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此生重要驛站

2025-02-27 00:00:00袁偉時
書屋 2025年2期
關鍵詞:南海中學老師

1947年至1950年,我在廣州南海中學念高中。

廣州為什么會有個南海中學?

廣州西邊原屬南??h,東邊屬番禺縣。直到民國成立,各自的縣政府才分別遷至佛山和新造鎮(zhèn),廣州市政廳則遲至1921年才成立。番禺學宮曾掛上“農民運動講習所”的招牌,讓它免遭破壞,而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海學宮在米市路,現(xiàn)在仍存殘跡,原地中共廣東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的辦公大樓高聳。

廣州有個南海中學,加上在六榕寺附近的南??h衙門遺址和米市路學宮殘跡,三點遙遙相望,留下南??h治曾在此間的印記。

慚愧,過去我很不了解母校!

謝虎成校長和江慧瓊、曾哲老師收集翔實史料,編就《猗歟南海百粵光——廣州市南海中學校史(1723—2018)》(吉林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以下簡稱《校史》)。捧讀以后,解開了我心中幾個困惑已久的謎團,也增進了我對民國教育和政治復雜面貌的認識。

謎團之一,學校明明在西華路有個出入方便的校門,入學通知書和各種正式文書上為什么總是說校址在光復北路高第坊蘆荻西巷?我入學時到光復北路,找到高第坊,走一段路才是蘆荻西巷,走過斜斜的巷道,才看到那個古怪的校門:一個年代已久的灰黑色中式門,接著是由圓柱撐起的還有門廳的頗為威武的西式“二門”。彎彎曲曲的小巷尋門之路,實在難為了新生,特別是外地來的。大概是尊重久遠的歷史,舍不得把校址改寫到西華路。

此外,同學中有人說這里原來是平南王尚可喜的“王府”。

讀了《校史》才知道,這里原先是報資寺。平南王府(平南王府原址在今解放北路廣東迎賓館)不在這里,但的確與這位王爺有關。1650年,他率領清軍圍城八個半月,攻下廣州,屠殺十二天,約十萬廣州府的平民百姓死于屠刀下,占當時廣州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也許出于內心的恐懼和懺悔,后來他在廣搜財貨之余,擴建和新建了好些佛寺,有確切記載的是擴建大佛寺和新建報資寺。1673年至1681年的三藩之亂,他擁護朝廷,反對叛亂。其長子尚之信則反復無常,先叛后降,被賜死,尸骸埋在這里。尚可喜有三十七個兒子、三十二個女兒,從詩人、騷客的感嘆中,可知此地曾經水波蕩漾,蘆荻護岸,榕蔭蔽日,曲徑飄香,真?zhèn)€清涼好去處,還有供人吊古揮淚、拈花澄心的禪堂。

戊戌維新前后,全國各地興起辦新式學堂的熱潮,基本途徑是書院改制,或沒收廟宇辦學。1898年7月,光緒皇帝發(fā)布上諭:“即將各省府廳州縣現(xiàn)有之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兼習中學西學之學?!劣诿耖g祠廟,其有不在祀典者,即著由地方官曉諭民間,一律改為學堂,以節(jié)糜費而隆教育?!蔽煨缯兒?,慈禧垂簾聽政,這條政策沒被廢除,特別是1905年廢科舉前后,此風繼長增高。南海中學的誕生和成長,就是走光緒皇帝規(guī)劃的書院改制和沒收寺產的道路。

1904年,南??h將廣州城里的西湖書院和院址在西樵山的三湖書院的資產合起來,年息二千元,在西湖書院原址辦了一個簡易師范科。1907年,改為南海中學堂,首任監(jiān)督(校長)為朱世疇(勷寰)。稍后,經省提學使批準,廣州城西的報資寺?lián)芙o南??h辦學,經過幾年拆建,南海中學堂于1910年遷到光復北路。

