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的吸毒、自殺和離婚
美國生命本質(zhì)研究所的創(chuàng)辦人柏忠言同他的學生張蕙蘭一起,最近專門為中國讀者寫了《西方社會問題》一書,將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中譯本。
這本書通過西方各國吸毒、自殺和離婚的狀況來分析有關社會問題,指出問題的原因在于享樂主義的社會風氣和人民缺乏精神幸福。作者希望正在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奮斗的中國朋友,要正確對待西方現(xiàn)代化國家中的一切事物。既不應該盲目地認為那里一切都壞,而全盤拒絕;也不應該認為那里一切都好,而全盤接受。柏忠言因此創(chuàng)作一首歌詞,獻給中國人民:
Take the good,
leave the bad,
just take what you want,
like a bee takes nectar from a flower.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只選取您所需要的,
就象蜜蜂采花蜜。)
這里選載其中部分論述,文前提要為本刊編者所加。
西方國家物質(zhì)上極其富裕,有人以為,那里“一定象天堂一樣”,“沒有什么嚴重問題”,事實上這些發(fā)達國家中社會問題多如牛毛,而且都是嚴重的問題。
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西德、英國都屬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列。這些國家里人們所擁有的感官享受設施,世界其他地區(qū)絕大部分人民只能夢中想見。光是美國一個國家,人口只占世界總?cè)丝诎俜种瑓s消耗了世界資源的百分之四十。美國平均家庭收入是一萬六千零九十美元。大部分美國家庭擁有自己的汽車(往往每家有兩三部),許多家庭有自己的住房;沒有一架電視機、一部電話、兩個收音機、一個冰箱或冷藏器、真空吸塵器、洗碟機、電烤爐、電灶、立體聲電唱機、磁帶錄音機等等起碼設備的家庭極少。當然,每個家庭都有室內(nèi)自來水、電力供應,等等。澳大利亞、英國、西德、新西蘭和其他發(fā)達國家的家庭居住條件與此類似。
當?shù)谌澜鐕业娜嗣衤犝f美國和其他發(fā)達國家這種高級生活水平的時候,他們中有許多人推斷說,這些國家一定象天堂一樣,這些國家一定是沒有甚么嚴重問題的,那里的人民一定是完全心滿意足、幸福愉快的。但是,事實上,美國也好,其他發(fā)達國家也好,通通都不是天堂?,F(xiàn)實情況是,這些發(fā)達國家問題多如牛毛——而且都是嚴重的問題——本書的目的就是考察其中一些問題。當然啦,美國和其他發(fā)達國家的社會問題為數(shù)太多,不可能在一本書里就所有問題作深入的報道——因此,在這第一本書我們先討論其中幾個問題。這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吸毒、自殺和離婚。
雖然這是三個各別的問題,但是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們實際上是密切聯(lián)系著的。譬如說,吸毒和自殺問題都有共同的根源,那就是個人想用忘掉或者毀掉自身存在的辦法來逃避痛苦不幸的愿望。吸毒、自殺和離婚互相聯(lián)系的其他情況還很多。譬如說,許多離婚案是由于夫婦中有一方酗酒成習引起的,而許多兒童自殺案又是由于父母離婚的創(chuàng)痛引起的;而許多自殺者又是使用毒品來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深入一層看,這三個問題在下面這個意義上也是緊密相連的,這就是三者都是由于人們的不滿足和不幸福的感覺引起的。三者的密切關系還表現(xiàn)在它們都生根于享樂主義的人生觀——這是西方社會里十分流行的人生觀。
許多統(tǒng)計材料表明:西方社會中吸毒風氣不斷加劇,特別是青少年吸毒人數(shù)急劇上升。
