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道生
做一個很高尚的、徹底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也許很難,但要做一個較少低級趣味的人是容易的,也是應(yīng)該做到的。
——本文作者
酸,有自然屬性上的酸,有社會屬性上的酸。
前者是指物質(zhì)的一種化學屬性,通常說的是在水溶液中進行電離而給出水和氫離子的化合物,這就是酸,具有醋的味道。一般人們可以通過味覺、嗅覺辨別出來。這種物質(zhì)的自然屬性(甜酸苦辣)中的酸,本無好壞,有人喜愛,有人討厭,純是一個中性詞。
而社會屬性上的“酸”,則是指對人的品行和做人方式的一種評價,因此,如果將“酸”字用到一個人的身上,稱“這個人真酸”時,就純粹是一個貶詞了。古時候,人們習慣上將一些迂腐、寒酸的文人稱作“酸秀才”,在范成大的《次韻和宗偉閱番樂》的詩中,就有“洗凈書生氣味酸”的句子。
當然,“酸”這個字,不僅僅用到“酸秀才”的身上,當有些人的行為(或是做人方式),令他人感到不舒服、肉麻時,人們往往就將“酸”字與這個人聯(lián)系在一起了。
于是,就有“這個人太酸”的評價。
那么,什么叫做人做得“太酸”呢?因為這純屬個人心理上的感覺和評價,因而“酸”字的含義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評價標準也就千差萬別。大致表現(xiàn)在以下這些方面:
一是“爭風吃醋”式的“酸”。
許多人以為“爭風吃醋”只在“男女關(guān)系”中發(fā)生,例如,當自己心愛的人(男的或女的都一樣)被他人“相中”時,就會有一種“說不出味道的酸溜溜的感覺”,就會“派生”出其他的社會行為,有的是生悶氣,有的借酒澆愁,有的找自己“心上人”算帳,有的甚至醋意大生,與“爭風者”鬧得不可開交。
其實,這種理解稍稍有點片面性。按筆者的認識,這種“酸溜溜的感覺”不一定只產(chǎn)生于男女之間的愛情關(guān)系中,實際上,當人與人處于一種“所屬關(guān)系”,如領(lǐng)導與被領(lǐng)導的關(guān)系時,眼看著曾經(jīng)對自己非常信任的領(lǐng)導居然變得信任他人而不信任自己時(即失寵),在心理上就會產(chǎn)生一種“說不出口的酸溜溜的感覺”。
當然,這種“酸”,首先是行為者本人的“自我感覺”所產(chǎn)生的一種“酸意”,接著他(她)便很快地將這種“酸意”反映到自已的行為之中,使其行為帶上了“酸”的特點,他人也感到“酸味”的存在,于是就說:“這個人真酸!”
二是“獻媚式”的“酸”。
一些人,為了個人的特殊目的對自己特定需要的人進行獻媚式的討好,因而做出使人強烈感受到“酸”的事來。
這種“獻媚式”的討好對象,其地位一般是要比自“大”或“高”的人(尤其是一些“有權(quán)有勢的人”),或是現(xiàn)在或?qū)韺ψ砸选坝玫弥钡娜恕?/p>
于是,在這些“用得著”的人面前,這些人一個勁兒地貶低自我,將自己罵得“狗血噴頭”(這種“貶”自已的目的是為了抬高討好對象的“偉大”和“雄才大略”)。如此一來,一個本來是堂堂正正的自我“縮”得小小的,老的變小的了,男的變女的了,甚至連自己說話的聲調(diào)都變得非常地矯揉造作起來,原有的做人的真實面具都被統(tǒng)統(tǒng)地拋掉,露出的只是一副“奴相”(甚至當孫子都成),時間一長,這些人的人格甚至都會可能發(fā)生變異,這種人,甚至連一點點起碼的人格和自尊都不要了。于是,在討好對象的面前就一個勁兒違心地、肉麻地吹捧,只要是好聽的形容詞都拿來使用,也不管對方能不能接受(有時反倒會弄巧成拙)。這在旁人的感覺里當然只能是太“酸”,甚至有點惡心。
三是“學究式”的“酸”。
這類“酸”又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書生氣的“酸”。這類人,似乎是不食人間煙火,不懂社會真情,一遇到問題,便引經(jīng)據(jù)典,之乎者也,滿口是老百姓聽不懂的詞匯,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然而架子卻特別大,顯示出很有學問的樣子,別人反感透頂,他仍然是津津樂道,一股子“酸味”。
另一類是“文痞式”的“酸”。這類“書生”很聰慧,也很狡猾,明知自已說的“理論”是一種謬論,明知自己寫的文章的確有點傷天害理,拿出來只能是有害于社會,有害于民眾,然而,為了賣身投靠,為了個人升遷,為了取媚,為了——總之為了一種只有自己才知道的自私目的,什么都顧不得了,于是,盡說昧良心的話,盡干喪盡良心的事,裝腔作勢,陳詞濫調(diào),擺出一副嚇人的架勢,盡說盡寫一些沒人要聽的、“酸味”十足的“屁話”?!拔母铩敝械囊ξ脑褪沁@種滿身“酸氣”的文人的一種典型。中國的政治運動為什么搞得那么“紅火”?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因為有不少“酸秀才”在其中起著興風作浪的作用。
一般來說,一個渾身散發(fā)著“酸氣”的人是為人們所瞧不起的,他們的人際關(guān)系也一定是很糟糕的。
為什么?
一是這種人往往都是沒有人格的人。這類人實際上只想高攀權(quán)勢,因此,渾身假模假樣的,說出的話,做出的動作,都是要給人看的,都是要取媚于他人的,缺乏人的自尊,沒有做人的骨氣,只想做他人的“裝飾品”或附庸。顯然,當人們從心底就瞧不起這種人時,怎能與這種人打交道呢?
二是這類人往往是無事生非的人。
這種人,表面上看起來正人君子的樣子,然而卻是十足的“小人”,為了“爭寵邀功”,為了獻媚,他們頗具害人之心。于是,經(jīng)常無事生非、在背后搞“小動作”的是他,兩面三刀、挑撥離間的也是他。試想,當一個人的為人受到他人高度提防時,怎能與他人搞得好人際關(guān)系呢?
三是這類人往往都是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的勢利小人。
其實,這類人的“酸味”——那種“裝腔作勢的忸怩”和“矯揉造作的溫柔”——都只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對“特定的人”才散發(fā)出來。而對待普通人,或者對待自認為地位比他低的人,那種“溫柔腔、溫柔調(diào)”就沒有了,代替的往往是簡單粗暴;那種矯揉造作的“孫子樣”也不見了,代替的卻是冷言冷語,還總是顯示出自己比他們“高貴”的樣子來。如此待人的不平等,得到的回報當然是人們對他(她)的更加蔑視和瞧不起。
在通常的情況下,這類人對自己的“酸相”是感覺不出來的(有時,也會覺得有點過分)。只有當自己裝“酸”的真實目的達不到時,而且變成“孤家寡人”,誰都瞧不起,誰都不愛搭理時,他才會真正感覺到“裝酸”所付出的代價實在是“不合算的”。
總之,做人不能太“酸”,不能“裝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