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3年4月3日,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鼓舞人心的講話。他強調,我們必須踐行黨的宗旨,為民造福,引導廣大黨員和干部深刻理解和堅定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他提出,我們應始終堅守“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宗旨,主動傾聽民聲,詢問民眾所需所想,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我們要聚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將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落到實處,深入民心,從而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歷程,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關鍵詞:為人民服務;造福人民;價值觀;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D61;D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4)11 — 0025 — 04
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就將“人民”二字深刻嵌入黨的宗旨之中。在引領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救國征途上,黨始終秉持“為人民服務”的核心價值觀。這一價值觀雖隨時代變遷和社會領域的不同而呈現出多樣的內涵與要求,但其核心——即人民利益優(yōu)先、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追求,始終如一。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人民”一詞被提及超過一百次,這一數字鮮明地昭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已成為貫穿我國治國理政全過程的鮮明價值主線。
一、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本質要求
中國共產黨已走過了百年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這一百年既是充滿挑戰(zhàn)的歲月,也是取得輝煌成就的輝煌篇章。在這一過程中,黨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用以研究和解決社會發(fā)展中的各種理論與實際問題。黨堅定不移地遵循科學、實踐的理論指導,堅守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正是這種堅守,使得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初期的寥寥五十幾人,成長為如今擁有9800萬余黨員的龐大政黨,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這也是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站在時代前沿,引領中國人民實現歷史性飛躍的關鍵因素。
(一)如何為為人民服務
回顧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為人民群眾服務始終是黨堅守初心,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時刻傾聽人民呼聲,始終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毛澤東曾說:“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我們的同志不論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眾的關系搞好,要關心群眾,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只有真正做到用心用力用情解決好人民群眾的煩心事、難心事、揪心事,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贏得老百姓的擁護,向老百姓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1939年2月20日晚,毛澤東同志與張聞天進行了私人通信,對陳伯達的文章《孔子的哲學思想》提出了意見,毛澤東認為,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是完全不同的,中國共產黨應該是時刻想著人民的,是為人民服務的。雖然這只是封私人信件,并沒有作出公開,但是在信中毛澤東同志深刻地道出了“為人民服務”的觀點,講出了中國共產黨的定位與性質,也充分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意義。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備團戰(zhàn)士張思德在執(zhí)行燒炭任務時,為救戰(zhàn)友被埋在窯洞里,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9月8日,在他的追悼會上,毛澤東同志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并且以《為人民服務》為主題作了重要講話。1945年黨的七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正式寫入黨章。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以人民幸福為出發(fā)點、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奮斗歷史。
(二)如何為人民服務
回望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發(fā)展歷史,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81年的時間,中國人民經歷了艱難的求索時期,國家無法統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也是知識分子們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學習新思想、新文化熱潮的原因。當時社會上充斥著各種思潮,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泛勞動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等。究竟怎樣的思想才能武裝頭腦?中國的出路在哪里?這令廣大愛國知識分子感到十分困惑,弱國無外交的社會現狀刺痛了每一個人,他們都急于找到一條能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道路。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為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列寧同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帶領布爾什維克在圣彼得堡取得了無產階級偉大革命的勝利,將馬克思主義由理論變?yōu)榱爽F實。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實現人類自由而全面的解放,這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目標是一致的,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fā)點、以人民的幸福為落腳點。
二、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人民主體性是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邏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其內容和人類認識史是不可分割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決定了認識的主體是人,而人是具有社會實踐性的,發(fā)展的核心觀點就是實踐,社會實踐是推動人類認識不斷前進的動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就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達到歷史觀與自然觀的統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那里很早就對“實踐”這個詞語進行了解釋中,亞里士多德認為的實踐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是基于人這個主體的,而不能是除人以外的物種,例如動物。他認為動物雖然從感官上來說具有一定的感知力,但是在動物身上沒有實踐的具體表現,它不可能理性地去進行實踐活動。而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也曾論述道:“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庇纱瞬浑y看出,人民群眾都是社會實踐和認識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推動社會發(fā)展、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這是從來沒有改變的,也是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