佛寺興廢,均在長官一念之間,財產權沒有切實保障。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國民黨組建的廣州市政廳搜刮民財,以彌補軍政費用,又一次把許多寺廟財產當作官產拍賣,鬧得佛怒人怨。

舊門應是古剎原來的大門,西華路的“后門”是1928年才建的。

癡長八十七,回望一生,南海中學是我最重要的人生驛站。

在這里,我從一個說客家話、不滿十六歲的靦腆少年,成長為共產黨領導的秘密組織廣州地下學聯(lián)(青年團)成員和共產黨員。從此,我的一生與共產黨緊密相連,把爭取自由、民主和國家富強作為不變的人生目標。在革故鼎新之際,我們奉命悄悄地成立應變小組,組織住校同學巡邏,保衛(wèi)學校。南海中學1949年10月前加入地下學聯(lián)的有曾乃眾、袁偉時、莫景威、何乃釗四人。10月14日解放軍入城后至年底,又吸收了高自強、蘇嘉楷、曾乃博、扶展鵬、黃業(yè)標、馮永源等六人。1950年上半年,廣州市大學、中學的共產黨員分屬兩個支部。中山大學單獨成立支部,其他學校合為一個支部,成員有:嶺南大學盧永根、王屏山、蔡耘耕,廣東文理學院陳積國,廣東法商學院蔡賢書,廣雅中學簡乃強、陳國強、尹溢余,協(xié)和女中徐雪賓,知用中學黃炳忠,南海中學袁偉時。當時黨員身份信息對外不公開。

在這里,我默默讀了從圖書館借來、從漢民路(今北京路)大小書店中淘來、朋友們秘密傳來的一大堆人文和社會科學著作,一期不漏讀了《觀察》和《世界知識》,也讀了不少小說和詩歌。那時,從廣州到家鄉(xiāng)興寧,路上很不平靜,有家歸不得。三年住在學校,盡享在教室一個人閉門讀書的樂趣,遐思默想中孕育了仇視專制、追逐自由的觀念,產生了向往刻骨銘心之愛的少年情思。后來,我在學術上做出些許成績,無論知識積累還是治學方法,都歸結于在這里奠立了初基。

2004年6月,我第一次回母校。那一天,《看世界》雜志總編輯周琪召集二十多位友人在人民北路一家餐館聚會,悼念一周前逝世的著名雜文家、維護正義的勇敢斗士牧惠(林文山)先生(《紅旗》雜志文教編輯室原主任),餐館與我的母校近在咫尺。飯后我繞進西華路,校門口掛著廣州市第十一中學的牌子,門衛(wèi)聽說是老校友來訪,客氣地讓我進去。走遍全校,教學樓旁的參天大樹和操場邊上靠近蘆荻西巷的兩棵老榕樹還在;新樓矗立,原來的宿舍、禮堂、教室、圖書館等老建筑已全無痕跡;鑲在重建的半邊亭上的一塊石碑,居然不是原來的朱勷寰紀念碑……五十四年過去了,故人不在,故園也完全消逝!人非物非,黯然離去,心想大概緣盡于此了。

2005年,應邀到佛山市圖書館做報告,長期以來壓在心底的對母校的思念再次萌動,我提出想順便去市郊新建的佛山南海中學看看。圖書館一早派車到廣州接我直奔西樵山,車子駛上大橋就看見巍峨的校舍。到達后,學校負責人熱情地介紹情況,帶領參觀。一個設備先進、環(huán)境優(yōu)美、管理嚴格、成績斐然的新南海中學!高興之余,想到老?,F(xiàn)狀,難免有點失落。

峰回路轉。2006年,十一中復名廣州市南海中學,老校復蘇了。校慶日,同班同學相約回去看看。校史室展示百年歷程,昔日校園和師長的照片嵌在墻上,勾起縷縷思緒。我為母校再生而欣慰!