如果你在美國任何一個大都市繁忙的街道上漫步,請仔細觀察一下周圍的過路人吧。你看到的每三名成年青年人中就有一名是吸了大麻煙(瑪利華納)而醉迷迷的,十個人中有一個人的可卡因癮勁兒正高著,而也許二十五個人中有一個人因為用了LSD或其他迷幻藥正在幻覺聯(lián)翩。有宿命論思想的人甚至還會擔心可能受到八百萬名試用了會引起極端暴力行為的危險新迷幻藥PCP的美國人對自己實行人身攻擊。如果你偶爾,走過某個特殊地段,就很可能碰到有人靠攏你,說只要出錢你要多少非法毒品有多少。如果你對這一切感到厭倦,決定開汽車游覽,那就最好放靈醒些,小心駕駛,因為和你一起在公路上開車的人有許多是處于瑪利華納和其他非法毒品的藥力支配之下的。確實,人們估計所有死了人的車禍中,有百分之十六是因為在瑪利華納的藥力影響下開車所導致的。
過去十年中美國使用非法毒品的風氣不斷加劇的現(xiàn)象是驚人的。自從一九七二年以來,美國國家毒品濫用問題研究所分期地舉辦了許多項比較重大的研究工作,旨在查明美國毒品問題的性質(zhì)和程度,以及監(jiān)視多年來使用毒品潮流的變化。最近兩次調(diào)查是在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九年先后進行的,這兩次調(diào)查提供了今天人們所用的非法毒品問題最新數(shù)據(jù),這就是這篇報告統(tǒng)計數(shù)字的基礎。從這些調(diào)查中看得到的一些更為驚人的事實是:
在美國二億二千三百萬人口中:
*有五千四百萬美國人起碼試過一次瑪利華納的味道,有二千三百萬美國人經(jīng)常使用它。
*美國有四十五萬海洛英成癮者,不是每日都使用海洛英的人則有兩百萬名以上。
*有一千五百萬美國人嘗試過可卡因,有五百萬人是經(jīng)常的使用者。
*有一千六百萬美國人曾經(jīng)試用過象LSD或麥司卡林(mesca-line)之類的迷幻藥,有二百萬人經(jīng)常使用這些迷幻藥。
*有八百萬美國人嘗試過危險性極大的毒品PCP.
*試用過非法毒品的美國公民有一億人,有三千萬到四千萬人經(jīng)常使用毒品。每年他們僅僅花在非法毒品上面的金錢估計達五百億美元之巨。
美國社會中有一件事越來越引起普通公眾、特別是家長們的重大關心,這就是美國青少年中使用非法毒品的人數(shù)急劇上升。從六十年代以來,使用非法毒品的風氣逐步地從大學校園蔓延到初級中學甚至小學。當我正在撰寫本文的時候,《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登載了一篇文章,題為《吉米的世界:八歲的海洛英成癮者為博得注射一針毒品而茍活人間》。文章說:
“吉米八歲了,是一個第三代的海洛英成癮者。他是個早熟的小男孩,長著淺亞麻色的頭發(fā),一雙柔和的棕色眼睛,他那瘦小的褐色手臂上象嬰兒般柔嫩的皮膚布滿了斑斑點點的針孔……他從五歲就養(yǎng)成了海洛英的毒癮……吉米的世界是一個由烈性毒品、輕易得來的不義之財和他以為這兩者能帶來的好生活所組成的。每天,都有些不速之客來到他家飯廳里,他們都是些癮君子,來向他母親的同居情夫(live-in lover)羅恩買海洛英。他們在廚房里‘煮(準備)它,在寢室里‘打(注射)它。每天,羅恩或者別的人給吉米打針,把針插進他那瘦骨嶙峋的臂膀上,把這四年級學生送進催眠式的瞌睡世界里?!?/p>
在許多大城市里毒癮成災已經(jīng)到了流行病的猖獗程度,成千上萬的青少年對于學校和一般生活感到厭煩,就轉(zhuǎn)向海洛英之類的毒品尋求解脫,忘掉他們的挫折苦悶。
自殺案例近些年來不斷增加,“死于自己手下的人數(shù)超過了死于他人的”。
在美國,為了探討延長人的壽命的辦法,每年在這方面花費了幾十億美元的巨款。但是,令許多美國人惶惑不解和憂心忡忡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卻對尋找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方法更感興趣。每一年,老老少少各種年紀的美國人中,死于自己手下的人數(shù)超過了死于他人手下的。比方說,一九七七年,殺人案的受害者有兩萬人,而已公布的自殺案死者卻幾乎有三萬名。
