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晶
何如璋,字子誠(1838-1891年),廣東大浦人。咸豐十一年(1861年)鄉(xiāng)試中舉,同治七年(1869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以侍讀出使日本。
何如璋1876年被任命為清政府駐日副使,但未赴任。1877年改任為公使。同年11月26日 往日赴任,1882年3月1日回國,任期長達四年之久。何如璋作為清朝第一任駐日公使,在近 代早期的中日關(guān)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初涉外交
何如璋早年經(jīng)常往來于天津、上海,他留心時務,向兩地的傳教士了解、學習西方知識 。曾拜謁李鴻章,李"一見大異之,退語人曰:不圖翰林館中亦有通曉洋務者也"① 。 何如璋得李鴻章和沈桂芬的推薦②,才出任駐日公使。1877年11月26日,何如璋一行離開 上 海東渡日本,12月28日向日本天皇呈遞國書。先住橫濱的臨時公使館,后移東京芝山月界僧 院的中國公使館,在那里度過了四年的外交生涯。
何如璋初到日本,受到了旅日華僑和日本人士的隆重歡迎。何如璋留心觀察,感受頗多 。他把東渡扶桑的見聞和感想寫成《使東述略》、《使東雜詠》供政府參考。何如璋對日本 的明治維新持肯定態(tài)度;對日本模仿德國兵制,甚為警覺,認為"不數(shù)十年將全境皆兵矣" ,敏銳地感到這是軍國主義的苗頭。何如璋參觀外國兵艦后,深為其先進的設備所震動,并 由此聯(lián)想到世界,以一個外交家的眼光去分析歐洲局勢。他將當時的歐洲比作中國古代的戰(zhàn) 國時期,何如璋認為:沙俄好比強秦,奧地利與德國好比燕、趙,法國與意大利好比韓、魏 ,英國則好比齊、楚,至于土耳其、波斯、丹麥、瑞士、荷蘭、比利時等國,就好比作宋、 衛(wèi)、藤、薛了。這些國家忽而聯(lián)盟,忽而戰(zhàn)爭,故各國講武設防,治攻守之具,制電信以速 文報,造輪船以通饋運,相互競爭,唯恐落后。相比之下,中國的處境就很危險。 "若必拘成見,務茍安,謂 海外之爭無與我事,不及此時求己強,養(yǎng)士儲才,整飭軍備,肅吏治,固人心,務為虛驕, 坐失事機,殆非所以安海內(nèi),制四方之術(shù)也。"③何如璋的這些見解,表明他已從世界的 角 度去研究中國問題,也反映出他希望中國振興的決心和勇氣,這對于其外交活動有直接的影 響。
何如璋的外交才能,初到日本就有所顯露。1878年1月的關(guān)于向各口岸派駐領(lǐng)事和1878 年4月的關(guān)于橫濱華商請領(lǐng)游歷護照的交涉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何如璋在1878年1月14日,根據(jù)《中日修好條約》,照會日本外務省,要求派領(lǐng)事分駐橫濱 等地。日本政府在派駐中國領(lǐng)事后,卻不愿中國在日本設置領(lǐng)事,行使領(lǐng)事裁判權(quán)。何如璋 同外務省大書記官宮本小一進行了多次交涉,絕不相讓。
為何日本派駐中國領(lǐng)事后,對中國按條約對等派駐日本領(lǐng)事百般阻撓、拖延甚至拒絕呢?從 日本同中國立約和修約的經(jīng)過,就不難弄清日本真正目的。
