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易圖(1835年至1894年),字藹仁,號含晶、含真、少文、叆道人等,福建福州人。清代官員、詩人、書畫家、收藏家。咸豐九年(1859年)進士,由庶吉士改任云南知縣,后因功實授東昌府;同治七年(1868年)知濟南府;光緒三年(1877年)升任江蘇按察使;光緒七年(1881年)調(diào)廣東按察使;光緒十一年(1885年)任湖南布政使,同年被劾奏,奉旨革職,后辭官還鄉(xiāng),過起建園、造亭、藏書、詩畫的生活。
第一開右圖繪山中一老者攜拐杖過橋,橋下水流湍急,山中四面壁立萬仞,其人正走在橋中間。畫中題:“少時過蒲城,漁梁板橋步月,有此境界則追寫之。”鈐朱文小印“少文”。此開左書小字:“四山壁立,一水瀠洄。人步橋頭,月沉水底。劉贊善詩??芍^先得我心者,復系一絕?!绷碛写笞郑骸吧街杏杏娜?,獨步溪頭月。問莫興如何,披圖亦清絕。”鈐白文“藹人小印”“易圖私印”。從左書小字可知,作者贊賞五代后唐劉贊的品性,可以與自己心靈相通。這里的“系”字,取甲骨文“聯(lián)系”“繼承”的本意,引出六幅圖和詩的含義。此圖和詩正是取用元代劉因(1249年至1293年,著名理學家、詩人)“溪頭步月圖”的詩文,為六幅詩畫的開篇。
第二開右繪山中景色,圖中題:“用沒骨法作此,為山水中開一生面,亦僧繇舊法也,小蓬萊閣叆道人作?!扁j白文印“易圖”。左書“空山有白云,雅與高人約。舒卷本何心,乃似引(悅)遐矚。色幽淡山翠,意遠度溪綠。日落閑(久)徘徊,前村雨應足(落)?!扁j朱文印“之不山主者”“小蓬萊閣”。這是引用元代周權《滿江紅·次韻張元善》的詩文并配圖,括號中的字為周權原詩所用。
第三開右繪山中古松一株,松下石旁坐有一人。圖中題:“石谷南田均喜作古松,茲合其意作此?!扁j“藹仁氏”朱文小章。左書“昨宵(朝)一葉見秋生,今日千巖萬壑清。欲借西風蘇?。ú。┕牵茫〞海﹣硎下犓陕??!扁j朱文印“少文”“袖海樓”。這也是引用元代劉因《早秋》的詩文,括號中的字為劉因原詩用字。
第四開右繪松林空閑處坐有一人物,悠閑自得。圖中題“靄道人作”,鈐朱文小章“少文”。左書“佳月靜可飲,一天明水寒。余光泛不及,徘徊尊俎間。但覺涼露下,不知清夜閑(闌)。醉眠吾有約(興),皓影駐空山(君當下西山)。”鈐朱文印“聽云道人”。此詩同樣來自劉因,為其《月下獨酌》詩文,括號中的字詞仍為劉因原詩使用。
第五開為深山隱居圖,圖繪高山深谷、遠景房舍隱在遠深處。近景流水、樹木,還有空地處行走的小人。圖中題:“采藥云蹤,門深不見。吾輩塵牘,埋頭心中。不可不作此想是何?童子獨往獨來,主人未歸,囑咐好在?!甭淇睢耙讏D”,混合小章“易圖”。左書“青山四面玉嵯峨,中有山人隱薜蘿。細雨閑門芳草滿,微風深澗落花多。童窺丹灶時驚鶴,客寫黃庭欲換鵝。我亦生平愛疏散,幾時許謝聽朝珂(春來應許謝朝珂)?!扁j朱文印“九仙山人”。該詩引用自元代貢師泰《玩齋集》的詩文,括號中詩文為貢師泰原句。
