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擯
這些年來,“修養(yǎng)”一詞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少見了。好象一提起它,就要沾“黑”變“修”似的。
其實,這是沒有道理的。構成語言材料的詞匯,同語言一樣沒有階級性,它們本身是無所謂“紅”與“黑”的。現(xiàn)代漢語中的“修養(yǎng)”一詞,至今仍有積極的表現(xiàn)力,它所標示的語義,目前還沒有哪個詞能完全代替它,因而有它繼續(xù)存在的價值。當它作為名詞使用時,它標示人們通過學習與實踐所達到的一定的造詣或水平,如“政治修養(yǎng)”“文學修養(yǎng)”等等;當它作為動詞使用時,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水平,人們在某一方面進行的自我陶冶、鍛煉、提高等等。古人有所謂“修猶切磋琢磨,養(yǎng)猶涵育熏陶”的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是一個有用的詞,我們不能“因人廢言”,而把一個頗有生命力的詞語,人為地廢除掉。
那么,為什么人們不敢用“修養(yǎng)”這個詞了呢?這是因為前幾年林彪、“四人幫”為思想修養(yǎng)制造了許多混亂。他們把無產(chǎn)階級的修養(yǎng)與剝削階級虛偽的矯揉造作、與唯心主義的修身養(yǎng)性混為一談,亂批一通。誰一講修養(yǎng),就要被戴上什么“地主資產(chǎn)階級那一套”以及“孔孟之道”等帽子。在林彪、“四人幫”制造的這種混亂中,似乎一個青年人越是放慫、肆無忌憚,就越有“造反精神”;而對自己有嚴格要求的卻成了所謂的“小綿羊”,搞“黑修養(yǎng)”。真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
青年時代,可塑性很大,是確立世界觀、打基礎的最可寶貴的時代。過去,我們在青年中大力倡導加強思想修養(yǎng),對于培養(yǎng)一代新人,起了積極的作用。今天,我們要理直氣壯地為“修養(yǎng)”恢復名譽。我們講“修養(yǎng)”,就是要教育青年在階級斗爭、生產(chǎn)斗爭、科學實驗三大革命實踐中,努力按照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接班人的標準和共產(chǎn)主義的道德規(guī)范,嚴格要求自己,進行刻苦的鍛煉,使自己的思想意識、道德品質(zhì)、精神風貌,以至舉止談吐,能符合人民的要求,時代的要求。這既是撥亂反正、肅清“四人幫”流毒的需要,也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