兩國最初議訂條約時,日本政府就想以西方列強和中國所簽的條約為藍本,日本也想從 中國獲取片面領(lǐng)事裁判權(quán)、協(xié)定關(guān)稅、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不平等特權(quán)。這使清政府十分吃 驚并堅決反對。1872年3月,日本政府派柳原前光到中國,提出了要在交換正約文本之前, 對條約進行修改。日本聲稱將與西方國家修改條約,"欲令各國駐日本之洋人悉遵日本法約 束"④,"故昨與清所訂條約,至他日我與歐西改定其約之后,則如國法訊斷等事,必有 須 行更正者。"⑤ 也就是說,要取消中國的治外法權(quán),但是,對日本在中國口岸的領(lǐng)事裁 判 權(quán)卻不言放棄。李鴻章以國際慣例條約簽訂后至交換正式文本前不能修改為由,拒絕修改。 1875年,日本外務省命日本代理公使鄭永寧照會清政府,對條約提出七項修改意見,其中明 確要求條約要寫有"在我國的清民,無論詞訟刑罪,皆按我國法律,由我地方官裁判處斷 "⑥。清總理衙門同鄭永寧幾次交涉后,擬定了一個暫行章程,只同意在中國領(lǐng)事沒進駐 日 本的前提下,允許日本地方官先為照料中國商民,與華幫司事會同秉公評斷中日民間的涉訟 案件,日本地方官無權(quán)單獨處理。中國派駐領(lǐng)事官后,即全權(quán)歸屬領(lǐng)事官。日本自知理虧, 收回照會。1877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了一個"大日本國、大清國特許案",森有禮奉命同 清政府達成協(xié)議:在日本的清朝官商和 在中國的日本官民都享有和其他歐美官民同樣權(quán)利 。這表面上看似平等,但實際上 卻是不可能平等的。因為中日兩國不能同時修改同西方 諸國的條約,只要日本修改同西方條約,就等于日本收回治外法權(quán),那樣日本在中國就和西 方享有相同的領(lǐng)事裁判權(quán)。另外,日本政府認為,中國與西方改約是很難實行的,日本想片 面受惠??偫硌瞄T又一次拒絕修約,駁回照會。
何如璋在與日本外務省的交涉中,熟練精確地引用條約,指責日方違約,申明按照對等 原則,中國在日本設立領(lǐng)事是正當?shù)摹H毡疽灶I(lǐng)事裁判權(quán)為由,阻止中國派駐領(lǐng)事,甚至以 華民歷代皆由日本地方官治理為借口,要求中國沿用舊規(guī),這就等于剝奪了中國設立領(lǐng)事管 理僑務、保護僑民等正當權(quán)益。何如璋鄭重照會日本外務省,他出使日本是為中日修好而來 ,中日雙方必須都遵守《中日修好條約》行事,所以他要求日本政府同意中國的合理要求。 何如璋據(jù)理力爭,使日本很被動,也給日本很大壓力。1878年1月22日,日本外務省同意中 國設立領(lǐng)事。短短幾個月內(nèi),橫濱、筑地兩口岸和神戶、大阪兩口岸,還有長崎相繼設立了 領(lǐng)事館。到此,中日關(guān)于設立領(lǐng)事問題的交涉,以中國方面得到圓滿的結(jié)果而告終。
關(guān)于華商申請游歷護照被拒一事。何如璋為維護華商利益和清政府權(quán)益,直接和外務卿 寺島進行了又一場交涉。寺島對清政府這位公使很輕視,當寺島提出《中日修好條約》中沒 有此項規(guī)定時,何如璋明確指出在《通商章程》第13款有此內(nèi)容;當寺島以森有禮在總理 衙 門有所商議,欲要討價還價時,何如璋正言聲明,此事在中國已先行,現(xiàn)在請日本同理照行 ,如日本對華商不發(fā)護照,他將告知清政府,停發(fā)在華日商游歷護照;當寺島同意辦理,但 又提出附加條件,要求清政府在通商口岸對待東人與西人相同時,何如璋義正辭嚴地回答: 中國和日本與中國和西方各國的條約原本就不同,所以,中國和日本兩國"所辦之事必兩國 均可行者方辦,斷不能獨占便宜。且我與泰西所立之約,隨后亦將斟酌盡善,貴國不必再蹈 其故轍"⑦。在何如璋的據(jù)理力爭之下,日本政府最終給華商發(fā)放了游歷護照。 何如璋的外交才能初露鋒芒。