第六開圖繪山中流水,水旁梅樹數(shù)棵。水上有橋,橋上坐一人在望梅。圖中題寫“擬唐解元看梅圖”,鈐朱文小章“少文”,右下角一章模糊不清。左書“歲晚何人肯卜鄰,梅于我輩最相(情)親。兩山盡是經(jīng)行處,一雪不知多少春。先后花隨人意發(fā)(思),橫斜枝較(寫)月痕新(精神)。故鄉(xiāng)消息逢相問,持贈從來有宿因(寒香嚼得成詩句,落紙云煙行草真)。戊寅三月寄奉玉階大公祖尊兄大人清鑒,少文弟易圖作于姑蘇官齋。”鈐朱文印“易圖印”“少文”“立夏前中執(zhí)法”。這是書寫南宋方岳(1199年至1262年)的《次韻梅花》詩句,括號中的字為方岳原詩所用,此詩最后兩句則為龔易圖改詞替換,意有所指。這是六幅的最后一幅,道出所寫的因由。
第一幅小字所書是六幅開篇,表明自己一定以劉贊為榜樣,繼承中國詩、書、畫傳統(tǒng)文化。此六幅中就有取法南北朝張僧繇,明代王石谷、惲南田、唐伯虎等意味,雖風格多樣,但都由近及遠、小中見大。六幅書畫突出一個“隱”字,只有偏僻寒疏,少有人間煙火,安寧、深遠之態(tài)隨處可見。每幅都含有山水人物,但無論人在山野之中或水橋之上,都十分渺小,在森林之內(nèi)或古松之旁,也是如此。作者要表達的是從古至今,人與自然相比是非常渺小的。同時也傳達出人與自然要和諧共生,隱逸生活是自由快樂的感受。
畫中有書,書又解畫。每幅書、畫都加蓋印章,不少印章是過去未曾見過的,如靄道人、聽云道人、九仙山人、袖海樓等印章出現(xiàn),補充了他更多字號,而且這些字號都具有佛道色彩,充滿詩情禪味。
從落款可知,此書畫作于1878年,正是他指揮征捻軍、懲罰地方惡霸之后,升任江蘇按察使之年。此作是寫給上司玉階的,大公祖是古時對上司的稱謂,玉階大公祖應為李明墀(1823年至1886年,字玉階,清官員、大藏書家,江西德化人)。他們兩人都是官員,都是藏書家,又有共同愛好。六幅詩畫含義正為自己日后辭官奠定了思想基礎。龔易圖雖然已做到正三品、從二品的封疆大吏,但卻不戀權位,最終歸隱著書、藏書,特別是其藏書,已是富甲一方。其在當時與帝師陳寶琛齊名,在福州有“南陳北龔”之稱,城南的“陳氏五樓”與城北龔易圖的“大通樓”交相輝映。
近年來,龔易圖作品、藏品在藝術市場多有拍賣,其有些藏書現(xiàn)藏于臺灣大學圖書館,還有些由后人捐獻給福建圖書館。
龔易圖好詩,為晚清詩壇“同光派”代表人物,有《烏石山房詩存》傳世,著有《谷盈子》《烏石山房詩集》。只是此六幅所書并不是自作,而是抄錄前朝的詩句,特別是元代辭官隱居的劉因詩句為多。所引古詩個別詞句的改動,多是有意為之,動因意向十分明顯。他用隱喻、借喻方式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意圖,是明清兩代詩人們的共同特色,也是再未出現(xiàn)可以比肩唐詩宋詞的大詩人、詞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其書法行草用筆,寬博聳拔、骨氣洞達,信手拈來千姿百態(tài),有骨有肉還有魂。至今蓬萊、廣東等多處還留有其書法石刻作品,足見其書法具有跨越時空的影響力。
此六幅冊頁是至今所見集詩書畫印于一體的龔易圖集大成之作,是一冊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即有時代風格,又展現(xiàn)個人特色,其畫其書其人其事都給我們留下許多啟發(fā)與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