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年
我有一本珍藏的紀(jì)念冊,扉頁上有25名臺灣同胞的簽名??墒钦l會想到這些名字都是假的呢?更為少有的是,當(dāng)時我作為一名新華社記者,在報道這些臺胞的活動時,認(rèn)可并使用了這些假名字。這種知假就假的報道,在新華社可能未曾有過。
這是1973年九十月間發(fā)生的事情。當(dāng)時,亞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請賽在北京舉行。25名旅居美國、日本和當(dāng)時西德的臺灣同胞,應(yīng)邀請賽組委會的邀請,到祖國大陸參加了這一盛大賽事。在北京參加完比賽和進行訪問后,他們又先后到西安、延安、南京、長沙、韶山、上海、福州、莆田、泉州、廈門、廣州等地,去“親眼看看祖國”。他們的足跡遍及學(xué)校、研究所、工廠、企業(yè)、街道及居民家庭。
海峽兩岸人民的交往,本是情理中事,更是兩岸人民的殷切期望。然而那時臺灣當(dāng)局害怕這種交往,阻礙兩岸同胞的接觸,不讓臺灣同胞來祖國大陸觀光。為避免麻煩和危險,25名臺胞被迫將真名隱去,用假名字出面活動。
然而,兩岸同胞血肉相聯(lián)的深情厚誼,是不能人為地割斷的。假名字并不影響臺胞們與祖國大陸人民的真情交往。臺胞們車窗前掛著一面繡著“臺灣省乒乓球代表團”的錦旗,在各地參觀、訪問的路上,這面旗飄到哪里,那里的過往車輛便主動禮讓或停下,路邊的人群里不時傳來歡迎的掌聲和問好聲。臺胞們來到延安的那天,恰逢中秋佳節(jié)。他們同延安的乒乓球運動員和群眾代表,歡聚在寶塔山下的一家賓館里,共同分享延安人民專門制作的月餅,共享骨肉團圓之喜。那天延安下雨,可是說來令人詫異,就有那么一回,天上的烏云散開,一輪明月高掛天際。天公這么作美,親人們歡呼雀躍,內(nèi)心得到了無窮的滿足。從北京出發(fā)時,商定臺胞們的這次祖國大陸之行,只在最后發(fā)一條綜合消息。然而情感難抑,我打破計劃,在延安就單發(fā)了一條《海外臺灣同胞和延安人民共度中秋佳節(jié)》的消息,新華社播出后,從中央到地方的報紙都刊登了。在此后的旅途中,骨肉親情自然洋溢于所到的每一地、每一處,消息也自然每到一地就發(fā)一條了。
上海人民專門為臺胞們舉行了盛大的聯(lián)歡會。會上,一位老人當(dāng)場揮毫,為臺胞們寫下了“百里浦江迎親人,滾滾江水齊歡騰;江深千丈水長流,怎比我們骨肉情”的詩一首。臺胞們也以詩回贈。盼團圓、盼統(tǒng)一,許多人淚滿眼眶,語音哽噎,久久手拉著手。
福建省是許多臺胞的故鄉(xiāng),他們到了福建,就更像回到了家里。他們到達(dá)的那天,福州市就像過大年一樣熱鬧。福州火車站鼓樂喧天、鞭炮齊鳴。市內(nèi)高大建筑物上張燈結(jié)彩、彩旗飄揚。馬路上人潮涌動。莆田和泉州的親人將熟了的荔枝留在樹梢,專等親人們前來采摘品嘗。有的專門做了“家鄉(xiāng)菜”,就在路邊款待親人。在旅途中,臺胞們還分外喜悅地遇見了許多在祖國大陸的親人。旅日臺胞王文珠找到了日思夜想的父親。旅美臺胞莊志盛和章世照,見到了伯父、伯母和堂姐妹。更多的人遇見了他們的兄弟、姐妹、叔叔、姑姑、舅舅、妹夫等。哽噎、擁抱、淚花、笑聲,感人肺腑的場景幕幕相連,我覺得自己的眼睛、耳朵、手腳都不夠用了。
該寫和能寫的東西太多了。我也完全沉浸在骨肉團聚的喜悅之中了。表達(dá)我情感的最好方式,就是多寫稿、多報道。從臺胞們8月16日踏上祖國大陸,到10月6日從廣州離開祖國大陸,我共計發(fā)了11000多字的14條消息、兩篇通訊,還發(fā)了8張新聞圖片。這些報道真實記錄著25名臺胞的一次不尋常的祖國大陸之行。它們仿佛告訴人們:臺灣一定要回歸,祖國一定要統(tǒng)一,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令人高興的是,現(xiàn)在臺灣同胞來到祖國大陸不敢用真名字的歲月漸漸地過去了。1987年臺灣當(dāng)局被迫開放臺灣同胞赴祖國大陸探親后,至今已有近兩千萬人次的臺胞來過祖國大陸,祖國大陸同胞赴臺累計也達(dá)近30萬人次。經(jīng)濟、科技、文化、體育等交流,也在兩岸之間日益開展起來。
近兩個月的隨隊采訪,我也和臺胞們結(jié)下了深厚情誼。多少次,我伏案寫稿顧不上用餐時,他們將飯菜送到我的手中。多少次,我挑燈夜戰(zhàn)時,他們專門為我買來夜餐。連去郵局發(fā)稿,他們也要和我相伴。在廣州機場臨別時,有的人告訴了我他們的真名實姓。然而大多數(shù)人的姓名,我至今還未知曉。這不要緊,因為他們的音容笑貌,將永遠(yuǎn)留在我的心間。
他們回去后,紛紛給我寄來照片,留作紀(jì)念。那本他們所有人簽名的紀(jì)念冊和相關(guān)的照片,便是我和他們之間深厚情誼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