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守衛(wèi)祖國萬里海疆,他一手打造了我國首架預警機“空警2000”,突破100余項關鍵技術,創(chuàng)造了世界預警機發(fā)展史上的9個第一,使我國的預警機成為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tǒng)集成最復雜的機載信息化武器裝備之一,引領我國實現(xiàn)了從地面雷達向空中預警指揮機的飛躍。2024年國慶節(jié)前夕,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謨,榮獲“人民科學家”的國家榮譽稱號。
王小謨1938年出生在上海金山,父親是一位愛國軍官,曾擔任抗日名將馮玉祥將軍的參謀。王小謨跟隨父母從小在北京長大。
小時候的他特別喜歡聽京劇,尤其喜歡梅派,喜歡唱旦角,拉得一手好二胡。王小謨想買個收音機聽京劇,但家里并不支持。他就用積攢了幾個月的早點錢,買了一塊礦石、一根銅絲、一個耳機,再拿一根鐵絲當天線。一番鼓搗后,他組裝起來的收音機竟然能發(fā)聲。
當梅蘭芳的戲從耳機里流出,王小謨興奮得一宿沒睡,從此對無線電波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為他后來學習雷達打下了基礎??即髮W時,他特意選擇了北京理工大學無線電專業(yè)。王小謨沒想到,因京劇與無線電結(jié)緣,竟影響了他的一生。
1961年,從北京理工大學畢業(yè),他被分配到國防部第10研究院第14研究所,成為一名穿軍裝的科研工作者。從此,王小謨?nèi)硇耐度氲嚼走_研制中。
雷達被稱為國防“千里眼”,三坐標雷達是當時國際雷達研究的前沿領域。當時,我國電子工業(yè)水平整體不高,迫切需要研制出自己的雷達裝備部隊。面對嚴峻的形勢,王小謨暗下決心:“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雷達,為國爭光!”一番苦心研究后,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在當時世界領先的脈內(nèi)掃頻方法,為日后的雷達研制打下基礎。一年后,英國才提出同樣的技術方案。
“文化大革命”期間,王小謨受到?jīng)_擊,三坐標雷達研制工作被迫中斷。他被調(diào)離原技術崗位,到14所計算機房當機房管理員。他把握管理計算機的機會,深入研究和掌握了計算機的原理與運用,這使得王小謨成為我國較早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專家,并為日后他在主持研制三坐標雷達時率先采用自動化技術打下了堅實基礎。
1969年,王小謨響應國家“三線”建設號召,與同事們投身貴州黔南大山,創(chuàng)建電子工業(yè)部第38研究所。他們住在四面透風的油氈茅棚里,交通不便、食物匱乏,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從事研究工作。1972年,王小謨被任命為總設計師,主持研制首部國產(chǎn)三坐標雷達,在當時這是一項趕英超美的項目,他頗為自豪。
經(jīng)過13年的技術攻關,1984年,我國第一部集成化、數(shù)字化、自動化的三坐標雷達橫空出世。這不僅填補了國產(chǎn)該類型裝備的空白,還使我國一躍進入三坐標雷達技術世界先進行列,實現(xiàn)我國防空雷達從單一警戒功能,向精確指揮引導功能的重大躍升。三坐標雷達家族,由此成為我國國土防空網(wǎng)的主干力量。1985年,該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王小謨還作為全國14名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之一,受到鄧小平同志的親切接見。
1985年12月,王小謨被任命為38所所長。接下來,他又帶領科研團隊,相繼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部中低空兼顧雷達等先進裝備。1995年,JY-9雷達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預警機被稱為“空中帥府”,是將遠程警戒雷達系統(tǒng)放置在飛機上,用于搜索、監(jiān)控空中或海上目標,并可引導指揮己方飛機執(zhí)行作戰(zhàn)任務的飛機,是現(xiàn)代空中作戰(zhàn)體系的核心。各軍事強國都把預警機作為發(fā)展的重點。
王小謨說,戰(zhàn)爭中擁有了預警機,就如同“深夜用肉眼看見20公里外有人劃了根火柴”。但由于預警機研制涉及機載預警雷達、指揮控制、通信、電子對抗等眾多尖端領域,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研制難度極大。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還沒有一架預警機。如何捍衛(wèi)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以及470萬平方公里的領海疆域?王小謨憂心忡忡地說,那么大的空域,哪個地方有什么東西你都不知道,那就等于“瞎子”。超低空目標是我們防空非常難的一件事情,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預警機!
