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興
有人認為,照相很容易,不就是咔嚓咔嚓,按動一下快門鈕嗎?其實,照相并不那么容易。
攝影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形式,如同其他形式一樣,要真正掌握攝影技術,是必須下苦工夫長期磨煉的。在實際生活中,有時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個學畫剛起步的人,是不可能畫出一幅象樣的作品的;而一個摸照相機不久的人,卻有可能拍出一張比較象樣的照片來。這說明,同繪畫相比,從某種角度上看,攝影不排斥一定成分的偶然性。然而偶然性畢竟替代不了必然性,因為這種成功決不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結(jié)果。只有具備了堅實的基礎和過硬的功力,才能得心應手地從事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
什么是攝影的堅實的基礎和過硬的功夫呢?我想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掌握必要的技術技能。攝影這門藝術,是與科學技術有著緊密關系的。因為攝影術本身,就是科學技術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同時又隨科學技術的進步發(fā)展而不斷革新。因此,為了能更好地駕馭手中的工具和了解器材的性能,略知一些與攝影術有關的物理學、化學學和電子技術常識,是不無幫助和補益的。另外,一些基本功的訓練也是不可忽視的。比如,在通常情況下,快門速度低于1/25秒,宜將照相機安置在三腳架或別的固定物體上進行拍攝,以免因手持相機不穩(wěn)而造成虛影。然而,有時不允許把照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這就得靠平時練就的功夫了。例如,“朱德、董必武同志視察第一汽車制造廠”這張照片(見封二,下同),拍攝時,車間里光線較暗,又無閃光照明可以借助,加上景物還有一定的深度,光圈和快門速度的組合必須是5.6、1/4秒;又由于人物活動隨時變化,相機是無法固定的,只能用手持的方法進行拍攝。結(jié)果,不僅影象清晰,而且人物的神情動作也得到了較好的表現(xiàn),現(xiàn)場光線比起閃光攝影前明后暗的效果來,也顯得更加真實、自然和生動。由此可見,即使在1/25秒以下、乃至1秒鐘這樣慢的快門速度,也是應該學會用手持相機拍攝,并確保影象清晰。
第二,要會運用技法技巧。攝影藝術,是在平面畫頁上再現(xiàn)具有三度空間的景物的造型藝術。它除了要考慮景物的取舍、光線的運用和角度的選擇等造型因素外,還要研究景物的布局和畫面的結(jié)構(gòu)等構(gòu)圖章法。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一張照片若要給人們提供一定的鑒賞價值,單靠好的題材和內(nèi)容是不夠的,還必須輔以與之相適應的技法技巧,以提高畫面形象的表現(xiàn)力。例如“農(nóng)民科學家、植棉能手吳吉昌”這張相片,拍攝時,為了突出人物主體,隱去雜亂無章的背景,采用了虛實相襯的手法;加上逆光的運用,使畫面景物增強了空間感和立體感。
第三,要深入實際,深入生活。任何藝術創(chuàng)作,都必須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只有厚積,才有薄發(fā)。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在創(chuàng)作《最后的晚餐》這一名作時,為了刻畫好猶大這個叛變者的個性,曾經(jīng)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天天跑到米蘭城的偏僻角落里,靜觀默察各式各樣的人物表情。最后,他把小偷被擒時的驚恐姿態(tài),投機商的奸詐嘴臉,無聊之徒的空虛神情,趁火打劫者的卑劣行徑,統(tǒng)統(tǒng)熟記于心,終于成功地描繪出了蘊含著豐富藝術語言的猶大頭象。在這方面,影畫是同理的。著名老攝影家黃翔同志,為了拍攝長城秋色,立意創(chuàng)新,曾一連幾年,每當紅葉遍山的季節(jié)都要登臨八達嶺,經(jīng)過反復琢磨才實現(xiàn)了創(chuàng)作的愿望。“蓬萊閣”這張照片,也是推敲再三才確定這樣來表現(xiàn)的。
第四,還要學點美學常識和文藝理論。搞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固然重要,但是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是不容易取得長足進步的。這是一切藝術創(chuàng)作成功的必由之路,攝影也不例外。
總之,攝影這一行,乍看起來象是容易,真要精熟卻很難。不過,只要能夠勤于學習,勇于實踐,鍥而不舍,攝影藝術也是不難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