(一)發(fā)展依靠人民
人民主體地位的不容動搖是唯物史觀向世人展示的核心觀點。歷史告訴世人,人民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只有堅持人民主體性、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實踐-認識一再實踐一再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依靠人民以實踐活動不斷推動對社會的改造,才能始終實現自身的愿望與訴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黨的百年奮斗史更是證明了人民主體地位不可動搖,“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基本原則。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將人民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所求放在發(fā)展的首要位置,才能回應人民群眾內心訴求和愿望,從而不斷地調動人民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挖掘出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力量,激發(fā)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不斷向好提供不竭動力。
在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陳列著一件半截棉袍,它的主人叫石連生,是山東的一名普通農民,1948年他參加了淮海戰(zhàn)役支前擔架隊。臨行前,妻子給他做了一件嶄新的棉袍,棉袍厚厚實實,長度過膝,非常暖和。有一次,擔架隊往后方去運送傷員,被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河上的橋已被炸斷。河面有五六百米寬,并且結了一層冰,如何盡快盡早把傷員送到后方醫(yī)院?想到這里,石連生第一個脫下棉衣,跳進水里。在他的帶領下,隊員們紛紛抬著擔架下了河。為保證傷員不受寒,他們用力把擔架舉過頭頂,硬是一步一步把傷員舉過了河。
到戰(zhàn)役結束時,出發(fā)時那件嶄新的棉袍,就變成了一件破舊的短襖。戰(zhàn)后,他被評為“特等支前功臣”。1951年國慶,石連生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的半截棉袍也作為珍貴文物陳列在了淮海戰(zhàn)役里。
(二)發(fā)展為了人民
發(fā)展為了人民這是根本立場,強調的始終是如何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終極目標,是一個不斷接近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目標,顯然這個目標與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不謀而合的。
縱觀整個淮海戰(zhàn)役,支援前線的民工達到了540多萬,平均每名解放軍戰(zhàn)士背后就有9個民工,其中隨軍行動的民工超過80萬人,如此大數量的支前民工愿意付出奉獻,充分證明老百姓對人民解放軍的信任和無條件支持,他們的信念就源于“跟著共產黨有好日子,有飯吃?!庇纱烁∽C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時刻關心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所求,深深地筑牢了可靠的群眾基礎。共產黨人只能為人民服務,而絕不能為別的什么人服務。無數革命先烈和先輩忠于信仰,勇往直前,依靠人民、團結奮戰(zhàn),在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中,深刻地詮釋了什么叫堅守精神高地,筑牢信仰之基。
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弊?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心中裝著人民、行動與人民一致,與人民群眾從未分開過,人民的信任與支持,是我們黨克服一切困難的力量源泉,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出了“人民”永遠都是我們發(fā)展過程中的關鍵詞。只有扎根于人民,才能汲取更強大的力量;只有扎根于人民,才能有更堅實的基礎。人民至上,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價值指南,也是砥礪前行的力量源泉。
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站在全球視野的角度上,譜寫人類文明新篇章,這不僅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時也立足于全球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和演進,推動合作,倡導和平,充分體現了世界各國對和平與發(fā)展的共同期盼,因此在國內外多個重要場合被反復闡釋,并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廣泛認可。2017年2月10日,聯合國社會發(fā)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通過的決議中寫入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首次闡述“命運共同體”概念,這是從世界的角度對人類文明新邁出的一步作出了肯定。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是憑空而得,它的提出根植于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和理論基礎。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體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其“天下大同”“人人為公”的廣闊胸懷和崇高境界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結果,既體現出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解讀,同時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古老的中華文明注入新的動力和魅力。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哲學思想的不斷滋養(yǎng)孕育了璀璨的中國文明,這里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加之中國古代哲人們的民族精神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與當代馬克思主義相融合,使之更顯中國氣派,這種經久不衰的魅力讓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中更加耀眼奪目。因此,我們要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抓手,切實推動共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任務。
