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防是一項對體能要求極高的危險職業(yè),需要消防救援人員具備充足的體能水平,以提高職業(yè)準備、保障自身安全和促進健康。全面科學地設計和實施消防體能訓練計劃,是促進消防救援人員達到必要體能水平的關鍵和基礎。消防體能訓練計劃的設計需要基于崗位需求,只有明確崗位需求才能優(yōu)化消防體能訓練的內容、方法和手段。通過文獻考證、專家訪談和邏輯分析等方法,對消防崗位所需的生理需求和生物力學(動作模式)需求進行了系統(tǒng)的總結歸納。在此基礎上,結合運動訓練學理論,深入探討了消防體能訓練計劃設計中的訓練內容與訓練方法、訓練頻率與訓練負荷以及周期安排,以期能夠提升消防體能訓練計劃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消防崗位需求;體能訓練計劃
消防是一項對體能要求既全面又苛刻的危險職業(yè),體能的好壞有時直接關乎生死?!叭珵姆N、大應急”背景下的消防工作復雜而繁重,消防救援人員的職責已從單一滅火擴展到綜合救援[1]。2021年,國務院印發(fā)的《“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guī)劃》中指出,要加強應急力量建設,提高急難險重任務的處理能力[2]。其中,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是響應該規(guī)劃的核心力量。隨著國家對消防救援隊的要求不斷提高,消防救援人員的救援任務也從單純的滅火救援,逐步擴展到抗震、抗洪等急難險重任務的多領域救援,高強度、高壓力的救援任務使得在訓練中對消防救援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3]。消防救援人員經常需要在不尋常的、危險的環(huán)境中執(zhí)行體能要求很高的作業(yè)任務,這對心血管系統(tǒng)和肌肉骨骼系統(tǒng)都構成了嚴峻挑戰(zhàn)。為了促進消防救援人員體能的提升,必須制定出科學、合理、有效的消防體能訓練計劃。該計劃應緊密圍繞消防崗位的實際需求來設計,消防的崗位需求主要可以從生理需求和生物力學(動作模式)需求來分析。
1 消防的崗位需求
1.1" 生理需求
消防工作涉及一系列體力作業(yè)任務,不同任務要求使用不同的供能系統(tǒng)。由于消防救援面對的情境復雜多變,需要消防救援人員完成大量的既定及隨機的體力作業(yè)任務,這導致他們頻繁動用多種供能系統(tǒng),對生理條件極其嚴苛。消防救援人員有時需要搬動消防器材、架設梯子、強行破拆、升降重物等,這就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力量、爆發(fā)力和敏捷性,這類任務運動強度極高、持續(xù)時間短,主要依賴磷酸原供能系統(tǒng)。對于需要較長時間進行的負重搬運任務,包括搬運物體或被困人員,消防救援人員需具備良好的肌肉耐力和無氧能力,這類任務運動強度較高、維持時間相對較短,主要動用糖酵解供能系統(tǒng)。消防救援人員有時需要長時間爬樓梯、操作消防器材和移動障礙物體,這需要具備良好的有氧能力,這類任務運動強度中等、維持時間較長,主要依賴有氧氧化供能系統(tǒng)。綜上所述,消防工作對三大供能系統(tǒng)均有極高的生理需求,消防體能訓練需全面規(guī)劃,以促進消防救援人員三大供能系統(tǒng)能力的均衡發(fā)展。
1.2" 生物力學(動作模式)需求
消防工作涉及一系列體力作業(yè)任務,這些任務要求使用不同的動作模式,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不同的動作模式涉及不同的運動平面上、通過不同的關節(jié)和肌肉進行不同類型的肌肉收縮。消防救援人員的許多體力作業(yè)任務主要在矢狀面上進行,需要腹直肌、腹斜肌、腹橫肌和背部肌群共同進行等長收縮,以維持軀干的穩(wěn)定性,同時,還需要肩關節(jié)、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部位的肌群進行屈伸運動以產生動作。因此,消防體能訓練應遵循針對性原則,設計一些模仿消防工作所需動作模式的練習。消防救援人員經常執(zhí)行一些體力作業(yè)任務,可以借助常見的體能訓練方法加以提高,例如,拖曳水帶步行可用拉雪橇訓練來模擬,拖曳水帶爬樓梯可用單側持壺鈴弓步或上步來訓練,搬運或升降設備可用農夫行走和硬拉來訓練;豎起梯子可借鑒土耳其起立和弓步單側肩舉來訓練,強行破拆可用伐木式、大錘砸輪胎來訓練,黑暗環(huán)境搜尋可用四足行走來訓練,拖曳被困者可通過拖曳輪胎、箭步蹲、壺鈴后弓步來訓練。簡單而言,采用與消防工作生物力學相似的動作模式進行體能訓練,可顯著提高訓練的針對性和遷移性,提升消防救援人員的救援表現(xiàn)并降低受傷風險,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消防體能訓練計劃需要具備更強的功能性,以滿足“實戰(zhàn)化”的要求[4]。
