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紹武
美國小提琴家梅紐因的自傳介紹
美國著名小提琴家葉胡迪·梅紐因(Yehudi Menubin)曾來我國演奏,極受歡迎。一九七七年,梅紐因完成一部約三十萬字的自傳《未完成的旅程》,在英美同時出版,引起西方文藝界的重視,許多報刊撰文評介?!都~約時報》音樂評論家海羅德·舒恩貝格寫了一篇題為《神童和成年人》的評論文章,對梅紐因的成長和全書作了比較詳盡的介紹,饒有興味,我這里先摘譯這篇文章的若干內容:
“所有偉大的小提琴家最初都是以神童姿態(tài)登場的,就是在這班人當中,梅紐因也是極其特殊的。剛比一個嬰孩稍大一點,他就能演奏一些名曲,功夫嫻熟得令人難以置信,音調純凈悅耳,而且對音樂有一種使其臻于完美的本能。的確,有人認為他青少年時代演奏的水平比現(xiàn)在還要高。那些不相信人間有神童的死硬派音樂家只消聽十二歲的梅紐因一次演奏就完全信服了。評論界狂熱地贊揚他,群眾仰慕他。
“有些神童一進入十幾歲就漸漸衰竭而消逝,梅紐因卻一直向上,成長為一名世界上最受人熱愛而尊敬的音樂家。有些神童從未成長為健全的成年人,梅紐因卻懷著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和提高才智的決心,發(fā)奮讀書,學習和思考。有些神童從小就被寵壞了,長大后成為心胸狹隘、自高自大的怪物;梅紐因卻成為一名人道主義者,一個對許多受歡迎和不受歡迎的事物的提倡者,一個毅然憑自己問心無愧的良心辦事的人。
“他從來不是追求吃喝玩樂的人。別的一些偉大的音樂家有種種趣聞軼事,尤其是他們的性生活更為人津津樂道。音樂家往往不是知識淵博的人,如果有什么事物引起他們興趣值得研究一番的,那必定是性。梅紐因在這花花世界卻一塵不染,是個愛好家庭生活的正派人,性格有點孤僻,盡管也喜好交際。
“他這種古怪性格出自他的理想主義。他從來沒有上過學,而是由雙親在家里培養(yǎng)起來的。他在家里學習歷史和幾種外語,懷有一種希伯萊自我進修的理想。他年輕時從未進過電影院,從未閱讀過通俗小說。后來,他的未婚妻兼演員黛安娜·古爾德說正是他那種天真把她吸引住了。有一次,兩人談論表演藝術,提到葛蕾泰·嘉寶①,梅紐因茫然地問道,‘誰是嘉寶?
“有人指責他思想單純,有些評論家禮貌地勸他還是專心一致拉他的小提琴為妙。是的,盡管他的文筆艱澀,政治思想天真,但是他在這部自傳里還是完美地敘述了自己大半生的經歷。如果說貫穿全書有一主題的話,那就是他的家庭:雙親和兩個妹妹——個個具有才智,大家融洽相聚,而且富有成果。梅紐因喜悅地回顧自己的少年時代:他一九一六年出生,四歲得到第一把小提琴,五歲在舊金山向路易斯·貝辛格學琴,七歲登臺奏藝,八歲就能演奏一些標準的協(xié)奏曲。他實事求是地提到:‘我七、八歲時,一無資歷和經驗,二不懂得什么是青少年的向往、興奮和失望,卻幾乎能跟任何一位小提琴家一樣演奏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而且超過他們的水平。
“書中當然也提到他的種種經歷,演奏會上的成功啦,他同小提琴家貝辛格、名指揮喬治·埃涅斯庫和弗里茲·布什等音樂家的交往啦,他們都對他的成長起過重要的作用。此外包括他對音樂的見解,對小提琴的看法,以及對其他藝術家的評論,其中當然也有對海菲茲的評論。本世紀沒有哪個小提琴家沒受到海菲茲的影響,梅紐因對他的評論挺有意思,他說,‘海菲茲沉默寡言,外表出名的冷漠,而演奏卻熱情完美得令人難以置信,他是個不大合群的人。那些認為光有完美的技巧是不夠的、因而貶低他的人,從他的特征推斷他為人冷酷。我覺得他們誤解了當代其他小提琴家沒能掌握的一種有火候的鍛煉和方法……海菲茲力求使每場演奏的處理方法完全雷同一致——一種令人敬佩的正當態(tài)度,但這卻不是我的作風。
“同樣引人入勝之處是梅紐因敘述他怎樣成長為一個音樂家。他過慣一種也許過分受到雙親和兩個妹妹無微不至的照顧的生活,以致他結婚后突然發(fā)現(xiàn)生活很不愉快。他也經歷過小提琴家在成長中所遭遇的困難階段,但還是努力克服了。梅紐因探討了一個年輕人從被人欣慕的神童轉變成為音樂家所遇到的種種問題。
“他確實闖過來了,第二次婚姻十分美滿。他對大多數(shù)音樂家活動范圍之外的事物發(fā)生了興趣,例如喜愛印度哲學和音樂,同印度民族音樂家拉威·商卡爾同臺奏藝,舉辦巴斯音樂節(jié),創(chuàng)辦自己的音樂學校,擔任樂隊指揮,領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國際音協(xié),甚至也玩玩爵士樂。
