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基成
重讀《天演論》
一八九八年,當嚴復的《天演論》出版時,誰能料到這本薄薄的小冊子竟影響了中國二十世紀的歷史進程。嚴復的譯本共有五萬一千字左右,其中按語和夾在譯文中未加說明的嚴復自己的批語就近二萬字,幾乎占全作篇幅的五分之二。魯迅說《天演論》是“做”出來的,不無道理。
和赫胥黎的原作相比,嚴譯的不同處主要表現(xiàn)在按語、加譯、改譯及漏譯部分。以往的研究都已注意到了按語這明顯為譯者加上的部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譯者未加說明的增譯部分。這部分內容可分為:
一、對原作涉及的人事、文化背景等作一般性介紹。比如下篇“論五”,譯者在正文中加入了對《哈姆雷特》梗概性的劇情介紹;這大概是在中國較早介紹莎士比亞的文字。
二、譯者感情見解的直接發(fā)揮。上篇有一段是介紹天演規(guī)律。譯者在這后面加了長長的一段,以天演說和上帝造人說及中國的神話傳說如女媧造人,盤古開天地等進行對比,以顯示后者的荒誕無稽。
譯者更多的加譯是圍繞著保種救國這一主題而來的,這也是他最為關切、最易動情的地方。在“導言一”結尾,他加了一段斯賓塞的理論:
斯賓塞曰:天擇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爭存矣,而天又從其爭之后而擇之。一爭一擇,而變化之事出矣。
從文章一開始,譯者就很自覺地將《天演論》和斯賓塞的學說緊緊扣在一起。又如“導言八”,赫胥黎談及以汽電諸機來“增倍人畜之功力”;以醫(yī)療藥物來“救民之厲疾夭死”。嚴復緊接著加了自己的補充理解:
為以刑獄禁制,所以防強弱愚智之相欺奪也;為之陸海諸軍,所以御異族強鄰之相侵侮也。
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多加了兩個例子;然而這卻使得原先以文明社會和自然抗爭的主題延伸到人類社會內部的相爭相斗。作為這一思路的繼續(xù),譯者又加了一段對這社會危機的可能應付辦法:
故欲郅治之隆,必于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中,求其本也。故又為之學校庠序焉。學校庠序之制善,而后智仁勇之民興。智仁勇之民興,而有以為群力群策之資。而后其國乃一富而不可貧、一強而不可弱也。
以開民力、民智和民德作為保種救國的第一步,這是嚴復從斯賓塞學說中得來的見解,也是他在《論世變之亟》等政論文中的一貫主張。在這里,他將自己念念不忘的尋求富強的理論強加給了赫胥黎。
和加譯相比,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譯者對原作的改動。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Evolution一詞的翻譯及對“天演”一詞的選用。
“天演”一詞以往的研究都認為是對“Evolution”的翻譯;這很有道理。確實,這詞基本上可以和“進化”通用,但當我們仔細對照英文原文卻發(fā)現(xiàn)“天演”的含義還應包括對“The cosmic pro-cess”一詞的翻譯。請看下面這段文字:
原文:
That which endures is not one or another associationof living forms,but the process of whichthe cosmosis the product,and of which these are among the tran-sitory expressions.And in the living world,one of themost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is cosmic.process is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the competition of each withall,the result of which is the selection,that is to say,the survival of those forms which,on the whole,arebest adapted to the conditions which at any periodobtain;and which are,therefore,in that respect,andon1y in that respect,the fittest.