2 消防體能訓練計劃設計
2.1" 訓練內容與訓練方法
根據(jù)消防崗位需求的生理分析來確定宏觀的訓練內容和訓練方法。消防是一項高風險、高強度的職業(yè),需要消耗大量體力來完成作業(yè)任務。在救援現(xiàn)場,消防員需要足夠的體能,包括力量、爆發(fā)力、肌肉耐力、無氧耐力、有氧耐力、靈活性、柔韌性等體能素質。因此,消防體能訓練的設計旨在強化這些體能要素,并通過測試評估來發(fā)現(xiàn)不足并持續(xù)改進。不同的體能要素所依賴的供能系統(tǒng)有所不同,為了發(fā)展有氧氧化供能系統(tǒng),需要優(yōu)先選擇可以持續(xù)較長時間且運動強度適中的訓練內容,并采用重復性、循環(huán)式的訓練方法。為了提升糖酵解供能系統(tǒng),應選擇可以持續(xù)較長時間且運動強度較大的訓練內容,采用高強度、間歇式的訓練方法。為了發(fā)展磷酸原供能系統(tǒng),需選擇運動強度極高的訓練內容,多采用抗阻性、沖擊性的訓練方法。根據(jù)消防崗位需求中的生物力學(動作模式)的需求分析來確定具體的訓練內容和方法。在訓練內容上,應優(yōu)先選用能夠鍛煉主要肌群和多關節(jié)的訓練項目,采取整體化、復合式的訓練方法,如跑步、騎自行車、深蹲、硬拉、弓步、蛙跳、單雙側劃船等。如果同時涉及抗阻力量訓練和耐力有氧訓練時,一般應將抗阻力量訓練安排在訓練的開始階段,最大程度地降低“干擾效應”。為了提高消防救援人員的訓練積極性和參與度,應注重訓練方法的多樣性。多樣化的訓練方法能夠帶來新鮮感、趣味性,從而充分調動消防救援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確保體能訓練達到預期效果[5]。
2.2" 訓練頻率與訓練負荷
訓練頻率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消防救援人員的體能訓練狀況和值班安排。一般而言,體能一般的消防救援人員,建議每周進行2~3次體能訓練,體能較好的人員,建議每周進行3~4次體能訓練,體能出色的人員,可以進行4次以上的體能訓練。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確定訓練頻率時,還要考慮消防救援人員的值班安排。若將值班安排納入考量,可能需要在上述建議的基礎上適當調整訓練頻率,以保障消防救援人員在值班期間有充足的體能,以應對突發(fā)狀況。
訓練負荷是決定訓練效果的關鍵因素,涵蓋負荷強度和負荷量兩個方面,如何安排負荷強度和負荷量的關系,對于發(fā)展特定的體能屬性(如力量、爆發(fā)力、耐力)至關重要,并直接影響到消防作業(yè)任務的完成效果。例如,采取≥75%1RM(一次最大重復重量)的負荷強度,進行3~5組、每組1~5次、間歇時間為2~5min的抗阻力量訓練,可有效提高爆發(fā)力,這對于消防作業(yè)任務中的強行破拆等任務大有裨益;采取≥85%1RM的負荷強度,進行2~6組、每組1~6次、間歇時間為2~6min的抗阻力量訓練,可有效增強最大力量,這對消防作業(yè)任務中的抬起重物非常重要;采取67%~85%1RM的負荷強度,進行3~6組、每組6~12次、間歇時間為30s~90s的抗阻力量訓練,可有效促進肌肉肥大,這對拖曳被困人員等消防作業(yè)任務具有重要意義;而采取≤67%1RM的負荷強度,進行2~3組,每組12次以上的重復訓練,且間歇時間少于30s的抗阻力量訓練,能有效提高肌肉耐力,這對于爬樓梯等消防作業(yè)任務至關重要。在消防體能訓練計劃的設計中,對訓練負荷進行細致的量化關系計劃能否取得理想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消防救援人員在進行實戰(zhàn)化體能訓練時,需要穿戴消防服裝或背負器材[6],在計算訓練負荷時,必須將這些服裝、器材的負荷納入考量。
2.3nbsp; 周期安排
周期安排是一種對訓練負荷(負荷強度、負荷量)進行有規(guī)律性的調節(jié)。在提高力量、爆發(fā)力和耐力方面,周期性的體能訓練安排已被證實優(yōu)于非周期性的安排。目前,存在多種不同的周期安排,如線性、非線性、板塊、同期等。要結合消防崗位的需求和消防救援人員個體的具體情況來選擇合適的周期安排策略。線性周期的典型特點是,在整個大周期內,訓練負荷逐步變化(增加或減少),比較適合體能水平較低的訓練者。非線性周期的典型特點是,在每個訓練日或小周期內,訓練負荷都有較大的波動,更適合體能水平較高的訓練者。板塊周期的特點是,在一個訓練板塊(通常為中周期)內,只關注最低數(shù)量的體能要素,訓練負荷高度集中在這個體能要素上,通常會運用5~10周的時間來積累、轉換和實現(xiàn)預定的訓練效果,板塊周期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集中強化目標體能要素,從而減少多種體能要素之間可能產生的“干擾效應”,比較適合對體能水平較高的訓練者進行補差和強化。同期周期的典型特點是,在一個小周期內,將力量和耐力訓練同步進行,以同時提高力量和耐力素質,力量和耐力的訓練負荷以及時間排序存在多種組合方式,比較適合時間有限的訓練者。同期周期容易發(fā)生力量與耐力之間的相互“干擾”,尤其是耐力對力量的干擾較為明顯。
