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全
知識與思路有著密切的關系。愛因斯坦認為,知識貧乏會成為思路開拓的桎梏。因為隨著思路的伸展,需要從大腦的倉庫里提取相應的知識,如果這些知識在大腦里還是“空檔”,思維線索就會因此而中斷。例如,魏格納能夠萌生“大陸漂移”的想法,與其說是憑借靈感,不如說是依靠他長期治學所形成的厚實的知識根基。開始,他只熟悉大地測量學,后來才涉足古生物學,正是在他不斷擴大知識面的過程中,“大陸漂移”的新思路應運而生了。魏格納在《海陸變遷》第三版中說:1910年的一天,“我在閱讀世界地圖時,曾被大西洋兩岸的相似性所吸引,但是當時我也隨手丟開,并不認為具有什么重大意義”;次年,魏格納閱讀了不少有關地質(zhì)考查方面的論文,根據(jù)地質(zhì)學所提供的古生物的論據(jù),他確信巴西和非洲曾經(jīng)有過陸地連接。由于他把大地測量學和古生物學中的某些知識聯(lián)系起來思考,才建立了“大陸漂移”學說。
當然,知識的博和多與思路的廣而闊不能簡單地劃上等號。事實上,“學富五車”的人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思路閉塞、舉步不前也不乏其例。這就要求人們在重視知識積累的同時,還要不斷地優(yōu)化個體的知識結構。
一是知識的“序”化。要不斷地整理、加工、濃縮頭腦里儲存的知識,以提高自己的概括水平。心理學認為,概括水平越高,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就越不受具體情境的束縛,越有利于思路的縱橫伸展,左右逢源。
二是知識的“活”化。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除了不能生吞活剝地掌握知識外,還要注重知識的實際運用。做饅頭的面越揉越“活”,知識也是越用越“活”。
三是知識的“深”化。只有掌握的知識精深,在開拓思路時才能越過各種障礙。愛因斯坦在這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頗耐人尋味。當他由狹義相對論向廣義相對論拓展時,碰到過“非歐幾何學”這個“釘子”,使他不得不回過頭來,又用了7年時間深鉆這個問題,然后才建立了完整的相對論體系。他說:“我天真地認為,對一個物理學家來說,掌握好基本的數(shù)學概念就夠了,其余部分對于認識自然是并不重要的奢侈品,這個錯誤只好痛心地承認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