直譯:
“能夠持續(xù)下來的并不是各種生命形式的這種或那種結合,而是產(chǎn)生宇宙本身的過程。而各種生命形式的不同結合,不過是這個過程的一些暫時表現(xiàn)而已。在生物界,這種宇宙過程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生存斗爭及物種間的相互競爭,其結果就是選擇。這就是說,那些生存下來的生命形式,總的說來,都是最適應于在任何一時期的環(huán)境條件的。因此,在這方面,也僅僅在這方面,它們是最適者?!?/p>
嚴譯是:
“雖然天運變矣,而有不變者行乎其中。不變惟何,是名天演。以天演為體,而其用有二:曰物競;曰天擇;此萬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類為尤著。物競者,物爭直存也;以一物以與物物爭,或存或亡,而其效則歸于天擇。天擇者,物爭焉而獨存;則其存也,必有其所以存。必其所得于天之分,自致一己之能;與其所遭值之時與地,及凡周身以外之物力,有其相謀相劑者焉。夫而后獨免于亡,而足以自立也。而自其效而觀之,若是物特為天之所厚而擇焉以存也者,夫是之謂天擇。”
從中看出,“天演”首先是對“宇宙過程”Cosmic process——對“能夠持續(xù)下來的”內容及“不變者”的解釋——的直譯。問題在于,譯者有時又以“天行”來譯“Cosmic process”,他的翻譯手稿在這段譯文中亦沒有用“天演”這詞;這是否意味著用“天演”來譯“Cosmicprocess”只是他修改手稿時的偶然借用?
在赫胥黎看來,人類的全部歷史不過是整個宇宙進程的一部分。這一過程具有雙重含義:其一是狹義的,即和園藝過程(Hor-ticultural process)對立的處于自然狀態(tài)的宇宙過程,嚴復將其譯為“天行”;其二是廣義的。它既包括狹義的宇宙過程——天行,也包括園藝過程,嚴復譯為“天演”。這兩個過程都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果說前者是人與自然的原始關系,表現(xiàn)的是以生存競爭為特征的自然進化;那么,后者則是人與自然的、經(jīng)過人工改造的關系,表現(xiàn)的是以減少競爭為特征的人工進化。當赫胥黎說園藝過程,嚴格說來,就是宇宙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時,很顯然,這里的宇宙過程是廣義的。嚴復意識到這一區(qū)別,所以他將這段文字譯為“人治天行,同為天演”。
在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嚴譯的另一詞“人治”或“人倫治化”也混合了兩層意思:其一指園藝過程(Horticultural process);其二指倫理過程(Ethical process)。前一“人治”指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后一“人治”卻指人與人的關系。
《天演論》中出現(xiàn)的這種一詞兩義的混合源于赫胥黎。如果單從譯文本身看,很難一下子發(fā)現(xiàn)上述的混同處??墒侨绻麉⒄諊缽臀醋g的部分,對赫胥黎原作中語義的多重性就會看得更清楚些。
和赫胥黎原作比較,嚴復在《天演論》中比較重要的漏譯首先是關于宇宙進程和進化的關系,至少有二點重要的遺漏:第一,未譯出赫胥黎首先引進了“進化”的概念,并指出了宇宙過程和進化的密切聯(lián)系。他還指出,“進化不是對宇宙過程的解釋,而僅僅是對該過程的方法和結果的論述。”這些在嚴譯本中均付闕如。第二,完全略去了進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倒退蛻變,及從復雜到簡單的演變這樣的論述。這似乎不是偶然的。因為赫胥黎曾以“注”的方式在原作中說明“任何一種進化的理論,不僅必須與前進發(fā)展相一致,而且必須與同一條件下不定期的持續(xù)性以及倒退變化相一致?!边@也就是說,任何進化理論必須包含三重意義:前進、保存及倒退。而嚴復也將這一注完全略去未譯。
如果將譯者的改譯、加譯和漏譯及按語綜合起來考察,我們對他譯作改編的主觀意圖就會看得更清楚一些。