從初創(chuàng)到1953年改為公辦的廣州市第十一中學,南海中學先后有七位校長,任職最長并把學校帶至巔峰時期的是曾校長(1924—1938,1946—1953)。他教我們世界史,用英文教材,講得很清晰,同學們也認真學。但他不茍言笑,與同學甚少交流。

根據諸如此類的片面印象,許多同學都覺得曾校長和事務主任羅楹存老師嚴肅古板。羅老師喜歡訓人,同學們的樂事之一,是背后叫羅老師的綽號,學羅老師訓人的腔調。

讀了《校史》,我為自己的少不更事而臉紅!

曾校長和羅老師都曾是激情澎湃的熱血青年,愛國,追求自由、民主的熱忱絕不落后于人。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學生兩千余人在租界游行,就日本紗廠鎮(zhèn)壓工人罷工,打死工人顧正紅之事抗議示威。英國巡捕竟開槍射擊,當場打死十三人,重傷數(shù)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拔遑K案”,震驚中外。

為支持上海同胞,廣東人做了兩件大事:

一是從6月19日開始,二十五萬人開展省港大罷工,堅持了一年多。省港大罷工的主要領導者是蘇兆征,他的秘書是共產黨員羅楹存。

二是6月23日,十多萬工人、商人、學生在東校場集會,會后游行到沙面(當時的英、法租界)對岸,投擲石頭等物到租界泄憤。英、法士兵開槍,當場打死五十多人,其中一位是南中學生;一百七十多人受重傷,輕傷者不計其數(shù)。

6月23日,三十二歲的曾校長率領南海中學師生參加集會和大游行,在被迫撤退過程中,他的長衫被撕爛。

南中人維護正義的愛國之心一直在跳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第六天,曾校長召集全校師生開抗日大會,成立抗日委員會并自任會長。委員會組織三十個演講隊、募捐隊在市區(qū)和各鄉(xiāng)奔忙一個多月。其后,熱情不減,繼續(xù)用各種方式支援前線。南海中學支持抗日的活動居廣州各校前列,與中山大學同為媒體最為關注的對象。

曾校長住在校內香泉樓,家則在清平路一棟三層小樓。曾校長住二樓;未婚兒女住在三樓,樓梯可以直達。他的十三個兒女,我認識七個,其中四人成了我的朋友。他的四公子乃眾是與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班好友,同時也是我參加地下學聯(lián)的介紹人和單線聯(lián)系人。我對他家情況略知一二,他在廣東文理學院物理系念書的二女鶩珠是地下黨員,芷珠(執(zhí)信女中學生)和乃眾是地下學聯(lián)成員(青年團員)。一中、二中、華僑中學、執(zhí)信和南海中學好些地下學聯(lián)成員都是他們發(fā)展的。后來一中、二中和僑中的成員交由我聯(lián)系。他家還是共產黨廣州市工委的聯(lián)絡點。我們和二中、執(zhí)信女中幾個同學組建的秘密讀書小組,有時就在他家三樓聚會。

那時,共產黨給學聯(lián)布置的任務是團結同學,保護學校,迎接解放。1949年9月,國民黨軍一個自稱連長的人闖進學校,找到處理日常校務的郭爾愨老師,要求給他一間房,并讓他的家屬住進來。郭老師嚴詞拒絕,而暗地里參加了糾察隊的同學已圍上來,保護郭老師以免受到傷害,那位連長只好灰溜溜跑掉了。

有件事我記得一清二楚:我在南中上學期間,校內沒有國民黨和“三青團”的活動。曾校長是廣東文理學院歷史系和外語系的教授、系主任,還兼任學院國民黨區(qū)分部委員和“三青團”干事長。完全由他作主的南海中學,卻把國民黨、“三青團”拒之門外。同時,學校的行政架構中居然沒有訓育處和訓育主任,我也沒有聽過他和其他老師講國民黨的官話、套話。