1992年2月,王小謨調(diào)任中國電子工業(yè)總公司軍工局局長,開啟我國預警機裝備的論證與研制。當時,一部分人認為需求緊迫,造不如買。因為預警機的研制技術太過復雜,而且研發(fā)費用也很高,不如買幾架現(xiàn)成的。但王小謨卻主張自主研制。他據(jù)理力爭說,從國外買雖然省時省力,但一旦戰(zhàn)爭爆發(fā)預警指揮機打起仗,國外只要卡住幾個配件,指揮機就失靈了,我們買回來的預警機就用不了。所以,一定要把自主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在一次次的辯論中爭辯,王小謨反復強調(diào)“核心技術無法購買”。
最終,國家決定兩條腿走路:一邊引進國外產(chǎn)品以應急需,一邊與外方合作研制國產(chǎn)預警機。2000年,與我方簽下聯(lián)合研制預警機協(xié)議的一家西方公司,迫于外界的強大壓力,選擇單方面撕毀合同,終止了與中國的合作。王小謨更加堅定了自主研制預警機的決心,并主動請纓主持研制。他說:“一定要爭口氣,研制出世界領先的預警機!”
王小謨擔任預警機總設計師,主持系統(tǒng)總體設計。當時,預警機自主研制在中國是第一遭,面臨的困難和壓力是前所未有的。人們印象中的預警機,是一種機身上裝著巨大圓盤狀雷達天線的大型飛機。王小謨說,就那個“大蘑菇”,以前別說造,就是從國外買回來自己裝到飛機上去都難。
王小謨在國際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采用大圓盤、背負式、三面有源相控陣新型預警機方案。這在當年尚無成功先例。他大膽把研制要求提到了一個新的制高點。其間曾有人質(zhì)疑:“老母雞上天,能不能變老鷹?”但王小謨絲毫不為所動。
最終,王小謨帶領研制團隊,突破了預警雷達研制最為關鍵的“兩高一低”技術,建立了亞洲最大的測試暗室和亞洲最大的熱壓罐。
王小謨深知時間緊迫,在條件簡陋的試驗場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只為早日實現(xiàn)心中那幅藍圖。2000年底,預警機的地面樣機全面完工。2001年,預警機的試驗樣機飛上了天空。
預警機試飛條件艱苦,而且會有生命危險。在大戈壁上的試飛現(xiàn)場,夏日驕陽似火,把漫天黃沙烤得熱氣騰騰,預警機封閉的機艙內(nèi),溫度達到了40多攝氏度,在里面工作就像是在蒸桑拿;到了冬天則滴水成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即使裹皮大衣也瑟瑟發(fā)抖。王小謨每次下機后耳朵都不停地轟鳴,兩三個小時聽不清聲音。但他經(jīng)常一上機就是四個多小時,晚上經(jīng)常加班到凌晨,一工作就是整整兩個多月。
然而就在預警機工程的關鍵時刻,有一次,王小謨不幸遭遇車禍腿骨嚴重骨折,不久又診斷出淋巴癌。他硬是頂住遭遇車禍和癌癥的雙重打擊,在住院期間,仍堅持在病房和同事們談論一些技術性問題。他一邊指導工作,一邊笑嘻嘻地對團隊成員說,自己沒什么事。他說,做事情往往感覺最難、要挺不過去的時候,基本就是要成功的時候了。
歷盡艱難成偉業(yè)。最終,研制團隊突破100余項關鍵技術,使我國的預警機成功問世。經(jīng)檢驗,各項指標都非常優(yōu)異。王小謨他們獲得重大專利近30項。
國產(chǎn)預警機創(chuàng)造了世界預警機發(fā)展史上的9個第一。我國的空警2000預警機,成為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tǒng)集成最復雜的機載信息化武器裝備之一。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王小謨也因此被譽為中國預警機之父。
2009年10月1日,在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一架背著“大蘑菇”的飛機,作為空中編隊的排頭兵,引領著龐大機群米秒不差飛過天安門廣場,場面非常壯觀?!八{天驕子”攜雷霆之勢展空中雄姿,這是中國預警機第一次在全球觀眾面前公開亮相。那一刻,億萬人被震撼。觀禮臺上,71歲的王小謨激動得像個孩子,他猛地拉著身邊人的衣服,指著飛機喊:“看,這個領航機是我們搞的?!痹挍]說完,老人激動的淚水就奪眶而出。這架首次在世界面前亮相的“奇怪飛機”,就是由王小謨主導研制的空警2000預警機。
