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觸沈祖棻這個名字是在編輯早早老師的《才女的詩心和命運》一書時,從書上得知她因為大學(xué)期間一闋詞中“有斜陽處有春愁”句而受到贊賞,有“沈斜陽”的美譽,僅此而已。當(dāng)我開始認(rèn)認(rèn)真真地讀《涉江詞》時,本以為一兩天就能畢其役,結(jié)果在閱讀過程中大受震撼。整個人似乎被一種巨大而濃厚的愁緒籠罩著,內(nèi)心郁結(jié)無處發(fā)泄,輕易就被裹挾進了她的情感世界。五百首詞斷斷續(xù)續(xù)讀了個把月,心情還久久難以平復(fù)。
沈尹默、舒蕪都將沈祖棻比李清照,而在我看來,易安何能及君也?沈先生與李清照確有相似之處,歷經(jīng)離亂,詞風(fēng)婉約,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女詞人。而沈先生詞中宏大的背景、熾烈的感情、憂國憂民的哀思,其思想境界和現(xiàn)代精神是李清照遠遠不及的。
融會百家,自翻新意
《涉江詞》總計五百余首,作者的文辭上追屈原的芳草美人,中接杜甫、劉禹錫、李商隱的大唐氣象,近處隨意可見范仲淹、蘇軾、辛棄疾、秦觀、姜夔、吳文英、王沂孫、李清照、晏幾道等人的影子。典雅、深隱、溫婉、含蓄,耐人尋味。佳作連篇,妙語連珠,用典如鹽入水,了無痕跡。
曲游春·燕
歸路江南遠,對杏花庭院,多少思憶。盼到重來,卻香泥零落,舊巢難覓。一桁疏簾隔,倩誰問、紅樓消息?想畫梁、未許雙棲,空記去年相識。 此日。斜陽巷陌。念王謝風(fēng)流,已非疇昔。轉(zhuǎn)眼芳菲,況鶯猜蝶妒,可憐春色。柳外煙凝碧。經(jīng)行處、新愁如織。更古臺、飛盡紅英,晚風(fēng)正急。
汪東評上闋曰:碧山無此輕靈,玉田無此重厚。其實下闋依然精彩:燕與“王謝風(fēng)流”讓人自然聯(lián)系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斜陽巷陌”化用辛棄疾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興亡之感油然而生?!帮w盡紅英”化用杜甫的“一片花飛減卻春,風(fēng)飄萬點更愁人”(《曲江二首》),《琵琶記》也有“啼老杜鵑,飛盡紅英,端不為春閑愁”語,甚至可以聯(lián)想到林黛玉《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讓人黯然神傷?!巴盹L(fēng)正急”化用李清照《聲聲慢》“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被化用的這幾首作品的基調(diào)都是愁,閑愁,哀愁,憂愁,而沈先生的“更古臺,飛盡紅英,晚風(fēng)正急”,愁緒之外,“古臺”平添歷史感,“晚風(fēng)正急”暗示了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急迫和惡劣,境界曠達,情感激烈,遠勝前面幾家。
鷓鴣天
極目江南目已斜,萋萋芳草接天涯。隋堤縱發(fā)新栽柳,桃觀仍開舊種花。 鵑有淚,燕無家。東風(fēng)今日更寒些。可憐春事闌珊處,猶看群蜂鬧晚衙。
“隋堤”借用了李商隱《隋堤》詩的意象,“桃觀仍開舊種花”反用劉禹錫的《劉禹錫戲贈看花諸君子》“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和《再游玄都觀》“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碧柳朱桃,彩色鮮亮悅目。
況周頤認(rèn)為寫詞的秘訣在于“性靈流露”“書卷醞釀”,性靈關(guān)天分,書卷關(guān)學(xué)力。沈祖棻先生出身書香之家,自幼受到古典教育的熏陶,家庭氛圍開放,還學(xué)過外文、西洋畫,接受了新思想。入中央大學(xué)后,又得汪東、吳梅等大家指點,自然能新意頻出。程先生的序言稱其在中央大學(xué)讀書的時候才開始寫舊體詩詞,能把這么多名家的著名意象融會貫通,為我所用,舊題翻出新聲,讓人常常有柳暗花明之感,與她天縱的才氣和扎實的書卷研究是分不開的。
