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岫茹
某公司職員小楊精明能干,深得總經(jīng)理的賞識。有一次,幾名同事與他一起出去玩,閑談中有人問:“小楊,咱們學歷都差不多,你還比我們年紀小,怎么總經(jīng)理那么喜歡你?如今你當了部門經(jīng)理,可比我們提拔得快多了,有什么秘訣,說出來給我們聽聽!”小楊漫不經(jīng)心地說:“哪有什么秘訣,我想主要是平時少說話,多做事,沒有把握的事可別輕易說大話。對上司有意見,你也要注意提意見的場合和方式,講究說話的口氣,別跟頭兒過不去,日子就會好過多了!”有個女同事卻說:“嗬,沒看出來,小楊年紀輕輕還挺世故老練,怪不得總經(jīng)理老夸獎他,咱們還真得學著點兒!”其他人也隨聲附和著。
可是,小楊聽著這話感到很刺耳,不禁尋思:是我太世故了嗎?他們是不是在罵我“圓滑,兩面派”?肯定同事們認為我投機取巧,才提拔得快。他越想越覺得委屈,自己可不是那種人,阿諛奉承,有意討領導喜歡的那一套,我可不會!我是憑自己的真誠和能力工作,如果同事們對自己有這樣的偏見,肯定對自己今后的事業(yè)發(fā)展和人際關系都會有不好的影響,這可怎么辦?于是,楊先生來到心理咨詢中心,向心理醫(yī)生說出了自己的疑慮。
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直爽、憨厚”是被贊美的性格,是誠實和豪爽的代名詞,而“世故、圓滑”是不折不扣的貶義詞,多是指小市儈或是奸詐、陰險和狡猾的人。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在人際交往和待人處事上產(chǎn)生了許多新的觀念,在觀念和價值觀方面也發(fā)生了轉(zhuǎn)變,直爽、誠實與世故、圓滑也不再是對立的了,它們有了新的含義,其中微妙的辯證關系很值得探討。
心理咨詢中的許多個案說明,在社會和生活實踐中,因人、因事、因時、因地的不同,為將一件事辦成功,在應對的態(tài)度和說話的方式上就會有所不同;一個有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人,也就能夠靈活地運用直爽與圓滑。所謂“世故”并不是壞事,而是指凡事順應自然,在待人處事上應學會因勢利導,順水推舟,以處理情境不同的事情,這是與人共處和適應社會所必須的能力,也是一種益于人際交往和事業(yè)發(fā)展的處世藝術。為了掌握這其中的規(guī)律,心理醫(yī)生與小楊及有類似問題的求詢者們進行過討論,總結(jié)_出在人際交往中應持的態(tài)度。
(1)對知己者,要直爽。對親人、知心朋友等了解你的人,遇事可直言相告,即使是你犯了錯誤或遇到挫折,也不必隱瞞,因為你一定會得到理解、安慰和幫助。即使別人暫時不理解你,也可以通過深入交談逐步達到心理溝通。
(2)有隱私,可婉言。如一位好朋友要向你借錢,你不想借,因為你的錢另有重要用途,你既不愿別人刨根問底,又不愿得罪朋友。那么,你就可以“編”一個比較合理的理由,以善意的謊言委婉說出不借的原因:真不湊巧,我剛買了××,你看再過一段時間好不好?有時,對親近的人也可以這樣做,不會傷感情。
(3)遇陌生者,有城府。在商業(yè)銷售、合同談判等場合,應該充滿自信心,表現(xiàn)得老練、穩(wěn)重,善于試探,步步為營,穩(wěn)扎穩(wěn)打,盡量掌握對方更多的信息,使對方保持對你的興趣和神秘感,而不輕易攤牌,這樣,你一定是個不折不扣的贏家。
(4)見可疑事,多審視。頭腦中要多幾根“弦兒”,對初次交往者不可輕信,多問幾個“為什么”,單刀直入、理直氣壯地考察對方,并要見機行事,便不至上當受騙,這是在社會競爭中自我保護的關鍵。
(5)遭兇殘者,善迂回。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自己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如果遇到違法犯罪分子,你又處于劣勢,不應只選擇強硬地反抗。不妨扮演一回“膽小鬼”,爭得時間,便可伺機尋求更保險的反抗、報警或求助的機會。
(6)辦棘手事,留后路。因為一件事的成功取決于諸多因素,外界和他人往往是自己無法掌握的因素,所以辦事之前少拍胸脯,不要輕易許諾什么,如果能夠提前或按時辦好,反而會使人欽佩和喜出望外。
(7)幫助弱者,必慷慨。無論是精神和錢物上援助弱者,都應盡力而為,不可自私退縮,這不僅是一個人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也是健康人格應有的特質(zhì)。
(8)求助之事,施“巧言”。為了得到別人幫助或求助重要的人物,你要學會說話“到位”,“順其所思,與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動”,便可達到你的目的。多說幾句“好聽的話”,你不會損失什么,并不是不著邊際的甜言蜜語,而是真摯得體、感人肺腑的語言能夠感染對方,使你順利地達到預期的目標。
(9)做敢言者,莫遲疑。作為公民或某單位的供職者,要敢怒敢言,不對貪官污吏阿諛奉承,該說的話要敢于說出來,自己的合法權益也要善于維護和力爭。也可以講究說話的場合、方法和技巧,但決不做逆來順受的“窩囊廢”。
(10)攻艱難事,要果敢。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事情,再艱難也要義無反顧地辦好,不可臨陣脫逃?!霸摮鍪謺r就出手”,才顯出你的獨特人格魅力,這種“直爽”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鈣質(zhì)”。
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推崇的是“多元化”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健全統(tǒng)一的人格也是一個豐富多采的“多面體”,而決非單一的“平面”。我們應該為小楊這樣的所謂“世故”者正名,應該稱這樣的人為“社會適應良好”者,這是現(xiàn)代人應具備的心理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