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同
人有各種各樣的自然需求。如:社交的需求、得到尊重的需求、自我發(fā)展的需求、享有安靜的需求、得到認可的需求、被接納的需求以及被愛的需求等等。正是這些需求才使我們的行為有了動力。但是我們平時只看到人們表面的行為,很少去想行為背后人們的需求。就像我們看到人餓了要吃飯,很少考慮這其實是身體對熱量的需求;看到人渴了要喝水,也同樣很少想到身體對水分的需求一樣。這些需求一般藏在表面行為后邊,但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情緒,從而左右著我們的表現(xiàn)。
比如說,當你來到一個空氣清新、景色宜人的環(huán)境時,對“美好生活環(huán)境”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會從內(nèi)心感到一種由衷的愉悅。此時無論你做什么事都有興致:想跑、想喊、想唱,一句很平常的話就會使我們開懷大笑;反之在空氣污濁、嘈雜骯臟的環(huán)境里,我們就會感到疲勞、煩躁和壓抑,情緒異常低落,一點兒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能令自己失去風度。
由于這些需求不易被覺察或想到,所以很難引起人們的重視。這種情況帶來的問題是:人們常常針對別人的行為直接作出判斷和反應(yīng),而不去思考他的需求。
一個孩子在學(xué)校打籃球時受到大孩子的欺負,被尊重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回到家里把門摔得山響。父親厲聲吼道:“告訴你多少次了,關(guān)門輕一點兒,你怎么就是不長記性?!焙⒆臃薹薜氐闪烁赣H一眼,轉(zhuǎn)身跑進自己的房間,“砰”的一聲,門摔得更響了。
認識這一規(guī)律對我們來說起碼有以下幾點好處:
1.當別人的行為傷害到我們的情緒時,我們可以做到不直接對他們的行為作出反應(yīng),而是認真思考他們行為后面的需求是什么;
2.當自己的需求未得到滿足時,我們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不使自己反應(yīng)過度,有失大雅;
3.我們可以想到:孩子也有他們自己的需求,這些需求的滿足也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的情緒。這樣我們就會細心地去體會孩子的需求,保護他們的情緒,使他們有積極的表現(xiàn);
4.這不但有助于家長提高與孩子溝通的效果,而且有利于關(guān)系的融洽,久而久之,我們不僅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涵養(yǎng)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我們的孩子也會成為這種做法的直接受益者。因為,好的情緒定有好的表現(xiàn),好的表現(xiàn)必引來好的反應(yīng),好的反應(yīng)當然會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情緒。長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環(huán)。
當發(fā)現(xiàn)孩子(或者是我們周圍的人)情緒低落,表現(xiàn)很消極時,我們也可以由此想到:一定是他的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就促使我們?nèi)ゼ毿牡貙げ槠渲械脑颉?/p>
比如說,每個孩子都有享受與父母“肌膚之親”的需求,而父母卻常常因工作太忙而忽略了孩子的這一需求,有的甚至將孩子完全交給保姆或爺爺奶奶看管。孩子的自然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情緒就受到破壞。還有的家長往往不是反省自己的失職,反而對孩子暴跳如雷,更加重了孩子的精神壓力,使孩子的情緒更低落,并走向更消極的境況。如果家長平時多花些時間同他一起談話、游戲、擁抱、打鬧,孩子與家長親近的需求得到滿足,情緒安定了,心情改善了,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天生就知道將難以啟齒的事留在父母心情好的時候才說出來。因為人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情緒好,心里感到舒暢,就容易聽進別人的話,容易相互溝通???,連孩子都知道如何利用人的情緒。