自殺是一九七七年二萬八千六百八十一名美國人的死因,這個自殺人數(shù)和一九七六年情況相比增加了百分之四,和一九六八年相比增加了百分之十八·三。作為一項死因,它曾經(jīng)名列第九,占死亡人數(shù)的百分之一·五。但是,對于從十五歲到二十四歲的美國青少年人來說,每十名死者中有一名就是自殺的,使兒童致死的第一、二位死因是意外事故和殺人案,自殺名列第三位。過去幾年中,許多首要死因的致死機會一直有所降低,而自殺的致死機會卻有所上升。
這里應特別指出,自殺事件的實際數(shù)字相當官方宣布數(shù)字的三至五倍。由于自殺事件總是有著引起旁人敏感的性質(zhì),自殺者的家屬往往在得到醫(yī)生的合作的情況下,掩飾這件事,把它說成是死于其他原因。在許多情況下,醫(yī)生、驗尸官和警察官員都會在死者家屬的請求下,把一宗自殺案歸類到意外事故死亡項目中去。更有甚者,十歲及以下年紀的兒童的自殺案件,不論現(xiàn)場證據(jù)如何明顯,全都歸類為“意外事故死亡”一項中去。有一部分數(shù)字未予宣布的死亡事件,報道時說成是車禍、超劑量用藥、跌死,溺死或其他意外事故致死,實際上都是自殺。
作者分析另一社會問題——離婚案激增時認為,“消費主義意識”——將配偶當作物品的思想,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找配偶只是為了“使用一個人”,是為了自己的高興,當從對方身上找不到樂趣時,就把他們?nèi)拥?,象扔掉紙碟子一樣?/p>
問:看來離婚案激增是有兩個重要因素的:一個是婚外性伴侶的作法可行性增強了;另一個是婚外性行為的社會接受性也增強了。
答:是啊。在美國,在整個西方世界,人們搞性行為的隨便真正是和貓狗一般。換句話說,一個人要想在性方面享受一番而完全不受婚姻關系和責任所約束,那真是容易得很。所以,如果一個男人娶了一個女人僅僅是為了保證自己擁有一名隨時應召而來的私人妓女——那么,當他意識到,他用不著花錢和負責養(yǎng)一個妓女(即妻子)也同樣享受全部性樂趣的時候,他就開始感到自己做了一樁“糟糕的買賣”。越來越多的女人也意識到她們用不著去扮演私人娼妓和廚娘的角色了。由于避孕用品和墮胎手術容易獲致,再加上經(jīng)濟獨立機會增加,越來越多的婦女離開了家庭?!?/p>
問:那么,離婚正是美國今天演變成“扔東西”社會(the“throw-away”society)的另一個側(cè)面罷了?
答:是的。正如有一位社會學家說過的:美國已經(jīng)成了一個“扔東西”社會——扔掉紙碟子,扔掉剃刀片,扔掉尿布片,而現(xiàn)在,扔掉人。我們使用一個人——一個所謂朋友或配偶——是為了我們的高興,然而當我們從他們身上再也得不到什么樂趣時,我們就把他們?nèi)恿?,然后再去另找一個。這不過是整個消費主義意識(consumerist consciousness)的部分表現(xiàn)罷了。當我們買一部新汽車,或者別的甚么物品,心里想的是這東西會使我們滿意,可是過了一會兒就把它扔掉,再買新的。這就是消費主義的作法。同樣地,我們四處尋找一個人,希望他能滿足我們某些需求,過了一些時間我們感到?jīng)]有得到滿足,就甩掉這個人,再去找個新的。問題的關鍵是人們失去了區(qū)分一個“物品”,也就是物質(zhì),和一個“人”,也就是生命實體(a living entity)的能力。丈夫本來應該把妻子看成是一個有生命的人,是整體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part and parcel of the whole),但實際上他把她只看成除了滿足他的食色欲望外再也沒有甚么存在目的的一具肉身?,F(xiàn)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婦女陷入同樣的享樂主義的剝削意識之中,認為丈夫的存在僅僅是為了給她性歡樂。于是,許多當丈夫和當妻子的都越來越多地只把他們的配偶當作滿足感官需要。正如我們說過的那樣,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一旦他們的配偶不能再為他們提供那么多的性享受,或者離棄他們的配偶會使他們得到更多的感官滿足的時候,他們馬上就鬧離婚了。
享樂主義人生觀是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源。享樂主義導致自我中心主義,即追求個人欲望的滿足。在享樂主義者看來,自私自利不是問題,自我犧牲卻是“一種低級意識影響下所作出來的違反情理的自私行為”。