首先,蘊含“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天下觀。在中國古代人的思想觀念中,中國便是中間之國,家國天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天下為公的含義一脈相承?!叭祟惷\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從各國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出發(fā),大力弘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真實地反映出世界大多數國家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和意愿,讓世界各國人民充分享受文明帶來的發(fā)展成果。由此可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發(fā)展相結合的成果,是符合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的當代創(chuàng)新。其次,“和合”思想體現了文化精髓,深深根植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基礎。中華民族歷來以“和”為貴,“尚和合、求大同”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文化根基,向往和平、倡導合作、追求和諧、愛好和睦,推崇的是“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理念,這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大局意識,既重視“和合”,又倡導求同存異的包容性。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原則就是要體現平等相待、互商互諒,這是全世界的相處之道,要始終做到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地開展文明交流,不僅如此,還要堅持尊崇自然、綠色發(fā)展,這正是體現了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本要求,這些都是對以“和”為貴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當前,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面對日益變化的國際挑戰(zhàn)與機遇,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各個國家合作共贏,實現全人類的永續(xù)發(fā)展。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始終堅持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礎上,成功地打開了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新方式,這將會不斷引領人類文明前進的腳步,持續(xù)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
人民作為生產實踐的主體和歷史主體,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文明價值源泉,有力地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演進。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人與人之間的物化,是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tài),它開創(chuàng)了文明進步的新路徑。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理念是人民至上,一切以人民為中心,通過共同富裕,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是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會文明新形態(tài)。作為社會發(fā)展的推動力量,人民群眾始終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服務于少數人利益的狹隘性,展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和先進的價值追求。
從“以人為本”到“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了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在新時代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被充分調動了起來。人民不再僅僅是對物質產生依賴,更多的是回歸到了現實生活中,體會到了美好生活的真正意義。新時代,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須完成的夢想,這里面所包含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同時也要提升精神生活的層次,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應有之義。一是滿足人民的獲得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水平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絕大部分老百姓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趕上了好時代”這是人民群眾最大的心聲。新時代有了新要求,只有從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角度出發(fā),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立足于人民立場對改革與發(fā)展中的重大問題、政策制定、改革舉措等進行思考,使全體人民共同享受到改革發(fā)展的碩果,使人民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相統一,增強人民的獲得感;二是滿足人民的幸福感。社會哲學認為,生活幸福是人類在追求發(fā)展過程中的最高層次或者說最佳狀態(tài),但這種最佳狀態(tài)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標,而是一個不斷接近的過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所講的共享發(fā)展,究其本質而言就是實現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訴求。實現共享發(fā)展,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在于人,人民群眾對幸福的感受往往與其自身的吃穿住行、醫(yī)療社保、工作學習生活等現實生活的利益訴求密不可分,從全體人民最關心、最現實、最具體的實際問題著手,才能從根本上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三是滿足人民的安全感。人民的安全感來源于國家的充足保障,既包括物質上的支撐,也包括精神上的保障。人民吃得飽穿得暖,不用時刻擔心個人安危受到威脅,能夠安穩(wěn)、祥和的生活是最基本的要素。社會安定,是對人民生活環(huán)境保障的基本要求,人民生活在安全、安定、公平、正義的環(huán)境中,才能提升安全感,從而增強人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吧鐣髁x是干出來的”,美好生活是奮斗出來的,只有堅持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全面、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使普通老百姓住有所居、住能宜居、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年人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小朋友幼有所學、幼有所育,同時真正地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才是新時代人民不斷追求的美好生活。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正是守護這一初心,勇擔這一使命,始終秉持為人民求解放、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經過了 28 年頑強不屈的英勇奮斗,建立了新中國,逐漸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步一步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既是為人民謀幸福的奮斗史,也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從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的成長史。黨的百年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依靠人民,中國共產黨才能一路篳路藍縷走向勝利,只有造福人民,中國共產黨才能從新的勝利走向更加偉大的勝利。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9.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 2 卷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313.
[4]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7/01/content_5621847.htm eqid=babd711
f0001026000000002648a8fd7.
[5]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 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812/t20181216_125693.shtml
[6]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
〔責任編輯:包 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