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代西康地區(qū)期刊之述略
歷史上的西康,包括今四川甘孜、涼山、雅安以及西藏東部地方,是我國藏族、彝族聚居地之一。三四十年代,西康位置特殊,作用重要,既是國民政府加強藏區(qū)統治的前沿,又是抗日的后方,曾一度藏學研究繁榮。周曉晴發(fā)表在《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二期上的文章,集中介紹了這一歷史時期的報刊及特點。西康當時有關藏族的報刊約30多種,黨政軍報刊主要有《邊政》月刊、《邊政》季刊、《西康新聞》、《西康國民日報》、《西康特區(qū)政務委員會周年匯刊》、《戌聲周報》《西康省政府公報》、《邊疆通訊》等;科研及民間社團期刊有《新亞細亞》、《康藏前鋒》、《邊事研究》、《新西康》、《康導月刊》、《邊疆研究通訊》、《邊政公論》、《康藏建設》、《康藏研究月刊》、《邊政導報 》等; 此外還有特殊機構編輯的期刊如《川邊委刊》、《邊疆服務》和幾種英文刊物,后者在國外知名度很高。在眾多刊物中,《康導月刊》和《戌聲周報》較為出色,刊物針對性強,不僅反映了康屬政治、經濟、宗教、教育等現狀及解決措施,也集中了當地政學界漢藏人士實地從政經驗之所得,是了解分析當年四川藏區(qū)情況的基本資料。政史類的如《二十年康政得失概要》、《西康從政之回顧與前瞻》、《清末川滇邊務大臣衙門之組織》、《康區(qū)概況》、《西康地圖譜》、《趙爾豐如何解決西康交通問題》等。經濟類的如《巴安六玉收糧烏拉獎勵等費是否應照陳例支撥》、《西康采金事業(yè)之回顧與前瞻》、《再談西康奇藥獨一味》等。實地調查類的如《瞻化上瞻區(qū)調查記》、《康志游記》、《瀘定導游》等。此外還有若干特輯如《如何建設新西康專號》、《烏拉差役專號》、《西康教育特輯》、《西康攝影特輯》等?!缎缏曋軋蟆废诞數伛v軍在理塘創(chuàng)辦,從1936年到1940年共出198期,以漢文為主。 欄目有簡論、西康風志、特載、專著、西康史料鱗爪,每期還有傳說、故事等形式的藏文文稿。 該報還為一些特殊事件出版特刊,如113期為慶祝西康省政府成立特刊等。
近代以來格魯派衰微的原因
佛教作為一種宗教文化現象傳入西藏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tài),熏陶民族性格,影響民俗,改變了社會觀念和民眾的文化心理狀態(tài),它的興衰對藏民族有很大的影響。許得存發(fā)表在《西藏研究》2000年第一期上的文章研究了格魯派興衰的原因。文章認為西藏社會進入近代以后,隨著種種矛盾加劇,西藏封建農奴制社會日益墮落、腐朽,藏傳佛教文化已在封建農奴制的盡頭徘徊,面臨著改革。廣大僧人走出禁欲的殿堂,把興趣轉向世俗事務,參與政治活動的欲望高漲,沒有更多地考慮傳統佛教向近現代社會嬗變和適應的問題,忽視了佛法修養(yǎng),拒絕接受外來文化,以在雪域圣土固守傳統佛教而自樂,從而導致了藏傳佛教特別是格魯派的衰微。文章研究了佛教的傳入與發(fā)展,指出宗喀巴宗教改革以后,逐步建立起以格魯派為核心的集權統治和強大的寺廟經濟,在此后的一些年里,僧尼人數急劇增加。到了清光緒八年,西藏有寺廟2000多座,僧尼70多萬人,寺多而混亂,僧多而渙散,其中隱藏了巨大的內患。十七世紀以后,西藏基本上形成了格魯派一統天下的格局,寧瑪、薩迦、噶舉等顯赫一時的大教派雖有自己獨立的宗教活動和經濟,但在政治上服從噶廈領導,受制于格魯派。這時的佛教不再是思想信仰,而同封建領主專政結為一體,寺廟特權形成和加強,導致農牧民生活更加貧困,他們?yōu)榱私鉀Q吃穿和逃避徭役,大量出家,將寺院當作避難所,而真正希望過禁欲生活苦修佛法的只是極少數。歸納起來,其衰微的原因為:1、管理不善,教規(guī)廢弛,學經制度落后,僧尼素質差。2、僧人熱戀政治,放松了僧才教育。3、社會經濟衰退影響到寺院經濟,同時也制約了佛教的發(fā)展。 4、封閉式教育和傳統的直接傳播方式,將佛教局限在狹小的圈子里,宗教生活因此而轉向神秘主義,改變了佛教的某些基本教義,扼殺了其應有的文化色彩和生命力。 5、外國勢力的介入,破壞了正常的宗教秩序,破壞社會安定,各種矛盾加劇,使佛教失去了發(fā)展環(huán)境。特別是在外國勢力的鼓動下,一部分專權貴族和上層僧人對抗中央搞分裂,宗教首領叛國外逃,不僅是格魯派衰退的罪魁,也是整個藏傳佛教的禍首。
