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 元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時代,在黑眼睛和藍眼睛中,會映照出不同色彩。當然這不是黑色和藍色的差別。文化、民主、習俗、情感等等現(xiàn)代素質的迥異,只是在這種黑色與藍色的對比中更易于顯現(xiàn)……
女光頭與隨遇而安
走進上海F大學的中外文化交流學院,外國留學生們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一種隨遇而安式的“放浪形骸”。瞧他們穿件短袖衫卻套件棉背心的奇怪服式,走到哪坐到哪,地上桌上全不管的架勢,太不拘小節(jié)了。
更讓我奇怪的是有兩個十分引人注目的大光頭。說他們是男的吧,偏他們有高高的胸脯、婀娜的體態(tài);說她們是女的吧,偏偏頭上寸發(fā)不留。我百思不解,便向一位中國教師請教,這兩個留學生果是法國的妙齡女郎,人相當漂亮、活潑可愛。原先她倆各有一頭垂肩金發(fā),誰見了都要夸上幾句——秀色可餐??筛缮兑陚€大光頭?女郎的回答很爽快:“這有什么關系?我們覺得剃光頭漂亮呵,管別人怎么說?!蔽业奶欤恋慕鸢l(fā)女郎剃光頭是為了更漂亮。她們光頭進、光頭出,招搖過市,果然自我感覺良好。事實上,對這兩個大光頭感到奇怪只是我們自己,別的留學生們也不會去說閑話。按照自己的意愿打扮自己,在她們看來是再正常不過了。
外國留學生確實很喜歡表現(xiàn)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比如學院里舉辦歌詠演唱會,那些外國留學生只要自以為能唱上幾句的,個個爭先恐后,唯恐失去了出頭露面的機會。就說那軍營式的寢室吧,也都一間間光怪陸離,“與他人不一樣”。有拆了床睡地鋪的,也有將自己的床布置得富麗堂皇的,在一個剃了光頭的金發(fā)女郎的寢室,我見到大塊的花布釘在天花板上,正中畫了條大蟒蛇,怪嚇人的。可那女郎自己喜歡。所以在他們眼中,廣闊的社會空間,恰是他們體現(xiàn)自己的個性、顯露自己價值的舞臺。
外國留學生的這種“標新立異”,在黑眼睛的中國人看來,恐怕是不以為然的。因為中國的傳統(tǒng)是講究隨大流、求一律、講大同的“隨遇而安”的。比如有這么一個中國少女曾向一位外國留學生說起自己的一些想法。每每春去夏來,她很想早一點穿上裙子,漂亮??墒敲看嗡疾桓以诎嗌蠋ь^先穿,老在想別人還沒穿裙子,我先穿了怪哦?別人要講閑話的。同樣到了冬天,她想穿棉衣時,也會想別人是否已經穿了。要她第一個穿,她總不敢,怕“與別人不一樣”。
聽那個留學生說罷這個例子,我啞然大笑。穿裙子也罷、穿棉衣也罷,這都是個人自己的事,何必考慮別人怎么說、要等別人一起穿呢?可這又是典型的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也許,這就是中外文化的不同和民族的差異。正如雄心和野心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在英語中都是同一個詞,全沒有這種涇渭判然的區(qū)分。因為中國人對“與眾不同”的人或事有著獨特的價值評估。倘然現(xiàn)在你叫一個秀發(fā)垂肩的中國姑娘去剃個大光頭,即使她自己有這樣的想法也不可能這樣去做。也許,將來會有中國的光頭女郎。
情感的保守與浪漫
對在中國如過街之鼠般的“第三者”,美國的馬琳女士發(fā)表了她的見解:“為什么會出現(xiàn)第三者?第一可能是原來的家庭已經無法維系了;第二可能人們希望有多渠道的情感交流。人的情感本來是很豐富的,為什么中國人老喜歡將它保守在某個狹小的空間?”
馬琳女士自以為是一個生活很嚴肅的人。在美國,她有丈夫和孩子,有個美滿的家庭。在國內,她就有個“第三者”,自己的情人;遠涉重洋到了中國,馬琳馬上又有了自己的情人。對此我很驚訝,她不是個生活很嚴肅的人么?馬琳女士這樣解釋:情人,是因為情感的需要。我并不主張性開放。我不掩飾個人情感流露,同時又珍惜和愛護我的家庭。這就是我生活的嚴肅性。
說實在的,馬琳女士的這種“浪漫與保守”的情感方式,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是不會贊同的,當然包括筆者。也許馬琳女士想要說明的只是人應該順從自己天生的情感,不要壓抑做人的權利。思于心則見于行,敢愛敢恨,也正是外國留學生們的一個特點。不論男女,只要誰看上了什么人,都可以直接了當地提出來;成就成,不成就拉倒。提出來的絕不會感到難為情,不好意思;拒絕的也客客氣氣,決不以為對方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因為愛和被愛,是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啊,憑什么不敢使用或嘲笑這神圣的權利呢?
