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華 郭齊勇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得人類知識成幾何級數急速增加。據英國科學家詹姆斯·馬丁的推測,人類的科學知識在十九世紀是每五十年增加一倍;二十世紀中葉每十年增加一倍;七十年代每五年增加一倍。現在全世界每天有六千到八千篇學術論文發(fā)表,每隔二十個月,論文數字就會增加一倍。而現代許多跨學科的邊緣科學則要求學子非有多種學科知識不可,這更擴大了學子接受信息的容量。
近來讀到《洛克物性理論研究》(呂大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和《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谷書堂、宋則行主編,陜西人民出版社)。兩書分別在書前或章末附有內容提要,論點鮮明,層次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可以隨意選讀有關部分。另外,《中國社會科學》在每篇論文之前也附有提要或簡介。這實在是一種好方法,它不僅引導讀者在浩翰的知識海洋中有效地汲取于已有用的一粟,節(jié)省大量時間,而且能幫助讀者理解這些知識。呼吁作者和編者何妨一試?
補白
周仁強
歐洲理性思維歷史的巡禮
讀陳修齋、楊祖陶著《歐洲哲學史稿》
近讀陳修齋、楊祖陶的新作——《歐洲哲學史稿》,跟隨著者對歐洲理性思維的歷史進行了一番巡禮,感到頗有裨益。這部書說是新作,其實是兩位教授二十余載嘔心瀝血講授這一課程的結晶,一九七七年就由他們所執(zhí)教的武大哲學系鉛印成稿本,以后數易其稿,最近才得以正式出版。
哲學史是一種獨特的歷史,它不同于其它學科。比如生物學史,它本身并不是生物學,經濟學史也不是經濟學,語言學史更說不上是語言學。然而哲學史不同,它不僅展示哲學內容發(fā)展的外在的偶然的事實,尤其昭示哲學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和哲學內容本身。因此,哲學史自身就是哲學。由此可知,對于提高哲學修養(yǎng),鍛煉理論思維能力來說,閱讀哲學史是十分重要的。
歐洲哲學史上,流派、觀點異常眾多,哲學典籍汗牛充棟,思想資料紛然雜陳,揭示哲學思想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十分困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方法論,以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歐洲哲學史所作的大量的極為深刻的論述,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鑰匙。作者正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闡明歷史的。書中關于哲學發(fā)展的主要線索以及對一些具體流派、具體哲學家以至個別觀點的敘述,都力圖在宏觀和微觀上貫徹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哲學的黨性原則問題,是哲學史著作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妒犯濉纷髡甙盐ㄎ镏髁x與唯心主義的斗爭作為歐洲兩千多年哲學發(fā)展史的主線,具體地、歷史地描述了這一斗爭的各種表現形式。
黨派斗爭在古希臘哲學中就鮮明地存在著。列寧曾以柏拉圖和德謨克利特作為兩條路線的代表,指出古希臘以后的哲學斗爭是這兩種傾向或斗爭的繼續(xù)。《史稿》由此入手,明確清晰地勾勒出古希臘奴隸制時期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斗爭的線索,論證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哲學黨性原則的論斷。
如果作者僅僅以做到上述這一點為滿足,還算不得十分高明。《史稿》的出色之處在于,作者在邏輯地把握哲學史規(guī)律的同時,又具體地、真實地展示了哲學發(fā)展史的本來面貌,使人們認識到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不是呆板、機械、簡單的推演,而是活生生的,充滿種種偶然性的、復雜的發(fā)展過程?!妒犯濉废蛉藗冋故境鲞@一過程的豐富內容:歷史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不是單線條而是多線條的,不是平行發(fā)展而是犬牙交錯的。這里我們特別想提一提關于十七——十八世紀經驗論與唯理論的斗爭,以及經驗論、唯理論內部的斗爭?!妒犯濉穼@一段歷史的敘述是十分精彩的。
