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國 朱永新
在一次國際心理學會議正在舉行的時候,突然從外面沖進一個村夫,后面追著一個黑人,手中揮舞著手槍。兩人在會場中追逐著,突然“砰”地一聲槍響,兩人又一起沖出門去。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前后不過二十秒鐘。
在與會者的驚慌情緒尚未平息的時候,會議主席卻笑嘻嘻地請所有與會者寫下他們目擊的經(jīng)過。原來這是一位心理學教授請求做的關于“注意”的實驗。結果,在上交的四十篇報告中,沒有一個人的記載是完全正確的。其中只有一篇錯誤少于20%,有十四篇的錯誤在20—40%之間,十二篇的錯誤在40—50%之間,十三篇的錯誤在50%以上。而且許多報告的細節(jié)是臆想出來的。雖然每個人都注意到兩人之中有一人是黑人,然而四十人中只有四人的報告說黑人是光頭,符合事實。其余有的說他戴了一頂便帽,有些甚至替他戴上了高帽子。關于他的衣服,雖然大多數(shù)都說他穿一件短衣,但有人說這件短衣是咖啡色的,有人說是紅色的,還有人說是有條紋的。而事實上,他穿的是一條白褲,一件黑短衫,系一條大而紅的領帶。
一般說來,科學家的注意力、觀察力都是比較敏銳的。達爾文曾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蹦敲?,這四十位心理學家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粗疏臆造呢?這與他們當時的注意狀態(tài)有關。
注意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是意識的警覺性和選擇性的表現(xiàn)。一切心理活動都必須有注意的參加,否則便不可能順利有效地發(fā)生、發(fā)展。注意是一個過程,它包含指向、集中、轉移三個階段。指向是注意過程的第一階段,即把意識活動朝向一定的客體;集中是注意過程的第二階段,即使意識活動深入到所要了解的事物中去;轉移是注意過程的第三階段,即主動地把意識活動從這一客體轉向另一客體。由于國際心理學會議上的“槍聲”發(fā)生前后不過二十秒鐘,心理學家很難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把從對會議的注意轉移到槍聲事件上,并很快指向、集中于它。而且受當時情緒緊張恐懼的干擾,就更加難于準確地觀察事件的一切細節(jié)了。
心理學家們失誤的另一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注意是無意注意。注意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無意注意是沒有自覺目的,也不需要任何努力的注意,它主要是由于客觀刺激物本身的特點引起的。
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各種活動中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例如,一個人偶然為某種活動所吸引,去從事這項活動,后來通過活動認識到它的重大意義,就自覺地、有目的地去從事這項活動,并在出現(xiàn)困難時仍然保持對該活動的注意,這就是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可以轉化為無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如剛從事某一工作,由于對他不熟悉,不感興趣,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這項工作上。但經(jīng)過一段時期,對這項工作熟悉了,發(fā)生興趣了,就可以無需意志努力而保持注意。這種注意仍是自覺的,有目的的,只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罷了,因此稱為“有意后注意”,這是一種高級類型的注意,它是從事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
(羅時金摘自《心理世界窺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