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和
梁山原名良山。據(jù)史書記載,西漢景帝之梁孝弟王曾游獵于此,故改稱梁山。梁山由九個山峰組成,虎頭峰為最高峰,海拔一百九十七米,是當年宋江起義的山寨。
虎頭峰上,“聚義廳”等建筑早已不見了,石塊壘砌的橢圓形山寨殘垣尚存,整個山寨有十幾畝。在一塊平滑的石面上,有一碗口大的石窩,相傳是起義軍樹旗的旗桿窩。旗桿窩西邊,有個石砌的池子,據(jù)說是山寨的蓄水池。至今,山寨上可以撿到漢朝的筒瓦和板瓦殘片,可見遠在宋朝之前,這里就有廟宇房舍,宋江領導的起義軍在此安營扎寨是完全可能的。
今日梁山的風貌與《水滸》描寫的景色又有很大差別?!端疂G》稱梁山八百里水泊,處處蘆葦蒲草,滿目藕葉荷花?,F(xiàn)在走遍梁山縣,只有東北一個東平湖,東南有個蜀山湖,除此之外,便是巍峨山峰、坦蕩平原。《宋史·楊戩傳》中有“梁山濼,古巨野澤,綿豆數(shù)百里,濟鄆數(shù)州賴其捕魚之利”之說。宋、元以來,由于黃河泛濫,河水入湖,沉積的泥沙越來越多,湖底逐年升高,當年的“滄?!苯K于變成了今日的“桑田”?,F(xiàn)在,梁山、鄆城一帶,在四十米深的地下還挖出了宋代的瓷器。1958年,梁山西邊的魯里公社賈莊,開挖河道時,發(fā)掘出一條七丈多長的木制兵船。可見,《水滸》中描寫水泊梁山“深港水叉、蘆葦草蕩”,茫茫水泊八百里,并非施耐庵虛構。
(金石摘自1982年1月16《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