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校黨委、歷史系黨總支:
隨著最后一年的到來,我開始思考自己應當怎樣擔起一個大學畢業(yè)生應負的時代責任。
敦煌,位于祖國的西北邊疆,在戈壁灘上,在大沙漠中。去那里安家,要忍受“風頭如刀面如割”的嚴寒,忍受“黃沙萬里無人煙”的荒寂。但是,那里卻是我國古代文明遺跡的寶庫,也是振奮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
我曾在1982年7月10日的日記中寫道:“敦煌對我來說,既陌生,又親切。在學習中國美術史的過程中,我對敦煌藝術產(chǎn)生了特殊的感情,用文學語言說,我逐漸‘愛上她了。特別是看了徐遲的《祁連山下》,深為常書鴻先生的愛國熱情所感動。中華民族很需要這樣的奮斗者。我是個中國人,是個八十年代的青年,我們‘振興中華的口號決不是空喊的,我們要的是實實在在地努力工作,要的是有質(zhì)量的研究成果。
“敦煌是在我國的土地上,而外國人居然說:‘敦煌在中國,敦煌研究在日本。作為一個研究中國美術史的中國青年,我氣憤,我羞愧,我強烈地感到了時代的責任。我剛滿20歲,正是青春年華,也正是奮斗年華。我希望能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在沙漠上寫出奮斗者的詩篇,自豪地走上敦煌研究的國際講壇,以一個中國人的身份宣稱:‘敦煌在中國,敦煌研究也在中國!”
最近,為做畢業(yè)論文,我請假到敦煌莫高窟收集資料,從事實地考察,歷時一個月時間。原先聽人說的看不上電視、聽不清收音機的聲音,這都是事實。而且蔬菜品種也很單調(diào),生活是比較艱苦的。可是,那里有很多“學術荒地”需要人去開發(fā)。而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業(yè)務骨干,年齡一般又都在五十歲以上,很需要我們這些年輕的大學生去繼承他們開創(chuàng)的中國敦煌學研究事業(yè)。
我生在四川,長在天府,敦煌的自然條件對我來說,固然是艱苦的。但是,祖國和人民的需要高于一切。為了把我國的敦煌學研究搞上去,我自愿要求離開條件優(yōu)裕的故鄉(xiāng),到大沙漠中的莫高窟工作,做一名敦煌研究隊伍的“馬前卒”。
有人說:“八十年代的青年是垮掉的一代”,我不承認,我的同學們也不承認。我們將用自己的奮斗精神,證明八十年代的青年是有抱負、有作為的一代!
應屆畢業(yè)生寧強
1983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