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骨傷治療分為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兩類。其中藥物療法又分內服和外用兩種。
中藥內服 根據中醫(yī)骨傷的辨證論治原則,對于不同類型的骨傷會采用不同的方劑。在骨折初期,以活血化淤為主。常用的方劑有桃紅四物湯,其中桃仁、紅花有活血化淤的作用,當歸、川芎能養(yǎng)血活血,地黃滋陰養(yǎng)血,可改善骨折后局部淤血阻滯的狀態(tài)。在骨折中期,注重接骨續(xù)筋,方劑可能會加入續(xù)斷、骨碎補等藥物,這些藥物能夠促進骨折斷端的愈合。在骨折后期,以補益肝腎為主,因為中醫(yī)認為腎主骨,通過服用六味地黃丸等方劑可以增強骨質,促進骨骼的完全康復。
中藥外用 中藥外敷是常見的外用方法。將具有活血化淤、消腫止痛等功效的中藥(如乳香、沒藥、大黃等)研成粉末,用凡士林等調和成藥膏,敷于受傷部位。這種藥膏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處,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炎癥反應。
非藥物療法主要是手法復位與按摩推拿。
手法復位 對于骨折和脫位等情況,可通過手法將移位的骨骼恢復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例如,在骨折復位時,醫(yī)生會根據骨折的類型(如橫斷骨折、斜形骨折等)和移位方向,采用拔伸、旋轉、屈伸等手法進行復位。以橈骨遠端骨折為例,醫(yī)生通常會握住患者的手腕和前臂,先進行牽引拔伸,以糾正重疊移位,然后通過按壓、旋轉等手法恢復骨骼的正常形態(tài)。這種手法復位要求醫(yī)生有豐富的經驗和熟練的技巧,以確保復位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按摩推拿 其在骨傷康復過程中發(fā)揮著多方面的作用,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肌肉痙攣。在骨折早期,適當的按摩可以減輕腫脹和疼痛。例如,對于踝關節(jié)扭傷后的腫脹,按摩師可以采用輕柔的揉法、推法從肢體遠端向近端按摩,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在骨折中后期,按摩推拿有助于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
作為傳統(tǒng)的中醫(yī)理療方法,針灸與拔罐也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針灸 通過針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調節(jié)經絡氣血。例如,對于腰部骨折后的疼痛,針刺腎腧、委中、大腸俞等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止痛的效果。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看,針灸可能是通過刺激神經末梢,釋放內啡肽等神經遞質來緩解疼痛。同時,針灸還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骨折愈合。
拔罐 主要是利用罐內負壓吸附于體表,改善局部氣血運行。在骨傷局部腫脹不太嚴重的情況下,拔罐可以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拔罐的方式有多種,如留罐法、閃罐法和走罐法。留罐法適用于痛點比較固定的情況;閃罐法主要用于肌肉比較薄弱的部位或者不適合長時間留罐的患者;走罐法則可以在較大的體表區(qū)域內調節(jié)氣血,如在背部脊柱兩側的肌肉區(qū)域走罐,對于緩解脊柱骨傷后的肌肉酸痛有一定的幫助。
治療過程中,有兩個注意事項要明確。
(1)專業(yè)操作要求:許多中醫(yī)骨傷自然療法需要專業(yè)人員操作。例如,手法復位要求醫(yī)生有扎實的解剖學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否則可能導致復位失敗或加重損傷;按摩推拿的力度和手法也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針灸操作更需要嚴格的無菌觀念和準確的穴位定位,避免感染和針刺意外。
(2)個體化治療:每個患者的骨傷情況都不同,如骨折的部位、類型、患者的身體狀況等因素都會影響治療方法的選擇和療效。因此,中醫(yī)骨傷治療強調個體化,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根據患者的癥狀變化、影像學檢查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家庭醫(yī)藥202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