藏語方言時態(tài)助詞研究
現代藏語中有一類加在動詞后面表示動作時間關系的語法功能詞,稱作時態(tài)助詞。周毛草發(fā)表在《民族語文》1999第六期上的文章,將藏語拉薩話、昌都話、夏河語所代表的藏語中的三大方言的時態(tài)動詞作了比較,探討它們的構成、功能和來源?,F代藏語在表達未來時、現在時和過去時的構成方式和表現形式在書面語中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動詞本身內部變化為表現形式的單一結構類型;另一種以動詞的不同形式加相應時間意義的虛詞等成分共同構成的分析形式。而在方言口語中,只有第二種分析形式,而且其表現形式也因助詞等虛詞的運用而變得復雜化。分析形式在書面和方言中的組合方式是相同的:表動作時間及狀態(tài)意義的成分須加在動詞詞根后面。在時態(tài)助詞的用法和功能上,拉薩話和昌都話比較相同,即現在時由虛詞加虛化存在動詞表示,未來時由虛詞加虛化判斷動詞表示,過去時由詞綴或虛詞加虛化判斷動詞表示。夏河話的三種時態(tài)的構成,現在時直接由虛詞表示,過去時基本由虛化動詞和虛化動詞加虛詞表示。書面語的構成形式是,現在時直接加虛詞或虛詞加虛化存在動詞表示,未來時由詞綴加虛詞表示,過去時由虛詞直接表示。
藏語時態(tài)助詞的使用,現代書面語靈活性較強,一般動詞內部的屈折變化和動詞加相應時間意義的虛詞這兩種構成方式可選其一,所表達時間的語法意義不變。這種表時態(tài)的虛詞在語法意義的表達中可有可無的現象,說明這類虛詞的運用及語法功能的強弱在現代書面語和方言中不是平行發(fā)展的。書面語相對于方言口語可以說是處于句法分析化的萌芽階段。文章詳細分析了時態(tài)助詞在書面語與口語中與人稱的關系。
藏語的時態(tài)助詞多由相關語義的實詞虛化而來,主要來源于動詞的虛化。文章最后說,藏語時態(tài)助詞,既保留了歷史的痕跡,又因時間變遷使三個地方方言各具地方特色。拉薩話過去、現在、未來三時,昌都話過去時的表現形式和夏河話現在、過去時的表現形式與書面語相差較大。三地方言間三時的形式,拉薩話與夏河話差別較大,與昌都較接近。語音上三地話也有差別,但拉薩與昌都話較接近。來源上,昌都與夏河的未來時時態(tài)助詞同源,兩地與拉薩現在時大體同源但仍有區(qū)別,主要表現在人稱的對應關系上。三地的過去時來源各異,盡管如此,它們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相近或相同的語法意義。
康區(qū)藏族的一妻多夫家庭
張建世發(fā)表在《西藏研究》2000年第一期的文章,是他在昌都社會調查的成果。
歷史上康區(qū)包括昌都、甘孜、玉樹、迪慶等地,據研究這些地方都有一妻多夫的情況存在。在昌都,據色扎部落頭人回憶,以前各宗都有多少不等的一妻多夫家庭。
民主改革前丁青宗色扎部約500戶人家,一妻多夫家庭超過50%。 1997年昌都牧區(qū)妥巴鄉(xiāng)調查了19戶人家, 一夫一妻制10戶,一妻多夫家庭9戶,占47%,在左貢縣北部的東壩鄉(xiāng)、中林鄉(xiāng)等,一妻多夫婚較多,超過一半。在南部的鄉(xiāng)里,則主要是一夫一妻婚。在昌都俄洛鄉(xiāng)調查了18戶,都是一夫一妻家庭。總體而言,昌都地區(qū)以前也以一夫一妻為主,一妻多夫次之,一夫多妻極少。一妻多夫呈不均衡狀態(tài)分布,在一些地方還超過一夫一妻家庭。藏族傳統的一妻多夫家庭有兄弟共妻,朋友共妻和極個別的父子共妻幾種形式,其中占絕大多數的是兄弟共妻。這種婚姻存在的社會文化原因很多,從老百姓的角度看,農牧民對一妻多夫持肯定態(tài)度,特別在一妻多夫家庭較多的地區(qū)。主要是認為幾兄弟共娶一個妻子,家庭財產不分散,家里男人多勞動力多日子好過。