以天演代進化、將宇宙過程和進化等同起來,這就很自然地將進化原理推及一切領域。既然天演也包括人治、所謂人類及自然的發(fā)展不過是宇宙過程——天演的一部分,進化又和天演是同一詞,這就很順當?shù)爻霈F(xiàn)以進化——演說明宇宙一切的發(fā)展。嚴復于是強調天演的普遍性:“農商工兵語言文字之間,皆可以天演明其消息”,天演理論能“舉天地人形氣心性動植物之事而一貫之?!比绻f達爾文注重生物進化,赫胥黎涉及宇宙人類進化,嚴復則關切社會進化及迫在眉睫的民族生存。他將進化涉及的生物學、人類學直接引入生存學,“外種闖入,新競更起,往往年月以后,舊種漸湮,新種迭盛?!薄按嬲咧凉?,存亡之間,間不容緩?!眹缽偷膹娬{使得生存斗爭的氣氛加濃,緊迫感隨之出現(xiàn)。
和時間上緊迫相聯(lián)的是空間上的緊逼。赫胥黎較多談論的是整個人類社會、地球區(qū)域的進化;嚴復則一下子將進化推到局部區(qū)域,強調國際化環(huán)境的互通性:“中國非孤立島國或為雪山流沙之限?!边M化不只是將生存危機帶給一般人類,更是帶給具體民族。他以“美洲紅人”、“澳洲黑種”的逐年耗減為例來強化這種緊逼感。
嚴譯《天演論》不僅從時空上將進化的作用范圍推至極端,也同時將進化作用的程度推至頂點,在赫胥黎,進化還只是作為宇宙過程的最大特點之一;經(jīng)嚴復改動,將兩者等同,又以體用關系說明天演和物競天擇的聯(lián)系。這就使得邏輯推論結果出現(xiàn)了物競天擇是宇宙發(fā)展的唯一表現(xiàn)特點,這顯然和赫胥黎原意相去甚遠。
經(jīng)過嚴復的改編,進化成為“由簡入繁、由微生著”直線向前、日趨完善的單向發(fā)展過程。他于是很稱贊斯賓塞的進化觀:“任天演之自然,則必日進善,不日趨惡。”“而郅治必有時而臻者,其堅義至堅,殆難破也?!?/p>
嚴譯的另一重大改動表現(xiàn)在:由于略去了進化中出現(xiàn)的退化及周期性循環(huán)內容,進化成為向同一方向的不斷前進、日新月異,由此出現(xiàn)了以時間先后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如嚴復所說:
“人老則難以學新,治老則篤于守舊?!?/p>
“世道必進,后勝于今。”
這種將時間作為價值衡量的尺度還可以從他稍前發(fā)表的論文《論世變之亟》可以看出:
嘗謂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斷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勝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亂、一盛一衰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進無疆、既盛不可變衰、既治不可復亂為學術政化之極則。
將古今作不同價值判斷的同時,實際上也蘊含著將古今、新舊的絕然分開;這也反映了譯者對進化發(fā)展中保存及遺傳變異這些環(huán)節(jié)的忽視。事實上,基因遺傳和胚胎發(fā)展、變與不變是宇宙過程所以進化的不可缺少的不同側面。
嚴復對赫胥黎原作的改動,首先是基于赫胥黎原作語義的多重性。嚴格地說,赫胥黎、斯賓塞及嚴復有一共識,即都承認物競天擇在宇宙發(fā)展中的關鍵作用。赫胥黎指出,用于和宇宙過程抗衡的倫理學說本身就是進化的產(chǎn)物。一方面?zhèn)惱戆l(fā)展本身源于宇宙過程;另一方面又與之對衡,這就是宇宙過程通過人這一能思索的主體與宇宙過程通過自然狀態(tài)的表現(xiàn)來相互抗衡。天擇之所以在園藝過程中作用小一些,在人類社會沒很大影響,主要原因是人起了干涉、抑制作用。赫胥黎再三強調,若不是人擇的加入,天擇就會直接發(fā)揮作用,顯示其威力。斯賓塞說任天為治、赫胥黎要與宇宙過程抗爭,其前提卻很一致,即承認宇宙過程的巨大作用。赫胥黎要重新發(fā)掘人的良心本性及一切潛力,使之能與宇宙進程中的殘酷性一面抗爭,這本身也反映了進化及宇宙過程通過人這一能動體來起作用。赫胥黎提出三個層次的進化:Theevolntionofspecies,Theevolutionofvarities和Theevo-lutionofsociety以區(qū)別自然界、人與自然及人類社會關系的不同進化內容及特點,但毫無例外地,他們都承認了一般進化規(guī)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嚴復對赫胥黎原作的改動,也憑籍的是他對斯賓塞學說的了解。