這些舉動的合理解釋是,他在保護自己的學生,以免卷進當時的黨派紛爭。不同于對反動政府的欺壓,他義憤填膺,全力抗爭;也不同于對日本侵略者,他國仇家恨在心。1945年春,國民黨軍隊大潰敗,湖南、廣西大部和廣東北部(包括戰(zhàn)時臨時省會韶關)淪陷。當時,曾校長遠在流亡粵西的廣東文理學院,大女兒在去找他的路上,留在韶關來不及逃離的夫人和兩位尚未成年的女兒被日寇強奸。國仇家恨,不共戴天!隨后,內戰(zhàn)炮火紛飛,國民黨到處迫害共產黨人,學校不能不考慮現(xiàn)實環(huán)境。如何應對,任何人都會踟躕再三。他選擇了政治中立,希望學生認真讀書,盡快成才。

二十世紀上半葉,為數(shù)不少的教育家和士紳秉持這樣的態(tài)度。教育救國,人才興國,是他們念茲在茲的大事。

為什么要辦私立南海中學?1922年,南??h政府要把學校遷到佛山,改為師范學校,并停發(fā)每年五千元的經費。旅港南海商人極力反對,毅然每年捐資九千至一萬元,把學校改為私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南海中學的興盛,離不開在香港的南海商人的鼎力支持。1922年,旅港南海商會在文告中說:“國家需人才,人才需學校,其說不易矣。比年來干戈興,學校廢,人才式微,國家胡賴?”先賢們正是秉持著這個信念辦學的。

那么,他們要培養(yǎng)怎樣的人才呢?看看1930年出版的《南海中學概覽》中對培養(yǎng)目標的界定:“本校成立有年矣,訓育問題,向來重視。而于訓育方法,尤再三致意,務期適應社會之需求而又不戕賊個人之本性。一方面固保全吾國‘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美德,一方面發(fā)展‘自由’‘平等’‘博愛’‘獨立’之精神?!薄梆B(yǎng)成信真理與公理的態(tài)度,坐言起行之習慣。訓練專門的與辦事的才能,發(fā)展協(xié)作與領袖的能力。發(fā)展并堅定為公眾服務,為公眾謀利之興趣和志愿。養(yǎng)成克己、信實、高義、勇敢、公平、同情、虔敬等習慣。”

回望歷史,民國肇建,蔡元培出任教育總長。他發(fā)表文章指出:“何謂公民道德?曰法蘭西之革命也,所標揭者,曰自由、平等、親愛。道德之要旨,盡于是矣?!?/p>

1929年,陳寅恪先生撰寫的《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碑文說:“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南海中學的領導者,雖然把1929年4月頒布的《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登在《南海中學概覽》的封里,實際上卻不顧有關規(guī)定,選擇步武蔡元培、胡適、陳寅恪之教育理念,把“發(fā)展‘自由’‘平等’‘博愛’‘獨立’之精神”“養(yǎng)成信真理與公理的態(tài)度”,作為培育學子的規(guī)范。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有此遠見卓識,真令我拍案叫絕,非常崇敬!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南海中學編創(chuàng)了校歌,師生傳唱:“猗歟南海百粵光,衣冠氣獨昌。風節(jié)文章,亙古振遐荒,巋然我校繼芬芳?!逼谠S學子繼承士大夫的風范和高風亮節(jié),寫出聲情并茂的“文章”,為社會作出應有的奉獻。

當時,國民黨政府要求學校推行“訓育”,上面派來的訓育主任胡作非為,學校于是請他們回去,并爭取到自行聘請適當人選的權力。學校還伸手向上面要經費,終于要到每月四百元(按當時物價,不算少了),拿到的錢用途之一乃是辦《南中校刊》,刊登校內消息、游記、詩歌,統(tǒng)計學、錢幣史等方面的學術論文。完全不見所謂“訓育”文章。骨頭不硬,沒有風節(jié),不敢這樣做。

