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權(quán)
威妥瑪(T.F.Wade)是晚清英國駐華公使,是近代中西關(guān)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本文以郭嵩燾使團出使英國為例,論述這位殖民者在英國侵華過程中所起的惡劣作用及其殖民心態(tài)。
鴉片戰(zhàn)爭以后,國門雖被打開,但清政府對外界知之甚少,尤其是對國際外交知識一無所知,出于對禮節(jié)、經(jīng)費、出使人員等問題的考慮,清政府在正式派遣駐外使團這個問題上一直猶豫不定,只是在1866年派斌樁隨赫德(RobertHart)游歷歐洲,1868-1870年派志剛等人隨蒲安臣(AnsonBurlingame)出訪歐美和1870-1871年派崇厚使團出使法國等三次臨時性遣使。三次遣使后,清政府高層逐漸認識到遣使駐外的重要性。而1875年在云南發(fā)生的英國人馬嘉理(A.R.Margary)被當?shù)厝藲⒑κ录?最終促成清政府派遣郭嵩燾使團出使英國,一方面駐扎英國,另一方面向英國道歉。
英國政府希望和歡迎中國駐使倫敦,但并不認為中國未派使臣對英國自尊和利益有何損傷。威妥瑪雖有敦促清政府派遣駐外使臣之意①,但由于郭嵩燾使團使英的起源是馬嘉理事件,在郭嵩燾使團出使英國的過程中,威妥瑪以殖民者的心態(tài),處處從英國利益出發(fā),把清政府本來要派出的駐英使團,變成了專門的道歉使團。
第一,從國書的內(nèi)容上看,威妥瑪只要求對英國的道歉,至于駐扎英國之事,威妥瑪卻只字未提。
馬嘉理事件后,中英兩國簽訂了《煙臺條約》?!稛熍_條約》第一部分第六條規(guī)定,中國出使大臣應(yīng)奉有朝廷惋惜滇案書,底稿須先送英駐華公使威妥瑪審閱,而威妥瑪要求這份國書必須對滇案表示認錯。1875年9月1日,英使館參贊格維訥(T.G.Grosvenor)按威妥瑪?shù)闹家鈱铠櫿碌却蟪颊f,中國赴英欽差國書內(nèi)"必要將云南兇案說明,并朝廷有認錯的話,不然去亦是枉然"②。到了9月6日,英使館翻譯官梅輝立(W.F.Mayers)又對李鴻章說:"威大人說,欽差赴英璽書內(nèi),務(wù)必將云南兇案說明朝廷惋惜之意。"③這樣,經(jīng)威妥瑪審閱的國書只有道歉的內(nèi)容,并無駐扎明文。
惟馬嘉理持照入滇邊境,慘遭戕害,不但有關(guān)生命,并致幾傷和好,朕深為惋惜!茲特簡派欽差大臣、署禮部左侍郎、總理各國事務(wù)大臣郭嵩燾前赴貴國,代達衷曲,以為真心和好之據(jù)。
④所以,威妥瑪把這份國書當作了謝罪書。就算清政府中的官員,也是把這份國書當作謝罪書的,總署衙門大臣沈桂芬在向威妥瑪解釋為什么郭嵩燾遲遲不行的原因時就講了:"謝罪書尚未備就。"⑤第二,從威妥瑪?shù)膽B(tài)度及言論看,他認為郭嵩燾使團是專門的道歉使團。馬嘉理事件·35·
發(fā)生后,威妥瑪態(tài)度專橫,要挾多端,其要求之一就是清政府必須派欽差大臣赴英謝罪,且派欽差之上諭須登于京報⑥,并對總理衙門大臣宣稱:"遣使意義,全在其(郭嵩燾)立即代達中國皇帝對滇案惋惜之意。"⑦完全不理會清政府遣使駐英的目的,把郭嵩燾使團當作專門的道歉使團。
而郭嵩燾也只被視為前往英國謝罪的大臣。故其登輪赴英前所上奏稿稱:"臣此次出京,威妥瑪以前往謝過為辭,逼迫百端,又復(fù)馳至上海,以相催促,凡臣今日之辱,未嘗不為辱國。"⑧就是當時的士大夫也認為:"郭、劉銜命至英吉利,實為馬嘉理之死,往彼謝罪,尤志士所不忍言也。"⑨第三,從威氏對郭嵩燾使團使英時間的要求看,也能證明這一點。馬嘉理事件后,威妥瑪要求清速派大員赴英謝罪⑩。但當總理衙門認為遣使是早應(yīng)辦理之事,"今因云南一案可以先行派員前往英國修好"灛伂,并選派郭嵩燾為出使英國欽差大臣時,威妥瑪卻照會恭親王:"所有預(yù)備出使一節(jié),敬請稍為從緩為荷。"灛伂屗之所以改變主意,是因為當時他與清政府之間就馬嘉理事件的談判還沒有任何成果,中國使臣抵英后可能與倫敦直接談判灛伂,那樣他就沒有盡到駐華公使的職責(zé)灛伂?。因此最好是研M惹逭府簽訂一份協(xié)議后,再讓郭嵩燾使團赴英。
