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文
在福建省東引島的海面上,一艘走私船停在我福建省長樂縣海星大隊的船隊旁。走私犯打開三用機,掏出手表,高喊著:“三塊表只要一百斤黃花魚就行,怎么樣?”“不換,魚是國家的,不能搞私人交易……”這支裝有七百擔黃花魚的船隊上的青年堅定地回答。
過去,面對白花花的銀元,五顏六色的衣料,廉價的電視機、三用機和手表,也曾有些青年冒出過邪念:這比出海打魚更有利可圖!還有人提議,在完成收購任務后,由集體用魚去換些三大件分給各戶自己用總可以吧!團支部發(fā)現(xiàn)這些思想苗頭,一方面組織青年回顧本大隊經(jīng)濟由窮變富,規(guī)模由小到大,設備由舊換新的歷程,體會在黨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勞動致富的光榮。另一方面,在提高覺悟的基礎上,發(fā)動群眾制定了反走私公約,并且不循私情,嚴格執(zhí)行。因而,多年來,這個地處海防前哨的大隊沒有一個青年因走私而犯法,32年來沒有一個青少年犯罪,被譽為“東海上一顆珍珠”。
在不時襲來的“精神污染”面前,這個大隊的團組織和青年,真象一顆珍珠那樣,顯示了令人欽羨的本質特征:她熱愛養(yǎng)育她的大?!鎳?;她自覺磨練,變得質地堅硬,自定“鄉(xiāng)規(guī)民約”堵塞了污染入內的空隙;她潔白無瑕,污泥濁水傾瀉沖刷,不沾污點,不失奪目光澤。俗話說:“常在河邊站,怎能不濕鞋”,然而,海星大隊的青年們“終年河邊站,一個未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