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 北宋本草學的特點及影響
- 機構的宣言:重讀傅斯年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主持人語
- “公共領域”與“革命批評”話語
——論伊格爾頓《批評的功能》中的政治性 - 中日“文藝”術語的近代對接及其學科影響
- 日藏稀見八股文集《一隅集》考論
- 《文宗閣雜記》非汪中著作考
- 論古代小說圖像研究的三個層面
- 反常語的譯與解
——兼論基于翻譯實踐的中西譯論互補 - 我們應當如何確認自己的智性?
——關于儒家生生倫理學邏輯起點的思考之一 - 春秋思想界的張力:論新思潮與老傳統(tǒng)的關系
- 世俗時代的靈性狀況:查爾斯·泰勒“世俗性”概念辨析
- 商業(yè)效率與社會效率:替代還是互補?
——基于農村商業(yè)銀行的面板數(shù)據(jù)檢驗 - 不同受教育程度女性雙重負擔比較
- 從美國不平等擴大看政府的作用
- 產業(yè)政策導致了產能過剩嗎?
——基于中國工業(yè)行業(yè)的經驗研究 - 一般人格權形成路徑的憲法學分析
- 內傾型的賢能政治
——基于“歷史終結論”病理學邏輯的政治哲學分析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五點認識
- 把握五個著力點,系統(tǒng)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
- 努力爭當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排頭兵和先行者
——在復旦大學“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