我曾在國外的超市購物,那里買東西的人雖不是太多,可也不算少。一次,正當我彎腰挑選貨物時,聽到一聲“EXCUSSME”(對不起),我以為有人要跟我講話,連忙直起身來,一位顧客從我身邊1米左右的地方過去了,接著回頭對我說了聲“THANKYOU”(謝謝)!其實,即使他不理睬我,那空間也足夠他毫不費力地從我旁邊過去。我看到周圍其他的顧客也是同樣,每個人都盡量保持一定的距離,就好像人人身上都有一層透明的墻。每當距離別人太近時,就禮貌地道聲“對不起”。這舉止使人被尊重的需求得到了滿足,讓人覺得很愉快。后來很自然地我就學(xué)著他們的樣子去做,別人也都報之以微笑,感覺真是好極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開始,以這樣的態(tài)度對待周圍的人,盡可能為別人激發(fā)起好的情緒,那么自然、友好、舒適的寬松氣氛也一定會來到我們身邊。
破壞一個人的情緒帶來的必然是他消極的表現(xiàn)。而他消極的表現(xiàn)又會反過來破壞周圍人的情緒。所以壞情緒就像“流行病毒”一樣,很容易在人群中間播散開來。
有一個笑話說:一個護士上班前高高興興地到商場去買東西,不想被一個售貨員沖撞了幾句。索性東西也不買了,滿腹惱怒地去上班。正當她氣急敗壞地向同事講述這段經(jīng)歷時,有病人來打針。她就把這股氣全撒在了病人身上。病人的丈夫是出租車司機,妻子受到的虐待使他怒發(fā)沖冠,卻又奈何不得,只能一邊開車一邊同妻子一塊兒大罵護士的粗俗無禮。結(jié)果,一不留神撞倒一位女士。趕緊將其送到醫(yī)院,一進門,那護士喊道:“喲,這不是今天在商場跟我過不去的那位售貨員嗎?”
情緒這個東西有時成人都是很難控制的,對孩子來說就更是如此了。破壞他們的情緒不但會給他們帶來消極的影響,而且還必然殃及我們自己。
晴朗的早晨本來會使學(xué)生們異常興奮,大家正在教室里說說笑笑,忽然看到老師已站在教室講臺前,一臉的冰霜。剛才的笑容馬上從同學(xué)們的面頰上溜走了。
“不許講話!”老師大喝一聲,“昨天是哪個組值日?這也叫擦黑板?今天重做!”全班鴉雀無聲……“我告訴你們,以后哪個組再這么偷懶的話,我罰你們做一個星期的值日。還不趕快給我擦干凈……下面我們講新課。打開課本第34頁……”
教室安靜了,黑板也干凈了,可學(xué)生的情緒也完全被破壞了。老師,你還想讓學(xué)生聽你講課嗎?你在白白地浪費你自己的時間和心血。
由此看來,精心保護孩子(以及周圍人)的情緒真是太重要了。因為這是保護我們自己良好情緒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去年我參加了一個英語夏令營的準備會。營員來自多所不同的學(xué)校。為了讓大家很快就能夠像團隊一樣友好地學(xué)習生活,領(lǐng)隊將這些素不相識的學(xué)生聚集在一起,講了這樣一段很有哲理的話:
“同學(xué)們,你們想想看,對一個人來說,什么是最重要的?——滿足需求。是的,我們都想滿足自己的需求。因為這樣我們就有快樂的感覺。我們在家里的時候,是靠父母滿足我們的需求,靠朋友滿足我們的需求。現(xiàn)在我們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我們又怎么滿足自己的需求呢?我告訴你們:你先敏感別人的需求,盡量去滿足別人的需求,當你滿足別人的需求時,你自己的需求就一定會得到滿足。”
他的話不禁使我想起小時候做過的一個游戲:5個同學(xué)將1個同學(xué)圍在中間,每人只用一個手指分別托住中間這個同學(xué)的兩個腳跟、兩個食指和下巴。然后隨著一聲口令“起”,真是令人難以置信,5個手指竟然將中間這個學(xué)生抬了起來。這個游戲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大家愿意滿足你的需求,只需每人給你那么一點點兒,就足以讓你滿意富足。問題在于如何才能讓大家都愿意滿足你。其實答案也非常簡單,就像那位領(lǐng)隊說的:你先敏感別人的需求,盡量去滿足別人的需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