二、琉球交涉
何如璋到任伊始,就受命對琉球問題"相機妥籌辦理"。琉球交涉也是近代中日關(guān)系惡 化的開端。
日本政府在明治維新后,積極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大力興辦教育,為了尋求工業(yè)發(fā)展的原 料和市場,更注重海陸軍的擴充,制定出對外擴張侵略的計劃。這就是,第一步侵占臺灣, 第二步進攻朝鮮,第三步入侵中國滿蒙地區(qū),第四步占領(lǐng)全中國, 第五步稱霸全球。日本 把吞并琉球作為侵占臺灣的前奏。琉球地處日本九州島和中國臺灣之間, 歷史上琉球深受 中國的影響。1372年琉球就同朝鮮結(jié)成了封建宗藩關(guān)系。1383年,明朝賜與當時的琉球國中 山王察度陀鈕鍍金銀印一枚。從1415年算起,每位琉球"國王嗣立,皆請命冊封"⑧,據(jù) 統(tǒng) 計,明清兩代中國政府共冊封琉球國王 23次,派出的正副冊封使43名。中國對琉球?qū)?行 厚往薄來的懷柔政策,琉球國也派遣慶賀使、謝恩使、留學生等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政治、 經(jīng)濟和文化,雙方關(guān)系十分密切。雖說琉球與中國交往達五百多年,且琉球每年向中國稱 臣朝貢,但" 中國對琉球并未進行過政治統(tǒng)治"⑨。19世紀中葉后,琉球先后同美國 、法國、荷蘭簽訂了通商條約,清政府均無干涉。
緣于地理位置的關(guān)系,歷史上琉球與日本也有往來。1435年日本足利義教將軍致書琉球 國,1439年琉球國王遣使貢于日本,足利義教將琉球之地賜給薩摩島津忠國。這里要說明的 是,以后兩國朝貢關(guān)系基本中斷。1609年島津家久出兵三千侵占琉球,并劫持琉球國王尚寧 到鹿兒島。兩年后,尚寧被逼寫下15條誓書才得以回國。自此,琉球淪為日本薩摩藩的屬 國。這樣,琉球逐漸成為中日兩國的藩國。明治維新后,日本政府急于侵占琉球,先是1872 年鹿兒島縣官奈良原繁到琉球干涉其內(nèi)政,命琉球君臣"改革政治";后又借琉球難民漂流 到臺灣被高山族人殺害為由,1874年出兵侵臺,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日北京條約》。其中 第一款為:"日本國此次所辦,屬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得指以為不是。"變相地迫使清 政府默認琉球人為日本人,這給中日關(guān)系留下了后患。
何如璋接手琉球問題時,就有日本政府強令琉球國王尚泰去東京,并停止對清政府朝貢 。尚泰不從,也不想同清政府斷絕關(guān)系,他密派紫巾官向德宏、通事林世功、都通事蔡大鼎 等39人,駕乘小船,避開日本人,冒險出海北上,向閩浙總督何王 景、福建巡撫丁日昌遞交 國王咨文,向清政府求援。何如璋到神戶時,馬兼才受琉球國王的指派,再次向中國使者陳 述,懇請中國幫助琉球脫離日本。為了查清日本阻貢的險惡用心,何如璋多次接見在日本 的琉球官員向篤忠、毛鳳來等人,對他們送來的琉日來往文書的抄件進行了認真的分析,正 確地判斷出日本阻貢的目的是要吞并琉球。1878年5月,何如璋分別給李鴻章和總署寫信, 就琉球問題詳述 了自己的認識和建議。何如璋認為:"琉球寡弱不敵、勢如累卵……四 年以來,未遽滅其國,絕其祀者,則以我牽制之之故。""日人……阻貢不已,必滅琉球 ;琉球既滅,行及朝鮮……又況琉球迫近臺灣,我茍棄之,日人改為郡縣,練民兵…… 他日日本一強,資以船炮,擾我邊陲,臺澎之間,將求一夕之安不可得。 是以臺灣計 ,今日爭之患猶紓,今日棄之患更深也。"⑩何如璋認為琉球不能放棄,保琉球就是保 臺灣,保中國南境。這些看法頗具戰(zhàn)略眼光。