《史稿》把這場意義深遠的斗爭大致劃為三個階段,或三個回合。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唯心主義唯理論首先在英國遭到批判。經驗論者霍布斯抨擊了笛卡兒主張的“天賦觀念”。如果觀念是天賦的,它就應該永遠呈現在心中,可是當人們熟睡時,頭腦中無任何觀念,因此“天賦”之說是不成立的?!盎舨妓箤Φ芽▋旱奶熨x觀念學說的反駁,是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在近代最早的一次交鋒”(第230頁)。當然,霍布斯這樣的駁斥是不夠有力的。唯物主義經驗論的主要代表洛克比霍布斯要深刻得多。他指出,笛卡兒認為上帝的觀念是天賦的,是人們“普遍同意”的,可是許多民族和無神論者根本不同意上帝的觀念;即使人們普遍同意,也并不一定是天賦而來的,難道不可以通過其它途徑嗎?洛克說,如果承認了天賦觀念,則“懶惰者便省了探求之勞,懷疑者便停了搜索之苦”。洛克的結論是:觀念從經驗來。在笛卡兒的祖國,伽桑狄也對笛卡兒學說進行了批判。其結局,經驗論在英國獲勝,而在法國,盡管有伽桑狄的批判,笛卡兒為代表的唯理論卻占了上風。
這一回合,表面上看是兩軍對壘十分森嚴,其實是錯綜復雜的。笛卡兒本人是個二元論者,他是唯心主義唯理論的倡導者,可是在“物理學”中又堅持了機械唯物主義觀點,這些觀點竟同洛克的感覺論一道成為著名的法國唯物主義的思想來源。而洛克也并不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和經驗論者,在某些問題上他陷入了唯心主義,在另一些問題上又背離了經驗論立場,甚至向唯理論觀點“投降”。
第二個回合是唯心主義唯理論者萊布尼茲向洛克的進攻。萊布尼茲是自覺地站在柏拉圖路線一邊來批判洛克的,然而他也確實抓住了經驗論的形而上學弱點。第三個回合是貝克萊、休謨以唯心主義經驗論對唯物主義經驗論的斗爭。洛克學說中的缺陷,被進一步發(fā)展、夸大,并推向極端,以致貝克萊、休謨的學說一度占了統治地位。
除此之外,唯理論內部也是有唯心唯物之區(qū)分的。斯賓諾莎就是唯物主義唯理論的代表,他反對笛卡兒的唯心主義唯理論。
由此可見,哲學史上的斗爭是何等復雜?!妒犯濉穼@樣一段歷史沒有簡單化、概念化,而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作了引人入勝的闡述。
能從紛繁復雜的史實中把握哲學發(fā)展的脈絡,已屬不易;在表述中把此脈絡自然貫穿在一系列似乎是偶然的哲學事實和哲學觀點的縱橫交錯中,更需積學多年之功。陳先生之所以在《史稿》中能夠臻此,來自他平素對唯理論與經驗論的精深研究。記得聽先生們講課時,二位還著力講過唯理論經驗論各自在認識論上的貢獻和缺陷,今天應吸取何種教訓等,當時的感覺,好象一下子成熟了不少,至今記憶猶新??上н@部分內容無法一一寫進《史稿》中。
哲學的發(fā)展有十分特殊的內在規(guī)律,這就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難。例如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源的德國古典哲學,就曾被斯大林和一批蘇聯哲學家錯誤地認為是“對法國唯物主義的反動”。當然,這個案現在是基本上翻過來了??墒且宄@個問題,并不是十分簡單的事。的確,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德國古典哲學,與十八世紀法國哲學是如此不同:前者除費爾巴哈外,主要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徹底的唯心主義,后者是戰(zhàn)斗的唯物主義;前者以深刻的辯證法著稱,后者是形而上學唯物論的典型形態(tài);前者只是從理論上、在思辨中曲折地反對封建勢力,表現了德國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后者則公開與封建王權反動勢力進行了斗爭,表現了法國資產階級比較徹底的革命精神。那么,如何又能談得上德國古典哲學對法國哲學的繼承呢?專攻德國古典哲學的楊先生對此作了十分透徹的說明。他認為,德國古典哲學“是十七、十八世紀西歐先進哲學的直接繼續(xù)和必然發(fā)展。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它才能在當時整個西歐哲學界中演奏第一提琴,并成為西歐近代哲學歷史中一個新的更高的發(fā)展階段”(第403頁)。
對哲學史的思考方式本身就是哲學思維的方式?!妒犯濉纷髡呤沁@樣來論證問題的:第一,德國古典哲學家們明確地提出和肯定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這是在神學與上帝占統治地位的時代,不可能提出的問題。“沒有人能夠真正地超出他的時代,正如沒有人能夠超出他的皮膚”(黑格爾)。正是因為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們對中世紀神學和經院哲學的批判、對十七世紀盛行的以笛卡兒“形而上學”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義的批判,使經院哲學和形而上學衰落下來,從而創(chuàng)造了哲學理論突變的歷史背景,也給了德國古典哲學家們以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哲學時代的勇氣。于是哲學徹底擺脫了神學的禁錮,人們對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也成為可以公開提出來加以認識和討論的問題了;同時,對于哲學中的困難,也不必請出上帝來裁決,而是靠理論思維來解決了。第二,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對認識論的貢獻是巨大的,而科學認識論的兩個最重要前提是由法國唯物主義者奠定的。法國唯物主義者繼承了洛克的學說,并克服了洛克哲學中的唯心主義因素而發(fā)展成為較徹底的唯物主義反映論。法國“百科全書”派認為,人類知識的全部內容都來源于感覺,而感覺則來源于外部物質世界。這正是科學認識論的前提。只有在此基礎上,德國古典哲學家們才有可能去研究認識論中更深刻的問題,即從知識的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探討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第三,法國唯物主義由于自身的片面性,不可能公開鮮明地批判休謨的不可知論,反映出它必須走向辯證法的內在的否定力量。這就為德國古典哲學提出了不可回避的課題。
