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明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常常碰到一些疑難問題,有時需要請教別人才能得到解決。有了疑難,去問別人,這當然是學習;幫助別人解答疑難,這算不算學習呢?以前,我認為幫和學是不同的兩回事。學就是從別人那里得到東西。幫助別人,是給別人東西,對自己來說,只是白白地浪費時間,怎么能算是學習呢?
有一次,一位同學問我:“接過鎢絲的燈泡,為什么比原來亮呢?”我思索了半天,一時找不到正確的答案?!版u絲斷了,接起來更亮,這和電阻有沒有關系呢?”他這么一說,忽然提醒了我:對啦!燈絲電阻的大小和燈絲長度成正比。鎢絲斷了,接起來不是比原來短了嗎?那么電阻必然變小,電阻減小,通過燈絲的電流就比原來大了,所以燈泡比原來亮。我把想法告訴這位同學,并同他一起研究,結果他的疑難解決了,我的知識也得到了鞏固和充實。
這件事給我很大的啟發(fā)。它使我認識到“幫中有學”,“學中有幫”這個道理。原來“幫”和“學”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幫助別人,對被幫助者來說,固然是一種學習;但對幫助者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學習呢?因為,你要很好地幫助別人,首先必須對對方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認真的思考。思考問題的過程也就是總結和整理自己知識的過程。如果自己某些方面不懂,還可以促進自己去進行學習。同時,需要幫助的同志,常常是工作上或學習上出現(xiàn)了某些問題,產(chǎn)生了困難,在幫助他解決這些問題和困難時,自己如果注意從中吸取教訓,引以為戒,就可以使自己在這方面不走或少走彎路。這對幫者難道不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嗎?再說,各人都有各人的長處,如果在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能夠善于從被幫助同志那里取其所長,以充實自己,那豈不是好上加好,錦上添花嗎?
當然,要做到“幫中有學”,在幫者來說,還有一個態(tài)度和方法的問題。首先要有虛心的態(tài)度。先做學生,再做先生。要認識到幫助別人的過程就是相互學習的過程。如果自以為是,盛氣凌人,或認為幫助別人是浪費時間,對自己沒有好處,因而把它當作一種負擔,遇到別人有疑難問題,自己懂得就指手劃腳地說一通,不懂就干脆拉倒,這就不可能從“幫”中學習到東西。在幫助別人時,不能光自己說一通,光解答別人的問題。而應采取互相討論和商量的方式,這樣,就能彼此啟發(fā),互相學習和補充。如果沒有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式,要想“幫中有學”,也不過是一句空話。
總之,只要幫者在幫的過程中,注意到學的一面,被幫者在向別人學習的過程中也注意幫的一面。這樣,就能互相促進,共同進步。不僅平時同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這樣,就是整個比學趕幫運動的開展也何嘗不應該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