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若飛
印度,吉格瑪,8歲,桑艾姆,1歲半,她們是姐妹,每年冬天隨父母離開喜馬拉雅山來到冬季營地。(左圖)
美國 阿蘭 1歲半菲爾·波吉斯攝(右圖)
了解菲爾·波吉斯,開始于他的攝影作品《亞瑪——西藏女孩》,再后是《大眾攝影》1999年第4期中《相逢·咫尺·天涯——菲爾·波吉斯和他的攝影》,上有海蘭的介紹文章和菲爾·波吉斯的幾幅照片。雖然至今仍無法獲得菲爾·波吉斯更多的背景資料,但我自信憑著眼前有限的幾幅圖片,能夠印證他的藝術精神。
初見《亞瑪——西藏女孩》,就感受到一種平凡掩蓋著的神秘震撼。我被菲爾·波吉斯在攝影中透露出的人性關愛所深深感動。那時,我寧可把他想像成一個充滿慈愛的女性。他以一種母親的情懷珍視他鏡頭前的每一個對象。在他眼里,他們?nèi)寄敲疵利?、純潔、高貴。
這正是菲爾·波吉斯的攝影特點,使得他的作品在圖像泛濫的今天,仍然能夠叫人過目不忘。他超越諸多外在因素,以難得的真誠通過鏡頭與對象直接對話,在深深的溝通中,再現(xiàn)人性的光輝。誠如海蘭所說:“通過菲爾·波吉斯的照片,我們看到的是人類的共性,是那些屬于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之間的共性”。
從照片的環(huán)境可以看出,菲爾·波吉斯拍攝的大多是土著部落、邊遠貧困地區(qū)的小人物。在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達,物欲統(tǒng)治著一切的現(xiàn)代社會,這是一群被忽視的人。他們與現(xiàn)代文明存在的強烈反差,并沒有被文明人太多關注。
盡管我們無法直接體驗極度貧困的滋味,但是通過發(fā)達的傳媒和文明人立場的宣傳,我們多少對貧困國家和地區(qū)有個大致的概念:落后、愚昧、苦難。這也是菲爾·波吉斯原先的認識。他早年曾經(jīng)認為“土著人缺少物質(zhì)上的東西,區(qū)分他們?yōu)槭芸嗳恕薄?/p>
但是,當真正開始面對土著部落,他認識到“人類具有一些真正的特質(zhì),其中一種特質(zhì)的實質(zhì)就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他把這些概括為:食物、住所、情感歸屬以及奉獻的本能。
在人類生存最低基線上,菲爾·波吉斯一下子穿越了現(xiàn)代文明,穿越了人類社會固有觀念和物質(zhì)的障礙,回到生命的原始境地對人進行考察,從更本質(zhì)的角度觀照人的精神。這使他的藝術表達獲得了宗教意義,從而由“侵入”變?yōu)椤霸趫觥?,由表現(xiàn)轉(zhuǎn)為印證。從人類生存的共性出發(fā),菲爾·波吉斯更多地發(fā)現(xiàn)并再現(xiàn)了人類的精神共性。于是,在他眼里土著人的生活變成為“一切浪漫的代表”,他的照片從內(nèi)容到形式也都彌漫著一種高貴的浪漫氣質(zhì)。
由于對生命本原日益深刻的體驗,菲爾·波吉斯的攝影開始超越一般的傳播功利,而變?yōu)橐环N儀式——對真、善、美的禮贊和傳頌。在他的攝影行為里,單向的權力指向不存在了,而代之以交互、平等、和諧的溝通。他突破了權利、地位、財富、種族、階級等等的隔離和分別,使整個攝影過程變得莊嚴而神圣。攝影對他本人而言也具有了更多的生命涵義,在一次次的攝影行為里他獲得一次次的成長。菲爾·波吉斯自己說:‘我熱愛這個過程,特別是當它們有助于消除我原有的偏見和無根據(jù)的揣測時?!彪S著無端的偏見和揣測日漸消解,菲爾·波吉斯的心性同步提高。攝影,似乎是他凈化心靈的道具。
菲爾·波吉斯同時消除了讀者的偏見和揣測?!皼]有任何人有權力用‘落后和‘愚昧來形容其他的民族或種族?!狈茽枴げ菇?jīng)過長時間旅游和以心印心而領悟的結論,在他的攝影作品得到很好的驗證。無論是土著男孩,還是西藏女孩,一張張因地理、文化、歷史、血統(tǒng)和生活方式不同而相貌、表情各異的臉上,卻呈現(xiàn)出乎意想的一致的精神內(nèi)容,讓我們感到如此熟悉。似乎你所面對的這些相隔千萬里散落在地球不同角落的人,都是你的親人,你甚至可以感覺得到他們的鼻息,光憑直覺就可以解讀他們眼神里的全部語言含義?;蛟S是出于與人物內(nèi)在的統(tǒng)一相呼應的考慮,菲爾·波吉斯的作品同樣有著非常統(tǒng)一的圖式:一律的方形構圖,有環(huán)境特征的虛朦背景,直對鏡頭的眼睛,耀眼的眼神光,棕黃的古樸色調(diào),人物眼神都是那么平靜、無邪而略帶憂郁,這些無不成為感染人感動人的因素,于平靜透射出一種震撼的力量。他的照片沒有絲毫的獵奇色彩,沒有刻意表現(xiàn)什么,無非要告訴人們他自己所認識的一個道理:生存是如此地相同。菲爾·波吉斯企望用攝影的方式,超越種族、文化諸多世人認為重要的因素,挖掘出人類至深至純的“神性”——從平凡甚至貧窮人的人性里發(fā)現(xiàn)神性。