何如璋向清政府呈上"琉球三策",供政府參考:"為今之計,一面辯論,一面遣兵舶 責問琉球,征其貢使,陰示日本以必爭,則東人氣懾,其事易成,此上策也。據(jù)理與爭,止 之不聽,約球人以必救,使抗東人,日若攻球,我出偏師應之,內(nèi)外夾攻,破日必矣!東 人受創(chuàng),和議自成,此中策也。言之不聽,時復言之,或援公法,邀各使評之,日人自知理 屈,球人僥幸圖存,此下策也。坐視不救,聽日滅之,棄好崇仇,開門揖盜,是為無策。" 何如璋的上策意為:一面和日本進行外交辯理,一面出動兵舶對日施武力威脅,如日本不聽 便交戰(zhàn);中策意為:先據(jù)理力爭,使琉球人自救抗日,若日本敢攻入琉球,清政府便出兵援 助,中、琉夾攻日本;下策為:采取單純的外交手段而沒有軍事行動配合。何如璋希望政府 能 采納上策或中策,對日本能有一個強硬的態(tài)度,主張在武裝力量的支援下對日本進行外交斗 爭,這兩策的成敗還在于兩國軍事力量的強弱。除了"琉球三策"外,何如璋還提出了另外 幾個方案,如模仿西方的"共同保護"等。由此可以看出,何如璋的外交知識已相當豐富, 能夠且善于運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國際慣例,為中國的外交服務。
清政府采納了"琉球三策"的下策,即同日本進行單純的外交交涉,沒有軍事上的協(xié)助 。李鴻章沒有認識到琉球戰(zhàn)略地位和阻日南進的重要,"淡漠相遭",一味主和,恐開邊釁 ,消極應付,這是琉球交涉失敗的重要原因。
三、保朝拒俄策
何如璋駐日期間,中俄關(guān)系十分緊張。早在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中,清政府把烏蘇里 江以東的四十余萬平方公里割讓給俄國,朝鮮和俄國之間就有了國界。沙俄的野心是 要向 東發(fā)展,這樣,朝鮮、日本、中國都受其威脅。在朝鮮,"1866年1月俄艦到朝鮮領(lǐng)海要求 給 俄商貿(mào)易和居住權(quán),并暗示如得不到圓滿答復,將越過邊界"11。與日本,庫頁島 一直是日俄領(lǐng)土糾紛所在。 何如璋駐日期間,對沙俄的動向非常關(guān)注,他認為沙俄是中、朝最大的威脅。在這樣的歷 史背景之下,何如璋和黃遵憲在日本發(fā)起和組織了"興亞會",提出中韓日同心協(xié)力防犯俄 國的主張。何如璋研究了朝鮮面臨的國際局勢,在給總署和李鴻章的信中,揭露了沙俄試圖 用武力打開朝鮮國門占為己有的陰謀,認為世界風云變幻,各國"環(huán)勢而起",這樣的 形 勢下,"朝鮮終不能閉關(guān)而守",應主動同各國建立外交關(guān)系。何如璋向清政府提出開放朝 鮮,把它變成國際市場,利用英美的力量來牽制俄國和日本的建議。因為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下, 主動與各國簽訂條約,可以"熟思妥議","稍立自主 之權(quán)"。何如璋列舉了主動外交的 "五利":1"美、法、英、德既與(朝鮮)結(jié)約,則俄羅斯不能遽遂鯨吞蠶食之志,我 得 乘時以自強"。2庇汕宄遣使勸朝 鮮"與萬國結(jié)好,則屬國之義益明,后來交涉之事益易 于措手"。3背鮮開放之后,"自能講修武備",造船買炮,建設近代化國防。4苯枳徘 使朝鮮的機會,可以考察地形,并派兵船游弋,防俄防日。5背鮮在和平狀態(tài)下建交,可 在條約中作出規(guī)定,"違禁之貨絕其進口,稍殺領(lǐng)事自主之權(quán),且可杜教士蔓延之禍"。將 來中國援此為例,可以要求西方各國修改先前強迫中國簽訂的那些不平等條約12。