斯賓塞早在達爾文《物種起源》發(fā)表之前,就已試圖將進化理論解釋社會發(fā)展,他的進化公式的中心點是相信進化從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并貫穿從社會到宇宙的每個方面。也正是他,將社會進步和社會進化認同??梢赃@么說,嚴譯的改動實際上是以斯賓塞的理論來修正赫胥黎的學說,或突出赫胥黎學說的某一側面:其修正的方向或依循的準則是使進化理論絕對化,并與價值判斷緊密相聯(lián)。
這反映了中譯者嚴譯本人的思想傾向及情緒特點。嚴復是在英美法等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高度發(fā)展,并已威脅到中國生存的特定時空條件下著手翻譯《天演論》的。譯者作為“洞識知微之士”為這險惡環(huán)境而“驚心動魄”。因此,在譯文中時時流露出他的焦慮、激憤之情。首先他承認并強調危機、差距的存在;其次是提出消除危機、縮小差距的應急對策。由此,嚴譯的《天演論》雖出自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兩者的筆調卻相差很大:赫作行文舒緩,帶著幽默,著眼點是人在自然、在社會、在宇宙過程中的位置和作用,視野開闊,處處顯露著作者的自信和從容。嚴譯則行文峻急,帶著焦慮,著重的是社會民族的生存。譯者試圖以進化理論這一特定價值系統(tǒng)對已存事物及其復雜多樣和多變性作一明晰、斷然的說明。我們能從中感受到他關注民族國家生死存亡的拳拳之心,也能感受他的急迫、敏感及躁動不安。他常常帶著這些感覺去翻譯。比如在譯“Theinternalortheexternalinterestsofsociety”(社會的內在或外在利益)時,他用的是“國強”及“民富”。在斯賓塞的進化理論基礎上,他將進化愈演愈烈視為近百年的一般規(guī)律及現(xiàn)象,強調外界的壓力急峻會使變化本身加劇:“故變之疾徐,常視逼拶者之緩急。不可謂古之變率極漸,后之變率遂常如此而不能違也。”
嚴復的情緒心態(tài)反映他急于尋求一種理論學說,這不是形而上的追求,而是希望以此能找到醫(yī)治中國百病的藥方,找一總病源、開一總藥方,以一攬子解決問題;這是嚴復——或許也是相當一部分中國知識分子的共識。嚴復將進化論解釋成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的武器,正反映了他這種思維方式。他承續(xù)的實際上并不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雖然他介紹了達爾文的學說),而是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
《天演論》對赫胥黎原作是一種改編;那么,中國讀者對《天演論》的反應顯示他們自己的讀法——一種新的改編。
《天演論》對中國讀者的影響大致可分為兩階段:其一是圍繞著戊戌前后,其二是五四前后。嚴譯最先激發(fā)人的是“物競天擇”的理論。王國維曾談及《天演論》出版后的影響:“嗣是以后,達爾文、斯賓塞之名,騰于眾人之口;物競天擇之語,見于通俗之文?!辈淘嘣谝话司啪拍曜x《天演論》也注意的是“物競天擇”這一內容:
“閱侯官嚴氏所譯赫胥黎《天演論》二卷,大意謂物莫不始于物競,而存于天擇,而人則能以保群之術爭勝天行,惟是人之所以競物而勝者,在自營。而自營于群為兇德。故群術既進,自營必減,而競物之力亦減。且群術既進,生齒日繁,而人擇之術驗于植、動者,必不能施之于人,則物競之烈即乘過庶而起。是故天行、人治,終古相消長也?!?/p>
梁啟超的反應也很相似。他在一八九九年十二月三日《清議報》發(fā)表文章《自由書·豪杰之公腦》。他指出:“蓋生存競爭,天下萬物之公理也。既競爭則優(yōu)者必勝,劣者必敗,此又有生以來不可避免之公例也?!?/p>
因此,《天演論》首先提供或鼓勵人的——對大多數(shù)讀者來說——不是其新型的世界觀,而是類似于一種時事分析,及在這分析中時時流露的譯者的焦慮和激憤。隨著時間的流逝,感情的熱潮過去、情緒化的東西消退時,文本中蘊含著的思想方式等相對長久的成份開始發(fā)揮其影響;這就是和社會進化論相聯(lián)的價值判斷。