從學者的分析看,認為一妻多夫的地方生活水平都很低,財產積累不容易,特別珍惜,加上勞役多勞動力缺乏,因此實行多夫制。作者認為,除此之外,一妻多夫婚姻的存在還與當地的禁婚習俗有關??祬^(qū)的婚姻禁忌不盡相同,有三代、五代、甚至七代禁婚的,還有凡有血緣關系都禁婚,但是在此外的性關系都較寬松,而兄弟共妻和朋友共妻都沒有傳統婚姻中的最基本的禁婚原則,因此多夫制自然會得到文化的支持。再者藏族傳統基層社會的整合主要靠的是宗教和地緣組織,表現出的家庭世系觀念不強,繼承權主要是家庭財產的繼承,而且對婚生和非婚生子女并無區(qū)別,這種習慣為一妻多夫家庭妥善解決子女問題提供了傳統的文化基礎。
談江孜在西藏歷史上的地位
如今,年楚河畔高聳的宗山抗英遺址、獨特的白居寺和遺存的貴族莊園,已成為江孜古城的歷史見證。陳鋼發(fā)表在《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三期上的文章,論述了江孜在歷史上重要的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文章說江孜的形成,大約有六七百年的歷史。古時,那里僅是一個僻靜肥沃的鄉(xiāng)村。法王白闊贊曾在宗山建宮居住。到薩迦時期,薩迦政權囊欽(內務長官)在宗山正式重建宮殿,稱之為杰卡爾孜,簡稱“杰孜”,江孜地名始于這座宮殿名。這座城池建立數 百年來,其作用主要表現在:1、江孜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邊防要隘的重要地位。江孜,在前藏西南,后藏東北,面山背水,為前后藏交通重地,又是通往不丹、錫金的要道,是西藏內戰(zhàn)或防御外侵的要隘。歷史上1727年西藏內部衛(wèi)藏戰(zhàn)爭和20世紀初英國侵略西藏戰(zhàn)爭,都是以江孜為要隘,進行對峙和抗擊的。清朝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也曾在此設重兵駐守,可見其在西藏軍事戰(zhàn)略史上的舉足輕重的地位。 2、江孜貴族是西藏地方政府政治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江孜位于年楚河肥沃的平原地帶,因此這里集中了許多貴族,主要有噶錫、帕拉、噶雪、江樂金等家族,他們以江孜殷實的莊園財富作后盾而進入噶廈政府,擔任主要角色。如噶錫家族的康濟鼐,就曾總理西藏事務。從1728年到1959年,江孜貴族在噶廈中的席位數約30多個,成為西藏政府地方勢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江孜貿易的發(fā)展,推動了西藏貿易的繁榮。西藏貿易往來,拉薩是云集之所,而江孜 位于薩迦、日喀則之東,亞東關口之北,是三地往拉薩的必經之地,許多佛教徒 和商賈之人匯聚于此,形成江孜貿易市場。1904年以后,西藏地方政府開放了江孜商埠,江孜的貿易數量和規(guī)模逐漸擴大,貿易地位大為提高,有力地推動了西 藏貿易的發(fā)展。4、江孜白居寺的建立,成為西藏佛教文化的一朵奇葩。由于江孜 便利的交通和貿易的發(fā)展,佛教各派信徒云集,形成白居寺的獨特之處,各教派 和平共處于一寺。白居寺容納了寧瑪、薩迦、噶舉和格魯等教派,為西藏佛教的發(fā)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正由于江孜在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優(yōu)勢,江孜 對西藏的發(fā)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于藏傳美術的發(fā)展及教學思考