享樂主義必然導致自我陶醉或自我中心主義。這是因為感官享受的性質(zhì)是這樣的:誰也不能夠體驗到別人的感官快樂。我而且只有我一人才能夠知道進入我的口里的食物是甚么味道。我有可能對別人描敘這個味道——但是,直接感官經(jīng)驗則僅僅屬于我。因此,我在感官上不可能享受別人的感官快樂,同樣地我也不可能感受別人的感官痛苦。我可能在思想上把自己設想為別人,從而享受他們的感官快樂——但是要在身體上或感官上直接體驗別人的感覺則永遠不可能。因此,享樂主義既然以感官快樂為人生目的,必然是同時也在宣揚自我陶醉和自我中心主義。一個人追求感官享受實際上就是追求他自己的感官享受,決不會是在追求別人的感官享受。因此,美國人自我陶醉風氣的滋長泛濫是和享樂主義風氣的滋長泛濫分不開的。
一個社會中廣泛流傳的口號或格言就是這個社會意識的準確標志或反映。今天,美國最流行的口號或格言中有一條是:“如果覺得好——就干”(“If it feels good——do it.”)。人們經(jīng)常在電視、收音機、報紙、雜志和千萬次交談中都聽得到這個口號或者信息。這個口號集中表現(xiàn)了美國社會享樂主義和自我中心的人生態(tài)度大肆泛濫的現(xiàn)實情況。人們以為,一個人應該做甚么和不應該做甚么,其唯一標準是,做這件事會不會給他帶來感官快樂?!叭绻軌驇砀泄傧硎?,那就做——如果不能,就不做?!边@就是“底線”(the bottom line),這就是作出各種生活決定的基礎!還有許多其他流行口號,如:“做你自己的事情”(“Do your own thing”);“要好好對待你自己”(“Be good to yourself”);“愛你自己”(“Love yourself”);“我愛我自己”(“I love myself”);“我受之無愧”(“Im worth it”);“盡情行樂”(“Enjoyyourse1f”)。最后的一句口號:“盡情行樂”,在電視和無線電廣播上經(jīng)常以圖象或音樂形式出現(xiàn)。它和其他口號一起已經(jīng)成為美國人的“閾下教言”①——在他們心中反反復復地重現(xiàn)這句話:“盡情行樂”、“盡情行樂”、“盡情行樂”?!坝X得好,就干”,“覺得好,就干”,“覺得好,就干”。這么一來,有這么多的人整日價追求感官享受而毫不知足,總是得寸進尺、多多益善(“盡情行樂!”),而且也不問他們的活動是好是壞、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覺得好,就干!”),就是毫不足怪的事了。
另一個考察享樂主義或自我陶醉哲學如何影響美國人民的方法是看看他們最流行的書籍是些甚么書籍。宣揚享樂主義以及自我陶醉哲學的書籍多如牛毛、充斥書坊。同一位作家羅勃特·J·靈格(Robert J.Ringer)寫了兩本這樣的書,都成了暢銷書。這兩本書的書名是《靠恫嚇取勝》(“Win-ning Through Intimidation”)和《關照第一號人物》(“Looking Out ForNumber One”)。這里摘引幾段:
“《關照第一號人物》(第一號人物的意思就是你自己)給享樂主義增添了一句合理的、文明的口頭禪:只要一個人不用強力干涉別人的權(quán)利,他的基本道德義務就是追求快樂……用強力干涉別人權(quán)利在‘關照第一號人物的哲學中之所以沒有地位,有一個合乎情理的原因:它根本不是你最大利益的所在……”
“記?。鹤运阶岳⒉皇菃栴}。所謂自我犧牲卻正是在一種低級意識影響下所作出來的違反情理的自私行為(即做你認為能夠使你感到好過的事)。而實際情況卻不會使你感到好過——從長遠看,當你所‘犧牲的事物在你內(nèi)心引起煩惱痛苦過后,肯定也不會使你感到好過……你可能用心良好,但是用不著那樣拼命為別人而犧牲自己。這樣做對別人是不公正的,對你也是災難。令人不快的冷嘲性后果是:如果你堅持在那危險的不文明的自我犧牲的河水中游泳的話,你為之‘犧牲的那些人會因為你的努力而情況更加糟糕。相反,如果你把時間花在關照第一號人物(你自己)上,那些你最關心的人將會因為你的行動而獲益不淺。正是當你違反自然規(guī)律把別人的幸福當成你的第一責任,而把你自己降低到第二位時,你才惹出麻煩來。這從來都是行不通的,對你也一樣行不通。這是自然規(guī)律。認為自我犧牲是一種美德的看法是人捏造出來的規(guī)律?!痹陬}為《自私自利——萬善之源》的一章里,靈格說:“如果你想把自己從恫嚇人們的‘大公無私,神話中解放出來的話(這些神話剝奪了使你得到幸福生活的機會),那么,你就有必要理解合理自私心的美。在關照第一號人物的道理中,合理的自私心是基本因素之一。”