為了培育人才,南中銳意改革:實行學分制;數(shù)、理、化和世界史采用英語原版教材;要求根據現(xiàn)代心理學原理,對學生分類指導;與此同時,管理嚴,考試也嚴,主要科目兩科不及格者,即使只差一分,也要留級。

學校鼓勵成立各種研究會,讓學生編???,規(guī)定“對于學生之活動,絕不加以干涉,以資自治之真精神,而鍛煉各生運用民權之特殊能力”。自由講學之風也吹到南中,講學者包括張君勱。他是著名哲學家,燕京大學教授,《新路》雜志的創(chuàng)辦人和主要撰稿人,一位勇敢批評國民黨專制統(tǒng)治的政治家。

培養(yǎng)自由、平等、獨立之精神,不是徒托空言。

是不是抗戰(zhàn)勝利后,南中就一蹶不振了呢?仔細想想也并非如此。

當時廣州的中學分三大類。眾人眼中廣州最優(yōu)秀的中學,非廣雅中學、中山大學附中莫屬,且兩校難分伯仲,都是公辦的。其他公辦的市立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省立執(zhí)信女中,都屬好學校。教會學校中,培正、培道、培英、真光、協(xié)和,以及嶺南大學附中,都在水準線以上。對于這些學校,沒有哪一所人們敢說一個“差”字。其他私立中學則良莠不齊,知用中學、南海中學是其中的佼佼者。

教育的本意是提高國民的素質。按此標準對照檢查,南中于國于民沒有虧欠。

南中文化基礎課老師的水準很高。以1948年來說,任教的三十五位老師,其中有五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各大學任教授、副教授,而留在中學執(zhí)教的很多都是非常杰出的教師。例如,郭爾愨老師是公認的廣州中學數(shù)學教師“四大天王”之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或六十年代初,我驚喜地看到,在廣州最有名的艷芳照相館的櫥窗里掛著郭老師的大幅相片,注明是“廣東省勞動模范”。其他如孔昭皋(國文)、李可通(英語)、黃云波(生物)等老師,無一不是同行中的出類拔萃者,其中,黃老師后來還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通貨膨脹嚴重,公立學校教師叫苦連天;私立學校收學費、發(fā)工資都用港幣,生活較為穩(wěn)定,吸引了眾多優(yōu)秀老師在南中專心教學。南中沒有教學不認真、教學效果很差的老師。默默坐在圖書館門口的管理員曾乃樂,并不起眼,“文革”時期輾轉到了蕉嶺縣日用雜品公司工作。由于精通英、法、越三國語言,他被調至蕉嶺中學教英語,后來成為蕉嶺師范學校教師,負責全縣英語教師培訓;1982年更調至縣教育局,負責全縣英語教學研究,直至退休。這也足為南中教職工水平不低的佐證。

包括蔡元培在內的許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視美育,一般學校卻把它視為點綴。母校則把“陶冶審美、娛樂高尚、純潔之性情”“增加欣賞或藝術的能力”擺在重要位置,踐行了先進的教育理念。

談點親身的感受吧。

抗戰(zhàn)勝利后,南中有四五百名學生,有葉柄森和陳麗峰兩位美術老師。葉老師的課叫“勞作”,實際教我們雕塑。課程的前半部分先學素描;后半部分是“玩泥巴”,各自到文德路買膠泥回來,捏制大小物件。有美術天賦的同學則雕塑人頭,制模做石膏像。確實是費勁的勞作!陳老師教國畫,主要教工筆花鳥。班上李濟榮的雕塑和劉敏中的國畫都很出色。李濟榮給自己塑了一個半身像,博得同學們一致贊揚。后來,他們遠走高飛,與廣州的同學失去聯(lián)系,不知他們在美術領域是否有所成就。兩位老師教的技能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但他們培育的美感和美的精神卻讓我終身受益。