藏傳美術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的相對固定的內容及本民族特有的表現方式一直以父傳子或家教式的方式傳授,而今卻搬上了學校的講堂。目前對于傳統的藏傳美術,藝術界有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完全固守幾千年下來的傳統模式,決不可更改。這一部分人基本為傳承某一畫派的藏畫專家和他們的弟子。他們的作品處在民間收藏及不同需求而流傳的范圍,有一批擁護和持相同見解者。第二種持折中觀點。他們認為佛教題材部分應照傳統規(guī)律保持下去,而表現世俗題材的則可以按畫家個人的愿望和能力進行變動。他們的作品基本上處于大眾可以接受的范圍內。第三種持比較開明的觀點,他們認為,不管什么題材及附屬人物都是可變的,應按表現最佳效果和最理想化的標準來表現而不應該為各種清規(guī)戒律所束縛。
阿旺晉美發(fā)表在《西藏大學學報》2000年第一期上的文章認為,藏傳美術出現清規(guī)戒律的程式化傾向是近代形成的現象,縱觀藏傳美術發(fā)展史,實際上也是不斷變化和革新的,是一個從完全照搬其他民族的方式方法到逐漸消化的過程。對此,作者從西藏美術史中舉例進行了論證。對目前傳統美術教育中強調“對佛像等的比例量度進行變更或不準確,那是極大的犯罪,作者在來世會受到各種報應”以及群眾是否有接受障礙的說法,作者認為是藏傳美術改革路上的兩只“攔路虎”。作者從世界美術史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并舉當代藏傳美術大師安多強巴為例,認為他在羅布林卡新宮內的作品《二勝六嚴圖》的繪制。在當時被一些守舊者視為大逆不道,但其作品不僅為上層和群眾完全接受,而且他本人也因其創(chuàng)新精神成為藏傳美術改革的先驅和公認的藝術大師。作者說,西藏大學美術專業(yè)是最先闖入現代教育行列的,最具競爭力和權威性、具有極大發(fā)展?jié)摿?、機遇和挑戰(zhàn)的專業(yè),因此更應本著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藝術的深厚感情和創(chuàng)造精神,站在前 人的肩上展望未來,創(chuàng)造藏傳美術發(fā)展的美好前景。
信息資源和西藏經濟建設
當今世界有三大要素,即物質、能量與信息,一個地區(qū)的信息資源開發(fā)得好就有可能促進經濟建設的發(fā)展。王黎、韋素芬發(fā)表在《西藏研究》2000年第一期上的文章說,西藏的信息開發(fā)和利用,是一個迫切的現實問題。文章例舉西藏1995年的信息生產能力與信息傳播儲存處理能力為例,將之與全國信息資源相比,認為數據庫與專業(yè)申請數在全國處于十分落后的地位,在傳播、儲存和處理能力方面也與全國有一定差距,其硬件設施居全國之尾。盡管如此,西藏的信息資源在某些項目上,顯示出獨特的潛力。
1、具有較高的信息勢。 如各種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旅游資源等,蘊藏大量經濟開發(fā)潛力而導致它擁有大量經濟信息; 2、擁有豐富的藏文文獻資源和其他文獻資源。僅西藏自治區(qū)圖書館就藏有藏文古籍十多萬冊,加之西藏社科院、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學院、西藏藏醫(yī)學院等,如以此為依托,建立科技信息中心,必將產生巨大的信息能量。文章對開發(fā)西藏信息資源作出了構想: 1、強化政府對信息服務行業(yè)的宏觀管理和調控。要加大對信息服務業(yè)的資金投入、政策傾斜,加速信息立法,用財政、信貸、稅收多種途徑扶持信息服務業(yè)的發(fā)展。
2、協作搞好網絡建設。建立自治區(qū)、地市、縣三級信息服務網, 中心網絡下設專業(yè)信息網絡,如政府信息網、工業(yè)信息網、農業(yè)信息網、教育信息網、金融信息網等。鄉(xiāng)鎮(zhèn)建立信息站,通過信息員將信息傳給農戶。 3、加強信息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具體為加大各地市縣公共圖書館建設力度;加快數據處理建設。4、大力培育和發(fā)展西藏信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