朝鮮雖與清政府是宗藩關(guān)系,但在行政上朝鮮是獨立的。鑒于朝鮮的官員和學者對外部 世界了解甚少,外交經(jīng)驗不足,何如璋擔心朝鮮在對外交涉上受損,命黃遵憲著《朝鮮策略 》一書,供朝鮮參考。該書就外交和內(nèi)政方面詳細論述了對付外來威脅以求自強的策略,勸 朝鮮"親中國、結(jié)日本、聯(lián)美國"共同對付沙俄。"此書由朝鮮金宏集攜歸呈遞國王,在朝 鮮引起很大反響"13。國王和大多數(shù)大臣都傾向書中的開放政策。何如璋還另著一 文《主持 朝鮮外交議》呈交總署。其中"論中國今日之勢,能于朝鮮設駐扎辦事大臣,比蒙古、西藏 之例,凡其國內(nèi)之政治及外國之條約,皆由中國為之主持,庶外人不敢覬覦,斯為上策"。 "不得已而思其次,莫若取俄國一國欲占之勢,與天下萬國互均而維持之,令朝鮮與美、德 、英、法諸國通商之為善"。有意要強化朝鮮李朝和清朝之間的傳統(tǒng)的宗藩關(guān)系。何如璋企 圖用"代為主持"、"飭令結(jié)約"的方式,向世界明確清、朝關(guān)系,如若朝鮮受侵略,中國 將會出兵保護。李鴻章稱贊何如璋的"與美結(jié)約"的建議是"權(quán)衡至當",但不贊成派員代 為主持等方法。1882年5月22日朝鮮和美國簽訂了《朝 美條約》十四款。從條約內(nèi)容上看,是維護朝鮮主權(quán)和利益的。這也使其他的西方列強在同 朝鮮訂約時很被動,不得不基本照抄《朝美條約》而不能謀取更大的利益,以至這個條約被 許多西方國家認為是"草率的條約"。 《朝美條約》簽約時,何如璋已卸任歸國,他提出 了保朝抗俄策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
應該說, 何如璋是位頗有建樹的外交家,"他的步伐已經(jīng)跟上了時代的潮流"14。
①②、溫廷敬:《茶陽三家文鈔 ·清詹事府少詹何公傳》卷首。
③12、俞政:《何如璋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頁。
④、王蕓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卷1,三聯(lián)書店1979年版,第55~56、58頁 。
⑤、⑥、《日本外交文書》,外務省調(diào)查部編1937年版,卷5,第246頁;卷9,第43 0頁。
⑦、北京故宮博物院編:《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北京故宮博物院 1932年,第 202~205頁。
⑧、⑨、高歧:《〈福建市舶提舉司志〉考異》?!陡=◣煼洞髮W學報》1996年3期 。
⑩《李文忠公全書·譯署函稿》卷8,第2~4頁。
11、鄭海麟:《黃遵憲與近代中國》,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37頁?!糧K) 〗
13、Frederick Foochith : The opening of Korea, A Study of ChineseDiplomacy,pp.64~66.
14、(英)季南:《英國對華外交》(中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年版,第83頁。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歷史系)ぴ鶉偽嗉:蔡世華