友好信息,糾偏喧嘩情緒,推動正能量的傳播。
(作者張軼楠系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系主任;董心語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4-11-12]https:// 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余秀才.網絡輿論:起因、流變與引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3][美]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M].張智勇,樂安國,侯玉波,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4][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受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編輯:孫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