美國的經(jīng)濟制度建立在享樂主義基礎上并滋長享樂主義風氣,過去還有一些因素起著“平衡抵銷作用”,現(xiàn)在這些力量削弱了。例如宗教,現(xiàn)在也無法抗拒貪欲的巨大勢力,上帝成為了“超級侍者”。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美國的經(jīng)濟制度是建立在享樂主義的基礎上同時也不斷滋長享樂主義的風氣——而享樂主義是和自私、貪婪和嫉妒分不開的。在資本主義的制度下,整個信念就是:“能取到什么盡量取,讓你的鄰居下地獄去吧。”(“Get what you can and to he11 with your neighbour.”)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就是他們的金科玉律。感官享受被視作人生目的。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盡力為自己掠取,越多越好;盡量少拿出東西來,越少越好。每個人都為他自己的感官享受而奮斗。他靠這個格言的教導生活:“接受勝于給予?!?“It is better to receive tban to give.”)因此,我們首先理解資本主義制度的這個特點——它是建立在人們的自私心理和享樂主義意識形態(tài)上,而且又助長這種自私心理和享樂主義的。這一點從來就是資本主義經(jīng)濟體系的本質(zhì)。但是從前有過另外一些社會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防止人們墮落到徹頭徹尾的享樂主義和禽獸生活中。這些力量往往包括家庭、鄰居、教會或宗教。因此,雖然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制度和消費主義經(jīng)濟總是經(jīng)常在滋長享樂主義,但是家庭、宗教和鄰居所灌輸?shù)牡赖滤枷雲(yún)s起著一種平衡抵銷的作用??墒牵罱宓蕉曛g,推行消費至上主義和享樂主義的那些經(jīng)濟力量影響大增;而同時,道德、節(jié)制和責任的傳統(tǒng)力量卻被削弱了?!?/p>
教堂傳統(tǒng)上是教導人們不要感情暴躁以及如何區(qū)別正確和錯誤,等等,現(xiàn)在也無法抗拒享樂主義的侵蝕。的確,這是一個要花費許多章節(jié)才能說清楚的題目。但是,讓我簡單地敘述一下:第一,光靠“道德”的傳統(tǒng)說教,過去和現(xiàn)在都沒有足夠力量來抗拒貪欲的強大勢力。第二,教堂本身也在宣揚生活的目標就是感官享受。許許多多世紀以來,絕大多數(shù)教堂反復教導說:“上帝”過去和現(xiàn)在都是一種“超級侍者”(“Super waiter”),他的唯一目的是為人類的欲望而賣力侍候。而人類的職責就是向上帝要求各種東西。人們祈禱說:“親愛的上帝,請給我健康和治好的腫痛的腿。”“親愛的上帝,請?zhí)嫖疫x擇一匹優(yōu)秀的賽馬,請保佑我生意興隆”,等等。因此,上帝被人們當作個人物質(zhì)愿望的侍者或者訂貨供應者。因而,目的仍然是感官享受。一個人獲得這些物品,究竟是通過努力工作、或者是偷盜、或者是欺騙,或者是上帝所賜予的,其目的基本上是一樣的,那就是為了能夠滿足個人感官享受而擁有這些物質(zhì)。因此,我的觀點是,教堂也是脫離不了享樂主義的范疇,原因是它們常常教導人們說,上帝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就是:上帝是個人物質(zhì)欲望的“訂貨供應者”。
大多數(shù)宗教或教堂的其他主要教導是:上帝好比一張門前的草席,人類可以利用它來揩拭身上的一切罪惡污跡。換句話說,你可以過一種極其自私自利的、享樂腐化的罪惡生活,而每個星期天去上教堂,為自己的罪惡行徑“懺悔”一番,然后仍然回家去過那種同樣荒唐、聲色犬馬和自私自利的生活。因此,由于教堂從來沒有教導人們向整體作出愛心的服務,他們實際上是在教以下兩者中任何一項:(a)感官享受(以上帝作為你的物品供應者);或者(b)得救(把上帝當作門前草席來抹干凈你的臟腳)。從此,我們可以認識到:這些教堂的哲學與實踐的基礎實在是太脆弱了,無法與享樂主義和自我陶醉思想的影響抗衡的。