沈先生用典很多,但取常見意象,明白曉暢而余韻悠長。但凡有少許古典詩詞的背景,平常有些許詩詞愛好的人就能讀懂,產(chǎn)生共情和共鳴。舊典易懂,新典難明。幸虧有程千帆先生的箋注,讀者才能了解作品的所詠之事、比興之意。如成名作《浣溪沙》:“鼓鼙聲里思悠悠”“有斜陽處有春愁”,若無箋注,只覺得是平常少女之春愁,有了程先生的箋注,讀者才明白,鼓鼙指九一八事變,斜陽暗示日本,春愁就不是少女懷春之愁,而是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dān)憂。讀之,讓人肅然起敬。
風(fēng)格高華,韋馮遺響
詩言志,詞傳情。在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下,沈祖棻大大拓展了詞的對象和邊界,為詞賦予了新的力量。沈詞跳出身世之感、個人之悲的藩籬,新詞合為事而作,將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懷師友,贈愛人,念親人,都與慘烈的現(xiàn)實融匯一體,感情境界極闊極深。汪東稱其“身世家國打成一片”,詞不再是小道,而有了書史的作用,戰(zhàn)火硝煙成就了她的史家之詞。張宏生認(rèn)為沈祖棻雖然主要寫舊體詩詞,但她的創(chuàng)作卻已經(jīng)是現(xiàn)代文學(xué)的一個組成部分了。
沈祖棻先生曾戲稱自己愿與小山做丫頭,晏幾道以癡出名,小令尤為出色,沈先生的詞作也同樣是情深款款,的確有相似之處。而汪東先生評沈詞曰:“諸作皆風(fēng)格高華,聲韻沉咽,韋馮遺響,如在人間。一千年無此作矣?!表f莊的憂時傷亂、四處漂泊,馮延巳的苦悶憂愁和憂患意識,在沈詞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汪先生可謂比沈先生自己還了解她??箲?zhàn)爆發(fā)后,沈先生倉皇西遷,夫妻離散,久病纏身,朝不保夕,離亂中她以凄艷悱惻之筆,發(fā)蕭條異代之悲。她關(guān)注國家前途命運,同情民生維艱,痛恨當(dāng)局腐敗無能,于愁緒之外多憤懣之辭,她身負(fù)知識分子的見識和責(zé)任,奮力地吶喊?!队菝廊恕こ啥记镌~》五首就是其中代表作:
千家野哭百城傾,渾把十年戰(zhàn)伐當(dāng)承平。(其一)
玉樓香暖舞衫單,誰念玉關(guān)霜冷鐵衣寒。(其二)
幾人下箸厭肥甘,猶有萬家風(fēng)里未裁衣。(其三)
《浣溪沙》三首:“如此山河輸半壁,依然歌舞當(dāng)長安?!薄肮~笛高樓春酒暖,兵戈戟士鐵衣寒?!薄皬匾贵细栊沦F宅,連江燈火估人船??蓱z萬灶漸無煙?!弊髡呱朴谶\用對比的寫法,把將士的浴血奮戰(zhàn)、百姓的民不聊生與后方燈紅酒綠的奢靡生活形成鮮明的對照,痛斥了當(dāng)局的腐敗和無能。
作者的心境隨著即時戰(zhàn)況的演變而改變,抗日戰(zhàn)爭最慘烈的一段時間,正是她作品從婉約轉(zhuǎn)向慷慨激昂的時期。聞巴黎光復(fù),作《減字木蘭花》:
花都夢歇,枝上年年啼宇血。還我山河,故國重聞馬賽歌。秦淮舊月,十載空城流水咽。何日東歸,父老中原望羽旗?
還我山河,是撕心裂肺的吶喊。故國重聞馬賽歌,是對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的熱切期盼和贊美。末句對比巴黎的光復(fù),祖國卻深陷侵略戰(zhàn)爭泥潭,描寫百姓盼望戰(zhàn)爭結(jié)束、重回故園的心情讓人動容。
1944年6月,衡陽保衛(wèi)戰(zhàn)打響,官兵死守48日,援軍不至,彈盡糧絕,死傷慘烈,衡陽陷落。沈祖棻為賦《一萼紅》:
亂笳鳴。嘆衡陽去雁,驚認(rèn)晚烽明。伊洛愁新,瀟湘淚滿,孤戍還失嚴(yán)城。忍凝想、殘旗折戟,踐巷陌、胡騎自縱橫。浴血雄心,斷腸芳字,相見來生。
誰信錦官歡事,遍燈街酒市,翠蓋朱纓。銀幕清歌,紅氍艷舞,渾似當(dāng)年承平。幾曾念、平蕪盡處,夕陽外、猶有楚山青。欲待悲吟國殤,古調(diào)難賡。
上闋字字泣血,為衡陽將士譜寫了一曲慷慨悲歌。下闋筆鋒一轉(zhuǎn),寫成都的歌舞升平,盡管山河殘破、民不聊生,卻阻擋不了后方權(quán)貴的享樂生活。兩相對比之下,作者悲憤交加,痛苦不已。
