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十四五歲的少女來說,一面鏡子要比有趣的書更有用:她開始詳細研究自己的外貌。如果說在此以前“我”的形象只在手、腳、頭等一般的特征上,那么現(xiàn)在細節(jié)越來越明顯:眼睛、耳朵、嘴、臉的顏色、頭發(fā)、睫毛、頭的轉動、笑容、難以察覺的嘴唇的顫動、眼睛微微瞇縫的神態(tài)……都在時刻地變化著,每次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特色。多么微妙有趣!對自己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要花去許多日、月和春秋。有什么變化,該有什么打扮了。耳朵太凸出,留長頭發(fā)。嘴唇太薄,說話時不要把它們拉長。臉上老留著笑容也不行,皺皺眉頭,更嬌艷。
對“標準型”的追求,這里面也有自己的苦惱。我看到過很美貌的少男少女,他們卻認為自己不漂亮,只是因為不符合某個“標準”。那么這些標準從哪里來的呢?……這是電影、電視和美術明信片。
還有什么呢?已經(jīng)掌握了“標準型”美的高年級中學生。學會了“時髦”的微笑、頭的轉動、發(fā)式、走路姿勢、舉止態(tài)度……
如果少年只吸取現(xiàn)代美的外形,那么“德”方面的缺陷就是不可避免的。
有一位父親指著正在工作的一個人給兒子說:
“你看,他的面孔有多么美:體現(xiàn)出人的堅定意志和充沛的精力……”。
“有啥漂亮的?”兒子感到奇怪。必須給男孩子解釋男子美的標準。讓他認識到,如果男子的面容閃爍著智慧、善良和力量之光,永遠是美麗的。讓這種觀點成為少年塑造自己的新鑰匙。
有的孩子不喜歡自己的外貌,看不到自己的優(yōu)點,并為此而自卑。這種反射違拗癥,是在對自己不滿的這種積極情緒變?yōu)橄麡O情緒時產(chǎn)生的。
大人也不知為什么不愿向孩子說他們的優(yōu)點和品格,總是談缺點的多。……在這種否定結論的基礎上,形成反面的個性模型,孩子自己也討厭這種個性。這是一種很強烈的情緒,到后來孩子開始鄙視同他來往的人。不自愛,小看自己的孩子也會瞧不起別人,包括自己的親人。這種消極的自我意識,導致不健康的道德品行,在對周圍的人的態(tài)度上表現(xiàn)出來。
我們?yōu)槭裁床桓野押⒆拥膬?yōu)點和美德告訴他呢?
(畢元秀摘自《蘇聯(lián)畫報》198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