陳老師上課,手抓兩支工筆畫的細畫筆,一邊畫,一邊叮囑:要留白,要舒展大方,要有書卷氣。這“三要”他每一堂課都講,而且還示范怎樣留白,如何才算舒展大方等,令我終生難忘。對其含義則囫圇吞棗,尤其對什么叫書卷氣,我一直不太明白。幾十年后,看別人的畫作多了,特別是有一天看到某位名氣很大的畫家的一幅題為《萬山紅遍》的大作,居然滿紙紅艷,立即感到其失就是違反了陳老師所說的“三要”。不留白,沒有留下思維自由飛翔的空間;筆下不見幾千年來中國知識階層引以為傲的剛勁風骨;沒有悠然自得、舒展大方的氣度。這不就是陳老師所說的書卷氣缺失嗎?繪畫與做人,息息相關。陳老師的三點提示,意蘊很深。

每次南中同班同學聚會,我們都高歌曾嫩珠老師教的“Auld Lang Syne”(十八世紀詩人彭斯根據蘇格蘭古老民歌改編的名曲,電影《魂斷藍橋》主題曲《友誼地久天長》):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days of auld lang syne?

歌聲久遠,但永不消逝的友誼與艱辛、歡樂交織的歲月在心中回響!

曾老師的教學風格與眾不同。別校音樂課教簡譜,曾老師教五線譜,教的是世界著名民歌,課本用英文版的Famous Folk Songs 101。這些民歌感情真摯、曲調優(yōu)美,隨意哼吟,即令人舒適、上進??箲?zhàn)期間,曾老師是馬思聰團隊的成員,新中國成立后是廣州音樂學院教授。由音樂家教中學的音樂課,我們幸運如斯。曾老師以高雅的音樂和自身的高雅感染我們,即使像我這樣五音不全的學生也深受其益。

說起音樂,順便說說同窗中遭際坎坷的區(qū)慶照,他在街道工廠工作,終身未婚。記得在南中讀書時,他多次邀請包括我在內的幾個同學到他家欣賞古典音樂,并認真講解。我終生喜愛古典音樂,他是我最早的啟蒙者。“文革”中,他珍藏的黑膠唱片被毀,之后竭力收羅,迄今伴隨他度過孤獨時光的依然是莫扎特、貝多芬。貧賤不能移,這不就是南中要我們傳承的風節(jié)嗎?

教我們公民課的潘老師是一位資深律師。這門課請律師來教,可謂別出心裁。從待人接物的禮儀,到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制度和運行規(guī)則,乃至如何開會,如何選舉,公民有什么權利、義務,等等,他都講得清清楚楚。

母校的美育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曾校長重視美育,真有遠見卓識!而公民教育是更重要的素質教育。

南中收取學生,胸懷很寬。那時沒有戶籍制度,只要入學考試合格,不管來自哪里都可以入學。非本地的學生通常占百分之二十,有時高達百分之三四十,中國香港、澳門,甚至東南亞的家長慕名把子弟送來求學,并不罕見。1946年復校后,余風尚在,加上廣州市民來自大江南北,更不計較學生的出處。來自香港的同班同學李濟榮、家在西貢(胡志明市舊稱)的初中生李琦,一直與我住在同一房間。

學校學習風氣很濃。逃課、考試作弊、打架等惡習,在當年的南海中學幾未見過。住在學校宿舍三年,我只見過一次同學吵架,在室友勸解下,口角也很快止息。

從哥倫比亞大學學成歸來的曾校長,終生不脫離教學,他既擔任廣東文理學院歷史系、外語系教授和系主任,而且眼睛盯著世界教育先進水平,為辦好南海中學,考慮周詳,措施得力,不愧是一位杰出校長和教育家。