菲爾·波吉斯所選擇的題材與所表達的主題是兩個極端,而他卻把它們完美地揉合一起。這不是因為他攝影技藝超群,而是基于對人性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把人性從神性的桎梏里解放出來,使人的思想獲得極大的自由。但是,自由離開崇高的天性而被極端畸形發(fā)展后,就會強烈刺激欲望使人失守自己的心靈而沉溺于外在的物質(zhì)世界。時下世界性的物欲橫流,從某種意義說即是自由惡性膨脹的緣故?;菽茉凇读鎵?jīng)》中說:迷時佛是眾生,悟后眾生是佛。意思是說,人人具有佛陀般的智慧,只要覺悟了,就能發(fā)出人性的光輝。這智慧,這光輝,就是人深深內(nèi)在的“神性”。這并非有神論者所指的神。神性不在人的家世里,不在人的地位里,不在人的權力里,不在人的財富里。神性是內(nèi)在的,它是私欲放棄后的靈光顯現(xiàn),是人自性的閃現(xiàn)。這可能就是菲爾·波吉斯選擇在“文明人”看來非常落后的人群,來表達他心中主題的根本原因。
在人性光輝這個主題下,菲爾·波吉斯通過攝影同時提出了一個深刻問題:物質(zhì)發(fā)展與精神進化的關系。
任何國家、地區(qū)、種族的人類都經(jīng)歷過“土著部落”的生活,并在心靈深處烙下難以磨滅的印痕。對單純而貧困的原始生活的遙遠記憶,使我們對現(xiàn)存的土著人、窮苦人及其生活方式,自然而然表現(xiàn)出一種朦朧的親近感。達爾文的進化論表明,生物在不斷進化中,其實比生物進化快得多的是人類的物質(zhì)文明,今天我們早已將物質(zhì)極度貧困的生活拋在歷史的角落。那么,人的精神是否同步進化?榮格在非洲做了長時間深入的考察研究后,得出了令現(xiàn)代文明非常尷尬的結論:在物質(zhì)文明高速發(fā)展的過程中,人類的精神幾乎沒有什么進化。榮格借此提出了集體潛意識的理論。物質(zhì)文明的現(xiàn)代化與人類精神的原始性的矛盾,正是現(xiàn)代人心靈困惑的重要根源。物質(zhì)的豐裕并沒有給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以財富衡量一切的價值取向,使人類淪為物質(zhì)的奴隸。富貴奢糜的富豪生活后面,往往是空虛、頹廢、心靈的畸變。我想,興許人類的軀體及物質(zhì)生活方式的進化是與精神的退化相伴隨的,而菲爾·波吉斯鏡頭展示的,恰恰是一群最少受污染和保持人性的最高純度的人,無形之中成了現(xiàn)代文明的一個參照文本。這正是感動我們的原因,也是菲爾·波吉斯攝影作品的人文價值所在。
現(xiàn)代與原始形成強烈反差,貧窮與高貴卻水乳交融,菲爾·波吉斯把兩者同時呈現(xiàn)出來,為我們構造了一個極其矛盾的思維背景。面對菲爾·波吉斯的攝影作品,不禁萌生對人類遠古時代和發(fā)展中失落的許多寶貴東西的懷念,引發(fā)對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反思,以及對富裕與貧困、人的終極意義和心靈、宗教的深思。
世間萬物,人最寶貴。人所以寶貴,是因為人的精神迸射出的善與美的光輝。世間萬物,人最卑賤,因為私欲常常使人變得比任何猛獸更殘忍愚昧。因此覆蓋了人性的光芒。
菲爾·波吉斯的攝影行為,無意間重新證明了人類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貴性。在民族與民族、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的今天,在堆積如山的戰(zhàn)爭、災難的照片中,菲爾·波吉斯的作品顯得更加可貴,它們促使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人類文明。從這種意義說,菲爾·波吉斯的攝影是一種對現(xiàn)代文明的救贖行為。通過攝影,他超越了人文關懷而逐漸接近宗教關懷。
菲爾·波吉斯以西方人的實證思維契入宗教關懷,他因此獲得更多的人生感悟,并通過發(fā)現(xiàn)和再現(xiàn)人性的光輝而增強了自己的光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