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雅堂主人是筆者多年知交,收藏中國字畫頗豐。最近,在他雅室見到一件仇英早年臨劉松年《竹林七賢圖》手卷杰作,特別驚喜。
手卷起頭引首為近代大師張大千題:“《仇實父臨劉松年竹林七賢圖》,此實父臨古之作,故與本家筆墨不同,實父向不自署名款。三十以來為彭年代筆,四十以后為文嘉,五十則客居項墨林家,墨林又為之代署,此卷蓋彭年所書,以是定為少作?!比绱碎L題,可見大千先生對此手卷欣賞與重視。
為何是仇英少年早期之作?因仇英作品絕大部分是不署年份的,但他的好友,當時書法名家王寵為此畫創(chuàng)作年代提供了線索。王寵長篇題跋,用優(yōu)秀精工小楷介紹了竹林七賢,并書寫了年份為嘉靖丙戌年仲秋。古人為考功名,從小十年寒窗,優(yōu)秀者書畫都十分出色,所以不管王寵書法或仇英繪畫,包括彭年為仇英代署名款,皆十分精彩。
據(jù)考證,嘉靖丙戌年為公元1526年,是年仇英29歲,為他題款的彭年也只有二十幾歲,王寵所書時33歲。由此來看,他們皆是同時代,年歲也相近,無論書畫,皆屬于早年作品,但功力卻已出類眾人,在吳門書畫輩中堪稱佼佼者。
仇實父此圖,名為臨摹劉松年本,但有自家面貌。特別是他的竹林畫法,與他中后期畫法實出一轍,竹竿與竹葉都用雙鉤之法,這種畫法也貫穿其一生創(chuàng)作。筆者特意查考了上海博物館所藏二幅以為佐證,一為《修竹仕女圖》,二為《梧竹書堂圖》,兩幅畫竹皆為雙鉤竹竿竹葉法。而人物雖臨古,卻都古雅清秀異常。查考,上博另一幅他畫的《倪瓚像》(為嘉靖壬寅年文彭題贊),人物風格亦為一致。
手卷中王寵為他題跋亦為常見,如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園居圖》為仇英所畫,王寵后題跋之手卷杰作。在明代歷史上,王寵雖英年早逝,逝世時只40歲,但書藝成就名滿中華大地,歷代評論他為文徵明后推第一人,其書法古雅靜逸,本手卷所繪竹林七賢之介紹,書寫得神韻高曠、婉麗遒逸。本卷后還有陸師道題跋,雖不長,但寫得清麗可人,他是文徵明學生,書法頗類文氏法,精小楷、行書。另一位題跋者文彭亦為文徵明學生,其小楷精工之甚,大楷則師法顏魯公,方整遒勁,所以仇英請他為自畫作品署名也不足為奇了。
以上種種,無不驗證了張大千先生題跋所書之內(nèi)容,由此令人不得不佩服近代書畫大師深厚的鑒賞功力了。在我看來,這與大千先生本身富于收藏,且有極高的書畫造詣是分不開的。大千先生不僅是書畫天才,也是賞鑒天才!
近日,“海上明月·紀念吳昌碩誕生180周年藝術(shù)大展”在中華藝術(shù)宮舉辦。作為“何為海派·海上名家”藝術(shù)系列大展和中華藝術(shù)宮紀念一代巨擘誕辰180年的重磅大展,首度聚焦吳昌碩從1912年至1927年定居上海后最輝煌的人生15年,剖析吳昌碩作為杰出藝界領袖,如何修煉藝事,煥發(fā)異彩,以其卓越的藝術(shù)魅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推動了整個海派書畫乃至中國近現(xiàn)代藝術(shù)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