應當說,有少數(shù)人早在戊戌時期已經(jīng)提出過類似的看法,如康有為認為“新則壯,舊則老;新則鮮,舊則黯;新則活,舊則敗:天之理也?!比欢?,這種“唯新論”成為普遍風氣,則似乎是在五四前后。這種以時間發(fā)生、發(fā)展的順序來評定事物的價值,首先認為“新”就意味進步;其次是將新舊、古今對立,強調兩者之間的斷裂,不承認新舊、古今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連續(xù)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嚴復以《天演論》宣傳了以生存競爭、直線進化為特點的社會進化論后,一些敏銳之士曾對此提出不同或修正意見:如章太炎的“俱分進化論”強調進化和退化的同時存在;李石曾介紹的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指出互助和競爭同為進化的不同側面。到五四前,物競天擇、生存斗爭的理論逐漸為人淡忘,然而以“世道必進、后勝于今”演變出來的“唯新論”卻基本未受動搖,“棄舊圖新”、“一代勝過一代”作為一種基本思維方式深深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在五四后,“進化”這一詞逐漸為“創(chuàng)造”“革命”等字眼所替代,更突出了新舊、古今之間的隔絕與對立。
如果說,嚴譯因出于赫胥黎原著多少還保留著對進化意義多重性的解釋;那么,絕大多數(shù)中國讀者讀《天演論》則大多只注意進化的生存斗爭、直線發(fā)展這一面。整個譯者翻譯、讀者接受過程呈現(xiàn)著原作信息遞減現(xiàn)象。其原因首先在于譯者通過改譯、增譯及漏譯已有意無意以自己的思想愛好規(guī)定了讀者的閱讀方向。
這種信息遞減現(xiàn)象也反映了中國讀者本身的接受興趣和接受能力。進化論可分為生物的、宇宙的及社會的不同層次。如同嚴復,中國大多數(shù)讀者對生物進化論并沒多大興趣,這也需要一定的生物學等科學知識的基礎;他們對和中國社會現(xiàn)實聯(lián)系并不緊密的赫胥黎的宇宙進化內容也不熱衷;嚴復在赫胥黎著作中加入了大量的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卻正好迎合了他們的需要:這既滿足了他們對科學的崇敬及神奇心理,還鼓動了他們的愛國熱情,為他們指出了奮斗的方向。當時的中國讀者相信科學的功能,但這種相信并不建立在對科學理論形成過程的實驗檢驗,而更多出于一種信仰,即對尋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的宗教式渴求及神話般迷戀。這反映了讀者的需要層次,也反射出譯者的思維水準;其共通點是一種急于求成的實用傾向,雖說在戊戌時期著眼點是保種救國,在五四前后更多涉及道德文化領域,其基本思想模式卻很有相像之處。
我們不應該苛求前人。歷史發(fā)展常常不是按照后人認識的道路方式進行。我們不能要求歷史變革者作出超越一定歷史條件的公正、全面的選擇,正如我們也不能要求他們超越一定歷史條件去克服為后人看來是局限的東西。歷史就是局限,沒有這種局限,也就失去了由這種局限一起而來的特色,況且后人的眼光也不一定高明。
就目前我們所能知道的,在思想文化領域,并不一定存在著像科學技術發(fā)展那樣的層層遞進、蒸蒸日上的趨勢,人們喜歡用長江后浪推前浪來比喻形容新舊更替的迭進關系。事實上,一浪高過一浪只是就局部來看的現(xiàn)象,且浪與浪之間總是互有你我,并不那么涇渭分明,很難作一刀兩斷的劃分。且浪高到一定點就會退回到最低點,并非是無止境的向前推進。
宇宙過程并不就表現(xiàn)為進化,人類進化也不就意味著進步,時間順序不能簡單等同于價值判斷的標準。我們不必以棄舊來圖新。對整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應該是忠于守舊、樂于迎新,以消除緊張,減緩對立,讓社會發(fā)展有更多的連續(xù)性,讓歷史感在自己身上體現(xiàn)。
從容和舒緩不是奢侈的代名詞。
一九九一年五月于芝加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