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帶著孩子進出國門的父母越來越多。從他們的嘴里,從電視、報紙、雜志等各種傳媒上,我們也就越來越多地聽到看到各種有關(guān)國外教育、特別是初等教育的信息。有些,讓我們這些一直在東方教育體系下長大的人確實感到很新鮮:
小學生每天下午兩三點鐘放學,家庭作業(yè)不超過半小時;
上課就跟玩兒差不多,不但用不著手背后,甚至還可以走動;
每個人的考試成績是保密的,只允許學生本人和家長查看。老師不會在班里公開,更不會搞班級、全年級排名,甚至把名字寫在黑板上……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前不久,恰好有一個機會,我們來到一所由外籍人員管理、外籍教師授課、招收外籍學生的國際學校。
走進這所學校的大門,我們便立刻置身于一個多彩的世界:走廊兩旁、教室四周都貼滿了五顏六色的畫,有各種彩色的掛圖,也有孩子們自己的作品。在這個彩色的世界里,孩子們顯得十分輕松、愉快……
當然,我們想尋覓的不只是這些表面的東西,我們更想了解的是,這里蘊涵著什么。
把知識"拌上糖"
在未參觀這所學校以前,我們一直認為西方學校的課堂仿佛只是一個游戲場,孩子們除了玩還是玩,在那么亂糟糟的環(huán)境里怎么能學知識呢?!我們的孩子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課堂紀律必須嚴明,才能把知識學扎實。
這間教室怎么這么嘈雜?走進去仔細一看,才知道學生們正在做 7字訣的游戲,每個孩子代表一個 7的倍數(shù),如 7、 14、 21……學生們一起背,背到誰代表的數(shù)字,誰就站起來。我們看了,不禁一笑,原來這種類似九九表的基礎(chǔ)知識無論在哪里都是要背的,只不過在這里教師采用了游戲的形式,實踐證明,效果很好。在游戲中,雖然課堂表面上有點亂,但所有的學生都深深地被教學內(nèi)容所吸引,注意力實際上是高度集中的。
這種游戲在這所學校里隨處可見,孩子在課堂上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提出來,無論提問內(nèi)容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是否有關(guān),隨時可以舉手要求提問討論,還可以分小組討論,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在這樣亂哄哄的環(huán)境里,孩子們還愿意學習嗎?還能學得進去知識嗎?對這個問題,范思樂校長用了一個糖和藥的形象比喻:孩子小的時候,不喜歡吃很苦的藥,為了治好他們的病,我們只好在藥里面放糖,小孩子喜歡吃糖,自然把藥也就一起吃進去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糖的比例越來越小。直到有一天,小孩子長大了,真正知道了藥的用處,便自覺地不再需要加糖了。我們在課堂里用的"糖"便是游戲。游戲不是教學的目的,而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我們的目標是要教會孩子們怎樣思考,正因為如此,基礎(chǔ)知識是一定要學的,否則他們用什么來思考,又思考什么呢?
我是誰?我就是我
也許是由于文化的差異和其他的種種原因,西方人更強調(diào)對自我的認識。在去學校的路上,同行的北京大學心理系的陳萍老師告訴我們,她在國外訪問期間,接觸到一些外國孩子,發(fā)現(xiàn)他們對自我的描述很具體、很生動,也很客觀。湊巧的是,在這所學校三年級的教室里,我們看到墻上貼著一張大大的彩色紙,紙上有三個醒目的大字" WHO I AM(告訴你我是誰)"。孩子在這個園地里自由地表述著對自己的評價或直截了當?shù)卣f出自己的心里話:
"我的長處是跑得快。"
"我的感覺好極了!"
"我希望我的朋友們都對我溫和、友善。"
"這個世界上最讓我心煩的就是我的弟弟妹妹了!"
在教室里,隨處可見從天花板上懸垂下來的彩色卡片,其中有一張上面這樣寫著:我就是我。而另一張的自信心就更足了:我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多可愛的孩子!多獨特的感受!
一位中國助教說:"在這里,孩子如果犯了錯誤,老師會和顏悅色地問一句你為什么會這樣做,你是怎樣想的,能說給我聽嗎。這種平等的交流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訓導,能使孩子們更準確地認識自我,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自己的心理感受,從而建立自信心。"
幼小的學生,大寫的人(上)--天津國際學校見聞本刊編輯部
這次沒打中怎么辦?