楊先生在《史稿》中的論證,表現了作者嚴密的理論思維能力,比較令人信服。我們不得不承認:德國古典哲學當然是對法國唯物主義的直接繼承和發(fā)展。
如同一切矛盾著的事物都受對立統一規(guī)律支配一樣,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矛盾也具有斗爭性與同一性。作者在哲學史研究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這一規(guī)律。如《史稿》對萊布尼茲哲學與狄德羅哲學之間的關系的闡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萊布尼茲是德國唯心主義唯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狄德羅是法國戰(zhàn)斗的唯物主義的領袖。《史稿》指出,他們各自代表的哲學陣營,是尖銳對立的;同時又告訴讀者,對于萊布尼茲哲學中某些有價值的成分,主要是有辯證法意義的思想,狄德羅在批判和摒棄其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的基礎上有所吸取。萊布尼茲在他的“單子論”中,提出單子作為實體應該具有能動的力而自己發(fā)展變化,應該具有質的多樣性;實體作為有生命的點,憑其知覺能反映全宇宙。這些思想都包含著可貴的辯證法因素。馬克思、列寧都肯定過萊布尼茲的辯證法思想,稱之為“特種的辯證法”、“非常深刻的辯證法”。萊布尼茲的“單子”是精神性實體,他的整個學說是唯心主義和僧侶主義的;但饒有趣味的是,以后唯物主義者狄德羅關于物質實體特性的論述,與萊布尼茲關于單子特性的論述幾乎完全一致。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轉化了。人們看到,唯物主義哲學家在與唯心主義者的斗爭中,在批判和否定其唯心主義的同時又吸取對方思想中的某些因素而豐富和發(fā)展了自己的唯物主義哲學(《史稿》中也敘述過另外一種情況:唯心主義者在與唯物主義者的斗爭中,在攻擊唯物主義的同時也吸收對方思想中的某些因素而使自己的唯心主義變得更加精巧)?!斑@種現象表現了哲學上兩條路線在對立基礎上的同一性,是值得我們重視和作進一步的研究的?!?第368頁)遺憾的是,陳先生曾有專文論述過的這一重要問題,在《史稿》中卻寫得比較簡略。
與國內已經出版的西方哲學通史性的著作比較,具體地細致地分析作為認識史的哲學史的內在規(guī)律,是本書的顯著特點?;蛘呖梢哉f,這是作者為哲學史研究的科學化而進行的可貴的嘗試。此外,引用原始資料十分豐富,是本書的又一特色。這對于大多數由于條件限制不能多看自古代以迄馬克思主義產生前的西方哲學原著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個極大的便利。
掩卷凝思,未免感到該書還有些令人不滿足的地方。恩格斯曾強調過邏輯的研究方式,列寧更是把人類認識看作是一連串的邏輯發(fā)展的圓圈(這個思想是從黑格爾那里來的)?!妒犯濉穼Υ孙@然突出不夠,讀者不能清晰地看到兩千多年歐洲人思維發(fā)展的各個圓圈的起點與終點,也不好把握其中各個小圓圈的歷史過程。作為人類認識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范疇,也應該有它的歷史發(fā)展,并且也應該寫進哲學史中,《史稿》卻沒有系統地闡明各個時期范疇的演變。至于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家,是否應當列入哲學史,以及如何恰當地列入,都還值得研究。而作為教材,本書缺乏新穎別致的細目,這種技術上的忽視,令人頗感遺憾。
陳、楊二位師承賀麟先生,講授歐哲史多年,治學素以樸厚嚴謹著稱。他們的講堂,每每有人滿之患。老一點的同志或許還記得,在一九五七年初北京大學舉行的著名的中國哲學史討論會上,尚在而立之年的陳先生起而為鄭昕、賀麟諸師提出的公正評價唯心主義(將其作為認識運動發(fā)展史上的必要環(huán)節(jié))的正確意見辯護,而被關鋒等人扣上了“哲學史界的修正主義”的帽子。其后,李達同志組建武大哲學系,專程請陳來漢,主持哲學史教研室的工作。陳先生作為國內關于歐洲大陸哲學特別是萊布尼茲哲學的專家,不僅寫過一些有價值的論文,而且在譯著方面更是成果累累,近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萊布尼茨《人類理智新論》的中譯本便是他
一九八三年十月
(《歐洲哲學史稿》,陳修齋、楊祖陶著,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四月第一版,2.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