對于消防救援人員而言,體能訓練計劃的周期安排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優(yōu)化全年的職業(yè)準備。第二,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理適應。第三,最大限度地緩解肌肉疲勞。第四,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同體能要素間的“干擾效應”。具體選擇哪種周期安排方式,應因人而異,例如,對于體能水平較高、具有良好抗阻力量訓練經驗的消防救援人員,體能訓練的主要目標是補差和強化,采取板塊周期安排方式可能更為有效,但部分消防救援人員存在體能狀況不佳或超重肥胖等問題,此時采取線性周期安排方式似乎更合適,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安全地構建體能基礎、改善身體成分。然而,消防救援人員并不能像運動員一樣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體能訓練中,有時采用非線性周期安排方式可能更為貼切,此外,鑒于力量和耐力對消防救援人員的消防作業(yè)表現(xiàn)至關重要,對于時間有限的消防救援人員而言,進行同期訓練可能是必要的。為了將同期訓練的“干擾效應”降至最低,建議在同期訓練過程中,先進行抗阻力量訓練,并合理匹配抗阻力量訓練負荷和耐力訓練負荷,例如,高強度抗阻力量訓練與中低強度耐力訓練相結合,或低中強度抗阻力量訓練與中高強度耐力訓練相結合的方式。
總之,消防體能訓練計劃的制定,需要綜合考慮需求分析、練習選擇、訓練頻率、練習順序、訓練負荷與重復次數(shù)、訓練量和休息時間等要素,應以大多數(shù)消防員的體能水平為參考,訓練前,要重視準備活動的進行,以預防運動傷害;訓練中,要避免過度訓練,確保訓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訓練后,要積極放松恢復,以提升整體訓練效果和訓練質量,增強綜合救援能力[7]。
3 結束語
在設計消防體能訓練計劃時,必須認識到消防救援人員所面臨的特殊挑戰(zhàn)和需求。通過深入分析消防崗位需求中的生理需求和生物力學(動作模式)需求,制定科學、合理且有效的體能訓練計劃。這些計劃不僅要提高消防救援人員的力量、爆發(fā)力和耐力,還要加強靈活性和柔韌性的訓練,以確保他們在執(zhí)行高風險消防作業(yè)任務時的身體準備和安全。周期化的策略有助于優(yōu)化全年的職業(yè)準備,提高身體適應性,緩解肌肉疲勞,并最大限度減少不同體能要素間的干擾。實施這些體能訓練計劃,能夠提升消防救援人員的救援表現(xiàn),降低受傷風險,同時促進其整體健康,確保消防救援人員在面對緊急情況時,能夠以最佳的身體狀態(tài)和最高的效率執(zhí)行任務。
參考文獻
[1]宋佳禾,閆鑫驊,聶新和,等.“全災種、大應急”背景下消防救援體能訓練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2023,44(4):11-14.
[2]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guī)劃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6):30-48.
[3]游承龍.廣東省新訓消防救援員體能訓練計劃實施效果的實驗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24.
[4]胡靖.功能性訓練在消防員體能訓練中的應用研究[J].體育世界,2023(4):157-159.
[5]黃益.基層消防救援隊員體能訓練現(xiàn)狀分析及其改進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24):20-23+40.
[6]侯波,張偉.消防救援隊伍的體能訓練及其實戰(zhàn)化思路[J].今日消防,2024,9(3):125-127.
[7]聶新和,申景宇,張凱楠.消防救援隊伍科學化體能訓練體系構建研究[J].體育視野,2023(5):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