優(yōu)秀教師與先進、嚴格的制度合力,培育出高素質的南中學生。

反抗侵略,反抗專制,南中人勇于獻身。二十世紀中國英烈榜上,有一位在“六二三沙基慘案”中沒有留下名字的南海中學學生,有在三十年代為左翼文藝犧牲的龔明烈士,還有在下鄉(xiāng)宣傳抗日途中倒在日寇槍彈下的許介烈士。

到了新中國成立后的和平年代,南中人也展現(xiàn)了自己的風范。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畢業(yè)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莫伯治為例。五十年代,莫先生受命建設廣州北園酒家,他融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建筑藝術,考慮地方特點,設計出獨特的園林式酒家,并先后十多次到珠三角的舊建筑材料店收集“廢料”,用在酒家的建筑上。莫先生化“廢”為寶,設計、建造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精美建筑。酒家尚未建成時,就有人認為與潮流不合,提出要拆掉重建。他頂住壓力,并在有識官員支持下,堅持按原方案建設。1958年,廣州北園酒家被建筑大師梁思成教授譽為“廣州最好的建筑”。這就是風節(jié)文章。

此后,他的“文章”越做越漂亮。廣州泮溪酒家、南園酒家、白云山山莊旅舍、南越王墓展覽館、白天鵝賓館……多少地標性建筑,都出自他的手筆。行內專家說他設計的建筑,“從傳統(tǒng)和地方建筑藝術中吸取養(yǎng)分,演繹完全現(xiàn)代化的空間結構,為嶺南新園林建筑樹立了樣板,影響持續(xù)達數(shù)十年”。到白天鵝賓館,站在磅礴的“故鄉(xiāng)水”面前,誰不感到這是一首扣人心弦的詩呢?

先行者篳路藍縷的成果有目共睹,實至名歸,南中在1937年被教育部檢定為全國最優(yōu)的九所中學之一。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很多校友的光輝如今或已泯沒,猶待后人發(fā)掘。余生也晚,未能獲睹。

管中窺豹,僅以再平凡不過的我們雷社同學來說,四十二位同窗中,至少有六位是在海內外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工作的教授,其余同學也在不同崗位上有大小不一的成就(好些同學失去了聯(lián)系,不了解他們的情況)。可以告慰母校的是,五十年后再相會,與會者有個共同點,都堂堂正正做人,沒有一個在品德上被人詬病。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廣東有個特別的印記:陳濟棠掌管廣東的時代(1929—1936),在老一輩廣東人的記憶中,是令人難忘的。它與南中的輝煌在時間上重合,絕非偶然。胡漢民、陳濟棠等廣東人所促成的獨特生態(tài),給廣東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帶來更大空間。經濟繁榮、海珠橋、中山紀念堂、粵漢鐵路全線貫通、廣州東郊一萬二千多畝(當時全國最大)的中山大學新校園建設、中大的經費和設備超過了靠中央政府撥款的北京大學,如此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成就。南海中學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實行各種新舉措,離不開擴大了的空間。

從一所中學看民國教育,政治與教育牽扯互動??臻g稍大,則辦得有聲有色!洪水滔天,書生無力抵御激流,也當力求保持應有水準,為未來儲備人才。“國家需人才,人才需學校……人才式微,國家胡賴”的呼喊扣人心扉,教育家無不期望年輕一代具備精英風范、報國才干。透過母校命途的跌宕起伏,我深感此類神圣愿望能否實現(xiàn)的關鍵是學校有無足夠的活動空間。

對前賢的處境應有更多理解。

就以我很不滿意的學生活動空間狹窄之事來說,細細想來,其實當時空間沒有完全封死。

第一件事是我們班同學不少人喜愛讀課外書,班會議決大家交錢買書,班主任譚福瑛老師和校方都很支持,立即撥給我們一個書柜。其中包括魯迅著作的全部單行本,《觀察》和《世界知識》雜志。我負責買書和管理圖書。

