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熙績
這里選錄的兩則散文,代表了烏爾法特的具有濃厚民族風味的個人風格,那就是一方面清新質(zhì)樸,另一方面又精煉雋永。篇什短小,語言簡約,意味深長,已與散文詩沒有什么差別,同時還具有寓言的意味。
《生活》一則,是用喝水來打比喻,說明窮奢極欲的富貴人嘗不到生活的甜美滋味,只有勤勞儉樸的窮苦勞動者才能真正嘗到。道理極其深刻,比喻十分巧妙,意味深長,耐人尋思。
通篇只談喝水,只在最后一句才提到生活的滋味。因為嘗水的滋味和嘗生活的滋味,道理是一樣的。把喝水的道理談透了,那么品嘗生活滋味的道理也就容易理解了。所以只用最后一句稍微點一下全文的意義就豁然明朗了。
文章篇幅雖短,但層次分明、文意酣暢。從器皿的差別談起:富貴人和窮苦人喝的水是一樣的,差別只在裝水的器皿上。那么是否金杯裝的水就甜美些,土杯裝的水就苦澀些呢?不見得。接著闡明能否享受到水的甜美,關(guān)鍵不在盛水的器皿,而在飲水的人是否急切需要水,是否干渴。沙漠中疲渴的旅行者,在烈日下耕種的大汗淋漓的農(nóng)民,從山上下來的口干舌燥的牧羊人,最了解水的甜美,最知道水的滋味,最懂得水的可貴。而一個坐在綠蔭下靠椅上的人,雖然他有著漂亮的水壺、精致的茶杯,卻品不出水的甜美,因為他不勞動,不干渴,不那么需要水。喝水是這樣,吃飯又何嘗不是如此?于是,作者順理成章地把口渴與水味的關(guān)系這個比喻擴而大之,把饑餓與飯味的關(guān)系這個問題加進來一起說,這樣就更向“生活”靠近了一步。最后才用一句話,把喝水吃飯的道理,與能否懂得生活的滋味聯(lián)系起來,使我們領(lǐng)悟到,只有用勞動創(chuàng)造生活的人,最需要生活,最懂得生活的甜美;而那些無所事事,腦滿腸肥的富貴人,是體會不到也享受不到生活的甜美的。
《為人效勞的人》主要是譴責人們身上普遍存在的那種不識好與歹,只知趨炎附勢的不良習氣。從而贊頌?zāi)欠N不聲不響地樂于助人的高尚品德。
這篇的主要題旨在篇末才用一句話點出。前面大量描寫為人效勞的人的行動,是為了給讀者積累印象,為點明題旨蓄勢,以便更加突出那些趨炎附勢的人的不識好歹。
文中描寫為人效勞的人的高尚行為,都具體、形象(當然也是簡潔的),唯其如此,才能給讀者造成更生動更深刻的印象,才能更激起讀者對這些行為的崇敬和對世俗人們的義憤。請看,他所幫助的多是瞎子、酣睡未醒而有巨大危險的人、病危在寺廟的旅行者,這些都是不會知道他是誰,更不可能報答他的人,還有孩子們,沙漠中的缺水者、饑餓者,這些是最需要幫助的人。至于在清晨前為人們清掃道路,更是不容易引起人們注意的行動。這都體現(xiàn)出他的行為的高尚性。正因為高尚,更應(yīng)該受到人們的崇敬,但人們根本不注意、沒想到他,而對那些與自己的利益、前途攸關(guān)的達官貴人,卻一個個了解得異常清楚。這怎不令人痛心!這些簡潔而精煉的敘述確實是深刻而引人深思的。
(摘自四川人民出版社《外國散文欣賞》)
(插圖:耿旭)【作者簡介】
烏爾法特,阿富汗作家、詩人。一九○九年生,作過報刊編輯,任過阿富汗普什圖學會主席。作品很多,編印成集的有十多部,如《散文選》、《詩選》等。他主張文學與人民大眾的生活相聯(lián)系,其作品多以揭露社會黑暗、反對封建壓迫、同情人民疾苦為內(nèi)容,風格清新質(zhì)樸,藝術(shù)造詣很高,在阿富汗近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