然而,《煙臺條約》一旦簽訂,威妥瑪態(tài)度馬上轉(zhuǎn)變。當他聽說郭嵩燾可能要在上海、香港"稽延",并欲回湖南家鄉(xiāng)看一看時,深怕該使團延遲出使,將會使清政府向英政府表達的歉意受到實質(zhì)上的損害灛伂,便到總理衙門責(zé)問總署大臣沈桂芬等人,并恐嚇說:"如使臣稽延,將屬虛行,在使臣未抵英之前,該案不能視為了結(jié)。"灛伂惡笥置娓胬詈枵:"任何未能履行或稽延完成煙臺條約規(guī)定,均視為對英國政府之嚴重?zé)o禮。"灛伂懺諭氏眼里,郭嵩燾使團由始至終僅是一個謝罪的使團。
中國首任駐外公使郭嵩燾出使英國所帶國書為道歉書,而沒有駐扎文憑,這成為近代外交史上的一個笑話。郭嵩燾也因為沒有帶駐扎國書,而不得不寫信回國要求補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總署大臣昧于國際通例與疏忽"灛伂,更主要的原因是英國公使威妥瑪?shù)闹趁裥膽B(tài),把清政府本來要派出的駐英使團變成了專門的道歉使團,把郭嵩燾所攜帶的國書看成是向英國政府道歉的國書。
① 早在同治五年(1866年),時任英國使館參贊的威妥瑪為了督促清政府更大程度上的開放國門,擴大英國在中國的市場,發(fā)表了《新議略論》一文。文中力勸清政府派使駐外。參看《同治朝籌辦夷務(wù)始末》卷40,第29~30頁。
②③ 《李文忠公譯署函稿》卷四,第9~10頁,述格參贊晤談情形(光緒元年八月初二日);第14~15頁,偕丁中丞與英國梅正使晤談節(jié)略(光緒元年八月初七日)。
④⑥⑧11、 《清季外交史料》卷七,第31~32頁;卷三,第11頁;卷八,第17頁;卷三,第12~13頁。
⑤⑦12、16、17、18、 郭廷以等編:《郭嵩燾先生年譜》(近代史專刊二十九),第544、548、495、544、554、553頁。
⑨ 李慈銘:《越縵堂國事日記》(四),第1918頁。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60輯,臺灣云海出版社。
⑩ 參看《近代中國史事日志》上冊,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608頁。
⒀王曾才:《中國駐英使館的建立》第432頁載《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論庥》第七編自強運動(二)外交臺灣商務(wù)出版書館發(fā)行。
⒁威妥瑪在給恭親王的照會中有“滇案本大臣自行肩擔(dān)之語引自總理衙門清檔前字一百十號煙臺會議條款案Publie Record Office,F.O .682/429j照會發(fā)文第七十五號轉(zhuǎn)引自《郭嵩燾先生年譜》第544頁。
⒂BPP,1877,LXXXVIII,China No,3NO.16Wade to Derby,23,November 1876轉(zhuǎn)引自O(shè)wen Hong-Hin Wong:"The Fist Chinese Minister TOCreat Britain"Hong Kong Branch 1987 P.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