2010年,空警2000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13年,王小謨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談到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發(fā)條件,王小謨說:“要拿這個獎,首先一條就是這一行里沒人做得比你更好?!?/p>
王小謨拿到了500萬元獎金,有人說他辛勤工作一輩子,可以用這筆錢好好改善一下生活了,比如買輛豪車。不料他卻拿出其中的450萬元,又多方籌集2000萬元,設立了雷達創(chuàng)新獎勵基金,用于獎勵在雷達和預警探測技術領域作出貢獻的年輕人。
王小謨不僅是一位技術專家,更是當代雷達領域的杰出傳承者。他始終關心年輕人的成長進步,為了使他們得到鍛煉,經(jīng)常組織專題討論,聽取大家的意見;他還把重要的方案設計交給年輕人,同時又給予具體指導;他牽頭編寫的《雷達技術叢書》,影響了幾代雷達人的成長。
在空警2000正式批復立項那年,王小謨主動提出不再擔任空警2000任務系統(tǒng)的總設計師,而是把精力投到了制訂出口型預警機方案上。但當年在空警2000、空警200都已正式立項后,好不容易儲備培養(yǎng)的預警機研制人才都已投入其中,早已無人可用。王小謨卻另辟蹊徑,又找來一些退居二線的老同志和剛畢業(yè)不久的年輕人,拉起一支“老頭加娃娃兵”的出口型預警機研制隊伍。
在這樣煞費苦心設計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下,王小謨還任命當時年僅30歲的曹晨擔任某型預警機的副總師。曹晨果然沒有辜負恩師的期望,通過摸索攻克了很多技術難關。對于大膽起用新人,王小謨心里是有底的,因為他能夠準確預見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提前做好預案。
有趣的是,王小謨培養(yǎng)年輕人有一個“五年法則”。他認為,對年輕人必須放手使用,不要怕給他們壓擔子,在參加工作的五年之內(nèi)就要讓他們承擔一些重要任務,使得他們被逼出真本事,或者知難而退,及時作出新的職業(yè)規(guī)劃。如果一個年輕人五年內(nèi)不讓他歷練的話,那就等于放任他自廢武功。
直至耄耋之年,王小謨?nèi)詧猿稚习啵c年輕人一起討論技術問題。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一批年輕人陸續(xù)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領軍人才,為我國預警機事業(yè)積蓄了發(fā)展后勁。
2022年5月,已83歲高齡的王小謨院士再次出征,瞄準攻關網(wǎng)絡信息體系建設的機遇與挑戰(zhàn),在電科院領銜成立了王小謨技術實驗室,旨在突破預警機事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積聚高素質(zhì)人才。
在王小謨的推動下,國產(chǎn)預警機家族不斷發(fā)展壯大,既服務于國內(nèi),也出口國際市場。他研制的預警機和他培養(yǎng)的人才已形成譜系。
在生活中,王小謨最大的愛好就是京劇,他被譽為“軍中的刀馬旦”。曾有位藝術家問王小謨:“錢學森、王選等科學家都很喜歡音樂,您也喜歡音樂,科學和音樂有什么關系嗎?”王小謨回答說:“有關系。學什么,都要先入門,打好基礎,掌握了基本功后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融入進去。比如唱戲,開始先練基本功,模仿各派大家的唱法,后面才能把各種技藝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做科研也類似,先把基礎打好入了門,學通了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融入進去,這樣就有了創(chuàng)新?!?/p>
2023年3月6日,我國著名雷達專家、預警機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謨,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去世前,他還在和后輩們一起研究改進預警機電子戰(zhàn)的新技術。
2024年國慶節(jié)前夕,王小謨被追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這是對他個人奮斗歷程及在科技發(fā)展中作出巨大貢獻的肯定。王小謨?yōu)槲覈走_和預警機裝備的發(fā)展,樹立起一座座不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