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過程中,當遭遇孩子有意說假話時,作為教師的你會不會本能地生氣?然后想到的是狠狠地批評孩子一頓,甚至處罰孩子?在初為人師的那些年,我很可能就是這樣做的。然而,很多年之后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我卻不再這樣做了,因為我對教育的認知改變了。
那天午間,我把小姜叫到辦公室,按照之前作文本上的批閱記錄,面對面地給他講解,并讓他把作文修改一下。
小姜改著改著,突然問我:“老師,嘴字怎么寫,嘴巴的嘴?”
我剛想直接寫給他看,心里又生起另一個念頭——何不讓他自己去查字典呢?這個班級的學生剛升三年級,我也是剛任教他們的語文課,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竟還不會查字典。我便對小姜說:“你去教室把字典拿過來,自己查一查,看能不能查到?!?/p>
他遲疑了一下,低下頭說:“字典……我沒帶,放在家里了……”
“開學初,我就已經(jīng)交代大家,把字典放在書包里,每天都要帶到學校呀!”
小姜低垂著眼簾,沉默不語。
“那……你去班上向其他同學借一本字典,拿到辦公室來查一查這個字。以后要記得把字典一直放在書包里哦!”
小姜點頭,連忙跑去教室。過了一會兒,他回到辦公室,接著寫“嘴”字。我問道:“你怎么沒把字典拿過來?”
“我已經(jīng)在教室里查到了……”他猶豫了一下,又輕聲地重復著剛才的話,“老師,我真的在教室里查到了……我已經(jīng)會寫了?!?/p>
我不緊不慢地說:“老師想看一看你查到這個字的過程,你再給我演示一下?!?/p>
小姜無話可說,只好轉(zhuǎn)身去教室拿來了字典。我再次問他:“怎么查你知道嗎?要是忘記了,老師馬上教你?!?/p>
他脫口而出:“知道,查‘口’字旁……”
“你不是說不會寫嘴字嗎,怎么知道它的偏旁呢?”
“嗯……我知道它和‘口’字旁有關?!?/p>
“除了‘口’字旁,剩下的是什么呢?”
“上面是一個‘此’,下面是一個‘角’。 ”他邊說邊用手比畫著。
“你說得對,嘴字的偏旁就是這樣。可是,原先你只知道嘴字的發(fā)音,要查怎么寫得用拼音查字法?,F(xiàn)在你卻變成了用部首查字法了?!蔽颐髦〗f的話和他的行為對不上號,但我沒有動情緒去指責他,而是以行動為準繩,把言語落到實處,“不管用哪種方法,現(xiàn)在你就按照自己的方法,開始查吧!”
小姜聽后神情有些尷尬,胡亂地翻了幾下字典,便愣在原地:“老師……我……我不會查,剛才我……沒有查……”
其實之前我就在內(nèi)心里預料他很可能沒有查。此時此刻,他之所以會直接坦白而沒有繼續(xù)找借口掩飾,是因為我一直沒有在情緒上給他造成更大的壓力。我微笑著說:“你是嫌麻煩,就直接問同學了,對嗎?”
小姜不好意思地撓撓頭。
“學習可不能怕麻煩。你看老師想教會你查字典,就不怕麻煩。哪怕你之前在課堂上沒學會,哪怕你這次私下依然不愿意自己動手查,老師也不放棄?,F(xiàn)在我們一起來查‘嘴’字吧!”
我心平氣和的話語,讓小姜神情放松,他認真地聽著,點點頭。
“起先你不知道‘嘴’字怎么寫,但知道它的讀音時,就用拼音查字法?!蔽野选白臁弊值钠匆簟皕uǐ ”寫在了他的作文本上,“先在字典前面的‘音節(jié)表’里找到大寫的聲母‘Z’,然后再去找音節(jié)‘zui’……”
在我的指引下,小姜終于找到了“嘴”字。接著我又讓他獨自找一遍。由于剛剛查過,印象深刻,他很順利地就完成了任務。他顯得很高興,笑著說:“老師,你看,‘嘴’字在這里呢,我也可以找到啦!”
“對呀,這次你這么用心,肯定能找到。你知道嗎?‘嘴’字它也很開心,老師似乎看到它在微笑呢,因為你在主動找它呀!”
小姜聽了,笑得更開心了:“嘻嘻……老師你說得好有意思,它好像變成一個人了!”
然后,我又手把手地教小姜用部首查字法查到了“嘴”字。此時此刻一對一的教學情境,讓他學得很專注,效果也很好。
有了當下的收獲,他竟顯得很興奮,情不自禁地說:“老師,查字典也蠻有意思的,好像在尋找想認識的朋友一樣,我有點喜歡了!”
我輕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贊賞道:“你說得對呀,只要我們先去喜歡每個字,每個字也會喜歡我們。我們不忘記它們,它們就不會忘記我們。等到我們要使用時,腦子一想,它們就會立刻跑到我們的筆下來?!?/p>
大概又過了七八分鐘,小姜就把作文修改好了??吹贸鰜恚瑒偛盼液退慕涣?,讓他感覺心情舒暢。他走出辦公室時,臉上還帶著笑容。
這件教育中的平常小事,讓我有了很多思考:一個孩子之所以要說假話,多半是因為他想逃避壓力和推卸責任。只要教師用實際行動幫助他克服壓力,使他承擔責任,那么,他自然就沒必要說假話了。
在這一關節(jié)點上,教師如果固執(zhí)地認為學生說假話是絕不允許的,就極容易被強烈地刺激到情緒,從而緊緊地抓住學生的假話不放,對學生的品行“上綱上線”,結果反倒使局面更加難以控制。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當小姜編造了假話時,由于我在認知上完全能夠接受,于是我情緒依然平穩(wěn),沒有批評他,更沒有對他進行否定的道德評判,所以也就不會導致小姜產(chǎn)生對抗的情緒,從而促使他后來在我的引導下去做了應當做的事情。
當然,我并不奢望小姜從此以后就不會故態(tài)復萌。假如某天他又出現(xiàn)了相似情況,我重視的依然是不要讓自己產(chǎn)生不良情緒,以致阻礙了師生后續(xù)的正常交流與互動。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我們的校園要允許和接納他們犯錯。教師一定要有容錯的認知與胸懷,才能心平氣和地接受孩子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才能指引孩子將“糾錯”付之于行動,融入生活,做好每件當下應該做的事。如此,結果往往會恰到好處,讓師生皆大歡喜。
(作者單位:浙江省蒼南縣靈溪鎮(zhèn)靈江學校)
(插圖:知 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