另一件事是學校鼓勵各班定期出壁報。我們班的壁報辦得精彩紛呈,內容新鮮。有一期我安排同學將艾青寫于1942年春的長詩《黎明的通知》全文抄下,放在最顯眼的頭條位置上,宣告“請叫醒一切的不幸者……說他們所等待的就要來了”,居然引得孔昭皋老師駐足觀看。我估計孔老師和其他老師未必知道艾青是何許人也,也未必知道這首詩的真意是迎接快要到來的抗戰(zhàn)勝利和共產黨領導的新社會。

在校內認真讀書、寫作,在老師眼皮底下活動,學校不吝支持,但害怕我們在校外活動闖禍。

再以我耿耿于懷的南中老校園被拆毀一事來說,關鍵因素應該是中學教育任務的改變。私立南中學生人數(shù)最多時沒有超過八百,肩負的教育任務是精英教育。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原有校舍被拆毀,當時的緊迫任務是普及中學教育,校舍擴建勢在必行。如果學校領導人和教育局的官員懂得百年文物的珍貴,拆遷比鄰的民房或購地建新校園,當能兩全其美。

歷史沒有后悔藥。這不僅僅是南海中學的失誤,“文革”結束后,一些文物建筑反遭摧毀,類似之事并不鮮見。1946年,南中復校所借用的南海學宮,后來只剩下殘跡,那是始建于1293年的元代建筑!僅以十九世紀來說,科技奇才鄒伯奇(1819—1869)和康有為等著名人物都曾在這里度過不少歲月。面對久遠、輝煌的文化殿堂,某些肉食者毫無虔敬之心,竟然下令拆掉!

近年與謝虎成校長和南中的其他老師多次交談,既感受到這個團隊銳意進取的虎虎生氣,也感受到客觀條件下他們的諸多無奈。

遙想當年,郭爾愨老師講解完一道方程式后,必然微笑著站在講臺前面說聲“Q.E.D.”(證明完畢——這一問題已解決),然后開講新內容。郭老師沿用古希臘數(shù)學家這一習慣用語,那么自然,流露出他上承歐幾里得和阿基米德的學術氣派。任重道遠!1950—1953年,曾校長已無法照料學校,郭老師出任校務委員會主任主持大局,實際是私立南海中學最后一任校長。我深信,今日南中領導團隊,也會解開一道又一道難題,說聲“Q.E.D.”又翻開新的一頁。

2019年,母校建校一百一十五周年,謝虎成校長最煩惱的事是,想辦一個寄宿班,卻沒有地方建宿舍。五年過去,當接力棒交到趙秉乾書記、余英校長手上時,人們告訴我,一座大樓很快就要動工了,辦寄宿班指日可待。

歷史真的要翻開新的一頁了!

人工智能時代來臨,歷史再度呼喊“國家需人才,人才需學?!?!展望母校未來,一百三十周年、一百四十周年、一百五十周年……南海中學——無論是廣州還是佛山,南海中學教育集團,一定會不負眾望,必將交出新的輝煌答卷!

猜你喜歡
南海中學老師
從好演講中學什么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黃河之聲(2021年10期)2021-09-18 03:07:18
在多解中學創(chuàng)新
南海的虎斑貝
老師,節(jié)日快樂!
南海隨筆
草原(2016年1期)2016-01-31 21:21:51
送給親愛的老師
老師的見面禮
寧波市四眼碶中學
台山市| 沈丘县| 西华县| 沙湾县| 康马县| 广德县| 长兴县| 墨玉县| 保康县| 玛纳斯县| 若尔盖县| 柳河县| 铜梁县| 手机| 招远市| 黑水县| 福泉市| 伊吾县| 高雄县| 若羌县| 宜州市| 尚志市| 鄂尔多斯市| 绥宁县| 弋阳县| 恭城| 宾川县| 黑山县| 万源市| 长汀县| 岚皋县| 麻城市| 紫云| 含山县| 重庆市| 栾城县| 新蔡县| 永兴县| 桂平市| 日照市| 龙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