享樂主義勢力增長的因素之一是電視、電影、廣播、書刊散布的影響。這里摘選關于電視、廣播和報刊的某些例子。
最明顯和最典型的例子是商業(yè)電視成功地征服了家庭?,F(xiàn)在,每個美國人平均每天看四到六小時的電視。曾經(jīng)有人估計過,一個標準的美國人十五歲大的時候,他已經(jīng)看了一萬八千到二萬小時的電視節(jié)目。幾乎不用說,美國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電視,有許多家庭屋里還有好幾部電視,讓每個人愛看甚么節(jié)目就看什么節(jié)目?,F(xiàn)在首先要認識的一點是,美國的電視,不論在普通節(jié)目內(nèi)容上或者更直接地在許許多多商業(yè)廣告上(每小時都有十分鐘的商業(yè)廣告節(jié)目),向觀眾直接而有力地宣傳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事實上,看電視這個事情本身幾乎常常就是為了滿足個人自己的感官享受這樣一個簡單的目的,極少是為了教育性或一些其他的建設性的目的而去看的。第二點必需認識的是:.現(xiàn)在用來看電視的時間過去總是用來作家庭、社團或教堂指導下的各種活動的時間。甚至出現(xiàn)這種情況:最后一項家庭活動,即晚餐時間(the“evening dinner”)也被電視所占有了。過去一直都是:家家戶戶,全家起碼在一起吃一頓早餐或正餐。現(xiàn)在,早餐幾乎已經(jīng)不再是一項家庭活動,還有三分之一的家庭的確是在一起吃正餐——這種情形也越來越少了——卻是邊吃邊看電視。以往在晚餐時間,家里人都是用來祈禱、討論、交換意見、說笑或聽從父母教導等等,現(xiàn)在卻代之以永遠是現(xiàn)成可看的電視節(jié)目。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享樂主義的勢力及影響如何越來越強,而傳統(tǒng)的道德勢力如何越來越削弱?!?/p>
無線電廣播中,所有的廣告都是宣揚享樂主義的。所播送的歌曲有百分之八十是宣揚不正當?shù)男孕袨?、暴力、仇恨、貪婪,等等。六十年代,有過一些反對享樂主義的歌曲,但是很快被“滾石”(Rolling Stones)樂隊所唱的《同情魔鬼》(“Sympathy for the Devil”)和“門戶”(“the Doors”)樂隊所唱的《你注定要為自己而活》(“Youve Got to Live for Yourself”)等歌曲所排擠。目前的“迪斯可”(“唱片跳舞俱樂部”)音樂是直接宣揚色情的。無線電廣告出現(xiàn)了色情化的潮流。最近有一首流行歌曲經(jīng)常在電臺上廣播,其內(nèi)容竟然只不過是音樂配上在享受性交樂趣的一個婦女的叫春式的呻吟——逐步增強到一個高潮式的結(jié)束。億萬青少年經(jīng)常聽到這種歌曲?!杜罂藫u擺樂》(Punk Rock)更是以仇恨、暴力和無政府主義為主要內(nèi)容。電臺上的搖擺樂一般是傾向于宣傳性(色情)和暴力的。我們應該記住,那些在電臺上播放歌曲的音樂隊必須按照唱片公司的要求去創(chuàng)作,而這些公司毫無例外地總是拒絕任何想提高人民的意識或價值觀的音樂。……
色情雜志、書籍、電視錄像帶和電影是每年牟利幾百億美元的生意。十年前,僅僅顯示女性胸脯而絕不直接顯示性器官的所謂“軟性”色情文化或色情雜志,象《花花公子》(“Playboy”)畫報這樣的東西已經(jīng)完全為社會所認可和接受了。“硬性”色情——直接顯示兩性性器官和性行為等等——則僅僅在地下狀態(tài)小量可見。但是,就在幾年前,《花花公子》和其他“軟性”色情雜志也開始為爭取讀者而越來越多地顯示人體解剖上的特點。這些雜志已經(jīng)成了有“硬性核心”的色情刊物。