“他樹立敵人,特別是在戰(zhàn)后他維護過德國音樂家威廉·孚特文格勒,后者因為與納粹有關聯(lián),大多數(shù)猶太音樂家認為應對他加以譴責。梅紐因卻指出他不僅不關心政治,而且還在戰(zhàn)爭期間幫助過猶太音樂家。梅紐因采取這種立場,招致許多同事的辱罵。他頗為辛酸地記載了這段插曲。梅紐因一向不是個民族主義者,不是猶太復國主義者。他雖然贊成以色列,但有所保留。難怪那些好戰(zhàn)的猶太人對他頗為不滿。
“不應當把這部書只看作是一位舉世聞名的小提琴家的自傳,其中還包含著更深的涵義?;旧峡梢哉f是一個力求協(xié)調個人和全人類的利益、利用自己特殊的天賦造福人類的這樣一個人的故事?!?/p>
梅紐因在自傳中提到他的大女兒扎密拉和傅聰?shù)幕槭?。他說,“傅聰使我認識到那代表人類歷史基礎之一的一個民族、一種精神和一種生活方式。他的父親②——一個著名的研究法國文化的學者,從中國寄來的信件,我們將永遠珍藏起來,那是用毛筆寫的(或者說是描的)非常有文化修養(yǎng)的法文信,表達了他對世界兩大最古老的種族——中國和猶太——由此聯(lián)結起來而感到高興??上У氖沁@場婚姻沒有能夠持久?!?/p>
梅紐因贊賞蘇聯(lián)各地的少年音樂寄宿學校,一九六三年他自己也在倫敦附近的索里創(chuàng)辦了一所音樂學校,招收數(shù)十名兒童,聘請他的一些老朋友音樂家教授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鋼琴。他認為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偏重培養(yǎng)獨奏家,很少鼓勵學生演奏四重奏和室內樂,而他這所學校則要培養(yǎng)出全能的演奏家,既能獨奏,又能任交響樂或室內樂隊的樂師,甚至將來可以任教。他還特別強調要鍛煉學生即席視譜演奏的能力。
關于小提琴教學,他說,“無論是培養(yǎng)獨奏能手的俄羅斯-猶太學派,還是旨在主要培養(yǎng)業(yè)余演奏家的日本鈴木集體教學法,都要依靠父母的熱誠合作(確實鈴木在接納一個兒童之前,先要教他的父母一方,以便家中能長期保持一種音樂氣氛)。日本人現(xiàn)在已經取代猶太人;由于猶太人在尋找新的發(fā)泄情感的出路,他們在樂隊中遺留下的空缺正由日本人來填補。鈴木偏重培養(yǎng)業(yè)余演奏家,這是他主要成功之處。我在很多方面同意他的觀點。他認為音樂確實是一種應從嬰兒時代就教的語言,事實上它應是在胎兒期間就受到感應的一部分,此后成為一種游戲——小提琴是個奇妙之極的玩具;鈴木訓練出來的大批卓越的小提琴家足以證實他這一觀點。但是這種教學也有它不利之處,往往在兒童尚無分析能力之前,在大約九、十歲時,就達到了它有效的頂點。這種方法不易傳入西方,那里很少父母能自由自在地扮演鈴木指定的角色,很少有幾個兒童不在學校或幼兒園里。”
總的說來,梅紐因對小提琴演奏的經驗之談以及對樂曲的分析,占全書的篇幅不多,而趣聞軼事倒記載得不少。例如,他十四歲時到各地演出,十分疲憊,一次在臺上演奏貝多芬小提琴協(xié)奏曲,竟在樂隊第二次合奏時困倦得睡著了。一九二九年,科學家愛因斯坦聽完他的演奏,跳上臺去擁抱他,并感嘆道,“我現(xiàn)在相信天上真有個上帝!”他幼時學琴,才藝出眾,但父母沒有能力給他買一把好琴,一次隨同雙親到卡奈基音樂廳聽小提琴家克萊斯勒演奏,坐在第一排,只見克萊斯勒帶著兩把小提琴登臺,他正納悶,忽見克萊斯勒在臺上招呼他道,“孩子,這把琴歸你啦!”
梅紐因自七歲起至今已在舞臺上演奏五十多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深入前線,登上戰(zhàn)艦,慰問演出,甚獲好評。在他獲得眾多的榮譽之中,他最樂于稱道的是不列顛帝國爵士勛章、尼赫魯國際間相互了解獎金、戴高樂授予他的羅蘭十字勛章,以及十二所大學的榮譽學位,包括巴黎大學蕭邦學院首次頒發(fā)給一位音樂家的榮譽學位。他現(xiàn)在是無數(shù)文化和慈善組織的主席、董事或委員,若打成一份機構名單需四頁打字紙。他現(xiàn)在雖已年邁,但無意退休,喬治·斯特恩在為此書所寫的序言中說,“這部自傳中有兩句驕傲的座右銘:‘我從來不打算退休和‘我的一生都花費在創(chuàng)造烏托邦?!S多人都由于梅紐因拒絕退休這一點而汲取了勇氣,許多人在他的烏托邦里受到了歡迎。”
梅紐因這部自傳使我們對他的經歷以及西方音壇的狀況得到一個全面的了解,值得一讀。
①葛蕾泰·嘉寶是美國三十年代的著名電影明星,主演過《茶花女》和《瑞典女皇》等。
②指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