不知不覺中,樓道墻上的一幅招貼吸引了我們所有人的目光。招貼上兩只小老鼠正在打棒球,手中高舉著球棒的小老鼠問同伴:如果這次我打不中怎么辦?另一只回答:再來一次。
這種鼓勵孩子付出自己的努力,不要過分計較結(jié)果的招貼在學校里隨處可見,有漫畫,也有引經(jīng)據(jù)典的警句,其中最具有總結(jié)性的大概就是這句了:
不管成功與否,只要你盡力了,就沒有什么可羞恥的。
這種觀點并不僅僅表現(xiàn)在招貼上,更體現(xiàn)在老師的教學活動中。課堂上,孩子們回答老師的提問,我們很少聽到老師批評的話,我們聽到的幾乎都是:想一想,再想一想……
幼小的學生,大寫的人(上)--天津國際學校見聞本刊編輯部
獨自一人的考試
在學生上課時間參觀校內(nèi)圖書館,我們本只打算看一看他們收藏圖書和資料的情況,卻意外地看到一個學生坐在那里靜靜地寫著什么。原來,這名學生正在進行科學課考試,因為教室里太亂,老師就讓他到圖書館來完成。看到這情景,我們不禁有些詫異:"監(jiān)考老師在哪里?"范思樂校長回答:"考試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監(jiān)考。"
同行的袁大同老師說,他在美國的中學里也曾經(jīng)見到學生們進行數(shù)學考試的情形,同樣也沒有監(jiān)考老師,學生們自己在大廳找一個位置,惟一的要求是每兩人間隔 1米以上,相互之間不能交談。
在這里,作弊被每個人都視為是非??蓯u的行為,萬一發(fā)現(xiàn)有人作弊,處罰是極其嚴厲的。校長告訴我們,這是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明白:學習成績不好可以再努力,但不誠實卻不能被寬恕,我們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成為一個誠實的人。
這種從規(guī)定到自覺的過程對學生成長的影響也許比考試本身要大很多。
我畫的是我看到的
教孩子繪畫的方法我們大家都很熟悉:老師在黑板上畫出花或動物,讓孩子們在紙上畫出同樣的東西,誰畫得和老師的最像,誰就畫得最好。
而這所學校的老師怎樣做呢?他什么也不畫,只是對孩子們說:"畫一棵樹。"學生問:"怎么畫呢?"老師回答:"去看樹。"學生又問:"我應(yīng)該涂什么顏色?""你想涂什么顏色就可以涂什么顏色。""我應(yīng)該畫多大?""你覺得畫多大合適就畫多大。"老師告訴學生,你畫畫只是為了表達你自己。樹或高或矮,或粗或細都不重要。于是我們在參觀中看到了孩子們筆下那一棵棵獨具特色、神采各異,有些甚至有點怪異但卻充滿活力的樹……
這所位于東方的西方學校,注意到了中國老師較看重具體的技巧,而美國老師則更強調(diào)培養(yǎng)孩子們的觀察力和創(chuàng)造力;中國的老師太嚴格,而西方的老師則過于寬松。于是,他們的圖畫課分別由一位中國老師和一位美國老師任教,希望在二者之間找到一條更好的路,讓孩子能更好地表達自己。
談起畫畫,另一個給我們印象極深的事是在二年級的教室外貼著幾幅 1米長、半米寬的彩紙,上面是由一些稚嫩的筆道組成的和孩子的身體一樣大的人體型狀圖,在有些部位,孩子們還畫出了骨骼,活像 X光片。我們覺得十分有趣,便問:這是老師教的嗎?回答:學生們推選出一個同伴躺在紙上,大家描著他的身體畫出輪廓。其他的身體骨骼和內(nèi)臟都是孩子們根據(jù)自己平時看畫報、看電視的印象畫出來的。
假如你是林肯……
歷史課上,老師正在講美國的南北戰(zhàn)爭。大致介紹了一些歷史背景后,老師就開始提問:
為什么在當時的情景下,會發(fā)生這場戰(zhàn)爭?
當時的總統(tǒng)林肯為什么要支持北方的軍隊?
假如你是林肯,你會如何選擇?
南方軍隊的經(jīng)濟后盾更強大,為什么他們會失???
假如南方軍隊取得了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美國的今天會是怎樣的?
孩子們紛紛拿出自己在課前收集的有關(guān)南北戰(zhàn)爭的資料,有的詳細介紹奴隸制,認為林肯支持廢除奴隸制,解放黑奴是正義的;有的說這種分歧完全可以通過和平方式來解決,這場戰(zhàn)爭使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園……
最后,孩子們甚至分成兩派,分別代表支持南北雙方的國會議員、南北軍隊的統(tǒng)帥進行辯論……
這堂歷史課結(jié)束了,他們的爭論還沒有結(jié)果。
其實,無論孩子們的爭論最終的結(jié)果如何,這段歷史一定會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里。另外,熱烈的爭論不僅調(diào)動了孩子們的思維活力,也給了他們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
敲一下即可進入
這里的孩子是不是太隨意了,上課可以下座位,可以隨便提出任何與講課無關(guān)的問題……學校畢竟是集體活動的場所,都這么自由怎么行呢?
走進一個個教室我們才發(fā)現(xiàn),紀律在這所學校里同樣是必不可少的。每個教室的黑板旁都有強調(diào)紀律的紙條。下面是我們抄錄的三年級的紀律內(nèi)容:
服從命令。
舉手。
干凈、整潔。
做一個禮貌的聆聽者。
友愛。
完成作業(yè)。
如果讓你用顏色描述"紀律"這個詞,你可能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鐵灰色。但是在這里,它卻是彩色的。不僅這些強調(diào)紀律的紙條的顏色是富于變化的紅、黃、綠、藍,而且這些紀律條款也因孩子的班級而異,各有各的特點,老師執(zhí)行的方式更是靈活多變。
老師正在講課,學生舉起小手:"老師,昨天您講的……"老師微笑著說:"等老師把這一段講完,再請你講給大家聽,好嗎?"
課上了一段時間,孩子們有些疲勞了,開始交頭接耳。老師拍拍手:"來,來,讓我們分成小組討論一下好不好?"
……
就連威嚴的校長辦公室的門都是一付親切而又不失規(guī)矩的面孔:敲一下即可進入。
我們覺得,這種親切、溫和、充分考慮孩子生理和心理特點的執(zhí)行方式,也許使紀律這兩個字更容易植根于孩子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