這些雜志也完全為社會所接受了。它們在每個街角商店、超級市場、報紙攤等地方公開擺售。這類雜志往往占去三分之一的位置!要想買一份報紙或新聞雜志而不看到這些色情雜志的封面是根本不可能的——而這些雜志封面往往總是印著妖冶的裸女賣弄色相的照片。甚至沒有任何使孩子們看不到這類雜志的打算和作法。這種有“硬性核心”的色情雜志現(xiàn)在也完全為社會所接受了。而我們也必須提一下,在出版界,現(xiàn)在也有了以同性戀者和婦女為市場的色情雜志了。這種雜志展示的不是裸女而是完全赤裸的男性。
應該指出,在一般人心目中本是非色情性質(zhì)的出版物,如新聞日報等,也經(jīng)常地出現(xiàn)色情的東西。事實上,在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星期天報紙(主要是給家庭成員們閱讀的)每一份都以大幅美麗裸女為封面。本書的編著者最近在新西蘭為這樣一件事而處于進退兩難的尷尬情況中:要么不買一份報紙而讀不到任何新聞消息,要么就得買一份用裸女作為封面的星期日新聞報紙。強調(diào)說明這一點是重要的:這些報紙幾乎每個星期天家家戶戶,包括孩子們,在他們到教堂禮拜后回家路上,都在買、都在讀!關于色情出版物的情況,讓我們用這樣一個觀察心得來加以概括小結(jié)吧:在許多西方國家,你“要避開這一切,那是毫無辦法的?!?/p>
既然物質(zhì)上富裕的社會存在這么多社會問題,那么,是否物質(zhì)生活富裕是不必要的呢?作者否定了這種觀點。他以為,“最成功的社會應該是物質(zhì)上和精神上都發(fā)達的社會”。
在我們結(jié)束這本書以前,我們認為強調(diào)說明下邊一點是很重要的:雖然我們解釋過單憑物質(zhì)財富是不足以使人滿足的,我們可絕不是說:人們在物質(zhì)上應該選取貧窮匱乏,而舍棄富裕豐足。經(jīng)濟發(fā)展顯然是有必要的。我們要突出地提出這點,是因為有一種反動的思想流派,它的理論宣揚:“既然西方人有了富裕卻仍然痛苦——那么,富裕就不是好東西。保持貧窮更為好些。這樣一來,人們會幸福愉快。”無論如何,這種不合邏輯的想法也是不能接受的。它認為富裕是人們痛苦的根源——而實際上,富裕也并沒有使人痛苦。不如說,單憑富裕是不足以使人們得到完全的滿足的。下列兩種說法大有不同:(甲)承認物質(zhì)財富不足以使人們得到完全滿足;(乙)聲稱物質(zhì)財富是人們?nèi)狈M足的根源。如果我們相信了認為富裕是不得滿足的根源,那么,我們就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既然富裕帶來不滿足,那么,貧窮就一定會帶來滿足。我們就會斷定:不論任何人,只要窮了就會幸??鞓?。于是,使人們保持在物質(zhì)上窮困的狀態(tài)就會成為一種目的。但是,物質(zhì)貧困能使人幸福滿足的證據(jù)又在哪里呢?根本沒有。這是一種可笑的想法。
有一些人認為物質(zhì)富裕和精神富裕是水火不能并存的。他們認為:我們不可能兩者兼得,二者只能取其一。他們認為:如果一個人在物質(zhì)上是富裕的,那么他必定自然而然地在精神上十分貧乏;而如果一個民族在物質(zhì)上是貧窮的,他們在精神上必然是富裕的。這又是另外一種想法。有一些人希望人民能夠享受物質(zhì)上的富裕或者經(jīng)濟發(fā)展,他們認為,如果人民精神上是富裕的,那么,在物質(zhì)上他們總要貧窮起來的。因而,他們認為,一個國家如果要實現(xiàn)經(jīng)濟進步,就必須放棄爭取精神進步的考慮和努力。于是,這種思想又會產(chǎn)生這樣的看法:究竟選擇物質(zhì)進步呢還是精神進步?究竟選擇物質(zhì)貧困呢還是精神貧困?他們不明白:物質(zhì)進步和精神進步兩者兼得是可能做得到的;物質(zhì)貧困和精神貧困兩者都是不必要的、不可取的。事實上,人們總是有物質(zhì)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因此,最成功的社會應該是物質(zhì)上和精神上都發(fā)達的社會。
①“閾下教言”(Subliminal instructions):對人的神經(jīng)來說,引起感覺的刺激的最小限叫“感覺閾限”。西方社會商業(yè)廣告盡量占有一切可能用的時間和空間,有時短暫、快速到了人們一次無法感覺的程度,叫“閾下宣傳”或“閾下教言”;但因為無限次重復,使人不能回避,終而受到潛意識的影響。——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