看看馬琳女士對中國婚姻、戀愛、家庭問題的研究是蠻有意思的。馬琳女士似乎很有點“自知之明”,她知道要中國人學她這種“保守和浪漫”的生活準則,是不太可能的。她也很清楚民族的差異和倫理傳統(tǒng)的不同。但她確實感到中國人感情的流露太過含蓄,缺少一些現(xiàn)代應有的開放性。和馬琳士十分要好的一位中國姑娘,幾次相約馬琳女士,說要托辦件事。每次這姑娘又欲言無語,忸怩作態(tài)。原來她愛上了一位美國小伙子,卻不敢向他表露心跡,所以想請馬琳女士做個“介紹人”。介紹人,什么是介紹人?馬琳女士糊涂了,這一生中她恐怕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字眼。既然你愛他,就自己去找他嘛!為什么要悄悄的,怕被別人知道,還要托人“介紹”,多此一舉。當然,馬琳女士還是很熱心地做了“中國月老”。
恥談宮幃之事,不敢直抒自己的情懷,這確是中國人的普遍習慣。正象中國的很多情歌,《跑馬溜溜的山上》、《茉莉花》等等,旋律優(yōu)美,詞句漂亮,很吸引人??蓛热輩s象打啞謎,什么“怕被人家笑話”、“怕被看花的人罵”、“怕來年不發(fā)芽”,這么多的擔憂這么多的怕,就是不敢直說一個“愛”字,何苦呢?轉彎抹角。但是馬琳女士又發(fā)現(xiàn)一種與傳統(tǒng)的情感流露方式相矛盾的現(xiàn)象。馬琳女士很喜歡夜上海的外灘,恬靜宜人。但她常常心存顧忌,因為在外灘的防洪墻邊,綠蔭叢中,那一個接一個、一對挨一對摟抱在一起的情侶,動作行為之大膽粗放,實在讓她側目,不敢放眼。偶然晚上到公園散散步,到處的情侶愛伴也讓她簡直無法插足。哈,在美國也沒有這么開放,至少在公共場合沒有這么多的人有這么多的動作,這些人太羅曼蒂克了。
我無法解釋馬琳女士發(fā)現(xiàn)的這種中國人情感表現(xiàn)方式上的矛盾,正如我不理解馬琳女士的保守與浪漫。也許這是某種東西與傳統(tǒng)的沖突,也許這是某種開放和保守的交替,我不得而知。
“我和我們的思維定勢
美國的愛妮姑娘介紹了幾件她親身聞見的事:她曾經就一個問題詢問幾個中國學生的意見,請他們談談看法。學生見到提問的是美國人,回答十分小心,老是說“我們”認為怎樣怎樣。愛妮很生氣,說要知道的是“我”認為而不是“我們”認為。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愛妮聽到的仍然是“我們”認為。還有一次,愛妮和一位中國學生討論過老師講課的內容,感到可以商榷,就相約寫一篇論文,反駁老師的見解。但后來這位中國學生變卦了,說是自己的思路不對頭,因為老師總是對的。聽說中國的考試有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愛妮笑了:“為什么會有統(tǒng)一答案,難道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嗎?”
我覺得愛妮的疑惑是有道理的。
法國留學生伯思先生對于名聞天下的“揚州出美女”傳說的失望,似乎更能說明問題。作為一個法國人特有的浪漫,他特意到揚州去了,在揚州他穿街走巷,到處打探,可是他大失所望,揚州并沒有傳說中的那樣美女成群,伯思說:“我覺得這里重要的并不是揚州是否出美女,令人奇怪的是為什么有這么多的人對自己并不了解的東西道聽途說,信以為真。難道他們不能自己去看一看,用自己的腦子想一想嗎?”
為什么沒有“我”的想法,為什么只聽“我們”的意見,這確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作為生理的人,中國人并不少了大腦呀!同樣的上課,中國學生聽老師說什么他記什么,聽什么;外國留學生卻時時站起來,反駁老師的意見。譬如有個老師在課堂上解釋“寡婦”概念,說“是沒有男人的女人”。當下便有洋學生起來“更正”:“老師錯了。寡婦是結過婚死了丈夫的婦女”。不留面子。
久而久之,倒是愛妮小姐對“我”和“我們”的涵義有所理解:“中國人有非常強烈的‘思維定勢,喜歡按現(xiàn)存的模式思考問題”。我想恐怕不少的同胞和我一樣,對愛妮小姐的這香解釋雖然感到有幾分道理,但還是要存疑一二的。
(摘自《現(xiàn)代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