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余,偶爾翻翻白香山集,讀到一首題名為“問友”的詩:
種蘭不種艾,蘭生艾亦生.
根核相交長,莖葉相附榮。
香莖與臭葉,日夜俱長大。
鋤艾恐傷蘭,溉蘭恐滋艾。
蘭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
沉吟意不決,問君合何如?
反復讀了幾遍,深深佩服詩人寓意的深刻,他是在告訴人處理問題要有審慎的態(tài)度。我在敬佩之余,也深感今天我們在思想工作中,在如何教育青年的問題上,是應該好好領會白居易這番意思的。
在我們的國家里,固然有不少勤勤懇懇、細致耐心地培養(yǎng)年青一代的園丁,但粗暴莽撞、揮鋤亂鏟的園丁卻也不乏人在。他們只要一見了“艾”(或并非“艾”),不問在“艾”的近旁是否還畏著有“蘭”,就舉鋤亂鏟,于是玉石俱焚。如此的大刀闊斧,痛快自是痛快,但要一味地這樣鏟將下去,豈不只有“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了嗎?
在祖國四季如春的花園里,在黨的和煦陽光照耀下,百花正在開放。在青年的身上固然還有舊思想的殘渣,但也有很多好的品質(zhì),因此我們不僅劉夷雜生在青年身上的“艾”,而且應當珍愛已放的佳花和待放的佳花的蓓蕾,加倍發(fā)揚青年的新品質(zhì)。當然,要善于識別“雜草”和“佳花的苗”,要善于在“蘭”“艾”根核交交、長葉附榮的情況下,做到“鋤艾不傷蘭,溉蘭不滋艾”。這正像詩人所描繪的那樣,是不容易的。但是,也因為這樣,我們在遇到這種難題而又“沉吟意不決”的時候,就應該細致研究,如白居易那樣多問問。向黨問問,向同志問問,向朋友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