抗戰(zhàn)勝利,日寇投降,沈祖棻懷著激動的心情寫下一闋《聲聲慢》:
聞倭寇敗降有作
追蹤胡馬,驚夢宵笳,十年誰分平安?已信猶疑,何時北定中原?真?zhèn)魇芙迪?,做流人,連夕狂歡。相笑語,待巴江春漲,共上歸船。
如此歡呼雀躍的心情在《涉江詞》中十分少見。全詞意境闊達,筆力勁健。十四年抗戰(zhàn),顛沛流離,骨肉分散,朝不保夕。乍聽到勝利的消息,竟然不敢相信,待到確定真實,高興得連日狂歡。希望江水快快漲起,送我重返故園。讀此詞,似乎看見老淚縱橫的老杜漫卷詩書的狂喜,“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眼前的人與千年前的人的心境重合在一起,分享著同樣的勝利喜悅?!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肥嵌鸥ι降谝豢煸?,《聲聲慢·聞倭寇敗降有作》就是沈祖棻的平生第一快詞。
斷腸句,癡情語
“鼓鼙聲里思悠悠”“有斜陽處有春愁”,沈先生這首成名作似乎成了讖語,她一生幾乎都在戰(zhàn)火紛飛、運動連綿中度過,“愁”成了她最多書寫的情感。斜陽、殘陽、日暮等蕭瑟衰微的景物描寫更是隨處可見,凄惻動人。
淚作珠燈,持照夢中路。(《祝英臺近》)
釀淚成歡,埋愁入夢,尊前歌哭都難。(《高陽臺》)
最新眉樣終成故,似夢歡痕竟化愁。(《鷓鴣天》)
君意如春濃似酒,依心似篆冷于灰。新歡舊夢付沉哀。(《浣溪沙》)
花市散,角聲長。錦城絲管久凄涼。一川煙草黃梅雨,不是江南更斷腸。(《鷓鴣天》)
拚決絕,更沉吟。經(jīng)年紅淚黦羅襟。相思恰似垂楊色,一日春風(fēng)一日深。(《鷓鴣天》)
春易盡,恨難同。好風(fēng)還到畫樓東。也知刻意相回避,咫尺闌干不再逢。(《鷓鴣天》)
“也知”二句,汪先生曰:言為心聲,何以哀感至此?沈先生可哀的太多了,國土日漸淪喪,百姓流離失所,師友親人離散,自己病痛纏身,她是個共情能力極強的人,飽含理解與同情,他人之痛自己也能感同身受。她以婉約之調(diào)抒家國之愁、興亡之感、個體之悲,以此,她的詞痛到“心鏤骨,纏綿沉至”(陳聰《讀詞枝語》)。
幸好,《涉江詞》中也有不少小令,寫得清新雋永,搖曳生姿,現(xiàn)實困頓中自有生氣。
攤破浣溪沙
豆莢瓜藤處處栽,柴門還在最高山。一雨經(jīng)宵庭草長,上閑階。 山色故教云作態(tài),好風(fēng)常與月相偕。小犬隔林遙影吠,有人來。
清平樂六首(節(jié)選)
難得今朝天氣好,浣取衣裳趁早。(其一)
兩三上市新蔬,擔(dān)前問價踟躕。(其二)
自制平頭鞋子,何妨綠野尋芳。(其三)
拚得醉扶歸去,深山臥聽鶯。(其四)
座中草草杯盤,丁寧酒盞須寬。(其五)
侍女嬉游行漸遠,知道今朝飯晚。(其六)
這些都寫日常生活,山居生活雖然清貧,然而有清風(fēng)明月相伴,種豆浣衣,買菜飲酒,醉臥深山,苦中作樂,怡然自得。這類小令用語接近白話,生活氣息濃厚,體現(xiàn)了作者的率真性情,有淵明韻味。
吳梅日記中記載沈極美,從現(xiàn)存的照片可以看到她容貌秀麗,氣質(zhì)嫻雅,明眸皓齒,服飾入時,可以想象當(dāng)年“點絳唇”的美艷。程千帆先生稱其溫柔敦厚,淑慎堅貞,篤于親,忠于友。她是一個至純至真的人,如清水中的芙蓉。她的詞也如其人,充滿古典之美、藝術(shù)之美。
十載流離,自南京西行,一路溯江而上,這是地理上的涉江。她心懷家國,為百姓感到痛苦,恨自己無能為力,一如屈子的《涉江》。她有一方閑章,鐫刻秀美小字“涉江采芙蓉”,于艱難苦恨中別有清新秀麗的生命氣息。
沈先生是仁者,仁者愛人,她愛國,愛家,愛生命的美好,愛自然的天成。她的至純至真,心懷他人疾苦,如司馬遷贊美屈子一樣,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因而能感染人,打動人,鼓舞人,激勵人,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這難道不是文學(xué)作品最大的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